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作者:徐蔓堃堵欢王玥
来源:《经营管理者·上旬刊》2017年第05期
摘要:对宿迁X区的部分有留守儿童的家庭进行走访调查,结果显示家庭教育不完善是造成留守儿童心理产生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表现为家长的忽视、隔代教育的鸿沟、家长孩子的沟通不及时、家长言传身教欠缺、家长教育方式不科学等。
留守儿童的心理表现方式主要为自卑情绪过度化、对自己身份的敏感、对周围人群的孤独冷漠、产生自杀倾向。
家庭,学校,社会应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落实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责任,发动社会各方力量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预防留守儿童在心理问题上产生重大问题。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情感缺失家庭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家在衣食住行外更多的开始关注心理健康问题,那些作为社会未来主力军的新生代也被格外关注,留守儿童因为条件信息的缺失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这一群体如今越来越壮大,问题发展愈发加重,至2016年底,多达6100万的孩子被迫留在农村,他们在生活教育等方面上与城市孩子差距甚大,笔者采取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宿迁X 区的部分学校的留守儿童进行实地调研。
2015年6月《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发布。
白皮书分析了云南、广西、贵州等六省两千多名农村留守儿童真实的生活和心理状况。
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我国总理李克强说:“决不能让留守儿童成为社会之痛社会之殇。
”201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要重点关注留守儿童,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上,学习上,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困难。
由于留守儿童亲子间缺乏沟通和联系,他们不能及时的、合理的釋放自己的情绪,抒发自己的感情,以至于留守儿童容易出现心理障碍,并呈现出地区差异和性别差异。
长时间缺乏亲人关爱的留守儿童容易出现自卑、偏激、叛逆、冷漠、人际关系敏感等情绪,心理问题较为严重。
一、宿迁市基本情况分析
江苏省宿迁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农业大市。
全市大约有529万人口,其中的380万是农村人口,农村的劳动力人口为210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截至2016年底,宿迁市在外务工人员已达到108万,其中农村留守儿童达到160166人。
这些留守儿童中父母均在外务工的达到91777名,以至于寄宿学生非常多,达到了53103人,当然还有大约50000人寄养在第二监护人的家庭中。
我们对宿迁市X区的部分在外地务工家庭随机发送了500份调查问卷。
我们发现留守儿童中97.6%的父母离家务工超过三年,82.4%的父母离家务工超过五年, 79.8%的父母离家务工超过八年,68.2%的父母离家务工超过十年。
28%的家庭监护人文化程度是小学,36%的家庭监护人文化程度是初中,14%的家庭监护人文化程度是高中,31%的家庭监护人文化程度是文
盲。
52.8%的家庭监护人只负责孩子的日常生活, 28.4%的家庭认为孩子与自己感情一般,22.7%的孩子从来不与父母说心事,56.6%的孩子更依赖家中老人。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自卑情绪过度化。
精神分析学家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个体所共有的,没有自卑感就不会有补偿作用。
补偿会使人发愤图强,取得成就。
但是,个体在成功之后,面对他人的成就,他会再一次产生自卑感,进而继续努力取得新的成就,如此循环。
埃里克森在他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中把6—11岁阶段的特点归纳为“勤奋对自卑”。
