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3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教材整理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国际:俄国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了武装干涉。

(2)国内: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目的
(1)前期:一切为了前线。

(2)后期: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

3.内容
(1)作用: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2)弊端: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

[轻巧识记]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归纳为“一、二、三、四” 一个背景:战争。

两个特点:“战时”和“共产主义”。

三个结果:战争胜利、经济危机、政治危机。

四点内容:余粮征集制、企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物配给制。

教材整理2新经济政策
1.背景
(1)经济
①战争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亟须恢复社会经济。

②国家无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政治: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

2.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3.内容
(1)理论意义: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即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2)实践意义: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65[课中思考题],思考:新经济政策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主要依据是1921年苏俄的实际国情,也就是列宁所说的“我们在1921年春天遭到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教材整理3斯大林时期的经济
1.确立
(1)时间:20世纪30年代中期。

(2)途径: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逐步取消了新经济政策,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

2.特点
(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2)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3)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4)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3.评价
(1)积极作用
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②1937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2)消极影响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③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④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体制,因此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误区警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以及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是用强制性经济统制手段来管理经济,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斯大林模式的特征是在生产资料形式上实行完全公有;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集中;在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途径上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

探究点一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实质
(1)根据史料一分析说明苏联新经济政策调整的表现。

【提示】恢复发展私人小企业;允许农民自由支配余粮;允许自由贸易;允许资本家经营企业。

(2)新经济政策对马克思主义有哪些突破?
【提示】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建立社会主义经济。

【史论拓展】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实质
(1)特点
①利用商品、市场、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②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③新经济政策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2)实质
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探究点二“斯大林模式”
跛脚的巨人
【史料应用】
(1)史料一中斯大林认为苏联的工业化道路同资本主义国家有何不同?主要理由是什么?
【提示】不同:首先发展重工业。

理由:苏联面临战争的威胁,为了保卫国家,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

(2)结合史料二中的图片和所学知识,概述斯大林经济模式存在的问题。

【提示】依靠行政手段干预经济发展,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结构比例严重失调。

【史论拓展】“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及教训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苏联以小农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

②客观原因: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

③主观原因: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以及理论上的失误。

④历史原因:长期的封建专制遗留下了大量的个人专断和个人迷信的残余。

(2)教训
①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

②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均衡发展。

③制定农业政策必须考虑农民的利益。

④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必须结合起来。

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

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解题模板】
1.“当人民忍饥受饿,失业现象日益猖獗的时候,凡是隐藏一普特余粮的人,都是穷凶极恶的罪犯……”这是列宁写给彼得格勒工人的信中对于某一政策的描述。

符合这一政策的是( )
A.它是暂时的,只是为了应付战争
B.它实现了苏俄向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
C.它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
D.它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并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
【解析】由材料中“凡是隐藏一普特余粮的人,都是穷凶极恶的罪犯”可知是实行余粮征集制,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符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只有A项,B、C、D三项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答案】 A
2.1922年,苏联农民在交纳了粮食税后还有不少的余粮可供自由支配。

据此判断当时苏联实施( )
【导学号:72040092】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D.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
【解析】由题干信息“粮食税后……余粮可供自由支配”可以判断是新经济政策。

【答案】 B
3.“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

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

”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主要指( )
A.实行粮食税制度
B.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C.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
D.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
【解析】“学会做生意”是指新经济政策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的措施,这一措施使城市恢复了生机,物价随之下降。

【答案】 B
4.(2016·全国甲卷)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

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导学号:72040093】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信息。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1932年以后美国人对苏联的关注增多了,因为这一时期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而美国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人希望从苏联的建设中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故选B项。

A项错误,经济危机并未波及苏联,故排除。

C项与美国农业生产的相对过剩矛盾,美国不需要考虑这一问题,故排除。

D项与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矛盾,排除。

【答案】 B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内战争爆发后,苏维埃政权控制的地区仅占全国面积的1/4,失去了粮食和煤炭的主要产地。

……劳动人民忍受着饥饿的折磨。

材料二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和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
多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苏联兴亡史》材料三……(美国)大资本家亨利·福特到俄国开办企业,这个坚决反共的老头子在俄国修建了一个汽车工厂。

尽管他一向与布尔什维克主义为敌,却对这笔生意颇为满意。

——《哈默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十月革命后苏俄面临着怎样的处境。

(2)材料二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
(3)材料三中福特作为美国资本家在当时为什么能够在苏俄办企业?
【解析】第(1)问,“处境”从材料中概括提炼即可。

第(2)问,由材料中的时间“1921年”和列宁的话不难判断苏俄的经济政策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第(3)问,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即可回答。

【答案】(1)苏维埃政权处境艰难,物资严重匮乏。

(2)变化:用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3)原因: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外国人在苏俄开办企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