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单元复习提高测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化学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单元复习提高测试题
一、初中化学利用化学方程式选择题
1.在反应A+3B=2C+2D中,A和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9:11,已知1.8gA与一定量B恰好完全反应成5.1gD,则在此反应中反应物B和生成物C的质量比为?()
A.2:1 B.2:3 C.3:1 D.1:2
2.25℃时,某气态碳氢化合物与氧气混合后装入密闭容器中,经充分反应后,又恢复25℃,此时容器内气体分子是反应前的一半。
再经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后,容器内几乎成真空。
此碳氢化合物可能是( )
A.CH4 B.C2H6 C.C2H2 D.C3H8
3.科学家最新发现,可以将树木纤维素转变为超级储能装置,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
B.反应中 X、Z 两种物质的质量比为 3:7
C.反应中 Y 和 W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4:5
D.参加反应的 Y 中氮元素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 Z 的质量
4.Fe和FeO的混合物,测得其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80%.取该混合物7.0g,加足量稀硫酸完全溶解,生成FeSO4的质量为()
A.7.6g B.15.2g C.20.0g D.40.0g
5.关于化学反应2X+Y=2Z的叙述正确的是()
A.Z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
B.反应中X、Y、Z三种物质的质量比是2:1:2
C.若X和Y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M和N,则Z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N
D.若ag的X完全反应生成bg的Z,则同时消耗(b﹣a)g 的Y
6.已知2A+3B==C+3D,用足量的A和49 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7 g C和1 g D,若B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98,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A.16 B.27 C.44 D.56
7.己知A+3B=2C+3D中,已知2.3gA跟4.8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4.4gC。
又知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则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A.22 B.44 C.88 D.92
CO的混合物10g,测得其中氧元素含量为
8.如图所示:在密闭容器中充入CO和2
64%,再向密闭容器中通入足量的氧气,通电使电火花塞点火让其中的一氧化碳完全燃烧成二氧化碳。
则完全反应后密闭容器中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A.13.2g B.17.6g C.15.4g D.11.0g
9.氧化铜和铜的混合物14.4g,将其充分还原后,将所得固体加入到4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7%的硝酸银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则原混合物中氧化铜与单质铜的质量比为()A.1:1 B.5:7 C.5:4 D.4:7
10.现有一包碳酸钙和生石灰的混合物,为测定其中碳酸钙的含量,取样品21.2g将其放入足量的稀盐酸中,充分反应后,将溶液蒸干,得白色固体33.3g,则样品中碳酸钙的含量约为()
A.52.8%B.47.2%C.36%D.64%
11.在反应A+2B═C+D中,7.6gA与5.3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2.7gC,现要得到0.6gD,则需要A的质量为()
A.5.6g B.16.8g C.22.8g D.无法计算
12.下列各组有机物两者间分别完全燃烧,得到二氧化碳与消耗氧气的质量比相同的一组是()
A.CH4和C2H4B.CH4和CH3OH
C.CH4和C2H5OH D.C2H4和C2H5OH
13.现有10.6g碳酸钠和8.4g碳酸氢钠,分别与过量盐酸反应,其中( )
A.碳酸钠消耗的氯化氢多
B.碳酸氢钠生成的二氧化碳少
C.碳酸氢钠消耗的氯化氢多
D.碳酸氢钠生成的二氧化碳多
14.下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粒子示意图,关于该反应说法错误的是
A.参加反应的物质分子个数比为1:1
B.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C.生成物的质量比为7:22
D.反应物均为氧化物且该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15.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W、G、H、P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关于此反应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物质W G H P
反应前质量/g181232
反应后质量/g待测26212
A .物质H 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 .该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C .在反应物和生成物中,G 、P 的质量比为5:4
D .待测值为13
16.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混合物的质量变化如右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反应结束时最多能收集到(a -b )g 氧气
B .P 点处固体成分是氯酸钾和氯化钾
C .在反应过程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大
D .在0~t 2时段,MnO 2在混合物中的质量不断增多
17.下列关于反应C+2H 2SO 4(浓)===
CO 2↑+2X↑+2H 2O 的分析,正确的是 A .X 的化学式为SO 3
B .X 的水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C .CO 2和X 的质量比为11:16
