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地球公转特征和黄赤交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地球公转特征与黄赤交角
一、知识讲解
1.公转特征
(1)方向:自西向东。
在判读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时,无论其公转方向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均为自西向东。
当地球公转方向为逆时针时,地球的地轴上端指向北;反之上端指向南,下端指向北。
(2)周期(一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3)速度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黄赤交角
(2)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二、例题分析
1.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
寒露节气在每年公历10月8日左右。
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为360°,以春分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0°,则寒露日地球在黄道上
的位置为()
A.15°B.105°C.195°D.285°
答案 C
解析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为360°,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恒星年,全年为24个节气,每个节气地球绕行约15°。
春分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0°,春分日至寒露日为13个节气,则寒露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195°。
在地球公转过程中,若以地球为参照系,可看到太阳在黄道上运行。
图1是“天赤道与黄道的示意图”,图2是“太阳在黄道上的视运行轨迹图”。
读图,回答2~3题。
2.6月初,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是()
A.甲B.乙C.丙D.丁
3.太阳处于甲、乙位置时()
A.地球公转速度相同B.同一地点昼长变化趋势相同
C.日地距离相同D.同一地点日出方位相同
答案 2.D 3.D
解析若以地球为参照系,则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及其运动方向与以太阳为参照系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及其运动方向相反,所以图1中太阳在黄道上的视运动方向应为自右向左。
第2题,6月初,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应在春分日与夏至日之间,在夏至日(6月22日前后)之前且靠近6月22日处,故应为丁。
第3题,图中显示,甲、乙两点关于冬至点对称,而非关于近日点对称,所以日地距离不同;而地球公转速度与日地距离相关,故公转速度也不同,所以A、C错;冬至日为昼长的极值点,而甲、乙分居冬至日两侧,所以同一个地点在这两个日期昼长相同,昼长变化趋势相反,日出方位相同,故B错、D对。
三、跟踪训练
僧一行在编制《大衍历》时发现,“日南至,其行最急,急而渐损,至春分及中而后迟。
迨日北至,其行最舒,而渐益之,以至秋分又及中而后益急”。
据此回答1~2题。
1.僧一行发现的实际上是 ()
A.昼夜长短的变化
B.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
C.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D.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
解析:由“南至”、“春分”、“北至”、“秋分”以及“急”、“损”、“迟”、“舒”、“中”可知,僧一行发现的实际上是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
答案:B
2.下列地理现象与僧一行的发现有因果联系的是 ()
A.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
B.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C.北半球夏半年长于冬半年
D.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更寒冷
解析:由于地球在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慢,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快,所以北半球夏半年长于冬半年。
答案:C
读图,图中OP、EF为地球公转到近日点附近时的晨昏线,回答3~4题。
