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疗指南和操作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目录 ................................................................................................. - 1 - -- 第一部分诊疗指南-- 5 -
一、医学影像诊断诊疗标准........................................................ - 6 -
二、医学影像质量标准............................................................. - 10 -
(一)影像诊断的质量保证方案....................................... - 10 - (二)CT影像质量标准.................................................... - 11 - 头颈部 ............................................................................... - 11 - 脊柱.................................................................................... - 20 - 胸部.................................................................................... - 24 - 腹部、盆腔....................................................................... - 28 - 关节.................................................................................... - 37 - 三、医学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标准............................................. - 39 -
(一)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 - 39 - (二)CT与MRI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 43 - 颅脑与五官CT或MRI诊断报告................................. - 43 - 颈部CT或MRI诊断报告 ............................................. - 44 - 胸部CT或MRI诊断报告 ............................................. - 45 - 心脏CT或MRI诊断报告 ............................................. - 46 - 腹部CT或MRI诊断报告 ............................................. - 46 - 盆腔CT或MRI诊断报告 ............................................. - 47 -
脊柱、脊椎CT或MRI诊断报告................................. - 48 - 四肢关节、骨骼CT或MRI诊断报告......................... - 49 - -- 第二部分操作指南-- 50 -
四、登记室规范........................................................................ - 51 -
五、CT机操作规范 ................................................................. - 52 -
(一)准备和关机............................................................. - 52 - (二)扫描方法 ................................................................. - 53 - (三)维护与保养............................................................. - 53 - 六、MR机操作规范................................................................ - 54 -
(一)保养及操作规程..................................................... - 54 - (二)检查原则 ................................................................. - 56 - (三)序列技术 ................................................................. - 56 - (四)对比增强扫描技术................................................. - 57 - (五)特殊应用技术......................................................... - 57 -
