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松树桥中学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新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松树桥中学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新高考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少年乘风破浪
112年夏,汪曾祺在县立第五小学毕业,同年秋考入高邮县立初级中学读书,这年他才十二岁。

他家住在北门外东街的竺家巷,从家到中学可以走两条路。

走城外,因为近得多,不误上课;放学时大多是走城里,走城里可以看看热闹,或是买纸笔,买糖果零食吃。

每天,汪曾祺从竺家巷的家中出来,先是经过越塘。

越塘是挑夫聚居的地方,城里的人对挑夫是看不起的,称之为“挑箩把担”的,但汪曾祺从来没有轻视过他们。

相反,他尊重挑夫们,佩服挑夫们条件再艰苦却仍然乐观地面对生活的豪放性格。

过了傅公桥然后是一条很宽很平的马路,马路东是一大片农田,这片田因为可以从护城河引水灌溉,所以庄稼长得特别好。

汪曾祺看过割稻子,种麦子。

沿着麦田边走,听微风吹着麦地里庄稼沙沙地响,像一首遥远的温暖的歌,他在歌声里轻快地走着,心中充满快乐。

放学从城里走是又一番情景。

汪曾祺放学时总是不忙着回家,东看看,西望望。

路过银匠店,他仔细看老银匠在模子上敲打半天,敲出一个用来钉在小孩的虎头帽上的小罗汉。

路过画匠店,他兴致勃勃地看他们画“家神菩萨”。

路过竹厂,看竹匠怎样把竹子一头劈成几岔,在火上烤弯,做成一张一张草筢子。

路过车匠店,看车匠用硬木条旋出各种形状的器物。

汪曾祺喜欢边走边看边吃,吃什么呢?豌豆。

他在王小二(这个王小二后来被写入小说《异秉》里)的摊子上用两枚当十的铜元,买一小包炒豌豆和油炸豌豆,一路吃,一路走,一路看。

汪曾祺很珍惜上学的这段课余生活。

当他成为一名享誉海内外的作家之后,他曾在一篇文章中深情写道:有人问我怎样成为一个作家的。

我说这跟我从小喜欢东看看西看看有关。

这些手艺人使我深受感动,使我闻嗅到一种辛劳、笃实、轻甜、微苦的生活气息。

这一路的印象深深注入我的记忆。

为了进一步培养曾祺,祖父慢慢觉得,光凭自己肚里那点墨水是不够的,得给他另请老师。

单是小学毕业的那年暑假,汪曾祺就先后跟过两位先生分别学《史记》,学桐城派古文。

第一位是张仲陶先生,一位很有学问但又很怪的朋友。

他讲课的方法很特别,在曾祺和自己面前各放一本《史记》,讲课时并不怎么看,只是说说,闭着眼睛先背诵一段,然后讲解。

讲至得意处,特别是讲到司马迁对项羽成败的评价时,张先生一改平时轻声吟哦神态,仿佛变了一个人,顿时慷慨激昂起来。

朗诵完了这一段,张先生并不坐下,他不胜唏嘘,仍沉浸在激动感慨之中。

第二位是韦子廉先生。

家中人让曾祺师从韦先生,一是学书法,二是读桐城派古文。

他没有在学校里教过曾祺,只是利用暑假对曾祺进行指点。

教初三几何的顾先生曾刻意辅导曾祺,一心想培养曾祺将来进中央大学。

曾祺画画不成问题,可数学却不行,他的心思、兴趣早被文学被桐城派所吸引,任凭顾先生如何指导,仍无明显效果。

气得顾先生长叹一声,对曾祺说:“你的几何是桐城派几何!”正因如此,直至汪曾祺进入古稀之年后,仍为此专门作诗纪念:绿纱窗外树扶疏,长夏蝉鸣课楷书。

指点桐城申义法,江湖满地一纯儒。

汪曾祺认为:“一个人成为作家,跟小时候所受的语文教育、跟所师承的语文教师很有关系。

”从小学到中学,教汪曾祺语文的有好几位老师,其中高北溟先生对曾祺影响最大。

而在他所授的古文中,对曾祺影响最深的就是归有光了。

所以汪曾祺的小说散文里,读者常常可以很容易地感觉出其中回响着归有光的余韵。

高北溟先生对汪曾祺的影响,除了学业上的,更有人格上的因素。

他为人正直,待人以诚,清高而从不与世俗合污,敬业能坚持勤奋终生。

汪曾祺后来把他对高先生的敬爱一一写进题名《徙》的小说之中,只是小说中写高北溟先生在初中未能受聘,又回小学教书了,是为了渲染高先生悲怆遭遇而虚构的。

(节选自陆建华《汪曾祺传》)
(相关链接)
这种传奇性渗透在以作者故乡大淖为背景的故事里,间或以西南联大或北京为背景的故事里。

汪曾祺也确实在写时显得更为动人与得心应手。

在他的小说中,因自然而真实。

这或者就是作者自己口中所说的“和谐”,但是,和谐情调并不意味着这纪录下生活的作品光只有柔美与精致,而忽视维持其内在精神的充盈。

汪曾祺的小说,用水来比喻,那是一口就离水田菜地不远的池塘,明净透亮。