D .碳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由0价变为+4价 18.金属单质M 与非金属单质硫发生如下反应为2M + S
Δ
M 2S 。
甲、乙二组学生在实验室
分别进行该实验,加入的M 和硫的质量各不相同。
充分反应后,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则M 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M 的质量/
S 的质量/ g
M 2S 的质量/ g
甲
6.0
2.5
7.5
乙
7.0
1.5
7.5
A .64
B .56
C .39
D .23
19.从如图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B.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都不变
C.甲和乙的质量比为11:4
D.反应后生成的丙属于氧化物
20.现有一样品,经分析含氢氧化钾、碳酸钾和水三种物质。
向该样品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100g,恰好完全反应得到中性溶液,蒸干该溶液得到固体质量为
()
A.74.5g B.14.9g C.10g D.7.45g
21.高温条件下,14.4g某种铁的氧化物恰好与5.6g一氧化碳完全反应,则该氧化物中铁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A.18:7 B.7:2 C.7:3 D.21:8
22.在化学反应A+2B=C+D中,若5.6g A和7.3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2.7g C,现在要得到0.4g D,需要A的质量为()
A.5.6g B.11.2g C.14.6g D.无法计算
23.某密闭容器中有X、氧气、二氧化碳三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的数据记录如下:
物质X O2CO2H2O
反应前的质量/g4612810
反应后的质量/g0待测8954
在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物质X由碳、氢元素组成B.物质X由碳、氢、氧元素组成
C.充分反应后剩余氧气质量为16克D.生成CO2与H2O的质量比是89:54 24.在密闭容器中加入a、b、c、d四种物质,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4*******
反应后的质量/g12x100
A.x等于60
B.b可能是单质
C.c一定是催化剂
D.参加反应的a与d的质量比为7:8
25.氧化钙和过氧化钙(CaO2)的混合物6.4g溶于足量水后,加入足量的Na2CO3溶液,溶液中的Ca2+全部转化为沉淀,过滤、干燥,得到10gCaCO3。
则原6.4 g混合物中钙元素
2CaO+2H O=2Ca OH+O↑)
与氧元素的质量之比为(已知:()
222
2
A.1∶1 B.5∶4 C.5∶3 D.5∶2
26.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测得反应前、反应中及反应结束前某时刻的各物质的质量(如表)。
表中x、y、m、n分别表示相应物质的质量。
下列数据正确的是()
甲乙丙丁
反应前质量/g7014610
反应中质量/g x11m n
反应结束前质量/g42y4010
A.x=56 B.y=6 C.m=17 D.n=8
27.一包混有杂质的Na2CO3,其杂质可能是Ba(NO3)2、KCl、NaHCO3,今取10.6克样品,溶于水得澄清溶液,另取10.6克样品,加入足量的盐酸,收集到4.4克CO2,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样品中只含有NaHCO3
B.样品中一定混有NaHCO3,可能有KCl
C.样品中有NaHCO3,也有Ba(NO3)2
D.样品中混有KCl,也有NaHCO3
28.在一定的条件下,A和B能发生化学反应生成C和D ,其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B的化学式为NH3
B.反应前的物质为混合物
C.若该反应为置换反应,则生成的C和D的质量比为27:14
D.若D为氧化物,反应掉的A和B的分子个数比为5:4,D的化学式为NO2
29.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丁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分解反应
C.该反应中乙、丙的质量比为3:17
D.该反应中甲、丙的质量比为7:4
30.已知:过氧化钙(CaO2)加热分解生成氧化钙和氧气。
现取用28.8g过氧化钙加热一段时间使其分解(该温度下,CaO不分解),测得所得固体中钙、氧元素的质量比为5:3,则该过程中产生氧气的质量为
A.1.6g B.3.2g C.6.4g D.12.8g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初中化学利用化学方程式选择题
1.A
【解析】
【详解】
由于A和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9:11,则设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9a,则B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1a。
设1.8gA与B反应时B的质量为x
A+3B=2C+2D中
9a 33a
1.8g x
解得:x=6.6g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C的质量为:1.8g+6.6g﹣5.1g=3.3g
则反应物B和生成物C的质量比为:6.6g:3.3g=2:1
故选A。
2.D
【解析】容器内气体分子是反应前的一半。
再经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后,容器内几乎成真空。
由定组成定律和化学方程式知,此碳氢化合物可能是D. C3H8。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知,3C+4NH3高温,催化剂2N2+3CH4。
A、反应前后分子总数已变,故A错误;B、反应中 X、Z 两种物质的质量比为12×3∶4×17= 9∶17,故B错误;C、反应中 Y 和 W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4:3,故C错误;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参加反应的 Y中氮元素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 Z 的质量,故D正确。
点睛∶任何一个化学反应都必然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计算各物质的质量比,物质的量之比。
4.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可知Fe和FeO中的铁元素都上了硫酸亚铁中去了,根据铁元素的质量算出硫酸亚铁的质量。
