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2023-2024学年高二同步精品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及其特点?
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 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 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 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 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 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 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 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枯竭, 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 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 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 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 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 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 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 台。
1.战国时期户籍制度——“为户籍相伍”
国家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 相伍”,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
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 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 削。——《商君书》
2.秦朝时期户籍制度——分类登记制度
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 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社会救济
原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 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
作用:社会救济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 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有利于维护统治。
实施者
地位
举措
汉朝 常平仓制度
政府政府救济的主重体点在于救灾,隋核唐 心既(在重义于视仓官、保方社储仓证备)粮,也食大供力提应倡民间积储
8.明朝时期户籍制度——职业定籍、黄册
职业定籍:明朝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为民籍、军 籍、匠籍等; 黄册:明代国家为核实户口、征调赋役而制成的户口版籍。明洪武十 四年(1381年),明朝政府在户帖制度基础上建立了黄册制度。黄册 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并按 从事职业,划定户籍,主要分为民、军、匠三大类。黄册和鱼鳞图册 互为补充
(3)政府定期进行人口调查,掌握人口数 者有之,于是奸心竟生,伪端并

作矣。小则盗窃,大则攻劫, 严刑峻法不能救也。
(4)东汉末年以后战事频繁,户籍散乱。 ——汉代徐干《中论・民数
户籍制度可以利于征发赋役进行社篇会》管理维护社会治安
4.魏晋时期户籍制度——黄、白籍,土断
“黄籍”西晋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 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 “白籍”东晋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 州、郡、县人口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
诸色户计:元代各种人户的总称。政府根据全国居 民承担的不同义务,以及职业,民族、宗教和社会 地位的不同等情况,把人们划分为各种人户。称为 “诸色户计”或“诸色人户”。民户是主要人户, 也是诸色户计的基础。元政府在民户中实行户等制, 以三等九甲为序征发赋役。九等之外又按照归附的 先后,籍户和户等的衡量等情况,划分为元管户、 交参户、漏籍户、协济户、复业户和渐成丁户等。 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民间 宗族 辅助,宋朝兴起
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
组织 社慈会善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
组织 辅助,明清兴起
善堂、善会2.优抚政策朝代措施尊敬、赡养 秦汉
老人
明初
保障鳏寡孤 唐朝
独的生活 宋朝
(收容贫老、 孤儿和乞讨
元朝
流浪人员的 明清 专门机构)
鸠杖(以示尊重) 八十岁以上月给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 养病坊 福田院 众济院 养济院
6.宋朝时期户籍制度——主户、客户
宋代为了便于征取赋税,控制户口,把全国居民分为主户与客户。主 户约占全宋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左右,其余则为客户的平均数。
主户:占有土地,并承担赋役的户,官 户与形势户亦包含在内。 客户:住在农村,不占有土地,租种土 地耕种的农人。
7.元朝时期户籍制度——诸色户计、户籍世袭
探究:中国古代国家治理对当今的启示?
①“以民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②促进阶层流动,扩大中间阶层——注重国家治理的系统性、整 体性、协调性; ③强调教化——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组织的作用,救助与教育相 结合,扶贫先扶志; ④一定的基层自治——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调动群众 直接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⑤“为政以德”“德主刑辅、宽严相济”——坚持在以德治国的 同时,健全社会治理的法律体系;
“要从最困难的群体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着眼,从最具体的工作抓 起,通堵点、疏痛点、消盲点,全面解决好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教 育、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环保、社会治安等问题,集中全力做好 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户籍制度
基层治理
社会救济
维护统治
——《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
功能:征收赋税保证政府财政 收入,征派兵役保持国家军事 实力;限制人口流动;维护社 会治安;控制职业,固定身份; 维护等级特权。
特点:持续时间长,复杂到简 单;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与土地和赋税制度逐渐分离; 传统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朝代
基层组织
魏晋时期连年战争,产生大量 流民。为了区分本地土生土长 的居民和外来流民,东晋时期 分别用黄籍和白籍登记户籍加 以区分。
口征发赋役。
“土断”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
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
籍,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5.隋唐时期户籍制度——大索貌阅、三年一造
大索貌阅:隋朝严密清查户口的 一项措施,“大索”就是清点户 口,并登记姓名、出生年月和相 貌,目的在于搜括隐匿人口; “貌阅”,则是将百姓与户籍上 描述的外貌一一核对,目的在于 责令官员亲自当面检查年貌形状, 以便查出那些已达成丁之岁,而 用诈老、诈小的办法逃避承担赋 役的人。
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治之, 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 宦籍。
——《史记 蒙恬列传》
3.汉朝时期户籍制度——编户齐民
(1)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各级地方政府也
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2)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
入籍后,称为“编户齐民”。
户口漏于国版,夫家脱于联伍, 避役者有之,弃捐者有之,浮食
鱼鳞册,又称鱼鳞图册、鱼鳞图、鱼鳞图籍、鱼鳞簿、丈量册,是中国古代的一 种土地登记簿册,将房屋、山林、池塘、田地按照次序排列连接地绘制,表明相 应的名称,是民间田地之总册。由于田图状似鱼鳞,因以为名。
9.清朝时期户籍制度——永停编审
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管理相对松弛。到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 丁银、摊丁入亩,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直到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 永停编审。
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三年一造:唐初规定:民始生 为黄,四岁至十五岁为小,男子 十六岁至二一岁为中,二十一 岁至五十九岁为丁,六十岁以 上为老。每年造一次人口帐, 三年造一次户籍。
手实是唐宋时在基层官吏监督下居民自报户内人 口﹑田亩以及本户赋役承担情况的登记表册。在 唐代﹐它是制定计帐与户籍的主要依据﹐每年填 报一次。唐代手实的内容大体分为三大部分:根 据现状具户主姓名及户内所有良贱人口﹐注明年 龄﹑性别﹑身份﹐并根据貌阅结果注上三疾(残 疾﹑废疾﹑笃疾)或改正年龄疾状等情况。
社会治理
秦汉
乡里制度
什伍组织

乡里制度
邻保制度
原因:北国宋家统一,封建乡专里制制强度化;维护小农经济发展保,甲社制会稳定需要。

里甲制
十家牌法
清 里甲制到保甲制——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 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趋势: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 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 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 2.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 取的重要措施。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户籍制度:通过各级权力机构对其所辖范围内的户口进行调查、登记、 申报,并按一定原则进行立户、分类、划等和编制。中国古代的户籍 制度是专制王权对编户齐民进行控制的最重要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