(沈书枝《汪曾祺:温柔的午读时光》)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汪曾祺读中学,上学时就走城外,放学时就走城里,前者是为了省时,后者主要是看热闹或买东西。

B.城里的人和汪曾祺对待挑夫的态度完全不同,前者看不起挑夫,而汪曾祺则既尊重又佩服挑夫们。

C.汪曾祺对中学时的课外生活十分珍惜,即使他成为闻名海内外的作家之后,他对此也不能忘怀。

D.汪曾祺小时候天真活泼,对事物有浓厚兴趣,但他认为自己的知识不够,于是主动跟随名师学习。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节选部分的材料很典型,主要选取了汪曾祺在读小学和读初中时上学路上的课余生活,以及汪曾祺跟随老师学习的事情。

B.选文第②自然段总领下文,一贯文末,既交代了汪曾祺上学要经过的两条道路,又总括了汪曾祺在上学路上的主要表现。

C.汪曾祺上学生活很快乐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是无论上学、放学,都能够看热闹,买东西;二是没有在学校时的学业压力。

D.作为本文传主汪曾祺,人物性格鲜明;而他的四个老师形象描绘不鲜明,是因为写他们只为了突出汪曾祺,属于
次要人物。

E.汪曾祺的祖父很有眼光,曾经请了几位老师来教曾祺;而少年时的老师中,高北溟在学业上和人格上对汪曾祺影响最大。

3.汪曾祺小时候只是专注于文学,对数学没有兴趣,很不在行,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

试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段缝书
王安石
段君足下:某在京师时,尝为足下道曾巩善属文,未尝及其为人也。

还江南,始熟而慕焉友之,又作文粗.道其行。

惠书以所闻诋巩行无纤完,其居家,亲友惴畏焉.,怪某无文字规巩,见谓有党.。

果哉,足下之言也?
巩固不然。

巩文学论议,在某交游中,不见可敌。

其心勇于适道,殆不可以刑祸利禄动也。

父在困厄中,左右就养无亏行,家事铢发以上皆亲之。

父亦爱之甚,尝日:“吾宗敝,所赖者此儿耳。

”此某之所见也。

若足下所闻,非某之所见也。

巩在京师,避兄而舍,此虽某亦罪之也,宜足下之深攻之也。

于罪之中有足矜者,顾不可以书传也。

事固有迹,然而情不至是者,如不循其情而诛.焉,则谁不可诛耶?巩之迹固然耶?然巩为人弟,于此不得无过。

但在京师时,未深接之,还江南,又既往不可咎,未尝以此规之也。

巩果于从事少许可时时出于中道此则还江南时尝规之矣巩闻之辄矍然巩固有以教某也。

其作《怀友书》两通,一自藏,一纳某家,皇皇焉求相切刷,以免于悔者略见矣。

尝谓友朋过差,未可以绝,固且规之。

规之从则已,固且为文字自著见然后己邪,则未尝也。

凡巩之行,如前之云,其既往之过,亦如前之云而已,岂不得为.贤者哉?
天下愚者众而贤者希,愚者固忌贤者,贤者又自守,不与愚者合,愚者加怨焉。

挟忌怨之心,则.无之焉而不谤,君子之过于听者,又传而广之,故贤者常多谤,其困于下者尤甚,势不足以动俗,名实未加于民,愚者易以谤,谤易以传也。

凡道巩之云云者,固忌固怨固过于听者也。

足下乃欲引忌者、怨者、过于听者之言,县断贤者之是非,甚不然也。

孔子日:“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

孟子日:“国人皆日可杀,未可也,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匡章,通国以为不孝,孟子独礼貌之。

孔、孟所以为孔、孟者,为其善自守,不惑于.众人也。

如惑于众人,亦众人耳,乌在其为孔、孟也。

足下姑自重,毋轻议巩!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又作文粗.道其行粗略
B.见谓有党.偏袒
C.于罪之中有足矜.者顾惜
D.如不循其情而诛.焉谴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亲友惴畏焉.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B.岂不得为.贤者哉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为.之辞
C.则.无之焉而不谤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D.如惑于.众人故燕王欲结于.君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是作者写给段缝的一封书信,当时有人传曾巩与其兄不和,作者劝段缝不要轻信人言,人云亦云。

