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答案)九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课时练第2单元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
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
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
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
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
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
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1.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工厂体系的建立,大批的人涌入新的工业中心。
世界各地的城市以极快的速度发展,到1930年,城市人口已达到415亿,占人类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材料强调了工业革命() A.引发了城市化B.刺激了人口的增长
C.带动了财富的增加D.加剧了贫富分化
2.1863年,英国一家报纸报道,有个贫穷的鞋匠,他的两个孩子因不洁空气引发的疾病而去世。
在1873年、1880年和1892年,伦敦相继发生由燃煤造成的毒雾事件,先后夺去了上千人的生命。
此则材料反映了()
A.工业化使国家教育水平提高
B.工业化推进了城市化进程
C.工业化导致环境污染严重
D.工业化导致贫富分化加剧
3.下图是某著作中的插图,作者对该插图注解道:“电话的发明为女性开创了新的就业机会。
”作者注解的意图是表达()
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原因
C.女性的解放
D.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4.如图是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图,促使1801年—1851年英国城市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
B.殖民扩张和掠夺
C.《权利法案》的颁布
D.工业革命的推动
5.19世纪中期以后,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
最早建立国家教育体系的国家有法国和德国,其直接目的是()
A.缓和社会矛盾B.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C.促进社会发展D.推动城市化发展
6.下表所示某国城市、人口的发展变化,最可能发生在近代()城市规模1760年1851年
5万——10万1个13个
10万人以上0个7个
A.英国B.美国
C.德国D.俄国
7.19世纪中期,彼得在一家工厂上班,因不满长达12小时的工作时间和50英镑的收入,故意捣毁机器、材料。
这反映了工业化进程中的()
A.社会矛盾B.生产效率
C.环境污染D.文化教育
8.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发生了新的变化。
下列属于这次“新”变化的是()
①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面向社会
②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出现了城市化
③大学开始出现
④贫富分化加剧,阶级矛盾日趋激烈
A.①③④B.①②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9.下图显示的是19世纪英国人口结构的变化情况,其中曲线①代表的阶级成分是()
A.地主B.资本家
C.工人D.农民
10.平奇贝克在《女工和工业革命》中提及:工厂“使年轻妇女走出狭小的‘家’,这种家在场地、光线、空气、思想和同伴方面都非常有限”“表现自己在交友和社会活动方面的才干”“训练她具备自尊、自立和勇气”。
这主要说明工业革命()
A.促使女性走上企业领导岗位
B.提高了女性的生产积极性
C.增强了女性融入社会的能力
D.培养了女性优良的工作习惯
11.学校课程的设置往往能反映时代发展的需求。
15世纪巴黎大学
设有文科、法科、医学、神学四个系。
19世纪柏林工业大学设有机械、冶金、化学、造船四个系。
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开展资产阶级革命的需求
B.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C.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
D.工业革命不断发展的需要
12.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村,把沿途被装进火车里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
这段话反映了工业革命()
A.缩小了城乡差距B.改变了人们的交通方式
C.改变了生产方式D.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13.托克维尔指出:“从这条污浊的排水管中,排出人类工业的最大一股潮流去滋润全世界;从这条肮脏的下水道中,流淌出纯金。
在这里,人类的发展成就既是最完备的,又是最野蛮的。
”对此观点的全面理解是()
A.工业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
B.工业文明造成了环境污染
C.工业文明开拓了世界市场
D.工业文明带来了双重影响
1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1850年—1900年,欧洲人口从2.66亿增加到4亿,1914年达到4.63亿,增长率高于世界其他地区。
1870年,美国人口总数只有3845万,到1915年,就达到了1亿以上。
(1)材料一反映出什么社会现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材料二1850年—1900年,伦敦和纽约的人口分别从268万和70万增加到658万和344万。
到1900年,欧洲和北美的大城市超过了150座。
到1914年,英美等西方国家城市人口已经占到总人口的绝对多数。
(2)材料二反映出什么社会现象?
材料三1911年—1913年,英国25岁以上人口中,4.93%的人拥有60%以上的财富。
在德国,1911年3425个富人平均每人拥有的财产价值是532万马克,另外161万人的人均财产价值只有2.3万马克,最贫困人口尚不在此列。
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出现类似情况。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世界文明史》(3)材料三反映出什么社会现象?
(4)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上述社会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旦蒸汽机能把大批男男女女和儿童引到工厂工作,城市数量和规模就开始增大。
在城市,交通运输比乡村要便利。
因而原材料输入和把产品运出去花费都较低。
同样,城市里容易招到工人……然而19世纪初期城市发展的原因并不限于工业化一点。
人口的普遍增
长与工业化合力促成城市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爱德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1)依据材料一,分析19世纪初期促进欧洲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因素。
材料二工业革命以世界性的规模有效地利用了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使生产率史无前例地增长成为可能……一部分人相信,所有的阶级都在大小不等的程度上得益,其他的人则坚持认为,少数人获得了巨大的财富,而多数人却在遭受无情的剥削,其生活水平不断下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2)材料二中“一部分人”和“其他的人”分别代表哪个阶级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材料三……入学之前孩子们通常由保姆和家庭女教师照料。
中产阶级妇女一天光阴大都消磨在与同类家庭的妇女交往上……住宅和家具是中产阶级极为看重的物质保障的一个表现。
住宅建筑坚固牢靠,饰以重彩,向人昭示着居住其间的人的财力和社会威望……房间里充斥着家具、艺术品、地毯和墙饰物……该阶级成员尽可能地设法住在远离工业化所产生令人不快的景象和臭味的地方。
他们通常居住在城市的西部……从而避开工业污染。
为了取得高额利润……英国开始了雇用女工和童工的狂潮……1833年英国的加斯科尔对一般工人的生活状况作过调查……住房条件更差,又污秽又缺少家具……在许多较大的城市里……男女工人都是临时租住房子,其家人被留在农村……在没有适当的排污设施和新鲜用水的地方,霍乱、伤寒、结核病等是
人类天然的杀手。
——爱德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工业革命中不同阶级贫富差距拉大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答案
1.A2.C3.D4.D5.B
6.A7.A8.C9.D10.B
11.D12.D13.D
14.(1)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欧美地区人口迅速增长。
说明了当时生产力得到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2)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欧美地区的城市数量增加,城市人口也迅速增长,出现了城市化现象。
(3)20世纪初,各资本主义国家内部贫富分化加剧。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
15.(1)工业化和人口的普遍增长。
(2)“一部分人”代表工业资产阶级或中产阶级。
“其他的人”代表无产(工人)阶级。
因为工业革命形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3)中产阶级妇女休闲生活,工人阶级妇女廉价劳动;中产阶级儿童受良好教育,无产阶级的孩子成为廉价的童工;中产阶级的住宅和家具豪华,工人阶级住房条件恶劣,又污秽又缺少家具,或者临时租住房子;中产阶级的居住环境较好,远离工业化所带来的臭味和工业污染地区,工人阶级居住环境恶劣,污染带来了霍乱、伤寒、结核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