七、高压注射器操作规范....................................................... - 57 -
八、CT对比剂毒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及其预防和处理....... - 58 -
(一)CT造影剂毒副反应的临床表现.......................... - 58 - (二)CT造影剂毒副反应的预防.................................. - 59 - (三)CT造影剂毒副反应的处理.................................. - 59 - 九、CT摄影技术操作规范..................................................... - 60 -
(一)CT扫描前准备常规............................................... - 60 - (二)CT扫描及接诊....................................................... - 61 -
(三)CT照片常规........................................................... - 62 - (四)CT检查基本方法................................................... - 63 - (五)CT扫描常规......................................................... - 64 - 头颈部..................................................................... - 64 -
胸部......................................................................... - 79 -
腹部和盆腔CT扫描............................................. - 83 -
脊髓和脊柱CT扫描............................................. - 94 -
四肢及软组织CT扫描......................................... - 96 -
CT冠状动脉成像及血管成像 ............................. - 97 -
CT血管成像......................................................... - 100 -
三维重建技术 ...................................................... - 102 - 五、MRI摄影技术操作规范................................................ - 105 -
(一)MR扫描前准备常规 ........................................ - 105 - (二)禁忌证................................................................. - 106 - (三)操作步骤............................................................. - 106 - (四)MRI扫描检查.................................................... - 108 - 颅脑MRI检查..................................................... - 108 -
鞍区MRI检查..................................................... - 110 -
桥小脑角MRI检查 ............................................ - 112 -
颅脑MRA检查................................................... - 114 -
眼部MRI检查..................................................... - 115 -
鼻及鼻旁窦MRI检查........................................ - 117 -
耳、颧骨部MRI检查........................................ - 119 -