B.作者肯定曾巩的文章和议论水平,同时也认为他是个遵守孝道的人。

C.作者认为天下贤者总是不断地遭受诽谤,主要是因为贤人自有操守,不愿与愚者同流。

D.综观全文,结构清晰,驳斥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既表达了作者对曾巩的信任,同时引用孔孟的话表明观人要有自己的主张,不能被外界迷惑。

4.用“/”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巩果于从事少许可时时出于中道此则还江南时尝规之矣巩闻之辄矍然巩固有以教某也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父在困厄中,左右就养无亏行,家事铢发以上皆亲之。

(2)足下乃欲引忌者、怨者、过于听者之言,县断贤者之是非,甚不然也。

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逝川
迟子建
大约是每年的九月底或者十月初吧,一种被当地人称为“泪鱼”的鱼就从逝川上游哭着下来了。

它们到来时整条逝川便发出呜呜呜的声音。

如果不想听这悲凉之声,那么只有打捞泪鱼了。

在阿甲渔村有一种传说,泪鱼下来的时候,如果哪户没有捕到它,一无所获,那么这家的主人就会遭灾。

渔妇们把丈夫捕到的泪鱼放到硕大的木盆中,安慰它们,一遍遍祈祷般地说着:“好了,别哭了;好了,别哭了……”泪鱼果然就不哭了,它们在岸上的木盆中游来游去,心安理得了。

次日凌晨时人们再将它们放回逝川,它们再次入水时便不再发出呜呜呜的声音了。

当晚秋的风在林间放肆地撕扯失去水分的树叶时,敏感的老渔妇吉喜就把捕捞泪鱼的工具准备好了。

吉喜七十八岁了,干瘦而驼背,喜欢吃风干的浆果和蘑菇,常常自言自语。

雪是从凌晨五时悄然来临的,窗棂发出刮鱼鳞一样的嚓嚓的响声。

吉喜被敲门声惊醒,来人是胡会的孙子胡刀。

“吉喜大妈,这可怎么好,这小东西真不会挑日子,爱莲说感觉身体不对了,挺不过今天了,唉,泪鱼也要来了,这可怎么好,多么不是时候……”
男人第一次当爸爸时都是这么慌乱不堪的。

