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 个体 载体 方法 路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体个体载体方法路径
第一章写作主体、客体、载体、受体的概念及关系
如果把文章的写作和阅读看作一个完整的过程,那么这个过程就是由写作主体、写作客体、写作载体和写作受体四个因素的相互作用构成的。
主体、客体、载体、受体都是哲学概念,非常抽象。
其实说白了,主体是,客体是客观事物,载体是文章,接受者是读者。
写作和接受一篇文章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文章的写作,第二阶段是文章的阅读。
写作阶段主要涉及主体、客体、载体三个因素。
对主体和客体的感知、思想认识、文字表达经过酝酿成熟,创造出载体(文章)。
阅读阶段还涉及载体、受体、主体三个因素。
一方面,载体作用于受体,受体接收载体,主体通过载体对受体施加影响;另一方面,接受者对载体的选择也会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主体的写作。
第一节写作主体与写作客体
所谓写作主体,就是进入写作思维和写作行为的人。
也就是进入书写状态的人。
其实说白了。
写作主体是写作的主导因素,在写作活动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处于写作活动的中心地位。
他既是客体的感知者,又是运思和行文活动的实施者。
提高写作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加强主体的素质。
写作主体的素质主要包括生活素养、学识修养、人格品位和审美理想四个方面(详细阐述见教材21页“写作主体的素质”)。
写作主体的写作能力也包括四个方面:观察能力、感受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详细阐述见教材26页“写作主体的能力”)。
客体是同主体相对应的概念。
凡是进入主体认识视野中的一切认识对象都是客体。
就写作活动而言,凡是面对的一切写作对象,都可以看作是写作客体。
写作客体也就是我们过去所说的“生活”、“客观事物”。
客体是写作的基础和本源。
写作客体包括四个方面:对象化的自然景观、群体化的社会生活、个体化的人生状态、外在化的精神产品。
说白了就是自然景物、人类的社会生活、的精神世界和生活经历、书刊文献(详细阐述见教材33页“写作客体的构成”)。
写作主体与写作客体的关系:客体是主体的认识对象和写作对象,主体是客体的反映者(详细阐述见教材37页“写作主客体的关系”)。
第二节写作载体与写作受体
所谓写作载体,就是包含、运载写作内容的文章形体和传播媒介(教材语)。
说白了,载体就是写作的成品,也就是文章作品。
载体载荷着审美信息和实用信息,是内部语言外化为文字符号的结晶。
写作载体是写作成品内质与外形的统一体,也就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
写作载体主要有四个构成要素:材料、主题、结构和语言。
其中材料和主题是内容要素,结构和语言是形式要素(写作载体构成要素的具体阐述见教材44~57页的有关内容)。
写作的接受者就是完成写作的接受者。
说白了就是读者。
接受者是写作成品的接受者。
接受者的接受和反馈过程是写作活动的自然延伸。
对受体载体的认同或排斥,不仅作为主体意识渗透到写作中,而且对载体进行再创造。
写作受体需要具备一定的文章解读能力,而解读能力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
对文章的解读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实
践的结果。
解读能力的获得主要基于三种素质:良好的身心感受素质、广博的文化修养素质、丰富的生活阅历素质(详细阐述见教材57页“写作受体解读的素质”)。
(解读的特征、解读的方法,都是阅读学研究的内容,离写作学距离太远,不讲)
受体与载体的关系:
作为一种书面交流方式,写作不是单方面的行动,而是一个多方面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主体、载体、受体三个方面。
这三个因素在传播过程中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缺一不可。
受体与载体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写作受体对写作载体的选择作用
没有读者的存在,作品毫无用处,创作作品也毫无意义。
它是为读者而写的。
可以说,接受者的解读是书面交流的最终完成。
读者需要通过解读与他人交流,他是作品信息的接受者;但他不是一个完全被动的接受者,他可以通过主观和主动的选择来施加影响。
读者对载体的选择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读者要根据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生活阅历、根据自己的知识积淀选择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不同的读者对同一部作品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文艺理论界常说的两句俗语“诗无达诂”(诗歌是没有最完美的解释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都说明了读者对作品内容有自己不同的理解。
二是读者有不同的阅读嗜好,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去阅读。
二、写作载体对写作受体有制约作用
读者对文章作品的解读虽然有其主观能动性,但也不是毫无限制,能随心所欲的。
他要受文章语言的制约,他要按照精心编织的语言形式的指向进行解读。
文章作品的语言对读者的解读是有限制的。
具体的限制有三个层面,不讲,见教材65~66页。
在整个书面交流过程中,读者、作品和三者之间是互为作用、互为因果的。
同时,这种交流还呈现出一种多向的、回环往复的特点。
通过作品把信息传达给读者,这是顺向交流;反过来,读者接受作品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价值取向与兴趣强弱又会反馈给,从而促使创造出更好的作品。
这叫逆向交流。
不论是顺向交流还是逆向交流,都不是单向一次性的活动,而是多向渐进式的。
这显示出读者在书面交流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读者对作品价值的认同程度是检验作品优劣与否的最后标尺。
所以,研究写作必须有读者观念,应注意从读者的角度来研究作品与。
的这种读者观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创作作品之前,要明确读者对象,解决好为谁而写的问题,写作的对象要明确。
二是创作作品时,要尽可能借助最恰当的形式让读者能够理解。
期待理解是创作时必备的思想前提。
(详细阐述见教材63页“写作受体与写作载体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