面部MRI检查..................................................... - 121 - 颈部MRI检查..................................................... - 123 - 胸部MRI检查..................................................... - 124 - 乳房MRI 检查.................................................... - 126 - 心脏MRI检查..................................................... - 128 - 大血管MRI检查................................................. - 130 - 大血管MRA检查............................................... - 131 - 肝脏MRI检查..................................................... - 133 - 肝脏灌注MRI检查 ............................................ - 135 - MRI 胆道造影技术 ............................................ - 137 - 胰腺MRI检查..................................................... - 139 - 肾脏MRI检查..................................................... - 140 - 前列腺MRI检查................................................. - 142 - 女性盆腔MRI检查 ............................................ - 144 - 磁共振尿路造影(MRU)................................ - 146 - 四肢骨骼、肌肉MRI检查................................ - 148 - 四肢关节MRI检查 ............................................ - 150 - 脊柱MRI检查..................................................... - 152 - MRI 介入性诊断和治疗.................................... - 154 -
第一部分诊疗指南
一、医学影像诊断诊疗标准
【注】:部分肋骨、股骨颈的隐匿性骨折急诊平片、CT均可显示正常,须随诊或一周后复查,才可清楚显示骨折。
二、医学影像质量标准
(一)影像诊断的质量保证方案
1.建立科室质量保证组织,质保方案的实施情况作为医院评审科室考绩的重要依据。
2.建立评片标准和制度。
废片及重拍片要有记录,并每隔两周或每出现10张废片应作一次原因分析,提出改进措施。
3.X诊断报告按要求填写的内容和格式应有一定的规范,并有审定和签发制度。
诊断报告必须由主治医师以上的人员或主任授权的高年资住院医师签发。
4.科室应有质量保证工作的各种记录,至少保存五年,并定期进行分析和评价。
5.购置X射线诊断设备时,在设备订购合同上,应对防护及影像质量性能指标,安装调试、验收检测及售后服务等提出要求。
6.影像诊断设备应由生产厂家专业技术人员安装,生产单位应提供产品合格证书,安装者出具安装调试报告。
7.影像诊断设备应每年进行一次检测,设备进行重大维修或更换零部件后,必须进行验收检测,达到规定的指标方可继续使用。
8.对影像诊断设备的订购合同,产品说明书,各种检测和维修记录建立档案并长期保存。
(二)CT影像质量标准
头颈部
1、颅脑
(1)扫描范围
a)整个大脑、小脑和脑干。
b)整个头颅骨和骨性基底。
(2)组织显示要求
a)显示灰白质间边界。
b)显示基底神经节。
c)清晰显示脑室系统。
d)清晰显示中脑周围的脑脊液腔隙。
e)清晰显示整个脑部的脑脊液腔隙。
f)清晰显示静脉注射对比剂后的大血管和脑室脉络丛。
g)无明显伪影。
(3)成像技术参数(参考标准)
a)患者体位:仰卧。
b)检查范围:从颅底到颅顶。
c)层厚:后颅凹2~5rnm,大脑半球5~10 mm。
d)层间距:连续。
e)成像野:头部尺寸(±24cm)。
f)扫描架倾角:听眦线以上100一120角。
(4)防护屏蔽
按标准防护要求。
运动伪影将恶化图像质量。
为避免头部移动,不合作者应予以固定。
2、面部和鼻旁窦
(1)扫描范围
从腭到额窦顶部的整个面部。
(2)组织显示要求
a)清晰显示骨皮质和小梁结构。
b)清晰显示额窦。
c)清晰显示蝶窦。
d)清晰显示眼眶。
e)清晰显示眼球、视神经和眼肌。
f)清晰显示筛窦。
g)清晰显示上颌骨和它的窦腔。
h)清晰显示鼻腔。
i)清晰显示鼻咽。
g)无明显伪影。
(3)成像技术参数(参考标准)
a)患者体位:仰卧。
b)检查范围:从额到额窦顶部。
c)层厚:2—5rnm。
d)层间距:连续。
e)成像野:头部尺寸(土24cm)。
f)扫描架倾角:基准线(水平线)。
(4)防护屏蔽
按标准防护要求。
3、耳部
(1)扫描范围
a)整个岩骨。
b)整个外耳结构。
c)整个小脑。
(2)组织显示要求
a)清晰可见骨皮质和骨小梁结构。
b)清晰可见内耳的骨结构:听小骨链、卵圆孔、面神经管和迷路。
c)清晰可见含气腔隙。
d)清晰可见邻近的小脑组织。
e)清晰可见邻近的大脑组织。
f)显示脑灰白质间的边界。
g)清晰显示注射对比剂后的大血管和脑室脉络丛。
h)无明显伪影。
(3)成像技术参数(参考标准)
a)患者体位:仰卧轴位扫描或俯卧(头尽量低垂)冠状位扫描。
b)检查范围:从岩骨下1cm到岩骨上1cm。
c)层厚:2—5rnm。
d)层间距:连续。
e)成像野:头部尺寸(±24cm),对重要病变进行评价时,有必要减小成像野。
f)扫描架倾角:基准线(水平线)。
(4)防护屏蔽
按标准防护要求。
4、眼眶
(1)扫描范围
a)整个眼眶。
b)骨壁。
(2)组织显示要求
a)清晰显示骨壁。
b)清晰显示视神经管。
c)清晰显示眼球。
d)清晰显示视神经。
e)清晰显示眼肌。
f)清晰显示球后脂肪。
g)清晰显示静脉注射对比剂后的主要血管。
h)无明显伪影。