吉喜喜欢这种慌乱的神态。

吉喜戴上银灰色的头巾便出门了。

一百多幢房屋的阿甲渔村在雪中显得规模更加小了。

房屋在雪中就像一颗颗被
糖腌制的蜜枣一样。

吉喜望了望逝川,似乎能感觉到泪鱼到来前河水那微妙的震颤了。

她想起了胡刀的祖父胡会,这个可怜的老渔民在七十岁那年成了黑熊的牺牲品。

年轻时的胡会能骑善射,围剿龟鱼最有经验。

那时的吉喜有个天真的想法,认定百里挑一的她会成为胡会的妻子,然而胡会却娶了毫无姿色和持家能力的彩珠。

胡会曾在某一年捕泪鱼的时候告诉吉喜没有娶她的原因:“你太能了,你什么都会,你能挑起门户过日子,男人在你的屋檐下会慢慢丧失生活能力的,你能过了头。


吉喜恨恨地说:“我有能力难道也是罪过吗?”吉喜的这种想法酿造了她一生的悲剧。

在阿甲,男人们都欣赏她,都喜欢她,但没有一个男人娶她。

逝川日日夜夜地流,吉喜一天天地苍老,两岸的树林却愈发蓊郁了。

吉喜过了中年特别喜欢唱歌。

但过了四十岁就不再歌唱了,她开始沉静地迎接她头上出现的第一根白发,频繁地出入一家家为女人们接生。

胡刀的妻子挺直地躺在炕上,因为阵痛而挥汗如雨,见到吉喜,眼睛湿湿地望了她一眼。

“吉喜大妈,我会死吗?”产妇从毯子下伸出一只湿漉漉的手。

“头一回生孩子的女人都想着会死,可没有一个人会死的。

有我在,没有人会死的。

”吉喜安慰道,用毛巾擦了擦产妇额上的汗。

产妇朝她歉意地笑了,“吉喜大妈,您去捕泪鱼吧。

没有您在逝川,人们就觉得捕泪鱼没有意思了。


吉喜说:“我去捕泪鱼,谁来给你接生?”
产妇说:“我自己。

你告诉我怎样剪脐带,我一个人在家就行,让胡刀也去捕泪鱼。


吉喜嗔怪道:“看把你能耐的。


夜越来越深了,吉喜换上一根新蜡烛,给产妇讲她年轻时闹过的一些笑话。

产妇入神地听了一会儿,忍不住笑起来。

吉喜见她没了负担,这才安心了。

大约午夜十一时许,吉喜大叫着:“胡刀胡刀,你可真有造化,一次就儿女双全了!”
胡刀兴奋得像只采花粉的蜜蜂。

产妇终于平静下来,“吉喜大妈,兴许还来得及,您快去逝川吧。

”产妇疲乏地说。

吉喜吃力地朝逝川走去。

逝川的篝火玲珑剔透,许多渔妇站在盛着泪鱼的木盆前朝吉喜张望。

没有那种悲哀之声从水面飘溢而出了,逝川显得那么宁静。

吉喜将网下到江里,又艰难地给木盆注上水。

她开始起网了,网从水面上刷刷地走过,那种轻飘飘的感觉使她的心一阵阵下沉。

一条泪鱼也没捕到,是个空网,她跌坐在河岸上。

天色渐渐地明了,篝火无声地熄灭了。

放完泪鱼的渔民们陆陆续续地回家了。

吉喜慢慢地站起来,艰难地靠近木盆,这时她惊讶地发现木盆的清水里竟游着十几条美丽的蓝色泪鱼!它们那么悠闲地舞蹈着,吉喜的眼泪不由弥漫下来了。

一抹绯红的霞光出现在天际,使阿甲渔村沉浸在受孕般的和平之中。

吉喜用尽力气将木盆拖向岸边。

她跪伏在岸边,喘着粗气,用瘦骨嶙峋的手将一条条丰满的泪鱼放回逝川。

这最后一批泪鱼一入水便迅疾朝下游去了。

(选自《短篇小说三十年精选》,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阿甲渔村在每年初雪降临的黄昏捕捞泪鱼,是为了消灾祈福。

