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句子作用答全面(八年级)学生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句子作用答全面
【技巧概说】姓名:
分析某一句话(一段话)在文章中的作用,有助于我们把握文段的意思和全文的主旨。
【考题形式】
文中某一句(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答题方法】
1、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看句子所处的位置)
(1)在开头的作用:①开扁点题,②设置悬念,③总领全文,④引出下文,⑤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地点,⑥交代文章的线索,⑦为下文作铺垫,⑧确定感情基调,⑨描写景物、渲染气氛等。
(2)在中间的作用:①埋下伏笔,②承上启下,③照应上文,④为下文作铺垫等。
(3)在结尾的作用:①总结全文,②照应题目或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等。
2、句子在内容上的作用。
(1)要紧密联系文章中心分析,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表现出了人物怎么样的精神品质或性格特征。
(2)与主题词的关系:揭示主题,升华主题词。
(答题时要将主题具体答出)
(3)结尾的抒情议论句还起到①点明中心,深化主旨或感情,②语言含蓄深刻,言有尽而意无穷。
3、句子在艺术效果上的作用:升华中心,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
【答题举例】
《紫藤萝瀑布》的结尾句“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既与开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相呼应,也表现出“我”从悲痛中走了出来,要乐观向上地面对新生活这一中心。
《口技》的结尾句前后照应,使结构严谨;内容上通过写道具简单,侧面衬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高超。
【实战演练】
最是那一转眸的温柔
我见过很多的母亲,她们为了子女倾尽一生,嘘寒问暖,眼神追随的,只有孩子的身影。
可是,当一位母亲得了多年的精神分裂症,她的眼中就再也没有孩子,现实中的一切,再也引不起她们的关注。
慢慢地,我的心渐渐麻木,就再也不期望常年患精神分裂症的母亲对孩子有母性的温柔。
所以,明确诊断以后,对孩子交待的就是,“不要有太高的期望,她可能永远也不会再拥抱你,永远也不会对你照顾有加,嘘寒问暖。
”
所以,第一次见到她们母女的时候,我已经在心中给她们判了无期徒刑。
女孩子漂亮又清纯,十八九岁的年纪,看得出经济状况不太好,但是,却打扮得整整齐齐。
母亲却衣衫脏乱,因为很久没有洗澡,散发着异样的气味儿,进入诊室后就躲到角落里,喃喃自语,表情恐惧。
我试图接近她,她却躲到女儿后面。
女儿说妈妈病了二十年了,在老家,家庭条件不好,爸爸没时间照顾她,也没有好好治疗。
妈妈的病越来越重,这次走丢了3个月,好不容易找回来,就一直很害怕,也不让洗澡。
这次想给妈妈好好治疗一个疗程。
我们的病房是可以陪床的,所以可以看到女孩子像照顾孩子一样照顾妈妈,喂她吃药,帮她洗澡,扶她上厕所,给她洗衣服。
妈妈一直眼神呆滞,不停地对着空气说话,却不肯与女儿说上半句,看女儿的眼神如同陌生人。
第一次,我给她们做家庭治疗,问女儿:“妈妈一直不和你说话,你猜妈妈爱不爱你?”女儿瞪着澄澈的大眼睛,说:“我一直知道妈妈爱我。
我出生前她就生病了,那时候病还比较轻,爸爸脾气不好,有时候会喝酒,她再病也知道不让爸爸打我。
”此后,女儿就在喂药、帮她洗澡、扶她上厕所,给她洗衣服中度过,看得出,女儿过得自然又快乐。
三个月后,女儿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妈妈可以和她简单对话了,可以看着女儿笑,眼神却如同看一个护士。
仍然任性,发脾气,有时候不吃药,每天说这里不舒服,那里不舒服。
女儿也毫无怨言,不舒服就给母亲按摩。
最后一次家庭治疗的时候,我问女儿:“妈妈可能不想再进步了,你怎么想?”女儿看着妈妈,仔细地想了想,对我说:“妈妈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了,我知道她吃那些药肯定很不舒服,可是她一直在吃。
我觉得她很不容易。
”我不禁感动莫名,告诉她:“你们可以出院了,回家以后按时督促她吃药,让她做一点简单的家务活。
”
六个月后,女儿带妈妈来复诊。
妈妈让我眼前一亮,白色的小上衣,浅绿色的丝巾,红润的脸色,除了眼神有些木讷,看上去很有精神。
我问她:“在家干活吗?”她笑,说:“干活,做饭,洗衣服。
