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育五年级教学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教育五年级教学教案
数学教育五班级教学教案1
设计说明
1.加强动手操作训练,促进学生的思维。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仿照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本设计乐观引导学生理解天平平衡的原理,加强对用天平称物和画图的动手操作训练。

使学生经历称物、分轻重的过程,了解和思考称物的不同情况,逐步把思维条理化、逻辑化,并想办法用图示表示出来,从而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进展。

2.自主探索,体会优化思想。

本设计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通过试验、汇报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如何分份是优化“找次品”方法的关键,从而总结出最佳的分份方法和最佳的图示方法,渗透优化思想。

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PPT课件天平药瓶
学生准备天平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激发爱好
1.你们每天上学通常要走哪条路?为什么要选择这条路?
(生自主回答)
2.你们真聪慧,在平时做事的时候就能选择最简便的方法。

在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通常都有一种最有效、最简便的方法,我们把它叫最优化的方法。

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优化的思想走进课堂。

(师出示2瓶钙片)
师:老师这里有2瓶钙片,其中有1瓶少了3片,你们能不能想办法帮我把它找出来呢?(生回答想法)
师:老师准备了一架天平。

如果在天平左右两边的托盘里放上质量相同的物品,天平就会平衡;如果一边重一边轻,那重的一边就会沉下去,轻的一边就会翘起来。

今天我们就借助天平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次品的特点发现用天平“称”的方法,知道并不需要称出每个物品的具体质量,而只要根据天平的平衡情况对托盘两端的物品进行判断就可以了。

实践操作,自主探究
1.提出探究要求。

师:同学们很容易就从2瓶钙片中把这瓶次品找到了,如果是3瓶钙片,你还能从中找到这瓶次品吗?同桌可以用学具摆一摆,试一试。

2.动手操作,汇报方法。

学生动手试验后汇报。

(先在天平的两端分别放上1瓶钙片,如果天平平衡,剩下的一瓶就是次品;如果天平不平衡,轻的那端就一
定是次品了)
3.总结归纳记录的方法。

组织学生把用天平称的过程用图表记录下来。

合作沟通,讨论探讨
师:同学们真聪慧,这么容易就从3瓶钙片中找到了次品,其实你们已经用自己的聪慧才智解决了教材中例1所提出的问题。

那么,例2又向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呢?
理解题意,动手操作。

(1)先让学生读题,说说“至少”的含义。

(2)小组分工合作:用学具摆一摆,并尝试用图示和表格表示摆的过程,完成下表。

(合作要求:2名同学摆学具,1名同学用图示法作记录,1名同学填表)
数学教育五班级教学教案2
学习内容:
课本第97页例1及“做一做”,第99页练习十九第1、2、3题。

学习目标:
1.我会用分数与小数的关系,把小数化成分数。

2.我能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小数化分数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大家回忆一下,说说小数的意义是什么?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怎样把小数化成分数?
二、合作探究、检查独学
1.自学例1,小组合作沟通
用分数表示:
用小数表示:
这两个结果有什么关系: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把小数化成分数?应注意什么问题?
①我的想法:
②完成课本97页“自己试一试”三个填空题。

3.小组代表展示、汇报
4.总结升华
5.我能行:“做一做”把下列小数化成分数。

0.4=0.05=0.37=
0.45=0.013=
数学教育五班级教学教案3
教材分析
课标对本节内容的要求:
⑴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⑴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
⑴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
⑴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⑴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

概括归纳就是
⑴培育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
⑴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培育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⑴培育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⑴培育学生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本节内容与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联系:
学习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方程的意义、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解方程的知识后,利用列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本节内容的作用:
⑴进一步拓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掌握用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和特点,初步体会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⑴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育学生初步的代数思想,进展学生利用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应用意识。

⑴培育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能力。

学情分析
1、老师主观分析:
本班共有18名同学,学习基础较好,能独立思考,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学占到全班的33℅,学习基础薄弱,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学占到39℅,其他同学学习水平中等偏下。

2、学生认知进展水平分析:
大多数同学对学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掌握,对于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够解答。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分析并找出等量关系,学会解形如(a+x)b=c这样的新方程。

老师在教学时应采纳“先扶着学生走,再让学生试着走,最后让学生独立走”的教学策略。

3、学生认知的障碍点:
①如何去分析、找出数量间存在的等量关系,然后依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题。

②如何解形如(a+x)b=c这样的新方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掌握根据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列方程。

②会把方程中含有小括号的式子看作一个整体来求解的思路和方法。

③使学生通过学习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来理解两积之差、两商之和的数量关系,培育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2、数学思考:
学生能够正确地审题、分析题意,思考、分析找出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