解:由Fe和FeO的混合物质量为7.0g,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80%,解出铁元素质量为:7.0g×80%=5.6g;
用铁元素质量除以硫酸亚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算出硫酸亚铁的质量:
=15.2g
故选B。
考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混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点评:已知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求化合物的总质量方法是:用该元素的质量除以该元素在化合物中的质量分数。
5.D
【解析】
试题分析:A、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属于化合反应,因此Z不可能是单质,故A说法错误;B、反应中X、Y、Z三种物质的质量比不等于其化学式前的计量数之比,因不知道X、Y、Z的化学式,所以不能计算反应中X、Y、Z三种物质的质量比,故说法错误;C、若X和Y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M和N,则Z的相对分子质量为,故说法错误;D、若ag的X完全反应生成bg的Z,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则同时消耗(b﹣a)g 的Y,故说法正确;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6.B
【解析】
【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A的质量=57g+1g-49g=9g 设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x
2A+3B=C+3D
2x 98×3
2x/9g =98×3/49g x=27 故选B 。
7.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D 的质量为:2.3g+4.8g-4.4g=2.7g 。
设C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x
2x 318
4.4g 2.7g
⨯= 得x=44.故选B 。
8.A 【解析】 【详解】
混合物中碳元素质量为:()10g 164% 3.6g ⨯-=,
反应后碳元素完全转化到二氧化碳中,则完全反应后密闭容器中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12
3.6g 13.2g 44÷
=, 故选:A 。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是解题关键。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9.C 【解析】 【详解】
解:设参加反应的铜的质量为x ,
332Cu 2AgNO Cu NO 2Ag
400g =64340
x 17%
++⨯() 400g 17x 6%4
=340
⨯
x =12.8g ,
固体减少的质量为:14.4g ﹣12.8g =1.6g , 所以氧化铜的质量为:1.6g÷
16
80
=8g ,铜的质量为6.4g , 原混合物中氧化铜与单质铜的质量比为:8g :6.4g =5:4。
故选C 。
【解析】 【详解】
解:设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x ,
322210011121.2gx
11121.2gx
CaCO 100
2HCl CaCl H O CO +++=⨯↑
22CaO 2HCl CaCl 56111
21.2g (1x)
11121.2g (1x)
5H 6
O
=
⨯-⨯⨯++-
由题意可得:11121.2gx 100⨯+11121.2g(1x)
56
⨯-=33.3g ;
x≈47.2%。
故选B 。
11.C 【解析】 【详解】
根据题意“在反应A+2B ═C+D 中,7.6gA 与5.3gB 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2.7gC ”和质量守恒定律,则可知反应生成D 的质量:7.6g+5.3g ﹣12.7g =0.2g ; 设参加反应A 物质的质量为x ,
A 2
B
C D
7.6g 0.2g x 0.6g
+=+ x 7.6g
0.6g 0.2g
= x =22.8g ;
所以参加反应A 物质的质量为22.8g 。
故选C 。
12.D 【解析】 【详解】
A 、根据CH 4和C 2H 4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CH 4+2O 2=点燃
CO 2+2H 2O 和
C 2H 4+3O 2=点燃
2CO 2+2H 2O ,两个反应中得到二氧化碳与消耗氧气的个数比分别为1:2、2:
3,因此完全燃烧得到二氧化碳与消耗氧气的质量比不相同,故A 不正确;
B 、根据CH 4和CH 3OH 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CH 4+2O 2=点燃
CO 2+2H 2O 和
2CH 3OH+3O 2=点燃
2CO 2+4H 2O ,两个反应中得到二氧化碳与消耗氧气的个数比分别为1:2、
2:3,因此完全燃烧得到二氧化碳与消耗氧气的质量比不相同,故B 不正确; C 、根据CH 4和C 2H 5OH 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CH 4+2O 2=点燃
CO 2+2H 2O 和
C 2H 5OH+3O 2=点燃
2CO 2+3H 2O ,两个反应中得到二氧化碳与消耗氧气的个数比分别为1:2、
2:3,因此完全燃烧得到二氧化碳与消耗氧气的质量比不相同,故C 不正确; D 、根据C 2H 4和C 2H 5OH 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C 2H 4+3O 2=点燃
2CO 2+2H 2O 和
C 2H 5OH+3O 2=点燃
2CO 2+3H 2O ,两个反应中得到二氧化碳与消耗氧气的个数比分别为2:3、
2:3,因此完全燃烧得到二氧化碳与消耗氧气的质量比相同,故D 正确。
故选D 。
【点睛】
根据化学方程式能表示反应中各物质在反应中的粒子个数比,利用物质的粒子个数比可判断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比。
13.A 【解析】 【分析】 【详解】
8.4g 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时消耗的盐酸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关系:
3
22NaHCO +2HCl =2NaCl +H O +CO 73448.4g
7.3g
84g
4.4↑
10.6g 碳酸钠与盐酸反应时消耗的盐酸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关系:
23
22Na CO 2HCl 2NaCl H O CO +=++106734410.67.3 4.4g
g
g
↑
通过上述比较可知,10.6g 碳酸钠和8.4g 碳酸氢钠,分别与过量盐酸反应后,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相等,碳酸钠消耗的氯化氢多,故选A 。
