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首届高级家庭治疗师连续培养项目第一次(初级班)讲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家庭治疗的历史和发展
家庭治疗在中国
1997年起,以前述三次德中讲习班的教员为主,以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 的名义,连续三年在国内举办了“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其
中家庭治疗组有近四十人参加。第二期也有近四十个学员参加。九十年
代中期以后,在上海、北京等地,也陆续有一些东西方家庭治疗师举办 讲习班,介绍家庭治疗。 从1993年起,李维榕也开始在香港讲授结构式家庭治疗。1996年,米纽 琴(Minuchi)来香港,成立了香港家庭研究所(Family Studies,
6
家庭治疗产生的历史背景
家庭治疗发展至今,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 国精神卫生机构中那些长期与精神疾病、 犯罪人员、成瘾以及其他边缘群体工作的 专业人士。他们在与当事人的工作中常常 一筹莫展,于是便努力寻找各种新的突破 口,也就更加关注将当事人的社会支持系 统纳入到治疗中来。把着眼点放到家庭上 来是一种理所当然的选择。
12
家庭治疗的历史和发展
定义:家庭治疗
以家庭为单位,通过会谈、行为、作业及其它非言语技术消除心 理病理现象,改善和促进个体和家庭功能的心理治疗方法,称为 家庭治疗。
13
家庭治疗的历史和发展
历史起源
家庭治疗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从个别心理治疗以及某些集体心理治疗 发展而来。团体动力的研究、儿童指导运动、婚姻咨询以及认识论进展 对家庭治疗进展都起到了积极影响。
5
4.家庭成员之间有感情,相互给予情感上的 支持,有共同的“家庭认同感”,能团结一致 应付困难,保持家庭的整体性,彼此合作维持 家庭运作,全家人能把自己看成一个生活在一 起的团体,有明确的家庭观念。 5.能良好地应对“家庭发展”方面的课题, 比较顺利地处理恋爱、结婚、生养、教育子女、 子女离家和婚嫁、丧偶等发展阶段所对应的发 展课题和心理问题,按部就班地成长和适应。 尤其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父母能帮助他们逐步 完成分离,走上自己的生活道路。
20
家庭治疗的历史和发展
家庭治疗在中国
2001-2003年的结构式家庭治疗培训班 2005年开始的第二期结构式家庭治疗培训班 在广州等地,受香港地区影响,有小规模的Satir模式和策略模式 家庭治疗的培训 目前结业的学员系统式有近90人,结构式有100余位,第二期即将 结束 分布在全国各地,家庭治疗初具规模,有一些已经成为当地颇具 影响的专家和领导 有一些地方在进行相关的培训和督导有一些研究成果被发表 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正致力于规范化培训
家庭治疗在中国
从1988年起,海德堡小组的近十位著名治疗师都先后来中国,参加了国 内首批系统家庭治疗师的培训,同时接受国内的医生去他们那里学习、 进修,开展学术交流。 1988年,由德国人玛佳丽(Margarete Haass-Wiesegart)和席加琳(Ann
Kathrin Scheerer)女士发起,在万文鹏教授和赵旭东教授的组织和一批国 内专家同道的参与下,在昆明举办了一期全国心理治疗讲习班。
Gregory Bateson理论家 Milton Erickson 催眠大师 Virginia Satir 极具魅力的治疗家
Salvador Minuchin
Mara Selvini Palazzoli Helm Stierlin
15
家庭治疗的历史和发展
家庭治疗发展史上的三个小组
22
家谱图(genogram)
家谱图是一种借助于一些简单的符号和线条来描述家庭里各个成员以
及成员之间关系的方法。一般情况下,家谱图中的成员包含三代人, 包括每个人的性别、年龄、职业、疾病史等生物学“硬”指标。除此
之外,还可包含个性特征、成员间的相互关系、交往模式、代际遗传、
职业、有无重大的家庭生活事件等心理社会学意义上的“软”指标。 借助于家谱图,治疗师可以比较直观地了解和记录家庭情况,分析问
题;同时也可以用它来与家庭建立治疗关系,并籍此规划治疗方法,
