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同仁堂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来自同仁堂的启示
德:养生济世的经营宗旨
在北京,在中国,在海外华人中,不知道"同仁堂"娜丝峙虏欢唷U饧掖匆涤?669年、迄今已经历326年风雨坎坷的老店,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依然豪气不减当年。
"同仁堂"的金字招牌,不但没有随着岁月风尘的洗刷而黯淡,反而日见辉煌。
人们一看到"同仁堂"三个字,便会有一种信赖和亲切感。
"同仁堂"这个商号名称,已成为企业德、诚、信的化身。
"同仁堂"的创业者尊崇"可以养生、可以济世者,惟医药为最。
"在北京大栅栏同仁堂药店的店堂里也有这样一幅对联:"同气同声福民济世,仁心仁术医国医人"。
"同仁堂"的历代继业者始终以"养生"、"济世"为己任,对求医购药的八方来客,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一律以诚相待,对症用药,一视同仁。
300多年间,社会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同仁堂"养生济世的宗旨却雷打不动。
今天,在继承古老创业宗旨的同时,又汇入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提出"想病家患者所想,做病家患者所需"和"患者第一"的经营思想。
职工们的日常生产和服务中,自觉地实践着企业的经营宗旨和道德规范。
前几年我国南方一些城市流行甲肝,特效药板兰根冲剂的需求量猛增,有些药厂、药店趁机抬价,到"同仁堂"拉板兰根的汽车排起了长队。
"同仁堂"动员职工,放弃春节休假,昼夜奋战,生产高质量的板兰根。
有人提出,需求量这么大,如果按原价出厂不划算,也应提高售价了。
但"同仁堂"认为,治病救人是自己的天职,不能乘人之危发民难财,药品一律按原价出厂。
药厂还派出一个车队,一直把药送到目的地。
有一段时间,北京出现"抓药难",在别处抓不到药的人纷纷涌到同仁堂药店,有时队伍排到大栅栏街口。
同仁堂药店的职工不推不怨,从经理到职工剂上柜台抓药,并准备充足的药源,常常从清晨忙到深夜,直至送走最后一个购药者。
多年来,"同仁堂"的优质服务和便民服务一直没有中断过。
他们不事张扬,默默地为顾客提供各种服务。
来买药的顾客有时对药性不很清楚,也许许多人是代别人抓药的,难免会有疑问。
为此"同仁堂"在店堂中设立了"问病服药处",聘请4位有经验的退休老药工为顾客免费提供咨询。
三尺柜台温暖了顾客的心,同仁堂药店每年都收到许多感谢信,感谢药店服务台介绍的"灵丹妙药"。
在中药里,汤剂的比重很大,然而熬制汤药却费工费时。
"同仁堂"一直坚持为顾客熬制汤药,只收取极低的工本费。
同时,他们还长期保留代客加工中成药的服务项目,加工的丸、散、膏、丹等,保持了传统的制作工艺,做工精,用精细,有效万分保持好,许多海外华侨和国际友人托人或专程来京到"同仁堂"配药。
从1994年开始,同仁堂经店进行二期工程建设,由于工程影响,药店场地狭小,有人建议取消代客加工成药的服务,但考虑到这项传统的服务在北京、乃至在全国都已不多见,同仁堂在店外租用场地坚持代客加工。
1994年一年"同仁堂"代客加工各种规格、剂型的药品13600多付,为此一年亏了近10万元。
代客邮寄药品业务也是赔本的买卖,但"同仁堂"始终做到有信必答,有求必应。
1994年他们为全国各地患者回信4000多封,邮寄药品1470多件,共计22万多元,其中有两件以特快加急件将急救药"安宫牛黄丸"及时送到患者手中。
"同仁堂"的便民服务项目还有代登记紧张药品、代向工厂机关的医务室送药、代收购药材、为顾客医治小病小伤、为残疾人送药上门等,同仁堂药店现有职工210多人,从事这些服务的就达30多人,而这些服务几乎都是赔钱的。
同仁堂药店经理李广辉告诉记者:"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是'同仁堂'养生济世的经济宗旨的体现。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我们就是要通过小善以臻大善。
"
诚: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
在同仁堂药厂、药店的醒目位置,人们都可以看到这样一副对联:"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这是创立大栅栏同仁堂药店的乐家第一代传人乐凤鸣为"同仁堂"留下的训词,"同仁堂"人已把这句训词铭记在心。
"同仁堂"的处方来源很广,有民间验方、家传秘方、宫廷太医良方,也有现代名医的新方。
千方易得,一效难求。
为求一个"效"字,"同仁堂"根据中医辩证论治的理论、处方的配伍原则,药料选用十分讲究。
如白芍用杭白芍,郁金用黄郁金,肉桂用甲级企边桂,陈皮用新会的,蜂蜜用河北兴隆的,十六头人参不能
用三十二头小参顶替,僵蚕不能用僵蛹代替。
"产非其地,采非其时"的药材坚决不用。
有些特殊的药料不能用收购的办法保证质量,"同仁堂"就想尽办法自己培育。
如制作乌鸡白凤丸需用纯种乌鸡,公司在北京市北郊无污染的龙山专门饲养,对纯种乌鸡饲以营养丰富的饲料,饮以清澈洁净的泉水,发现羽毛骨肉稍有变种退休即予淘汰。
