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内丹理论对明清中医养生学的影响_许敬生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生密切的联系 。它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在理论上是促进 行一阴阳 ,阴阳一太极 ,五脏均有此金木水火土 ,何乃指坎中
了明清时期命门学说的发展成熟 ,使明清时期的中医养生重 之阳为火 ,指右肾为少火也 。”[3 ]这里的“仙家”即指道教内丹
视命门阳气和治形宝精 ;在方法上它为中医养生的重要方法 术 ,其命门理论受内丹取坎填离思想影响显而易见 。
·19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5 年第 17 卷第 4 期
112 内丹学说的主要内容
精与气合炼成为气 ,达到“三归二”;大周天重点在于将气与
向腰间 ,开始重视命门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 因此 ,命门学说复苏的重要理论准备是心肾相交理论的
兴起 。心肾相交理论说明“心主 (火) 论”已过渡到“心 (火) 肾 (水) 并重论”,中医命门学说正是在完成了这一至关重要的 过渡之后于明代蓬勃发展起来的 ,而导致这种过渡的决定性 因素正是内丹术取坎填离 、坎离交媾的思想 。由于《难经》的 命门学说没有在医学内部得到延续 “, 主心 (火) 论”向“心 (火) 肾 (水) 并重论”的过渡 ,便成为命门学说复苏的重大契
自《难经》提出命门理论后 ,并未引起魏 、晋 、隋 、唐医家 下 ,开始了对人身太极的探索 。在探索的过程中 ,他们发现
的关注 ,虽然有晋代王叔和《脉经》提出“肾与命门俱出于尺 道教内丹理论中的丹田与人身之太极 ———命门有着诸多相
部”,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提出督脉命门穴 ,杨上善《太素·经 似之处 ,于是借鉴内丹理论对丹田的论述 ,将道教内丹之丹
大特点 。因此 ,命门学说和太极拳是明清时期道 、医 、武相互融合的结晶 ,是道教内丹理论对中医养生学的突出贡献 。
关键词 :内丹 ;丹田 ;命门 ;太极拳 ;中医养生
中图分类号 : R 2 - 09 文献标识码 :A 1 内丹术是唐宋之后道教养生的最高级形式 111 道教外丹术的没落和内丹术的兴起
时期 ,医家从内丹理论中获得启发 ,将内丹术中的丹田理论
内丹学家认为 ,道为生命本原 ,产生先天之气 ,由“一气” 加以改造 ,使命门学说最终发展成熟 ,进而使明清时期的中
分为阴阳 ,阴阳生三 ,即精 、气 、神 ,由此万物滋生 ,顺此则生 医养生学呈现出“养生重命门”的特点 。
人 ,逆行返本则修仙长生 。由于精气神是人体生命的三个基 211 内丹的取坎填离与中医的心肾并重
江西 中 医 学 院 学 报 2 0 0 5 年 8 月 第 1 7 卷 第 4 期
JOU RN A L O F J IA N GX I U N IV ERS I T Y O F TCM 2005 Vol117 No14
道教内丹理论对明清中医养生学的影响
★ 许敬生 耿良 (河南中医学院 郑州 450008)
致因服食金丹而中毒死亡者难以胜记 。血的教训在鉴诫着 八脉考》,在这一部书里他引载了张伯端《八脉经》关于八脉
人们 ,道教神仙理论中服食金丹后的“白日飞升”实际上是金 丹中的剧毒物质使他们迅速中毒死亡而已 ,由此外丹术开始 由盛转衰 。
外丹术的没落 ,促进了内丹的发展 。从五代开始 ,道教 徒把飞升成仙的希望渐渐从外丹转向内丹 。
循行部位以及各脉在内丹功中的作用和炼功的体验等论述 。 道教内丹家为了修炼的需要 ,一般都了解经脉 ,有的还对此 进行深入研究 ,从而也丰富了中医经络理论 。
金元时期 ,相对于南宗而出现了道教的北宗 。其创始人 是金代王重阳 ,主张用心性之说来归总儒 、道 、佛三教大旨 ,
内丹的名称 ,出现在南北朝时期 ,到隋唐时代 ,还只是内 提出性命双修 ,先性后命的修炼宗旨 。
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成为命门学说主要的理论来源 。在宋代