14.B 【解析】
试题分析:A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NO===N 2+2CO 2;则参加反应的物质分子个数比为1:1,正确;B .该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错误;C .生成物的质量比为7:22,正确;D .反应物均为氧化物且该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正确。
故选B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5.A
【解析】
【分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待测”的值,再根据化学反应后,质量增加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
【详解】
A 、物质H 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A 不正确;
B 、W 、P 质量都减少,是反应物,G 增加,是生成物,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H 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属于化合反应而不是分解反应,故B 正确;
C 、反应中G 、P 的质量比为25g :20g =5:4,故C 正确;
D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所以18+1+2+32=待测+26+2+12,因此待测=13g ,反应后物质待测值W 的质量为:18g ﹣5g =13g ,故D 正确。
故选A 。
【点睛】
在化学反应中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总和。
16.C
【解析】
【分析】
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详解】
A 、理论上反应结束时最多能收集到(a -b )g 氧气,但是由于氧气可能有部分溶于水或部分氧气留在试管中,因此实际上收集的氧气会偏小,故A 不正确;
B 、P 点处固体成分是氯酸钾部分分解生成的氯化钾,还有作为催化剂的二氧化锰,故B 不正确;
C 、在反应过程中,固体质量逐渐减少,而氯元素的质量不变,则氯元素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大,故C 正确;
D 、在0~t 2时段,MnO 2在反应前后质量没变,混合物中的质量不变,故D 不正确。
故选C 。
17.D
【解析】
【详解】
根据反应C+2H 2SO 4(浓)===
CO 2↑+2X↑+2H 2O 和质量守恒定律的元素守恒和原子个数不变,则可知:反应前C 原子个数为1、H 原子个数为4、S 原子个数为2、O 原子个数为8;反应后C 原子个数为1、H 原子个数为4、O 原子个数为4;可以推测X 气体为SO 2;因此: A 、根据分析,X 气体为SO 2;说法不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 、SO 2的水溶液呈酸性,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说法不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C 、CO 2和SO 2的质量比为44:128=11:32;说法不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D 、碳单质中碳元素化合价为0,CO 2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碳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由0价变为+4价,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
故选D
18.A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题中实验数据可知,甲中硫过量、乙中M 过量,6.0gM 和1.5g 硫完全反应,所以根据反应方程式
2Δ2M +
S M S 2M
326g
1.5g 2M:32=6g :1.5g
M=64 则M 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4,故选A 。
19.D
【解析】
【分析】
由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H 4+CO 2
一定条件2CH 2O ;
【详解】
A 、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故A 正确;
B 、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都不变,故B 正确;
C 、甲和乙的质量比为:44:16=11:4,故C 正确;
D 、反应后生成的丙物质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不属于氧化物,故D 错误。
故选D 。
20.B
【解析】
【详解】
氢氧化钾、碳酸钾均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根据氯元素守恒可知,最后得到的固体KCl 的质量为:100g×7.3%×
=14.9g 。
故选B 。
21.B
【解析】
【详解】
设5.6g 一氧化碳完全反应需要氧元素质量为x ,
2
2816
5.6g C O O x
O C +→
x 16=5.6g 28
x =3.2g ,
则该氧化物中铁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4.4g ﹣3.2g):3.2g =7:2。
故选B 。
【点睛】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
22.B
【解析】
【详解】
生成D 的质量:5.6g+7.3g ﹣12.7g =0.2g
设参加反应A 物质的质量为x A
+2B =C +D 5.6g 0.2g
x
0.4g 5.6g 0.2g =x 0.4g
x =11.2g
答:参加反应A 物质的质量为11.2g 。
23.B
【解析】
【分析】
反应后X 质量减少46g ,是反应物;反应后二氧化碳增加88g ,是生成物;反应后水增加54g ,是生成物。
【详解】
A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46g+128g+1g+0g=0g++89g+54g 待测,=32g 待测,氧化碳中的碳元素和水中的氢元素来自于X ,88g 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
1288g 100%=24g 44⎛⎫⨯⨯ ⎪⎝⎭;54g 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254g 100%=6g 18⎛⎫⨯⨯ ⎪⎝⎭
,24g+6g=30g <46g ,X 中一定含有氧元素,错误;
B 、物质X 由碳、氢、氧元素组成,正确;
C 、充分反应后剩余氧气质量为32克,错误
D 、生成CO 2与H 2O 的质量比是88:54,错误
故选B .