(3)成像技术参数(参考标准)
a)患者体位:仰卧轴位扫描或俯卧(头尽量低垂)冠状位扫描。
b)检查范围:从眼眶下1cm到眼眶上1cm。
c)层厚:2—5mm。
d)层间距:连续。
e)成像野:头部尺寸±24cm,对重要病变进行评价时,有必要减小成像野
f)扫描架倾角:基准线(水平线)。
(4)防护屏蔽
按标准防护要求。
5、蝶鞍和垂体
(1)扫描范围
包括骨壁在内的整个垂体区域、鞍上池。
(2)组织显示要求
a)清晰显示蝶鞍的骨性界限。
b)清晰显示垂体和它的相关结构。
c)显示垂体内密度的差异。
d)清晰显示视神经交叉和鞍上池。
e)清晰显示筛窦、蝶窦双侧区域。
f)清晰显示注射对比剂后的大血管。
g)无明显伪影。
(3)成像技术参数(参考标准)
a)患者体位:仰卧轴位扫描或俯卧(头尽量低垂)冠状位扫描。
b)检查范围从垂体区下1cm到垂体区上1cm。
c)层厚:2—5nun。
d)层间距:连续。
e)成像野:头部尺寸土24cm,对重要病变进行评价时,有必要减小成像野。
f)扫描架倾角:基准线(水平线)。
4.防护屏蔽
按标准防护要求。
6、涎腺(腮腺和颌下腺)
(1)影像标准扫描范围
a)整个腮腺。
b)整个颌下腺。
c)覆盖的皮肤和皮下脂肪。
d)局部淋巴结范围(肿瘤病例)。
(2)组织显示要求
a)清晰显示腺体组织。
b)清晰显示正常腺体边缘。
c)清晰显示腺体周围脂肪间隙。
d)清晰显示局部淋巴结范围。
e)显示下颌骨和相关肌肉。
f)无明显伪影。
(3)成像技术参数(参考标准)
a)患者体位:仰卧。
b)检查范围:腮腺从外耳到下颌角;颌下腺从舌背到舌面。
如果需要检查淋巴结病,则从外耳到声门。
c)层厚:4—5mm。
d)层间距:连续,或检查大范围病变和评估淋巴结病的无腺体区域时,小于4~5mm。
e)成像野:调至最小,但要能显示出面部的横断面。
f)扫描架倾角:无。
(4)防护屏蔽
按标准防护要求。
7、咽部
(1)扫描范围
a)整个咽部。
b)局部淋巴结区和相关肌肉。
c)颅底。
d)下咽部结合处。
(2)组织显示要求
a)显示整个检查区域的咽壁。
b)清晰显示黏膜边界。
c)清晰显示咽周脂肪间隙。
d)清晰显示咽周肌肉。
e)清晰显示局部淋巴结。
f)无明显伪影。
(3)成像技术参数(参考标准)
a)患者体位:仰卧。
b)检查范围:鼻咽从蝶骨到舌骨,连续到颈根部以利于肿瘤分期。
口咽或喉咽:从额到颈根部。
c)层厚:4—5rnm。
d)层间距:经过病变区域时连续无间距扫描周围区域可用4—5rnm间距以显示淋巴结病变。
e)成像野:调整到能够显示完整面部横断面的最小值。
f)扫描架倾角:无。
(4)防护屏蔽
按标准防护要求。
需注意:运动伪影会劣化图像质量,曝光期间会抑制吞咽,因此在二次曝光之间要鼓励患者吞咽,以防唾液淤积。
8、喉部
(1)扫描范围
a)整个喉部。
b)周围组织,包括肌肉、血管和甲状腺。
c)局部的淋巴结区。
d)脊柱和椎体周围肌肉。
(2)组织显示要求
a)显示整个检查区域的喉壁。
b)清晰显示黏膜皱襞。
c)清晰显示黏膜周围脂肪间隙。
d)清晰显示内在喉部肌肉。
e)清晰显示喉周围肌肉。
f)显示局部淋巴结区。
g)无明显伪影。
(3)成像技术参数(参考标准)
a)患者体位:仰卧。
b)检查范围从舌根到颈根部。
c)层厚:4~5mm。
d)层间距:经过肿瘤或气道狭窄时连续无间距;经过周围区域
时可使用4-5mm间距,以显示淋巴结病。
e)成像野:调整至显示完整颈部横断面的最小值。
f)扫描架倾角:无倾斜或平行于声带
(4)防护屏蔽
按标准防护要求。
需注意:运动伪影会劣化图像质量,曝光期间会抑制吞咽,因此在二次曝光之间要鼓励患者吞咽,以防唾液淤积。
脊柱
1、脊柱、椎体和椎体周围结构
(1)扫描范围
怀疑病变的整个区域。
(2) 组织显示要求
a)清晰显示骨皮质和骨小梁。
b)清晰显示椎间关节。
c)清晰显示椎间盘。
d)清晰显示椎间神经根管。
e)显示鞘膜囊。
f)显示椎骨周围韧带。
g)清晰显示椎体周围肌肉。
h)显示注射对比剂后的大血管和鞘周围静脉丛。
i)无明显伪影。
(3)成像技术参数(参考标准)
a)患者体位:仰卧。
b)检查范围:从可疑病变区以上1cm到以下1cm。
c)层厚:2—5rnm。
d)层间距:连续。
e)成像野:脊柱尺寸。
f)扫描架倾角:无(使重建影像容易重现)。
(4)防护屏蔽
按标准防护要求。
2、腰椎、椎间盘
(1)扫描范围
整个可疑病变区域上下各2cm。
(2)组织显示要求
a)清晰显示椎间盘影像。
b)清晰显示鞘膜囊。
c)清晰显示鞘周脂肪。
d)清晰显示椎间神经根管。
e)清晰显示神经根。
f)显示静脉注射对比剂后的大血管和鞘周静脉丛。
g)显示骨皮质和小梁。
h)清晰显示椎间关节。
i)显示椎体周围韧带。
j)清晰显示椎体周围肌肉。
k)无明显伪影。
(3)成像技术参数(参考标准)
a)患者体位:仰卧,双腿屈曲。
b)检查范围:位于可疑病变的间盘中心的从椎弓根开始的目标层面。
c)层厚:2—5rnm。
d)层间距:连续。
e)成像野:脊柱尺寸。
f)扫描架倾角:尽可能与椎间盘平面平行。
(4)防护屏蔽
按标准防护要求。
3、脊髓
(1)扫描范围
整个可疑病变区域上下各2cm。
(2)组织显示要求
a)清晰显示脊髓影像(CT脊髓造影)。
b)清晰显示鞘膜囊。
c)清晰显示鞘周脂肪。
d)清晰显示椎间盘影。
e)显示静注对比剂后的大血管和鞘周静脉丛。
f)显示椎间神经根管。
g)清晰显示椎间关节。
h)显示椎体周围韧带。
i)清晰显示椎体周围肌肉。
j)无明显伪影。
(3)成像技术标准(参考标准)
a)患者体位:仰卧,双腿屈曲。
b)检查范围:从可疑病变以上2cm到以下2cm。
c)层厚:3~5mm
d)层间距:连续。
e)成像野:脊柱尺寸。
f)扫描架倾角:无(使得重建影像易于重现)。
(4)防护屏蔽
按标准防护要求。
4、椎体
(1)扫描范围
整个可疑病变区域上下各2cm.
