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第8课练习卷及答案部编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8课练习卷及答案部编版
1.孔子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孟子也提出了“民贵君轻”“得乎丘民而为天子”的主张。

这反映儒家在政治上主张()
A.以法治国B.礼法并用C.无为而治D.以民为本
【答案】D
【详解】根据“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可得出强调百姓非常重要;“民贵君轻”“得乎丘民而为天子”体现了民贵于君,是国之根本,因此体现的是民本思想,D项正确;法治是法家的思想,排除A项;礼法并用是荀子的主张,排除B项;无为是道家的思想,排除C项。

故选D项。

2.“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上言论出自()
A.孔子B.老子
C.墨子D.韩非子
【答案】A
【详解】根据“一所不欲,勿施于人”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孔子的观点,A项正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老子、墨子和韩非无关,排除BCD项。

故选A项。

3.位于齐国国都临淄的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是战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学术平台,各个学派学者们在此互相争辩、交流与吸收。

稷下学宫体现的历史现象是()
A.诸侯争霸B.秦并天下C.闭关锁国D.百家争鸣
【答案】D
【详解】据材料“各个学派学者们在此互相争辩、交流与吸收”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学派彼此互相争辩、交流、吸收,D项正确;材料强调各学派学者互相争辩、交流与吸收,未涉及诸侯争霸,排除A项;秦并天下是通过战争,材料未涉及,排除B项;闭关锁国是明清时期的政策,排除C项。

故选D项。

4.“墨子猛攻礼乐”“孟子发挥仁义,向墨家猛烈反击”“道家攻击儒家的仁义......荀子发挥礼乐,批评各学派,主要也是反对墨家”。

这表明()
A.西周王室开明包容B.墨道两派结成同盟
C.儒家遭到各派反对D.诸子百家论争激烈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墨子猛攻礼乐”“孟子发挥仁义,向墨家猛烈反击”“道家攻击儒家
的仁义......荀子发挥礼乐,批评各学派,主要也是反对墨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因此材料表明诸子百家论争激烈。

D项正确;西周王室开明包容、墨道两派结成同盟、儒家遭到各派反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BC项。

故选D项。

5.春秋战国时期,造就了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文化巨匠,以下对诸子百家思想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B.孔子主张“兼爱”“非攻”
C.老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
D.韩非子主张“法治”,强调法与时俱进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造就了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文化巨匠,其中,韩非子主张“法治”,强调法与时俱进,D项正确;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排除ABC三项。

故选D项。

6.孔子17岁之后进入仕途,先后在鲁国、齐国等地做官。

公元前496年,他开始周游列国。

十四年后,在他69岁时回到鲁国,从此专行教道直到老死。

下列与孔子周游列国有关的是()
A.孔子的儒学符合社会需要B.当时仍是贵族垄断教育
C.新兴的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D.诸侯争霸的战乱大环境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开始了长期的战争,因而为了适应战争,各国都注重吸引人才,再次背景下孔子开始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思想并希望得到重用,D项正确;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这在战乱的年代行不通,因而孔子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社会的需要,排除A项;孔子创办了私学,促进了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的转变,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春秋时期生产方式的变革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排除C项。

故选D项。

7.“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浑然一体。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

”材料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这一局面出现在哪一历史时期()
A.春秋战国时期B.南北朝时期
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其中,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影响最大,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

故选A项。

8.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这一评论中“孟子的一个正确思想”应该是()
A.“兼爱”“非攻”B.“无为而治”
C.“仁政”治国D.依法治国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认为“民贵君轻” ,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实行“仁政”,还提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从反面体现了孟子思想“仁政”才能治国,C项正确;“兼爱”“非攻”是墨子的观点,排除A项;“无为而治”是老子的思想,排除B项;依法治国是韩非的观点,排除D项。

故选C项。

9.先秦时期,道家主张圣人、侯王“抱一”、“得一”,儒家主张王者“定于一”,墨家主张天子“一天下之义”,法家主张君主“作一”。

材料表明先秦诸子的主张()A.基本体现了专制思想B.都代表广大人民利益
C.蕴涵着国家统一思想D.在政治方面完全一致
【答案】C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抱一”、“得一”“定于一”“一天下之义”“作一”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一”强调的是国家的统一。

春秋战国时期,大国之间进行大规模争霸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先秦时期各家提出国家统一的思想。

C项正确;材料中的“一”体现在国家的统一,而不是专制思想。

排除A项;根据所学,墨家反对一切兼并战争,它代表小生产者利益。

排除B项;先秦思想家主张天下统一,而没有主张政治思想的统一。

排除D项。

故选C项。

10.“光盘行动”就是提倡人们在吃饭就餐时不剩饭菜,养成节俭的良好习惯。

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中,提倡节俭、批判贵族奢侈浪费的是()
A.孟子B.墨子C.庄子D.韩非子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公”,提倡节俭、批判贵族奢侈浪费,B项正确;孟子主张“仁政”,排除A项;庄子主张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排除C项;韩非子主张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排除D项。

