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自贡市富顺三中高二生物《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测试题 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自贡市富顺三中高二生物《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测试题新人教版1、体液
(1)、概念:指多细胞生物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也是人体内液体的总称,因此,泪液、汗液不属于体液,但却来源于体液。
(2)、结构组成: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2、内环境
(1)、概念:是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也叫细胞外液。
问题:①消化道、呼吸道属于细胞外液范围吗?不属于②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和血浆;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③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是发生在内环境中吗?是,在血浆;突触后膜释的放神经递质是进入内环境吗?是,在组织液(2)、作用: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结构组成: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三者的关系【图示】
O2含量最多是在血浆,CO2最多是在细胞内液;
组织液和淋巴中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其中血浆中蛋白质最多;
问题:下列两个图分别是体液各液体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和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请判断并完成图示中的空格和数字代表的含义;
(4)、物质组成:
①、营养物质: O2、葡萄糖、氨基酸等②、代谢废物:CO2、尿素、乳酸等
③、调节物质:激素、神经递质等
(5)、理化性质
①、渗透压:
A、概念:指的是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B、影响渗透压的大小因素:溶质微粒数目;即是溶液浓度越高,溶液渗透压越大;
记忆知识: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大小:主要 Na +和Cl -决定
②、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 pH为7.35-7.45 ;维持稳定的原因:缓冲物质。
③、温度: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3、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内环境稳态是指:在神经系统和等的调节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
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2)、维持稳态的基础: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3)、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4)、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有一定限度的
(5)、内环境需要维持稳态的根本原因:
①、细胞代谢离不开酶的催化作用,酶的活性受温度(体温)、 PH 等影响。
②、细胞代谢正常进行要求细胞形态结构正常,渗透压的变化影响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6)、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体温调节
1、体温的概念:指人身体体内的平均温度。
2、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安静时)和骨骼肌(运动时);散热器官:皮肤(汗腺、毛细血管)
3、体温调节过程:
寒冷环境:
寒冷→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甲状腺、肾上腺生理活动增强,骨骼肌战栗,产热增加;毛细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散热减少)
炎热环境:
炎热→温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毛细血管舒张、立毛肌舒张,散热增加)
4、体温恒定的意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体现
血糖调节
1、血糖的含义:血浆中的葡萄糖;正常人空腹时浓度: 0.8-1.2mg/L (注意单位哦)
2、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3、调节血糖的激素:
(1)胰岛素:(降低血糖)分泌部位:胰岛B细胞
作用机理:①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为非糖物质。
②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抑制2个来源,促进3个去路)
促进
(2)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分泌部位:胰岛A细胞
作用机理: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促进2个来源)
4、血糖平衡的调节:(负反馈);血糖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升高→血糖降低
血糖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升高
下丘脑 --→血糖浓度升高肾上腺素
胰岛B细胞胰高血糖素肾上腺
胰岛素胰岛A细胞
血糖浓度降低下丘脑某一区域
5、血糖不平衡:过低—低血糖病;过高—糖尿病
6、糖尿病病因: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症状:多食、多尿、多饮和体重下降(三多一少)
防治:调节控制饮食、口服降低血糖的药物、注射胰岛素
检测:斐林试剂
7、下丘脑具有神经细胞的功能、也具有内分泌细胞的功能;下丘脑还具有感受器(渗透压感受器)的功能,还具有神经中枢(体温、血糖平衡)的功能;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细胞(神经元)。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刺激兴奋,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
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树突(短)、轴突(长)构成。
2、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反射的种类: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3、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
传出神经
效应器:神经末梢及其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息状态变
为显著动作状态的过程。
(2)、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3)、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内负外正→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内正外负→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性(注意在反射弧中,兴奋传导方向:单向性)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
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6、人脑的高级功能
(1)、人脑的组成及功能:
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高级神经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