”女儿说:“是的,她会主动做。
”我对她说:“看你恢复得很好啊。
这么多年没有好好照顾女儿,病好了要好好照顾她。
”她突然眼睛晶晶亮,用手抚摸女儿的手臂,转眸看向女儿,说:“是。
好好照顾。
”那一刻,那眼中的温柔竟然使我抑制不住地热泪盈眶。
选自《河北青年报》
1、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2、文中划线部分对母亲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3、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简析文中女儿的性格特点。
4、文章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举例说明。
5、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
【真题再现】(2014·浙江杭州)
故乡红叶
凸凹
香山的红叶,我是赏过的。
第一次赏香山红叶,我正上着一所专业院校,适逢红叶盛季,满山皆红遍,同伴便惊叹不迭。
但我只感到亲切,并没有难抑的惊奇。
因为我觉得,故乡的秋天,也是红叶满山、流丹溢彩的。
而且,山脉绵亘,红到极远遥的地方,比香山来得有气魄。
只因为香山离市区近些,且是一个著名的公园,命运便很阔达了。
故乡的山峦,植被是极丰茂的:黄栌满坡,柘丛盈岗,楸树峰耸,檀木沟伏……夏时山色蓊郁,入秋,则渐渐变化起来,先是淡黄,而后是斑驳,最终是红得一统了,满山满野就一如火烧。
但这时却是故乡的农忙时节——
庄稼的秸秆被村人铡碎了,厚厚地铺到猪厩中去,再取山上的表土覆盖,以期在来年沤①出一些
好肥料来。
所以,未上冻前,村人的第一宗要事,便是背土垫圈。
而后,有余力的,要在地堰的边上,砍一垛垛的干柴杂草,烧一堆一堆的草木灰。
撒上草木灰的土地,蔓菁憋得大,土豆长得足,谷穗也结得沉。
此时,山上的红叶正红得烂漫呢。
人们哪顾得多看几眼呢。
所以,山里人并未想到,那一丛丛的红叶,便是一团团的激情、一首首的诗,自己正生于美境与福地,正可以坐享一番。
红就让其兀自红去吧,我们还有正经的营生干不完呢,他们想。
那时,我并没有一丝悲哀,因为身在其中,与村人的感觉相同。
真正醒悟了,感到有些惆怅②了,是看到城里人,居然要爬那么远的路径,到香山专程赏红叶之
后。
于是,我怀着这么一种情绪,待人们去香山赏红叶的时候,我便回到故乡去,探抚那故乡的红叶。
它们被漠视和遗忘得太久了!
我爬到屋后的山上:高远的天,衬以峻拔的山形,那凌风的红叶,簌簌地,便让人极感动。
但激动的心,很快就黯然了——
沉默的父亲,正在地堰的边上埋头打柴草,他要多烧几堆木灰啊。
于是,观赏红叶的这一份闲雅,就显得多么不合时宜,显得多么奢侈,兀然就生出一丝羞耻,便踅③到父亲的身边,想给他打个下手。
父亲很懂我的心思,笑笑,“去赏你的景吧。
”
见我仍迟迟不动,父亲说:“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呢,你高兴赏景就赏景,我高兴做活就做活,不都图个自在么?!”
我知道,要父亲埋头干他喜欢干的活,比要他赏红叶更使他心安与欢悦,这是情理中的事,不关乎我的勤与懒。
但我终究不忍在劳作的父亲身边,作赏景的清客,便同他一起干下去了。
这是第一次回故乡赏红叶的情景。
第二年秋深,想到故乡那满山的绚丽,仍有热热的归心。
但父亲在地堰上弯曲的身影从脑底晃出的时候,归心就有了几分迟疑,心中就有了一种惆怅。
最后,还是回去了。
因为:红叶岁岁依旧,而父亲却要一天天衰老;父亲已经辜负了红叶,儿女还要辜负父亲么?!
回到故乡,父亲很高兴,抱出一坛雄自酿④:“崽呀,知道你要回来,爹特意给你留着呢。
”我的眼窝便不由得濡湿了。
从此,每到秋深,我皆毫不迟疑地回故乡去。
每次,我们低头砍着柴草,却都把红叶搁置于一边。
但只要我们抬起头来,山上的红叶,便很执著地红到我们的眼眸中来——
红叶没有怨艾,只有默默的守望和多情的注视,一依如山里的人们。
【注】①沤(òu):长时间地浸泡,使起变化。
②惆怅:伤感,失意。
③踅(xué):中途折回。
④雄自酿:一种自家酿造的酒。
1.本文以“故乡红叶”为题,为什么在一、二两段中要写“香山红叶”?(3分)
2.指出下列句子中作者“惆怅”的具体原因。
(4分)
①真正醒悟了,感到有些惆怅了,是看到城里人,居然要爬那么远的路径,到香山专程赏红叶之后。
②但父亲在地堰上弯曲的身影从脑底晃出的时候,归心就有了几分迟疑,心中就有了一种惆怅。
3.分析“故乡红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在结构上的作用。
(4分)
4.请对“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及“我”对“父亲”的思想情感作赏析。
(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