(2)组织显示要求
a)清晰显示骨皮质和小梁。
b)清晰显示椎间关节。
c)清晰显示椎间盘影像。
d)清晰显示脊髓影像(CT脊髓造影)。
e)显示鞘膜囊。
f)显示静注对比剂后的大血管和鞘周静脉丛。
g)清晰显示椎间神经根孔。
h)显示椎体周围韧带。
i)清晰显示椎体周围肌肉。
j)无明显伪影。
(3)成像技术参数(参考标准)
a)患者体位:仰卧,双腿屈曲。
b)检查范围:从可疑病变以上2cm到以下2cm。
c)层厚:2—5mm。
d)层间距:连续。
e)成像野:身体尺寸,对重要病变进行评价时,有必要减小成像野
f)扫描架倾角:无(使得重建影像易于重现)。
(4)防护屏蔽
按标准防护要求。
胸部
1、胸(常规)
(1)扫描范围
a)整个胸壁。
b)整个胸主动脉和腔静脉。
c)整个心脏。
d)整个肺实质。
(2)组织显示要求
a)清晰显示胸主动脉。
b)清晰显示前纵隔结构泡括残余胸腺(如果存在)。
c)清晰显示气管、主支气管和段支气管。
d)清晰显示气管周围组织。
e)清晰显示隆凸和淋巴结区。
f)显示食管。
g)清晰显示胸膜纵隔边界。
h)清晰显示大和中等的肺部血管。
i)清晰显示肺实质。
j)显示小的肺部血管。
k)清晰显示胸膜和胸壁间的边界。
l)清晰显示椎体周围间隙。
m)清晰显示横隔和肋隔角。
n)无明显伪影。
(3)成像技术参数(参考标准)
a)患者体位:仰卧。
b)检查范围:第1~12 胸椎。
c)层厚:10mm。
d)层间距:连续;对于小病变或淋巴结病的探查可用3一5mm。
e)成像野:调至检查体积内的最大胸部尺寸。
f)扫描架倾角:无(使得重建影像易于重现)。
(4)防护屏蔽
按标准防护要求。
2、胸部和纵隔血管
(1)扫描范围
a)整个胸主动脉。
b)整个腔静脉。
c)整个心脏。
(3)组织显示要求
a)清晰显示胸主动脉的轮廓。
b)清晰显示胸主动脉壁。
c)清晰显示上腔静脉。
d)清晰显示前纵隔的主要血管。
e)清晰显示心脏。
f)清晰显示下腔静脉。
g)清晰显示大和中等的肺部血管。
h)无明显伪影。
(3)成像技术参数(参考标准)。
a)患者体位:仰卧。
b)检查范围:可由常规摄影的异常区域或临床可疑病变区域限定。
c)层厚:5~10mm
d)层间距:连续;对于小病变或淋巴结病的探查可用3~5mm。
e)成像野:可由心脏和大血管区域限定。
f)扫描架倾角:无。
(4)防护屏蔽
按标准防护要求。
3、胸部高分辨率CT(HRCT)
(1)扫描范围
重点肺病变区域。
(2)组织显示要求
a)清晰显示肺实质。
b)清晰显示肺裂。
c)清晰显示二级肺小叶结构(如小叶间隔)。
d)清晰显示大和中等的肺血管。
e)显示小的肺血管。
f)清晰显示段支气管。
g)显示小的气管。
h)清晰显示胸膜纵隔边界。
i)清晰显示胸膜和胸壁间的边界。
j)无明显伪影。
(3)成像技术参数(参考标准)
a)患者体位:仰卧。
b)检查范围:第1~12胸椎或X线摄影确定的异常区域(局部病变)。
c)层厚:1~2mm。
d)层间距:10~20mm。
e)成像野:调至能显示整个肺野的最小尺寸。
f)扫描架倾角:无。
(4)防护屏蔽
按标准防护要求。
腹部、盆腔
1、腹部(常规)
(1)扫描范围
a)整个肝脏。
b)整个脾脏。
c)其他实质器官(如胰、肾)。
d)腹主动脉至分叉点。
e)包括腹壁。
f)根据需要分为上下腹部。
(2)组织显示要求
a)清晰显示肝实质和肝内血管。
b)重现胆囊壁。
c)清晰显示脾实质。
d)清晰显示胰轮廓
e)清晰显示肾和近端输尿管。
f)显示大血管(如主动脉、腔静脉)。
g)显示腹腔干的起端。
h)显示肠系膜血管。
i)显示肾血管。
j)无明显伪影。
(3)成像技术参数(参考标准)
a)患者体位:仰卧。
b)检查范围:从肝顶到腹主动脉分叉点。
c)层厚:10mm,如怀疑小的病灶则3—5rnm。
d)层间距:连续;在筛选检查如外伤性病变时可以≤10mm。