丹术的萌芽时期 ,方法比较简单 。这时的内丹只是在胎息的
道教南北宗内丹术 ,都主张性命双修 ,但其入手有孰先
基础上 ,加上以意引导而已 。
孰后之别 。南家主张先命 ,即先从下丹田的讨内丹已成风气 。这 宗主张先性 ,即先从上丹田的元神入手 。在实际修炼中 ,两
———太极拳提供了理论内核 ,丰富了中医养生学的方法内 212 丹田与命门之间的联系
容 ,下面就主要对这两方面分别论述之 。
在完成了“心主 (火) 论”向“心 (火) 肾 (水) 并重论”的过
2 养生重命门 ———内丹理论对中医养生学理论的影响
渡后 ,明清医家在宋代理学太极说和格物致知思想的影响
摘要 :明清时期是医 、道融合的第二次高潮 ,道教养生的大量内容融入中医养生学 ,从理论和方法上充实了中医养生学内容 ,
其中以内丹理论的贡献最为突出 。从理论上来说 ,内丹理论是命门学说的主要思想来源 ,温补学派的医家们根据丹田中先天
精气神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养生重在顾护命门元精元阳和治形宝精的主张 ,对之后的中医养生学影响深远 。从养生方法上来 说 ,内丹理论为中医养生之重要方法 ———太极拳提供了理论内核 。太极拳是以静为主的内丹术和以动为主的传统武术相结 合的产物 ,这种结合又启发了中医养生学 ,使“动静结合”的思想为养生学家所重视 ,成为明清时期中医养生学学术发展的一
精 、炼气 、炼神所依的根本之地 ,神气升为鼎 ,起止为炉 ,通过 的形成 ,如孙思邈《千金要方》明确指出 “: 夫心者火也 ,肾者
对意念的把握和控制 ,在呼吸的配合下使精气神在体内凝结 水也 ,水火相济 。”这里将心和肾同等地看作人体的两个重要
成丹[1 ] 。
生命根源 ,心肾代表水火 ,水火即是阴阳 ,心肾两脏同具真阴
道教外丹术初创于两汉 ,到唐代臻于极盛 。炼丹服食在 整个唐帝国内蔚然成风 ,服食金丹者日多 。也正因为如此 , 外丹的危害得以彻底显露 。
金属和矿物的性质与人体的性质有本质上的区别 ,何况 金丹中往往含有水银 、砒霜之类对人有剧毒的物质成分 ,以
在道教史上 ,张伯端被尊为道教南宗始祖 ,世称紫阳真 人 。其内丹术初传石泰 ,再传薛道光 ,三传陈楠 ,四传白玉
教 “三全”境界 。炼精化气又称小周天 ,是初步贯通任 、督二脉 ,
医 学 研
用意念使气从会阴 、尾闾溯夹脊上达泥丸 ,再下降丹田 ,如此 反复动转 ,称之为“河车通”。炼气化神又称大周天 ,即把在
究 炼精化气中炼成的丹母送进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将它炼成
● 精 、气 、神三宝合一 ,能量无比的“大药”。小周天重点在于将
一时期出现了历史上最密集的内丹学者群 。其著名的代表 者的界限不是很容易分开的 。所以 ,元代以后各派内丹家皆
有崔希范 、钟离权 、吕洞宾 、陈朴 、陈抟等 。陈抟的《无极图》 融南北二宗丹法为一体 ,主张性命混融 。其中尤需一提的是
丹法系统阐述了内丹修炼的全部过程 ,建立了一个融贯三教 的内丹体系 。《无极图》中的“得窍”、“炼己”、“和合”、“得药” 四阶段内丹功法理论为宋元南北二宗的内丹功法奠定了基
脉标本》认为“肾与命门 ,上通太阳于目 ,故目为命门”。但就 田改造成医家之命门 。之所以这样说 ,是因为在命门学派代
命门学说的整体发展而言 ,医家的论述基本上是一片空白 。 表人物 ———张景岳 、孙一奎和赵献可对命门的论述中 ,到处
与此相反 ,道教内丹术对丹田的认识却为命门理论的发展作 充满了道教内丹的痕迹 。
● 道 教
蟾 ,此五人合称为“南五祖”。南宗在内丹理论和方法方面 , 医
都留下了大量的丹经 、丹诀 ,使内丹学说大体完善 ,内丹体系 学
大体形成 ,对后世道教诸派均有深远的影响 。同时 ,还对佛 研
家 、儒家产生一定的影响 ,甚至医家也不例外 。如明代著名 究
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撰著《本草纲目》的同时还写了一部《奇经 ●
人之三宝 ———精气神比喻为药物 ,把炼丹时人体的“丹田”部 互作用主导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是人生命之主宰 。内丹的铅