其上由运动、言语、思维、感觉等高级中枢
②、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平衡;
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呼吸中枢,如呼吸中枢
④、下丘脑: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
书写(W区)性语言中枢→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
运动(S区)性语言中枢→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
听觉(H区)性语言中枢→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
视觉(V区)性语言中枢→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
免疫对人体稳态的维持
免疫系统的组成:(1)、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地方
⑵、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等【淋巴细胞包括:T淋巴细胞,记忆T 细胞,效应T细胞、B淋巴细胞,记忆B细胞,效应B细胞(也叫浆细胞)】
⑶、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1、免疫类型: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的,对所有病原体有防疫作用)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等。
第二道防线:吞噬作用、抗菌蛋白和炎症反应。
体液免疫特异性免疫(后天性的,对特定病原体有抵抗力)——第三道防线细胞免疫
2、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共同点:针对某种抗原,属于特异性免疫
联系:⑴、二者各有独特作用,亦可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役效应。
⑵、体液免疫主要针对细胞外毒素,依靠特异抗毒素(抗体的一种类型)完成。
⑶、体液免疫主要是抗体的作用。
⑷、细胞免疫针对异体组织(排斥反应),或将其释放到体液中去。
⑸、二者共同针对细胞内寄生物时:体液免疫首先发挥作用,阻止其传播和感染
.....。
若已经完成感染,则细胞免役将抗原释放到体液中再由体液免役消灭。
3、艾滋病:(1)、病的名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病(AIDS)
(2)、病原体名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其遗传物质是2条单链 RNA
(3)、发病机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主要攻击 T细胞,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
(4)、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
6、过敏反应:再次接受过敏原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自身免疫疾病:产生的抗体攻击自身结构或物质。
系统性红斑狼疮
免疫缺陷病:艾滋病
7、不能特异性识别
.......抗原的免疫细胞是:吞噬细胞、浆细胞;
8、人去除胸腺后,特异性免疫减弱(体液免疫减弱,细胞免疫丧失),注入造血干细胞能补救吗?不能。
9、抗体的化学本质球蛋白,作用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抗毒素:能特异性中和外毒素的成分。
凝集素:使细菌发生特异性凝集的成分。
抗原的特异性由它的抗原决定簇决定。
10、过敏反应与典型的体液免疫反应的区别:
过敏反应(免疫功能过高)体液免疫反应
激发因素过敏原抗原
反应时机再次接触过敏源第一次接触抗原
抗体分布某些细胞表面血浆、组织液等
反应结果细胞释放组织胺引发使抗原沉淀或形成细胞集团
第三章人体的激素调节
1、体液调节中,激素调节起主要作用。
2、激素间的相互关系:协同作用:如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
拮抗作用:如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赤霉素与脱落酸
3、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
激素名称及本质内分泌腺主要生理作用激素失调症
生长激素(蛋白垂体促进生长,主要促进蛋白质幼年过多:巨人症;
4、反馈调节:是指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的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
5、激素调节的特点
⑴、 少量高效 ⑵、通过 体液 运输到全身各处 ⑶、作用于 靶器官或靶细胞 6、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促甲状腺激 甲状腺
素释放激素
反馈调节
植物激素
1、胚芽鞘: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胚芽鞘的 尖端 ;感光部位....
是胚芽鞘的 尖端下一段 ; 生长素的作用部位....
是胚芽鞘的 尖端 部位 2、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
单侧影响了 生长素 的分布,使背光侧的生长素 大于 向光侧,从而使背光侧的细胞 生长速度 快于向光侧,结果表现为茎 向光弯曲 生长。
3、判断胚芽鞘生长情况的方法:一看有无生长素,没有 不生长 ;二看能否向下运输,不能 不生长 ;三看是否均匀向下运输(均匀: 直立生长 生长;不均匀: 弯曲 生长(弯向生长素 少的 一侧)
4、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 叶、发育中的种子
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横向运输(只发生在尖端): 向光侧 → 背光侧 ;远地侧 → 近地侧 极性运输: 形态学上端 → 形态学下端
运输方式: 主动运输 (在植物细胞之间)
5、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调节作用具有 两重性 ,一般, 低浓度 促进植物生长, 高浓度 抑制植物
生长(浓度的高低以各器官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为标准)。
质) 的合成和骨骼的生长 幼年过少:侏儒症.
成年过多:肢端肥大症
甲状腺激素(含I
的氨基酸衍生
物) 甲状腺 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
尤其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偏高:甲亢(精力旺盛,烦躁不安) 偏低:地方性甲状腺肿大(动作迟缓,精神不振) 幼年过少:呆小症 胰岛素(蛋白质) 胰岛B 细胞
调节糖类代谢,降低血糖浓度 偏高低血糖, 偏低尿糖甚至糖尿病 性激素(固醇) 性腺(男:
睾丸,女:
卵巢) 维持第二性征(性周期)性行为,促进生殖细胞的形成 分泌不足,第二性征不明显或消退. 性周期不正常
●同一植株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敏感性由高到低为:根、芽、茎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和抑制作用与生长素浓度、植物器官种类、细胞的年龄有关。
●顶端优势是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
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
使近顶芽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从而抑制了该部位侧芽的生长,为促进侧芽的生长应去顶端优势。
6、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促进扦插枝条生根[实验];
●防止落花落果;
●促进果实发育(在未授粉的雌蕊柱头上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促进子房发育为果实,形成无
子番茄);
●控制性别分化(促进花芽向雌花分化,从而提高产量)
6、其他植物激素
7、植物细胞的分化、器官的发生、发育、成熟和衰老,整个植株的生长等,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
调节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