e)成像野:调至最大的腹部径长。
f)扫描架倾角:无。
(4)防护屏蔽
按标准防护要求。
2、腹后腹膜
(1)扫描范围
a)横隔。
b)主动脉和骼总动脉的近端。
( 2)组织显示要求
a)清晰显示血管周围的腹膜后间隙。
b)显示小于15mm的淋巴结。
c)显示肾上腺。
d)清晰显示主动脉。
e)清晰显示主动脉分又和骼总动脉近端。
f)显示腹膜动脉的分支。
g)清晰显示腔静脉。
h)显示腔静脉属支,特别是肾静脉。
i)显示椎体周围间隙。
j)椎体和脊髓。
k)无明显伪影。
( 3)成像技术参数(参考标准)
a)患者体位:仰卧。
b)检查范围:从横隔到主动脉分叉。
c)层厚:10mm,如怀疑小的病灶,可选择3—5rnm。
d)层间距:连续。
e)成像野:调至身体尺寸。
通过减小成像野,易于评估主要病变。
f)扫描架倾角:无。
(4)防护屏蔽
按标准防护要求。
3、肝脾
(1)扫描范围
隔顶至肝、脾下缘。
(2)组织显示要求
a)清晰显示肝实质和肝内门静脉。
b)清晰显示肝静脉。
c)清晰显示肝门结构。
d)清晰显示胆总管。
e)显示胆管。
f)显示肝囊壁。
g)清晰显示脾实质。
h)清晰显示脾血管。
i)清晰显示包括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的肝外门静脉系统。
j)清晰显示主动脉和腔静脉。
k)显示腹腔干的起始。
l)显示肠系膜动脉。
m)无明显伪影。
n)肝三期扫描:肝的三期扫描有助于病灶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1)平扫时可见整个肝脏。
2)静注对比剂后动脉期可清晰显示肝实质和肝内动脉、腹主动脉。
3)静注对比剂后静脉期可清晰显示:①肝实质和肝静脉、门静脉、下腔静脉。
②肝门结构。
③胆总管。
(3)成像技术参数(参考标准)
a)患者体位:仰卧。
b)检查范围:从横隔上到肝和牌下极以下1cm。
c)层厚:10mm,如怀疑小的病灶为3—5mm。
d)层间距:连续。
e)成像野:调至最大的腹部径长。
f)扫描架倾角:无。
(4)防护屏蔽
按标准防护要求。
4、肾
(1)扫描范围
a)双肾。
b)输尿管近端。
(2)组织显示要求
a)清晰显示肾实质。
b)清晰显示肾盂和肾。
c)清晰显示输尿管近段。
d)清晰显示肾周围间隙。
e)清晰显示腹主动脉和腔静脉。
f)显示肾动脉。
g)显示肾静脉。
h)无明显伪影。
(3)成像技术参数(参考标准)
a)患者体位:仰卧。
b)检查范围:双肾以上1cm到下极以下1cm。
c)层厚:未知或小病灶为3~5mm,较大病灶的追踪为5—10mm
d)层间距:连续。
e)成像野:调至身体尺寸。
通过减小成像野,易于评估主要病变。
f)扫描架倾角:无。
(4)防护屏蔽
按标准防护要求。
5、胰腺
(1)扫描范围
a)整个胰腺(头部、体部、尾部和钩突)。
b)整个病变的胰腺周围组织。
c)相邻的部分肝、脾、肠和胃。
(2)组织显示要求
a)清晰显示胰腺轮廓。
b)清晰显示胰实质。
c)清晰显示肠系膜动脉和静脉。
d)清晰显示胰头内的胆总管。
e)显示胰管。
f)显示腹腔干。
g)清晰显示门静脉。
h)清晰显示脾血管。
i)显示肝门内结构。
j)显示脾门内结构。
k)清晰显示肋膈角。
l)清晰显示腹主动脉。
m)清晰显示腔静脉。
n)显示肾血管。
o)无明显伪影。
p)胰腺的三期扫描:
1)平扫可见:①整个胰腺;②胰腺周围组织(相邻的肝、脾、肠和胃的部分)。
2)动、静二期可见:①清晰显示胰腺轮廓(头、体、尾、钩突);②清晰显示胰腺实质;③清晰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和静脉;④清晰显示胰头部的胆总管;⑤显示胰管;⑤清晰显示腹主动脉和腔静脉。
(3)成像技术参数(参考标准)
a)患者体位:仰卧。
b)检查范围:胰尾以上l~2cm;可能需要较大的检查体