②经历算法多样化的过程,运用迁移类推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3、情感与态度:
在观察、思考、探究、沟通中,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数学教育五班级教学教案4
一、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已学的相关内容:分数意义的初步理解;简单分数的大小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分数的再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基本性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约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通分、分数大小比较。

后续的相关内容:本册第五单元异分母分数加减;加减混合运算;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第十册:分数乘法分数除法
二、单元编写特点与教学策略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分数,体会分数的相对性
教材通过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分数,体会分数的相对性。

分数相对性就是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感受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它所对应部分的大小或具体数量的多少是不一样的。

在教学中,对学生来说,不需要出现“分数相对性”这样的专门术语,只要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就可以了。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教材安排了“拿铅笔”等多个情境活动,教学时,老师要联系这样的实际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展开充分的沟通。

在进一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教材又安排真分数与假分数的认识,在“分饼”活动中具体体会真分数与假分数的产生过程及其实际含义,真分数与假分数的概念教材都只给出了描述性定义,要让学生自己说说真分数与假分数的特点。

对于带分数的概念教材用介绍的方法,与
真分数、假分数分开处理,有利于学生理解假分数与带分数的关系,避开造成错觉。

2、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

除法计算不能整除时,除得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表示除法结果的需要,也是假分数与带分数互化的基础。

教材通过具体情境引出除法算式,并根据分数的意义表示出结果,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几个算式,探索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让学生用分数表示两数相除的商或把分数表示成两数相除的形式。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

因为带分数的计算在学生的后继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应用不是很多,所以学生只要能理解互化的方法并会正确进行互化即可,在速度及熟练程度上不要作过高要求。

3、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基本性质是约分和通分的基础,而约分、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计算的重要基础,因此,理解分数基本性质显得尤为重要。

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与这部分知识紧密联系,是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基础。

探索分数基本性质,关键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地观察和发现,在讨论沟通的基础上归纳规律。

教材安排了两个学习活动让学生寻找相等的分数,分别是“用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和“在折纸活动中找到与3/4相等的分数”,通过两个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分数的大小
关系,为观察、发现分数基本性质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两组相等的分数,寻找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并展开充分的沟通,在此基础上,归纳分数基本性质。

4、在探索活动中理解公因数与公倍数的含义,掌握约分与通分的方法
本册教材对公因数、公倍数的知识与约分、通分的知识进行了整合。

在分数单元学习约分、通分前,安排学习公因数和公倍数等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同时,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册教材对知识掌握的要求进行了适当的限制,如求最大公因数是两个数限制在100以内、,求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限制在10以内等。

为了帮助学生体会“公倍数”的实际意义,教材还安排了“找最小公倍数”等实际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体会“公倍数”的实际意义。

在探索和掌握找公因数、找公倍数的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约分和通分。

三、从《分数的基本性质》谈教学策略
“整体----部分-----整体”观察策略。

对观察对象的整体先作初步的了解,发现这一类现象可能存在着某种规律,然后分出个部分,分别作进一步的观察,发现存在于各部分中的基本规律,进而再讨论各部分间的联系,发现共同的结构,提出假设。

(1)整体观察。

发现这几组分数的分子、分母都起了变化,而分数的大小不变。

这里可能存在某中规律。

(2)部分观察。

先引导学生对其中一组数= = ,从左向右观察,
并组织学生讨论: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怎样变化,分数的大小不变?为了让学生能正确地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可以把这组分数改写成下式让学生练习:
得出: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接着,引导学生从右向左观察,并练习:
得出:分数的分子、分母都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在让学生观察其他几组分数,能得出同样的规律。

(3)整体观察。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这组例证,概括得出结论后,让学生阅读课本,要求能运用商不变性质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说明为什么要“零除外”。

数学教育五班级教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2、结合具体的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堆放情景,经历探究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堆放时露在外面表面积的过程,能够准确的计算出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堆放时露在外面的表面积。

3、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育学习数学的良好爱好。

重点难点:
能够准确的计算出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堆放时露在外面的表面
积。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
多个正方体盒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老师让学生顾回上一节课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对学生进行提问。

学生回答: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高×宽)×2;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二、讲授新课
老师出示课本插图1,让学生观察一个棱长是50厘米箱子放在墙角处时,有几个面露在外面,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学生观察图片并计算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这个问题。

(露在外面的面有3个;露在外面的面积是50×50×3=750(平方厘米)。

老师出示插图2,让学生观察4个棱长为50厘米的正方体纸箱堆放在墙角处,有几个面露在外面?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从正面、侧面、上面分别观察数一数露在外面的有几个面?并计算一下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
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有9个面露在外面,露在外面的
面积是50×50×9)
老师让学生用自己的4个正方体学具换一种堆放方式来试一试,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否有变化,同桌之间相互讨论沟通。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露在外面的面
从正面、侧面、上面看一看,一共有几个面露在外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