即儿童体验到成功,就会产生勤奋感,信任自己的力量、能力,这为他今后进入社会打下了基础。
另一方面失败的体验会使儿童产生自卑感,不会相信自己的力量和能力,进而可能影响到今后的社会生活能力。
在走访调研的过程中,我们频繁发现了留守儿童出现自卑心理的案例。
某校四年级的张某某家条件不理想,父母在外地打工,与年迈的奶奶生活在一起,奶奶不识字,家中又无其他人可以教导,以致他对学习产生害怕自卑的情绪。
由于他的成绩不理想,在校同学都不乐意和他一起玩,在家附近的邻居都经常嘲笑他成绩差,家里没人管,让他就像一只受惊的小猫一样,经常自己一个人躲在一个角落看着别人玩。
我们去和他进行交流时他总不敢用眼神直视我们,目光总是躲闪,问他一些问题也总是支支吾吾的,总是怀着一种战战兢兢的态度和我们进行交流。
我们在学校简单的调查了一下三好学生或优秀干部的人数,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0%的获奖者是留守儿童。
由于留守儿童家庭的特殊性和局限性,大部分留守儿童对自己极其不信心,基本都有自卑心理,畏惧考试,再加上家中无人辅导,如此以往,恶性循环。
有的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
自卑心理会导致单独的个体被群体孤立,本来留守儿童情感上就有缺失,再加上同学们的孤立,老师的冷眼相待,家长的不理解,就会导致这种自卑心理迅速膨胀,甚至以畸形的方式如嫉妒、暴怒、自欺欺人等方式表现出来。
而部分老师也反映,那些留守儿童要么比非留守儿童安静,害怕与人交往,把自己封闭起来,要么就比非留守儿童调皮,就是为了吸引家长老师的注意,但他们的内心都是十分羡慕那些有家长陪伴的孩子的。
2.对自己身份的敏感。
“留守儿童”这个词语近几年来被不断地提及,以至于在各大媒体平台,各大期刊,公交车站,地铁站等地方都贴有关爱留守儿童,献出自己一份爱心的字眼。
我们也随机采访了几组家庭,其中有一个孩子的回答特别让人动容。
这个孩子说:“一开始的时候,我并不知道什么是留守儿童,只知道自己的父母是为了这个家庭而出去工作,为了我而出去赚钱,以为大家的父母都是这样。
可是当我有一天接触到了留守儿童这个概念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我自己也是一个留守儿童,原来自己也是可怜的孩子。
我甚至有一段时间特别怨恨自己的父母,特别怨恨他们没有尽到他们父母的责任,没有照顾我,没有给我温暖,甚至开始多疑敏感起来。
”但是我就在想,如果他们不知道自己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不知道自己是留守儿童,那么他们童年会不会开心一点。
敏感多疑的人做事情就会小心翼翼。
对于那些寄人篱下的孩子,他们的内心更是极度敏感,认为自己是一个负担,他们对任何事情都处处留心。
家庭安全感和归属感的缺失,会让他们学会察言观色,从而导致过度敏感。
3.对周围人群的孤独冷漠。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儿童孤独冷漠心理的形成,一般与他们早期的心理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在我们走访的一位留守儿童李某的家里,李某的奶奶说,
之前李某的父母打电话来的时候,他还是很高兴,觉得自己的父母还在关心自己,但久而久之李某觉得自己的父母来来回回就问那么几个问题,都是和成绩相关,要不就是吃没吃饭什么的,渐渐地,李某开始厌烦了,觉得自己的父母总是问一些多余的话,让他觉得毫无新鲜感,父母只注重表面的问题,外公外婆对他的关心也仅局限于生活层面,他内心的情感得不到慰藉,受了委屈也得不到安慰,他开始感觉他的亲人朋友不关心他,觉得自己不重要,可有可无。
李某的外婆说感觉自己的孙子越来越冷漠,喜欢一个人独处,也不喜欢和别人一起玩,对什么都丧失了激情。
新生儿出生时,需要父母的关爱和守护,往往这个时候父母会陪伴他们健康成长,然而他们五六岁之后父母开始外出打工,正是他们正式形成习惯的关键性时期,这个时期情感的缺失让他们有一种被世界抛弃的感觉,而这时父母则认为孩子长大了应该学会自己做一些事情了,应该达到他们的一些期盼,而这些期盼对于这种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有点为之过早。
这样就会伴随父母的呵斥,指责,再加上父母不在孩子身边,孩子就会觉得自己似乎是一个麻烦,可有可无,一切都无所谓,对周围的一切都漠然处之,在班级里也觉得自己没多大作用,总抱着一种冷眼旁观的态度,自然而然就被孤立了,从而有了孤独感。
4.产生自杀倾向。
留守儿童产生自杀倾向的趋势愈发严重,在2016年,以我国西部某农村学校的留守儿童作为对象进行调查,发现有近25%的留守儿童会产生自杀的想法,而其中有9%的儿童因自杀的想法对自己进行不同程度的自残行为乃至死亡。