位比喻为鼎炉 ,把人炼丹时意念的缓急比喻为火候 。这里的 汞 ,实则肾心 ,铅汞交互作用即为心肾相交 。这种铅汞心肾
精气神是指人体先天禀赋的元精 、元气 、元神 “, 丹田”是炼 交互作用的思想 ,影响到中医学 ,促进了中医心肾相交理论
明初张三丰在武当山修道授徒形成的“武当道派”。他将内 丹术和传统武术 、导引相结合 ,创武当内家拳法 ,以之作为内 丹修炼的动功 ,对后世的武术和气功影响很大 ,丰富了养生
础。
学的内涵 。
道教大小周天内丹术的奠基人是北宋的张伯端 (字平
明清时期道教由盛转衰 ,而内丹术著作隐语连篇 ,对社
叔) 。他撰著的《悟真篇》,与《周易参同契》互相发明 ,被后世 会影响也不大 。当时有内丹修养的文人和医家 ,如高濂 、冷
神合炼 ,使气归神 ,达到“二归一”。炼神还虚是内丹功的最 机 ,也说明促成中医命门学说复苏的力量在于医学外部 [2 ] 。
高阶段 ,即在前三阶段顺利达成的基础上 ,将意守的重点由
对于道教内丹取坎填离思想对中医心肾相交理论的启
中丹田转到上丹田泥丸宫 ,纯由意想以达到“出神”而趋于物 示 ,我们还可以从明清命门学说的代表人物孙一奎对命门的
本要素 ,被称为人的“三宝”,所以内丹修炼就是以精为基础 ,
在《内》《、难》之后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 ,医家对命门
气为动力 ,神为主宰 ,通过“3 (精气神) →2 (神气) →1 (神) →0 的探索基本上是停滞不前 ,少有创见 ,更谈不上突破性的进
(虚) ”的炼养步骤 ,使精 、气 、神在体内凝聚成丹 ,以体虚得 展 。与命门理论在医学上的裹足不前相反 ,道教内丹学对丹
乾健纯阳之体 。通俗地说 , 就是通过“神”的 作 用 , 使 心 火 (气) 与肾水 (精) 既济 、相交 ,从而产生精 、气 、神的结 合 物 ———内丹 。
的医家乃至民众所接受 ,内丹术因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命 力 。这些医家和文人对内丹术的接受 ,使得内丹术对中医学 特别是养生学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
丹家视为经典 。在修炼上张伯端主张性命双修 ,先命后性 , 谦 、孙一奎 、胡文焕 、李时珍 、汪昂等 ,以及道士陆潜虚 、张三
亦用儒家易说阐述内炼原理 ,谓“取将坎位心中实 ,点化离官 丰 、伍守阳 、李涵虚 、刘一明等 ,或出于普及道教养生术 ,或出
腹内阴”,意即用坎中之阳气去点化离中之阴精 ,使其还复为 于扩大道教的影响 ,都致力于内丹术的通俗化 ,使之为更多
道 ,达到“寿敝天地 ,无有终时”的神仙境界 。
田 (即医之命门) 的探讨却从未停止过 。汉·魏伯阳的《周易
11211 内丹功法的三大要素 和外丹一样 ,内丹术也有三 参同契》奠定了内丹术的理论基础 ,内丹术借用外丹理论和
个要素 :药物 、鼎炉 、火候 。内丹家借用外丹的术语形象地把 术语 ,以铅代表人体肾精 ,以汞代表人身心液 ,认为二者的交
我同化 、常定常寂 、一切归元的目的 。
论述中得到印证 。孙一奎常引用道教著作以阐发命门学说 ,
内丹修炼的四个阶段 ,均强调精神的安静 、意念的调控 显示出刚刚由道教内丹术移植到医学中来的明显痕迹 。如
和呼吸的配合 ,这是能否结丹和结丹迟速的关键 。
《右肾水火辨》云 :“仙家取坎填离 ,以水升火降 ,既济为道 。
11212 内丹的修炼步骤 一般分为筑基 、炼精化气 、炼气化 真阳而并重 。这种生意存于心肾的思想形成后 ,医家始能摆
神 、炼神还虚 4 个阶段 。
脱心主论 ———心为生命之主宰的束缚 ,把生命主宰的位置投
●
筑基是内丹修炼的准备阶段 ,要求填亏补虚 ,炼好身体
道 的精 、气 、神三宝 ,炼养得充充盈盈 ,达到精足 、气满 、神旺的
内丹理论作为道教养生的最高级形式 ,是道家思想和养 谓采坎中之一阳 ,填离中之一阴 ,此还乾坤本源之意也 。坎
生理论功法的集大成者 ,尽管其长生成仙的理想不可能实 离是兑待之意 ,如彼谓一阳居二阴之间 ,无乃指一阳为火耶 ?
现 ,但其中所蕴含的巨大养生价值注定它和中医养生学必然 然则离以一阴居二阳之间 ,又作何说也 ? 夫物物具五行 ,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