中药里许多品种价格昂贵,天然牛黄等比黄金价格还高,但他们决不偷工减料。
中药的生产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同仁堂"生产的中成药,从购进原料到包装出厂总有上百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要求。
药料投放误差每每要控制在微克以下,天然牛黄、珍珠等要研成最细的粉末并灭菌;一种中成药中的苏合香则要用多层纱布裹着卫生药棉滤净后投料。
酒类则更复杂,要经过浸煮、过滤、圈缸等几十道工序,除尽苦味,溶解药质,使药料中的有效成分均匀地溶于酒中。
膏剂、丸剂等也都有相应严格的操作规程。
"修合(配制时)天人见,存心有天知","同仁堂"人常用这句话自励自勉,兢兢业业,不逊分毫。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简直难以相信,那小山似的各种药材,都要一根根、一颗颗地精心挑拣,一筛筛、一箩箩地筛净。
俗话说,丸散膏丹,神仙难辨。
传统的制作工艺历来是靠老药工口传身授,代代相传的。
"同仁堂"在严格按传统质量管理方式进行生产经营的同时,逐步完善并形成了一套适应现代发展要求的"同仁堂"质量管理制度,先后建立了三级质量管理网,建立了"质量否决权"制度。
"同仁堂"总是以高于部颁工艺标准的要求制定自己的药品内在质量标准。
如药品的含水量误差,部颁标准为正负百分之十五,而同仁堂的标准是正负百分之十四,严格的质量管理措施,使"同仁堂"产品市场抽检合格率年年都达到百分之百。
同仁堂人可以自豪地说,别人可以盗去我们的配方,分析出同仁堂药品的成分,但学不去我们精湛的炮制工艺,照样制不出好药。
信:童叟无欺的职业道德
"同仁堂"的金字招牌之所以300多年不倒,不仅因为它有养生济世的经营宗旨和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还因为它有童叟无欺、一视同仁的职业道德。
到同仁堂药店抓药,极少出现差错。
一次顾客反映,买到的"天王补心丹"中混装了一丸"地榆槐角丸",虽然混服这两种药并没有危险,但他们以极端负责的精神,把已经发售到各地的4万盒药品一盒盒追了回来。
"同仁堂"经营不少高档药,同时廉价药品种也十分丰富。
一元钱一张的狗皮膏、几角钱一支的眼药水应有尽有。
"同仁堂"人做大生产,也不拒绝小买卖。
一次一位50多岁的山东老汉在"同仁堂"买药,递上药方,接过价单时椤住了,价单上写着0.01元。
一分钱?老汉以为是弄错了,犹犹豫豫地交了钱来柜台上取药,只见售货员认真地用戥子称了药,包上,由另一位师傅核对。
老汉试探着问:"我这副药是一分钱吗?"老师傅笑着说:"您要买4克天仙腾,这药4克只值4分钱,所以只能给你1克,收一分钱没错。
"
"同仁堂"的金字招牌越来越辉煌,想借"同仁堂"的招牌发财的也不乏其人。
"同仁堂"的名牌效益非常明显,别的厂家的产品一进同仁堂药店,销售很快就会"火"起来,不断有人到同仁堂药店推销药品,有的提出要给予相当丰厚的"好处",但"同仁堂"职工从不动心。
他们说,我们不但不卖假冒伪劣药品,就连不是优质名牌的药品我们也不经销。
"同仁堂"职工从不动心。
他们说,我们不但不卖假冒伪劣药品,就连不是优质名牌的药品我们也不经销。
"同仁堂"人可以拍胸脯夸海口:"我们这儿从没有假药。
"他们说社会上越是打假,"同仁堂"的生意就越红火,老百姓知道"同仁堂"从来不卖假药。
在商业经营中,许多商店搞柜台出租。
有人找上门来,"同仁堂"都断然拒绝:"'同仁堂'永远自家卖药,而且永远卖好药,决不会为眼前利益丢弃养生济世的经营宗旨。
"
"同仁堂"在海外的影响也非常大,来这里买药的海外游客很多,而且往往是大客户。
许多导游借机向"同仁堂"索取回扣,"同仁堂"坚决抵制,宁可减少客源,也不助长歪风。
由于没有回扣,许多导游不把游客带到"同仁堂。
"尽管同仁堂药店所在的大栅栏地区交通不便,但慕名而来的游客仍络绎不绝。
"德、诚、信",使"同仁堂"美名远播,有口皆碑,许多顾客对它已形成一种难解的"同仁堂情结"。
一位台湾顾客来到"同仁堂"买药,他买的药在别的药店也能买到,但他说:"我奶奶告诉我,一定要买'同仁堂'的药。
"像他这样专程来"同仁堂"买药的每天都有很多。
有一位香港企业家,常来"同仁堂"买人参,有时一买就是几十万元的,买后还要委托"同仁堂"加工。
有人问他为何对"同仁堂"如此信任,他的回答干净利落:"因为这是'同仁堂'"。
1994年6月,一位山东烟台的顾客乘火车、换汽车,费了很大周折,于凌晨5点多来到
"同仁堂",他不知道"同仁堂"有夜间售药的服务,一直在店外等到早上8点开门,一进店就说:"俺终于来到'同仁堂'了,还对那里的中医说,就吃'同仁堂'抓的药才管用。
"
1994年4月,"同仁堂"在香港开设分店,一开张就顾客盈门,出现了香港少有的排队看病、抓药的情景,不仅香港人来求医购药,一些身居台湾、新加坡等地的人也专程赶来。
分店在售药时招聘名医坐堂应诊,其中有一位医生曾在香港行医,生意比较萧条,到同仁堂分店后,门庭若市,令这位医生大为感慨。
香港分店开业不久的一天,一位80多岁的老者先在店里看了病,接着按摩,最后买了饮片和成药。
他买完药后却没有走,抚摸着店内的装饰流下了眼泪。
药店经理关切地询问,老人才说:"我排队挂号不只为看病,而是从心里想看看'同仁堂'的人。
'同仁堂'比以前更好了,我真高兴啊。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