对儿童来说,他们自杀的本质与成人不同,儿童年龄尚小并没清楚了解生和死的含义,对于他们来说只是极端的情绪宣泄。
而这些情绪的缘由常常是因为父母双亲常年不在家缺乏关爱的监护,独自生活情感无法得到寄托,从而产生的自我封闭,消极情绪无法得到排解。
根据2016年我国留守儿童大数据统计显示,在我国三个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是留守或处于流动状态,多数未成年人的生活、学习都得不到稳定的保障。
在宿迁市某农村,发放7500份收回6784份的问卷调查中显示,因父母外出打工留在家中的留守儿童有12.3%。
其中有51%是家中老人照料,而一大部分是自己独自生活,这些孩子应该可称为事实孤儿。
失去父母的引导庇护的孩子,面对才开始认知的世界更多的是无助感,不知所措。
虽然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日益广泛,但他们内心的彷徨恐惧并不是靠几场公益活动所能解决的。
我们更应该走入他们的内心,帮助他们获取世界的正能量,拂去内心的阴霾。
三、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案
1.正确处理自卑情绪。
对于有着自卑心理的留守儿童,首先父母应多给予关注,给予爱,可以通过学校老师,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老师也可以及时通过与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里的情况,从而让老师在学校里能更好地帮助孩子融入进班集体中。
这样有助于孩子在父母在外务工时,仍然有被爱的感觉。
同时,在父母与孩子打电话交流沟通时,要鼓励孩子交友,这有助于帮助孩子学会主动去与他人交友,让他们走出封闭的自我,多与性格开朗的人交往,让他们变得开朗起来。
如果父母都不在家的就可以通过定期回家看望孩子,寒暑假接他们到务工地方一同生活,定期与老师和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近况,摸清孩子动态;定期打电话关心询问孩子等來克服内心自卑情绪。
2.正确看待自己的身份。
由上文的调查知,当留守儿童对于自己的身份敏感时,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我们可以与孩子的父母沟通,让他们可以定期的与孩子通电话,让他们感受到父母对于他们的爱。
二是与孩子的监护人进行沟通,让他们可以平等的去对待孩子,不要让他们的心灵感到寒冷。
其次,我们可以与学校的老师进行交流,建议老师多带孩子进行课外活动,从游戏活动中了解孩子真实的内心世界。
同时,建议留守儿童多与一些开朗的同学在一起,这可以让他人的开心与快乐来融化他们内心深处的坚冰。
3.学会用爱去与人交往。
对于孤独冷漠的留守儿童来说,希望父母在与孩子交流时,不要只是一直询问孩子衣食住行和学习问题,这样会让孩子感到在父母心中的地位没有学习高,会让他们误以为家长只是关心结果,根本不注重过程,让他们从内心上产生抵触情绪和一种挫败感,会让他们进一步感到孤独。
学校应加快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对留守学生实行统一管理,并为八至十名孩子配备研究心理学方面的老师,定期给他们观看一些影片,给他们进行情感的疏导,让无处安放的寂寞在老师的关爱下得到满足。
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对于他们的关心。
从而,让他们打开自己内心的大门,与他人开始交流。
4.合理发泄自己的感情。
面对有自杀倾向的留守儿童,学校应当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资料库,让老师了解孩子真实的家庭情况。
同时,学校可以在学校中清理一块场地,或者用一两间教室组合成一间发泄室,让孩子可以尽情的释放自己的情感。
当然,对于那些进行心理咨询的孩子,以及进入到发泄室中的孩子应用最大的能力保护他们的隐私,让他们不至于产生害羞自卑心理,也可以降低他们内心的敏感程度,让他们有安全感。
作者简介:徐蔓堃(1997—)女。
民族:汉,江苏徐州人。
本科,宿迁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2015级本科生。
堵欢(1997—)女。
民族:汉,江苏无锡人。
本科,宿迁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2015级本科生。
王玥(1996—)女。
民族:汉,江苏盐城人。
本科,宿迁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2015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