积,以包括所有胰周围病变,如假性囊肿等。
c)层厚:3-5mm,已知较大病变时为8—10mm。
d)层间距:连续。
e)成像野:调至最大的腹部径长,通过减小成像野,易于评估主要病变。
f)扫描架倾角:无。
(4)防护屏蔽
按标准防护要求。
6、肾上腺
(1)扫描范围
a)双肾上腺。
b)上部肾周围间隙。
(2)组织显示要求
a)清晰显示双侧肾上腺。
b)清晰显示双侧膈脚。
c)清晰显示双侧肾上腺与周围组织。
d)清晰显示腹主动脉。
e)清晰显示腔静脉。
f)无明显伪影。
(3)成像技术参数(参考标准)
a)患者体位:仰卧。
b)修查体积:肾上腺以上l~2cm到以下l~2cm。
c)层厚:2-3mm(最大5mm)。
如果已知病情测可较大些。
d)层间距:连续。
e)成像野:调至最大的腹部径长,通过减小成像野,易于评估主要病变。
f)扫描架倾角:无。
(4)防护屏蔽
按标准防护要求。
7、盆腔(常规)
(l)扫描范围
a)整个髂骨。
b)整个坐骨。
c)整个耻骨联合。
d)整个膀胱。
e)所有骨盆周围软组织。
(2)组织显示要求
a)清晰显示膀胱壁。
b)显示输尿管远端。
c)清晰显示直肠。
d)清晰显示直肠周围间隙的分界。
e)清晰显示子宫。
f)清晰显示子宫旁组织或精囊。
g)清晰显示前列腺。
h)无明显伪影。
(3)成像技术参数(参考标准)
a)患者体位:仰卧。
b)检查范围:髂骨以上到骨盆底。
c)层厚:8~10mm,如怀疑小的病灶,可选择3—5mm。
d)层间距:连续。
e)成像野:调至最大的骨盆径长。
f)扫描架倾角:无。
(4)防护屏蔽
按标准防护要求。
关节
1、髋关节和骨性骨盆
(1)扫描范围
a)整个骨盆环
b)髋关节。
c)骶关节。
d)耻骨联合。
(2)组织显示要求
a)清晰显示骨盆诸骨。
b)清晰显示髋关节。
c)清晰显示骶髂关节。
d)清晰显示耻骨联合。
e)骨盆肌肉系统。
f)清晰显示骨盆内软组织结构。
g)无明显伪影。
(3)成像技术参数(参考标准)
a)患者体位:仰卧。
b)检查范围:肿瘤或骨折从病变区域以上1cm到以下1cm;关节病变从关节区域以上1cm到以下1cm。
c)层厚:髋部3~5mm,髋部以外3—10mm。
d)层间距:连续。
e)成像野:骨盆、髓关节或骶髂关节的径长(通常15—40cm)。
f)扫描架倾角:通常无倾斜,但在检查骶髂关节时可向足侧倾斜。
(4)防护屏蔽
按标准防护要求。
2、肩关节
(1)扫描范围
a)肩关节。
b)整个肩胛骨。
c)肱骨近端8cm或更多。
(2)组织显示要求
a)清晰显示诸骨(肱骨、肩胛骨、锁骨的外侧末端)。
b)清晰显示肩关节。
c)清晰显示肌肉系统和其他软组织结构。
d)无明显伪影。
(3)成像技术参数(参考标准)
a)患者体位:轻微倾斜或仰卧;患侧肩关节尽量放在扫描架中心,患侧上臂放在身体一侧,对侧上臂上举抱头。
b)检查范围:肽骨和肩肿骨骨折或肿瘤区滑折或肿瘤区域
关节疾病;肩峰顶部至肩关节下1cm。
c)层厚:3—5rnm。
d)层间距:连续,或在关节区域以外2—5mm。
e)成像野:肩部径长(通常15-20cm)。
f)扫描架倾角:元。
(4)防护屏蔽
按标准防护要求。
三、医学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标准
(一)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
1、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的格式
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格式是一种形式,它反映的内容必须要符合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要求。
