哲学前言及唯物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前言
“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文,原由“爱”(philos)和“智慧”(sophos)两个字组成,其意为“爱智慧”。
后来,它在世界各国语言文字中得到广泛运用。
在古汉语中,“哲”释为“智慧”、“聪明”、“贤明”等,含有通晓事理之意。
“哲”之为“学”,从字面上来看,就是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或学说
哲学的产生和发展
关系
人类两项基本活动关系自己与外部
关系-----------调节自身
以_________________为研究对象的知识(如物理学、生物学、积累经验,形成具体科学知识工程力学等自然科学)
以__________________为研究对象的知识(如经济学、政治学、
论理学等社会科学)概括总结共同__________ 形成系统化,理论化根据物质与
物质与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谁决定谁的问题两大哲学派别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识的关系
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并反作用与物质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
马克思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哲)
主观唯心主义
②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释: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同于物质。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等同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由于缺乏辨证的思想导致:
①看不到意识的能动作用,具有形而上学性;
②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陷入了唯心主义;
③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也是不科学的唯物主义
(3)马克思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哲):是现代的科学形态的唯物主义
①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②坚持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③是唯物辨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辨证唯物论回答“是什么”即世界本质本原(第一课)
辨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回答“怎么样”即世界状况(第二三四课)要求:主客观相统一
认识论回答人们如何认识和改造世界(第五八课)
马哲
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观、人生观(第六七课)要求:个人与社会相统一
(4)主观唯心主义: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物质世界的存在和发展
(5)客观唯心主义: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物质世界的存在和发展。
补:
1,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如:
题:下列属于世界观的有:
(1)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
——————
(2)天赋人权,主权在民——————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4)人能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5)主观与客观要具体、历史的统一————
(6)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7)生死由命,富贵在天,谋事在天,成事在人——————
(8)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2,哲学含义
(1)从其内容看:
(2)从其对象看: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5,马克思主义哲学
(1)含义:
①内容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统一
②研究对象上:是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科学
③特点:
(2)为什么说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①从产生看:是对人类哲学思维中传统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继承和发展。
②从其研究对象看:它正确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明确了以世界本质和一般规律为其研究对象。
③从内容看:做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是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高度统一。
④从使命上看:它不仅强调了认识世界,更强调改造世界,强调哲学为实践服务。
⑤从发展看:它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段丰富发展。
(3)学习目的:
(4)意义:
①
②
③
④
⑤
(5)学习马哲坚持的原则:
思:分析下列寓言故事体现什么哲理?(注意是用原理还是方法论名称回答)
第一部分唯物论
一物质
1,世界的本质是_____________。
(1)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①人类产生前,自然界就客观存在。
第一,从天体起源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客观的。
第二,从生物起源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第三,从人类起源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产物。
②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从人类利用自然物看:人类利用自然物的根本前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从人类改造自然物看,人类改造自然物的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
(1)人类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界物质性原理
①原理内容: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②方法论;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③运用:进行现代化建设,要了解国情,立足国情,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不要破坏生态环境。
(2)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①从社会的产生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必然结果.
②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客观的。
第一:生产力是客观的
第二,生产关系是客观的。
③从社会发展规律看也是__________的。
补:物质
1,含义:
2,性质:
唯一特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本属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性,________性,___________性。
3,内涵:
外延:
4,物质与物体的关系
5,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的关系
前: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具有永恒性,绝对性。
后:它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它是多变的,相对的。
2,物质存在方式:运动。
(1)含义:
(2)原因:
(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第一,
第二,
注:错误观点
①离开物质谈运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离开运动谈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
1,物质与运动辨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2)方法论: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和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
(3)运用:“仁者心动”“刻舟求剑”
2,运动与静止辨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方法论:反对否认运动绝对性的形而上学和否认静止相对性的不可知论。
(3)运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刻舟求剑”
(5)特点————有规律
①什么是规律
第一,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而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
第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而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
A: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是事物多变、易逝的东西,能被人的感官直接感知。
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它隐藏在事物内部,要通过抽象才能把握。
B :规律与本质是同等程度
第三,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而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
(1)必然性:是事物发展中不可避免,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出现一定程度的摇摆。
(2)是必然联系不一定是规律.
②规律和规则的关系
③各类事物的发展规律与哲学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
(6)按规律办事
①正确理解规律的客观性
A:规律客观性含义:
B:规律不能被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可以被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规律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性。
D:规律不是___________的,而是_________________的
E:人与规律的关系
第一:
第二:
②实事求是
A:含义;
“事实”:
“求”:
“是”:
B:地位:
C:作用:
D:要求:与时俱进,解放思想
含义:
关系:
补:
(1)规律客观性原理(辨证唯物论)
①原理内容;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能被创造和消灭,具有不可违抗性。
②方法论: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解放思想。
③运用: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加入WTO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2)规律客观性原理(唯物辨证法)
①原理内容: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②方法论:按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
(3)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关系原理
①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②方法论:把两者结合起来,把科学精神和革命精神结合起来,反对把两者割裂开来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③运用: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二意识
1,什么是意识
(1)从起源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意识的本质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①从性质看:正确或错误的认识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映。
②从程度看:感觉和思维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映。
③从具体内容看:对过去、现在、未来(天气预报)的认识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映2,意识的能动性的表现
(1)意识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①内容:
A:
B:
②错误观点:
③注意点:
A:不等于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都是一样的。
B:不等于说每个人的意识随时随地都是正确的。
④人们产生不同认识的原因
A:客观原因:
B:主观原因
a
b
c
(2)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①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的含义:
②内容:
③要求:
④联系实际:我们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
a 内容:
b 原因:
第一社会主义需要精神文明:它是社会主义重要特征,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第二市场经济需要精神文明:它能保证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是保证市场经济有秩序发展的重要思想条件。
c 要求:青年学生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侵蚀。
补:
1,意识反作用物质原理
(1)内容:意识能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重视精神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运用: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与物质
(2)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3)运用:两个文明一起抓
3,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关系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
1,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1)从实际出发的含义:
(2)原因:
①从具体工作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起码要求。
②从党的工作大局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提。
③从一般哲学道理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本立足点。
分析:认识世界: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改造世界:意识通过实践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关键是“主观是否符合客观”主观要于客观作到具体历史的统一。
具体统一:主观认识要符合当地实际
历史统一:主观认识要符合当时变化的实际。
(3)要求:
①反对主观主义
工作中的表现:
教条主义、本本主义:
经验主义:
日常生活中的表现:
②全面把握实际,把握变化了的实际
补:
1,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的关系
(1)我国最大的实际:
(2)了解国情对中共的意义
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础
(3)青年学生必须了解国情
①怎样了解:
②了解国情的意义
a
b
c
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2)哲学基本问题和基本原则
①基本派别:
②基本问题:
a 物质与意识哪个是世界本原,哪个是第一性-----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意识能否正确反映物质-----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
1,“物质与意识辨证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与意识关系”是哲学基本原理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原理
(1)内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方法论: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
(3)运用:分析“存在既被感知”“心外无物”
(3)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见前言
(4)青年学生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①
②
③
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