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3核舟记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舟记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2、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赏析课文。

(一)集体朗读课文并思考:
1、理清本文的段落结构并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2、弄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讨论明确:
1、本文采用了“总述——分述——总述”的结构形式。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概括介绍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点明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及其来历。

第二部分(第2—5段),详细说明核舟的大小、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4段),具体介绍核舟的正面,这是显示雕刻家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的主要部分。

第二层(第5段),介绍核舟的背面,写王叔远的题名和篆章。

第三部分(第6段),总计全核舟的人、物、文字的数目,赞叹雕刻家的技艺。

2、课文第二部分介绍核舟按空间顺序有主有次地说明。

先介绍核舟的证明,再介绍核舟的背面。

核舟的正面是主要部分,作重点介绍,核舟的背面是次要部分,作概略介绍。

在介绍核舟的正面时,先介绍中间的船舱,然后介绍船头,最后介绍船尾。

(二)指名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并思考
1、找出本部分中能总括全文,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特点的词语。

2、本部分分别从哪些方面说明王叔远技艺的精湛?
3、“盖大苏泛赤壁云”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
1、奇巧。

2、“能以---------各具情态”分别从原材料的微小,表现题材的广泛,艺术构思的巧妙和高超的手艺说明王叔远技艺的精湛。

3、在全文起着桥梁作用,为下文张本,总起下文。

(三)指名朗读课文第二段并思考:
1、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2、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3、请同学领会“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意境,让学生自己动口讲一讲。

讨论明确:1、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船舱,重点是介绍舱旁的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

2、以核舟“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小跟船舱及小窗景物之多之细相对照,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的“奇巧”。

(三)指名朗读课文第三段并思考:
1、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着重说明什么?
2、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
3、从作者对佛印的神态、动作的刻画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4、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5、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讨论明确:1、着力表现苏武、鲁直和佛印三位游览者的神情态度。

2、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表现他们豁达、豪放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3、一个不拘于世俗礼法、放浪形骸的和尚形象。

4、是苏东坡。

因为刻画得仔细,所以作者当然也写得细腻;同时还因为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这样说明与主题吻合。

5、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四)指名朗读课文第四段并思考:
1、这一段文字的说明结构。

2、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讨论明确:1、运用了总分结构。

先总说“揖左右舟于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2、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

但表现了一个共同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

(五)指名朗读课文第五段并思考:
1、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2、写船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面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3、这段文字可以省略不写吗?
讨论明确:1、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2、这是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

3、不能。

因为这是对前文说明的必要补充。

(六)指名朗读课文第三部分并思考:
作者为什么要对船上的事物进行不厌其烦地点数和说明?
讨论明确:强调了尽管核舟的体积之小,,让人对小小核舟所刻人、物之丰富叹为观止。

此时,作者最后发出的感叹“技艺灵怪矣哉”,也正是读者由衷地感受。

三、拓展延伸
学习古人,了解我们祖先的伟大艺术创造,并不是让我们找到什么心理平衡,面对我们先人曾优越西方的那么早的发明创造,面对发达国家飞速发展的科技,想想今天我们国家科技发展的水平位置,我们需要做得更多的是借鉴、继承、发扬,再发明,再创造。

读了《活板》和《核舟记》这两篇短文,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与同学一起讨论、交流。

板书设计:
核舟:舟中——舟首——舟尾
作业设计:
背诵默写本文
教学反思:
《核舟记》一文紧扣着核舟主题——大苏泛赤壁展开。

我设计时紧扣这个中心,发现其实本文还是比较好解读的。

由大苏泛赤壁到大苏到船上三个人,可以说是非常明确的。

这样
之后在讲述时我轻松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