人们在寒冷的夜晚安慰了一条条悲伤的鱼,便也得到了内心的安宁。

B.胡会告诉吉喜:“男人在你的屋檐下会慢慢丧失生活能力的,你能过了头。

”这是吉喜古稀之年仍然单身的直接原因,而根源却在于吉喜保守落后。

C.这篇小说充满了北国情调,对景物描写生动贴切,如“窗棂发出刮鱼鳞一样的嚓嚓的响声”“房屋在雪中就像一颗颗被糖腌制的蜜枣一样”。

D.作者描绘的一条神秘的河流——逝川,它会发出呜咽之声,是一条时间之河,也是一条生命之河,见证了世间的欢乐悲苦。

2.请简要分析吉喜这一人物形象。

3.请探究小说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裴仁基,宇德本,河东人也。

仁基少骁武,便弓马。

平陈之役,以亲卫从征,先登陷阵,拜仪同,赐物千段。

以本官领汉王谅府亲信。

谅反,仁基苦谏见囚。

谅败,超拜护军。

后改投武贲郎将,从将军李景讨叛蛮向思多于黔安,
以功进银青光禄大夫。

击破吐谷浑,加授金紫光禄大夫。

斩获寇掠靺鞨,拜左光禄大夫。

从征高丽,进位光禄大夫
....。

李密据洛口,帝令仁基为河南道讨捕大使,据武牢拒密。

仁基见强寇在前,士卒劳弊,所得军资,即用分赏。


军御史
..萧怀静止之,众咸怒怀静。

怀静又阴持仁基长短,欲有奏劾。

仁基惧,杀怀静,以其众归密。

密以为河东郡公。

其子行俨,骁勇善战。

密复以为绛郡公,甚相委昵。

王世充以东都食尽,悉众谐偃师,求决战。

密与诸将计。

仁基曰:“世充尽锐而至洛下必虚可分兵守其要路令不得东简精兵三万傍河西出以通东都。

世充却还,我且按甲。

世充重出,我又逼之。

如此,则我有余力,彼劳奔命。

兵法所谓彼出我归,彼归我出,教战以疲之,多方以误之者也。

”密曰:“公知其一,不知其二。

东都兵马有三不可当:器械精一也,决计而来二也,食尽求斗三也。

我按兵蓄力以观其弊,彼求斗不得,欲走无路。

不过十日,世充之首可悬于麾下。

”单雄信等诸将轻世充,皆请战。

仁基苦争不得。

密难违诸将言,战遂大败。

仁基为世充所虏。

世充以仁基
父子并骁勇,深礼之,以兄女妻行俨。

及僭尊号
..,署仁基为礼部尚书,行俨为左辅大将军。

行俨每战,所当皆披靡,号万人敌。

世充惮其威名,颇加猜防。

仁基知之,甚不自安,遂与世充所署尚书左丞宇文儒童、尚食直长陈谦、秘书丞.崔德本等谋。

令陈谦于上食之际,持匕首劫世充,行俨以兵应之。

事定,然后辅越王侗。

事临发,将军张童儿告之,俱为世充所杀。

(节选自《北史・卷三十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世充尽锐而至洛下/必虚/可分兵守其要路/令不得东/简精兵三万傍河/西出/以逼东都
B.世充尽锐而至/洛下必虚/可分兵守其要路/令不得东简/精兵三万/傍河西出/以逼东都
C.世充尽锐而至洛下/必虚/可分兵守其要路/令不得东简/精兵三万/傍河西出/以逼东都
D.世充尽锐而至/洛下必虚/可分兵守其要路/令不得东/简精兵三万/傍河西出/以逼东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光禄大夫,汉武帝时置,掌顾问应对,皆为加官及褒赠之官,加金章紫绶者,称金紫光禄大夫;加银章青绶者,称银青光禄大夫。

唐、宋以后用作散官文阶之号
B.御史,中国古代一种官名。

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

国君置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C.僭尊号,即继承皇帝封号,文中指的是王世充即位为皇帝。

D.丞,秦汉以后用作官名,一般是各级长官的副职,如大理寺丞、府丞、县丞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裴仁基年青时就骁勇骑马射箭,在平定南陈的时候,冲锋在前,初立功绩。

后来成了汉王杨谅的亲信,杨谅谋反,他苦威武,擅长劝不听,反被囚禁
B.李密造反,皇帝命裴仁基讨伐,后因人陷害,他投降李密,得到李密的重用。

C.王世充因为东都洛阳粮食不足,寻求与李密决战,裴仁基献疲敌之计,李密因害怕不出,裴仁基积极请战,最后兵败被俘,又投降了王世充。

D.裴仁基一生骁勇善战,有谋略,但一直遇主不明,自己也对人不忠,反反复复,最后事败被杀,令人叹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静又阴持仁基长短,欲有奏劾。

仁基惧,杀怀静,以其众归密。

(2)世充以仁基父子并骁勇,深礼之,以兄女妻行俨。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人从军(时有吐蕃之役)
杜甫
弱水应无地,阳关已近天。

今君渡沙碛,累月断人烟。

好武宁论命,封侯不计年。

马寒防失道,雪没锦鞍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无地”即地尽处,"近天"是天边头,极言戍边之地的偏远。

B.颔联想象友人将渡过人烟断绝的茫茫沙漠,行军环境之恶劣溢于言表。

C.颈联暗用李广难封之典故,用友人口吻,表达了对朝廷的不满情绪。

D.标题交代写作背景和缘由,阳关、沙碛等意象营造出浓厚的战争氛围。

2.在这首送别诗中,诗人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佳木秀而繁阴。

(欧阳修《醉翁亭记》)
(2)春冬之时,_____________,回清倒影。

(郦道元《三峡》)
(3)定乎内外之分,__________。

(庄子《逍遥游》)
(4)岂无山歌与村笛,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5)__________,旌旗蔽空。

(苏轼《赤壁赋》)
(6)可堪回首,佛狸祠下,__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凡事预则立,__________。

(《礼记》)
(8)__________,观千剑而后识器。

(刘勰《文心雕龙》)
7、《主持人大赛》是中央电视台精心打造的一项重大赛事,假如你是参赛选手,请从以下三个任务中选择一个完成。

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150字以内。

(1)假如你是《朗读者》的主持人,本期嘉宾是中国女排总教练一—郎平,她将以“青春”为主题进行朗读,请你为郎平的出场写一段主持稿。

(2)元宵佳节,作为央视元宵喜乐会的主持人在节目现场你将与海外华侨直播连线,请写一段主持稿,引出海外分会场的直播。

(3)作为《最美中国人》的主持人,该节目的其中一位获奖者一一钟南山将上台领奖。

请你为这位84岁高龄仍义无反顾赶往武汉防疫第一线的“最美逆行者”写一段颁奖词。

8、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少于150字。

①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常常凸显人物性格特征。

请你从《呐喊》《边城》《平凡的世界》《红岩》《老人与海》中任意选取一个场景,展开想象,进行细节描写,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或精神风貌。

要求:描述生动形象,符合原著内容。

②春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样式,贴春联是过年的习俗之一。

每逢春节,你会选取哪副春联贴在门口?请写出来,并说明理由。

要求:a.先在答题卡上写出上联、下联和横批;b.条理清楚,理由充分。

答题格式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