评估治疗效果。因此,在家庭治疗过程中,家谱图是一种极有帮助的 工具,除此之外,家谱图在家庭医学、社会工作和其他领域中,都有
较广泛的应用(McGoldrick,1999)。
23
图一,家庭图
∞67,06
58 服务员,退休 32 公务员,未婚 29 教师 3 61 工人,退休 ∞99,09 65 老师,退休 ∞65,03
湖北省首届高级家庭治疗师 连续培训项目 第一次(初级班)培训讲义
家庭的功能
家庭就像某种生物一样,有其诞生、成长、发展 和凋亡等一系列过程。如果把家庭的整个“生活” 过程与一个人的生理机能作类比的话,家庭生活 过程就如同人体各个系统各司其责一样,有中枢 神经系统调控整个机体内各个系统以及和外界之 间的运作,也有呼吸、消化、能量供应和废物排 泄等一系列过程。人体结构的各个系统之间有协 调、衔接的关系,也有边界来区分各种功能。
21
家庭治疗的历史和发展
家庭治疗的流派

系统式家庭治疗 结构式家庭治疗 策略式家庭治疗 体验式家庭治疗 精神分析取向的家庭治疗 行为取向的家庭治疗 心理教育模式的家庭治疗 人本主义取向的家庭治疗 索解导向的家庭治疗 叙事疗法 整合的模式 与其它心理治疗流派的整合
68
教授,冠心病 27
教师
24
图中,圆圈表示女性,方块表示男性;男、女之间以水平 方向的直线相连表示结婚;水平线之间以竖线垂直向下相
连的表示子女;代次自下而上越来越高,分别为子女、父 母、(外)祖父母。除了性别和在家庭中的长幼关系以外, 姓名、年龄/生日、职业、个性特征、重大疾病史等信息
也可以在家谱图中标示出来,如果人员较多,内容繁杂, 也可以用文字记录,附在图下。
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哲学和认识论思潮, 对真理、主流、道德、知识等传统意义上 毋庸置疑或客观绝对的事物表示质疑,认 为真理和知识是相对和依赖条件的,主流 和道德是权力阶层的政治工具。这种不相 信“绝对真理”的态度是所谓后现代主义 (postmodernism)的基本观点之一。
10
系统式家庭治疗的认识论基础
Palo Alto 小组 “就象是中国的少林寺”一样 Milan 小组
Heidelberg 小组
16
家庭治疗的历史和发展
家庭治疗的现代发展与趋势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家庭治疗的发展有两个特点, 一是更加成熟; 二是各学派之间的交流与整合、折衷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17
家庭治疗的历史和发展
在信息加工、分类和解释的全过程中。George Kelly(1955)认为:我们对客观世
界的感知会受到自身认识的影响。如果说建构主义主要强调个体的主观思维,认 为人有问题不光是应该归因于客观环境,还应该归因于人们对环境的认知的话, 社会建构主义则主要强调语言与文化的影响,并认为对意义的认知是在与其他人 交谈的过程中产生的。在心理治疗领域里谈论建构主义,其主要意义在于:认识
25
家庭治疗的适应症
(1)家庭成员有冲突,经过其他治疗无效; (2)“症状”在某人身上,但是反映了的却是家庭系统有 问题; (3)在个别治疗中不能处理的个人的冲突; (4)家庭对于患病成员的忽视或过分焦虑于治疗; (5)家庭对个体治疗起到了阻碍作用; (6)家庭成员必须参与某个病人的治疗; (7)个别心理治疗没有达到预期在家庭中应有的效果; (8)家庭中某人与他人交往有问题; (9)家庭中有一个反复复发、慢性化精神疾病病人的家庭。
11
系统式家庭治疗的认识论基础
(epistemological background of systemic family therapy )
建构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constructionism and social constructionism)
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之一是: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自身的思维活动会贯穿
26
家庭治疗的适应症较广,具体可有下列一些方面:
家庭治疗的禁忌症是相对的,应在重性精
2
家庭的功能
家庭内有等级地位、权力分配、责任分工和彼此 之间的界限,只有具有这些结构性元素,并且相 互之间既能协调一致但又各有区别,家庭生活才 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家庭可以说是个体生活的基 础,每个人都应注重建立和维持一个健全的家庭。 社会可以说是个大家庭,一个人如果能很好的适 应家庭中的人际关系,也应该可以很好地适应社 会关系。