从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角度出发,医学影像学的诊断报告书的格式应包括以下几项。
(1)一般资料,逐项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别、住院号、病区、病床、门诊ID号、CT号、MRI号、检查日期、报告日期等。
(2)检查部位名称与检查方法或技术,胶片张数。
(3)检查申请单所提示的临床诊断。
(4)医学影像学表现。
如CT所见、MRI所见等。
(5)医学影像学诊断。
(6)书写报告与审核报告医师签名。
2、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内容:
规范化医学影像学诊断报告书的六个项目所包括的内容各不相同,但却有一定的联系,它们与报告形式是统一的。
(1)一般资料:根据各种不同设备的医学影像学科具体情况设计各表格,但必须是能精简地概括识别病员的标志、检查要求、目的与简要的临床情况或诊断。
报告书写者应逐一填写。
根据科室现有医学影像学设备来分类设计,即CT号、MRI号等。
检查号由技师统一编排,序号是从属于检查号的。
病人姓名、性别、年龄;检查号、门诊号或住院号;申请科室、病室和床位号;检查设备、检查方法、造影剂种类用法和用量、检查部位和位置、照片序号;临床诊断、检查日期和报告日期等均应逐项填写清楚。
患者的姓名、送诊科室、病区、住院号或门诊号是为了识别病员用的,对于同名同姓的患者,可根据住院号或门诊号,患者的年龄、检查部位以及送诊科室的不同而加以识别。
(2)检查名称与检查方法或技术:科室开展项目很多,各种常用检查技术可能不一致,这些情况应在“检查方法”一项中有所说明。
报告书写医师应根据检查部位核对片中部位是否正确,图像质量是否符合影像诊断标准。
(3)检查申请单所提示的临床诊断:如果临床医生在影像检查申请单上标明了临床诊断,影像诊断报告中临床诊断一栏应当标明,这样对报告书写医师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4)医学影像学表现:书写报告医师不可能也无必要对所观察过的全部内容作所有阳性或阴性的叙述。
根据当前的情况我们认
为在“医学影像学表现”项目中应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而书写繁简程度可由各组室自行决定。
a)临床对医学影像学诊断所要求的内容:即阐明有无临床所疑疾病的种种表现或征象,如阳性则应对所出现的病变大小、形态、部位及密度等等—一加以描述,并对该疾病应该或可能出现而未出现的表现说明“未见”。
此外还应对疾病定位与定性有关表现或征象说明“见到”或“未见”。
“见到”者再加以必要的描述。
b)临床要求(即临床所疑疾病)以外的阳性发现。
(1)意外或偶然发现“临床所疑疾病”以外疾病的征象。
如骨外伤患者所摄骨片上偶然发现骨软骨瘤:(2)种种正常变异的表现;(3)成像的伪影的表现;(4)难以解释的不能据之作出医学影像学诊断的一些表现。
对于后一种情况应在“医学影像学诊断”项下建议临床作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这些表现的意义。
c)讨论:对于判断为正常或诊断十分明确者,其诊断报告书一股无需“讨论”。
对于诊断比较复杂,即有鉴别诊断的情况存在时,为了使读诊断报告的医师了解书写报告医师的思路与诊断依据,“讨论”就成为必须的内容。
对于一些影像表现的病理基础,如CT所见代表脑水肿的脑内病灶周围低密度带,报告书写者可以用“讨论”的形式在“医学影像学表现”中述及。
对于一些影像表现可能出现那些临床症状或是与临床症状相符,也可在“医学影像学表现”项下述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