24.D
【解析】
【详解】
A.x=40+40+10+32﹣12﹣10=100,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反应后a.d质量减小,是反应物,b质量增大,是生成物,因此b是化合物,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c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杂质,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参加反应的a与d的质量比为:(40﹣12):32=7:8,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25.C
【解析】
【详解】
氧化钙和过氧化钙中的钙元素完全转化到碳酸钙中,则钙元素质量为:10g×
40
100
=4g,氧
元素质量为:6.4g﹣4g=2.4g,则原6.4g混合物中钙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之比为:4g:2.4g =5:3,故选C。
26.A
【解析】
【详解】
A、y=70+14+6+10-42-40-10=8,根据题意有:(70-42):(14-8)=(70-x):(14-11),x=56,该选项说法正确;
B、y=8,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根据题意有:(14-8):(40-6)=(14-11):(m-6),m=23,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丁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则=10,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A。
27.D
【解析】
【详解】
混有杂质的碳酸钠加水后溶液澄清,一定不存在硝酸钡,纯净的碳酸钠10.6克时,会生成二氧化碳4.4克,纯净的碳酸氢钠10.6克生成的二氧化碳约是5.55克,氯化钾的存在不会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现在取10.6克样品,加入足量的盐酸,收集到4.4gCO2,说明碳酸钠中的杂质也会生成二氧化碳,但是根据计算全部的质量都是碳酸氢钠时生成的质量也多余4.4克,所以若是混有氯化钾和碳酸氢钠,故样品中混有氯化钾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
故选D。
28.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根据图示,B中含有一个氮原子和3个氢原子,化学式为NH3,故正确;
B、反应前是氧气和氨气的混合物,故正确;
C. 根据图示,反应物A、B中含有氢、氧、氮元素,生成物C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若该反应为置换反应,则D为氮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NH3+3O2
点燃
6H2O+2N2,则生成的C和D的质量比为(6×18):(2×24)=27:14,故正确;
D. 若D为氧化物,反应掉的A和B的分子个数比为5:4,反应的方程式为:
5O2+4NH3点燃
6H2O+xD,可知xD中含有4个N原子和4个O原子,故D的化学式为
NO,故错误;
故选D。
29.C
【解析】
【分析】
由四种物质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可知,反应前丙的质量分数为1﹣70%﹣14%﹣10=6%,反应后乙的质量分数为1﹣42%﹣40%﹣10%=8%;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分数减少了70%﹣42%=28%,故甲是反应物;同理可以通过图示确定乙的质量分数减少了14%﹣8%=6%,故乙是反应物;丙的质量分数增加了40%﹣6%=34%,丙是生成物;丁的质量分数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
【详解】
A、丁的质量分数不变,可能没有参加反应,也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选项错误;
B、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和乙,生成物是丙,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选项错误;
C、该反应中乙、丙的质量比为6%:34%=3:17,选项正确;
D、该反应中甲、丙的质量比为28%:34%=14:17,选项错误,故选C。
30.B
【解析】
【分析】
根据过氧化钙加热分解生成氧化钙和氧气,依据固体质量的减少就是氧气的质量,依据钙元素守恒进行计算。
【详解】
设该过程中产生氧气的质量为x:
x=3.2g
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