如果说,精神分析的产生与弗洛伊德个人的天才构想不无关联,具有某
种偶然性的话,那么家庭治疗的诞生则完全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14
家庭治疗的历史和发展
家庭治疗发展史上的几个人物
John E. Bell 家庭治疗之父 Nathan Ackermann 创始人之一
Murry Bowen 理论家、教育家、践行家
(epistemological background of systemic family therapy )
受这种认识论的影响,有人认为从根本上讲,心理 现实并非植根于对客观规律的理解和把握之上,而 是基于我们所看到的和如何理解和看待事物之上, “现实”和“真理”是相对的。这就是系统式家庭 治疗最重要的认识论基础之一的所谓“建构主义 (constructivism)”的理论观点。在此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社会建构主义”则认为知识、意义并非基 于客观真理,而是基于文化的共同假设。这种观点 可以使治疗师和家庭搁置关于谁对谁错,应该听谁 的这类司空见惯的争执,而是把注意力放到如何增 进家庭成员之间的合作,学会如何妥协和“少论理 多论情”上来。
客观世界和看待事物的方式可以是多元化的,很难说清孰是孰非;真理是相对的,
治疗师的观点不见得就比来访者更客观。因此,家庭成员之间或者家庭成员和治 疗师之间为“谁更客观”、“谁更有理”、“谁更正确”、“谁更科学”等问题 争执其实并无多大意义。放弃了这类可能并没有标准答案的争执以及权力之争, 家人或其他人际之间的相处可能就会宽容许多。
7
家庭治疗产生的历史背景
继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之后,家庭 治疗被称为心理学和心理治疗学领域里的“第 四思潮”。在一些试图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 属纳入到帮助系统中来的研究中,专业人员发 现这类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和互动方式中常常呈 现出一些引人注目的特点。正是因为有一系列 奇怪的个案和特别的家庭氛围,专业人员开始 对家庭和家庭环境对心理和精神疾病患者影响 越来越关注,有关的观察和研究也逐渐多了起 来。或许可以说,专业人员开始注意到精神卫 生问题与家庭的关系只是迟早的问题。
8
家庭治疗产生的历史背景
以下五个方面的进展被认为对家庭治疗的 诞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Nichols & Schwartz, 1997):
(一)团体动力学研究 (二)儿童指导运动 (三)社会工作的影响 (四)婚姻咨询 (五)哲学与认识论进展的影响
9
系统式家庭治疗的认识论基础
(epistemological background o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systemic family therapy )
Hongkong),在香港推广结构式家庭治疗。
从2001年开始,也在中国大陆举办结构式家庭治疗连续培训。
19
家庭治疗的历史和发展
家庭治疗在中国
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 第一次在中国大陆介绍家庭治疗是在昆明的中德班前期班上 前三次有过一次性培训 1997年开始第一届中德项目连续培训(系统式家庭治疗),三年 六期,1999年结束,学员情况 2000-2004年第二期系统式培训班
3
家庭的功能
从结构式家庭治疗师的角度看,健康的家庭应具备以 下几个特点: 1.有健全的“家庭结构”,适当的领导,组织与权 威分配,没有散漫或独权的现象。在核心家庭中,父 母是主要的搭挡和骨干,共同负责全家的事。 2.成员之间的角色清楚而且适当,没有畸形的联盟 关系,夫妻各有不同但互相协助,配合工作,特别是 对于管教子女,有统一的步调和原则。 3.有良好的沟通和交流的功效,所有成员能轻松交 流表达意见,相互讨论和协商,共同处理问题;又能 允许个人各自独立,健康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