3.此时北京时间可能是 ()
A.6月4日7时
B.1月4日7时
C.7月4日19时
D.2月4日19时
解析:地球公转到近日点附近,时间应该为1月初,OP为昏线, 15°E的地方时是0时,此时北京时间为7时。
答案:B
4.关于图中①②③④四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依次是④③②①
B.①在②的西北方向,③在④的东南方向
C.此时四地白昼由长到短依次是①②③④
D.①②位于西半球,③④位于东半球
解析:此时太阳直射点接近南回归线,因此③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根据图中的经度,可以算出②处的经度为105°E,并处于南半球,①为15°E,并位于北极圈上,所以推断出①在②的西北方向;从图中可以看出③在④的东南方向。
答案:B
读某年某日我国四地点日出日落时间表(北京时间)及下图,回答5~6题。
5.四点纬度排列由高到低依次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④③②①
D.③②④①
解析:由图中的日出日落时间可以得出,①地的白昼时间为9时30分,②地白昼时间为8时36分,③地的白昼时间为10时14分,④地的白昼时间为10时32分。
表中数据昼短夜长,故为冬季。
北半球冬季,白昼越短,纬度越高,故纬度从高到低为②①③④。
答案:B
6.此时,地球可能位于图中的 ()
A.1位置
B.2位置
C.3位置
D.4位置
解析:根据我国的日出日落时间可以看出我国此时为冬季;根据图中太阳位置可以看出1为近日点,此时正是北半球的冬季,故选A。
答案:A下图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
读图回答7~8题。
7.地球从甲运行到乙期间,重庆的正午太阳高度 ()
A.逐渐减小
B.逐渐增大
C.先减小后增大
D.先增大后减小
解析:根据地球公转方向(逆时针)可以判断该示意图为北极上空投影图,甲为近日点(1月初),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由甲到乙期间太阳直射点由南半球向北移动,重庆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
答案:B
8.当地球在甲位置时 ()
A.黄河流域进入汛期
B.南极昆仑站正值极夜
C.三峡水库处于蓄清期
D.潘帕斯草原处于枯黄期
解析:从图中可以判断地球在甲位置时,处于近日点附近,北半球为冬季,黄河流域为枯水期,南极昆仑站正值极昼时期,潘帕斯草原一片葱绿(南半球夏季),因三峡水库处于枯水期,水量较小,流速较慢,水质较清。
答案:C
下图示意不同纬度四地白昼长度变化。
据此完成9~11题。
9.若该图表示上半年a、b两月(a月早于b月),则①②③④四地纬度依次是 ()
A.66.5°N、66°N、40°N、40°S
B.66.5°S、66°S、40°S、40°N
C.66.5°N、66°N、0°、40°S
D.66.5°S、66°S、0°、40°N
10.根据图中各地的白昼长度变化可知 ()
A.a月内①~④各地的夜长均长于昼长
B.b月内①~④各地的昼长均长于夜长
C.③地较②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幅大
D.③地与④地之间的某一纬度上昼夜长短变化为零
11.①地在a月与b月的平均昼长变化Pa与Pb的关系应符合 ()
A.0<Pa/Pb<1
B.Pa/Pb=0
C.Pa/Pb=1
D.Pa/Pb>1
解析:该图表示上半年,即1~6月,1月1日至6月22日之间北半球各地昼渐长,南半球各地昼渐短。
第9题,从图中看出,从a月到b月①②③三地昼渐长,所以①②③三地为北半球,④地昼渐短,所以④地为南半球,且纬度越高昼夜长变化大越长(北极圈极夜:昼长为零)。
第10题,看图,a月和b月①②③三地昼长小于12小时,所以昼短夜长,而④地昼长大于12小时,所以昼长夜短,故A、B都错。
③地昼长接近12小时,所以③地纬度比②地低,昼夜长短的年变幅小,故C错。
③地与④地之间的赤道上昼夜等长,故选D。
第11题,①地在a月昼长变化约为2小时,在b月昼长变化约为5小时,故0<Pa/Pb<1。
答案:9.A10.D11.A
12.下图中,当a、c值相差20°时,该地的纬度值是 ()
A.23°N
B.63°N
C.43.5°N
D.27°N
解析:第一步:根据图中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而冬至日达一年中最小可判断出该地位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第二步:c值可表示春分日与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差值,即太阳直射点在春分和夏至日之间的移动幅度,为23.5°,且图中a小于c,a为3.5°,即该地区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3.5°。
第三步:结合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H=90°-纬度
差,可计算出当地纬度为63°N,故选B。
答案:B
城市住宅小区规划时,对采光条件有明确的规定。
下表反映了我国部分城市住宅对日照间距的要求(表中H为住宅楼高度,适用于住宅呈南北朝向的平原地区)。