故选B项。

1.读图指要
西周时期,“学在官府”。

春秋战国,私学兴起,老子、孔子、墨子、孟子、韩非子等思想家顺应时代需求,聚众讲学,著书立说,相互论战,取长补短,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对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百家争鸣示意图
问题导引
在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出现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答案】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使社会生产力发展,使得井田制崩溃,分封制逐步瓦解。

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竞相争霸,诸侯国之间为争夺人才和土地而展开
斗争。

新兴的地主阶级崛起,士大夫阶层活跃且受到重用。

“ 学在官府”变为“学在民间”,学术下移,私学兴办之风大盛。

诸子百家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

【详解】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所以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兵等,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于是就出现了思想文化上的繁荣景象。

2.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材料二:曾任美国副总统的切尼曾在复旦大学发表演讲,校方赠送切尼的礼物是孔子像。

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材料四:………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

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

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德治和法治统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核心主张是什么?援引材料一中的一句原话说明如何来实现这一主张?
(2)材料二中复旦校方为什么选择孔子像作为赠送给切尼的礼物?
(3)材料三反映了这一时期在思想学术领域出现了怎样的局面?哪家学说为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4)材料四中体现的现代社会治国的方略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答案】(1)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孔子是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影响。

(3)百家争鸣;法家学说。

(4)依法治国,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开放性题目,取其精华,去其糙粕。

【详解】(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仁、爱人”可知,孔子的核心主张是仁;第二问依据材料信息“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思想主张的体现。

(2)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孔子是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影响。

(3)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鲁国尚儒学……;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可知,此内容反映了这一时期在思想学术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法家学派代表韩非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法家学说为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4)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

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

”可知,现代社会治国的方略是依法治国,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第二问开放性题目,取其精华,去其糙粕。

1.(2022·山东济南·中考真题)“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些思想主张属于()
A.道家学派B.儒家学派C.法家学派D.兵家学派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孔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其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

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题干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强调以德治国,爱惜民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都强调“仁”,B 项正确;道家学派主张唯道是从,无为而治,强调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排除A项;法家学派提出的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的思想,排除C项;兵家学派战略思想中心为“上兵伐谋”,“知己知彼”,排除D项。

故选B项。

2.(2022·山东潍坊·中考真题)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对立统一的观点。

我国古代思想家与其相近的主张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民贵君轻
C.有无相生,难易相成D.兼爱非攻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符合对立统一的观点,C项正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对方,出自《论语-颜渊篇第十二章》,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排除B项;兼爱非攻是墨家的主张,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故选C项。

3.(2022·内蒙古通辽·中考真题)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新气象,秦朝依法家思想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汉初奉行道家倡导的“无为而治”,唐太宗则依儒家思想践行“民贵君轻”。

以上史实说明()
A.百家争鸣为中华民族的起源奠定思想基础
B.各家学派的思想全都受到历代统治者推崇
C.儒家学说成为后世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D.有些学派的政治主张为后世统治者所采用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秦朝依法家思想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汉初奉行道家倡导的“无为而治”,唐太宗则依儒家思想践行“民贵君轻”。

”可知百家争鸣为中华民族的起源莫定思想基础,A项正确;各家学派的思想并没有全都受到历代统治者推崇,排除B项;儒家学说成为后世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说法过于绝对,如秦朝焚书坑儒,尊崇的是法家学说,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浅显,不合题意,排除D项。

故选A项。

4.(2022·江苏镇江·中考真题)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的文化精神,是一种人文主义的道德精神,它兼顾家庭、社会、国家与天下。

以下最能体现这一中国文化精神的是()
A.儒家思想B.法家主张C.道教风骨D.佛教修为
【答案】A
【详解】根据“它兼顾家庭、社会、国家与天下”可得出儒家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A项正确;法家主张法治,排除B项;道家主张无为,排除C项;佛教主张“众生平等”,排除D项。

故选A项。

5.(2022·贵州黔西·中考真题)下图为收藏于博物馆的“孔子问道于老子”画像石拓片。

该画像反映了()
A.炎黄部落结成联盟B.西周开始分封诸侯
C.儒家道家始祖交流D.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答案】C
【详解】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孔子问道于老子”反映了儒家道家始祖交流,C项正确;材料与炎黄部落结盟无关,排除A项;孔子和老子均为春秋时期的思想家,与西周分封诸侯无关,排除B项;孔子和老子均为春秋时期的思想家,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无关,排除D项。

故选C项。

6.(2021·山东聊城·中考真题)战国时期,不同学派各陈其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总,若此则天下治。

材料二贯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材料三民为贵,社极次之,君为轻
材料四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摘编自《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等
(1)上述材料中的主张分别属于哪一学派?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这些学派之间辩论的焦点。

这说明了什么?
【答案】(1)学派:材料一:墨家;材料二:法家;材料三:儒家;材料四:道家
(2)焦点:治国方略。

说明: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思想文化繁荣;知识分子关注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