据此回答13~15题。
()
A.冬至日气温低
B.冬至日降水多
C.冬至日白昼时间最短
D.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解析:我国大多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每年冬至日这天,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楼房的影子达一年中最长,因而以冬至日作为标准日。
答案:D
14.根据表中信息判断,在满足采光要求的条件下,冬至日四个城市住宅日照时间最短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四城市中,甲城市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纬度最高,因而甲城市该日的昼长最短。
答案:A
15.位于杭州(约30°N)的某住宅小区在规划建设两幢30米高的住宅楼时,其楼间距应不小于(tan35°≈0.7,tan45°=1,tan60°≈1.732) ()
A.35米
B.40米
C.45米
D.50米
解析:冬至日时,杭州的正午太阳高度为36°34′,楼间距=H/tan36°34′,可计算出楼间距应不小于40米。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6.读“不同地点昼长随季节(北半球)变化统计曲线图”,回答问题。
(1)判断A、C两地的地理纬度: A;C。
(2)昼夜长短随季节而变化,但(填图中字母)地区例外,这里昼夜长短的情况
是。
(3)从A到D的四幅图中可以发现,昼夜长短变化幅度的规律是。
(4)当B地昼最长时,上海(121.5°E、31.5°N)这一天的太阳起落方向和太阳高度变化是:从方日出,太阳高度逐渐升高,大约到(北京时间)时达到上中天,之后太阳高度逐渐降低,在方日落。
(5)若要在A、B、C三地中选择一地建航天发射场,不考虑地形、气候等因素,宜选地,理由是。
解析:(1)从图中可知A一年昼长均为12小时,故为赤道,C地冬至日出现极昼,故C为66°34′S。
(2)A地全年昼长均为12小时,全年不变。
(3)从A到D可知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来越大。
(4)当B地昼最长时,即12月22日,上海市日出东南方,当上海(121.5°E)为12点时,求出北京时间(120°E)为11时54分,日落方位西南。
(5)A地位于赤道,自转线速度最大,适合建航天发射场。
答案:
(1)0°66°34′S
(2)A全年昼夜等长
(3)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4)东南11点54分西南
(5)A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发射航天器消耗能源较少(提高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运载能力)
17.山东省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为了测算当地的经度,以旗杆为中心,在地面上绘制了若干个同心圆(如下图)。
然后,利用走时准确的电子表,测得旗杆顶部在某同心圆上的投影点A、B的北京时间分别为11时54分16秒、12时30分32秒。
假设你是该小组的成员之一,请结合物影的日变化规律,完成以下的活动要求:
(1)请在地面上画出当地的子午线,并确定正南、正北的方向(在图中相应位置绘制和填写)。
(2)按照以上方法和数据,测算当地的经度(小数点后保留一位),并简述测算过程(2~3个步骤)。
(3)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一定的误差。
为了提高经度测算的精确度,你对这次活动的方法或过程有什么改进建议?(至少两条)
解析:根据物影的日变化规律,与当地正午12时时差相同的前后两个时刻,其太阳高度也就是物体影子的长短是相同的。
反过来说,这两个时刻的中间时刻就是当地的正午时刻。
因此,只要测得旗杆顶部在某同心圆上两个投影点的时刻,也就求出了当地的正午时刻。
根据以上原理,同心圆上这两个投影点的中点与圆心的连线,就是当地的子午线。
获得了比较准确的测量数据后,当地经度的计算方法是我们所熟悉的。
答案:(1)如下图。
(2)116.9°E。
与当地正午12点时差相同的前后两个时刻,其太阳高度,也就是物体影子的长短是相同的。
所以,A、B两个时刻的中间值就是当地的正午时刻(北京时间),数值是12时12分24秒;当地的正午12点是北京时间12时12分24秒,因此,当地与120°E的时差是12分钟24秒,经度差是3.1°,所以,测得的该地经度为116.9°E。
(3)①由于风力等因素的影响,旗杆难以保持垂直,造成测量误差。
可以将旗杆换成能够保持垂直的木杆(1米~2米即可,太高不易保持垂直)。
②测量旗杆顶部在多个同心圆上的投影点的北京时间,采取计算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
③可以在测量活动的前一天夜晚,利用北极星来确定当地正南、正北的方向,事先画出当地的子午线。
④选择地形较平坦的地面进行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