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 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汉中市龙岗学校:周妍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文章。
2、积累文言词汇,学习文章写景技巧。
3、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写景技巧。
2、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合作探究。
教学工具:PPT演示稿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诗句导入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诗句。
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又如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生补下句)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
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
而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像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现在就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短文《答谢中书书》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理解课题。
师:大家注意这个课题,“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啊?
生:“谢中书”是个人名,题目的意思是“给谢中书的信”。
(出示课件)走进作品认识作者。
三、出示教学目标:(齐读)
四、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听录音范读,生听,注意节奏的划分。
2、生个别读,生评价师指导。
3、生齐读。
4、自由读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把不理解的地方标记出来,师生
共同探讨。
五、再读文章,理清层次,分析写景角度,体会作者情感
1、过渡语:刚刚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你能告诉我,文章围绕那句话来写的吗?
明确: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这句话在文章起什么作用?(总领全文,“美”字点中心。
)
3、有人评价《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请大家再读课文,回答:说它“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么这幅山水画中有那些景物呢?
4、我们学习《望岳》时知道作者写泰山是从不同角度来写的,那这篇文章的作者有时从哪些角度来写这样优美的景物的呢?
5、分析写景角度,完善板书。
6、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的描写其实承载着作者自己的心情和情感,那作者向我们展现了这么美好的世界,他又是在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仙都(自豪,得意之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
7、分析文章结构:本文先写山川之景,再具体描绘各种景色,最后抒发感慨,这样的结构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构啊?(总分总)
1、带着美去寻找美。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____之美,你看____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角度提示:山水交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
例:
其一:这里有山水交映之美,你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仰视,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俯视,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
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放眼看去,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
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
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
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五、拓展提升——表达心中之美
1、诵读课文,读出心中之美。
2、拓展练习,表达心中之美。
仿写:参照本文的句式或写法,写写你的家乡、学校或者你印象深刻的地方。
注意抓住地方特色,景物特点。
(50字左右)六、教学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倾听着陶弘景为谢征描绘的江南美好山水风光,跟着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我们感受到了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所难以感受的纯净和平和。
让我们为这份无尽的美丽而陶醉、而感动吧。
请记住: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
七、板书设计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四仰视——高峰如云
答季俯视——清流见底
谢写之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中景
书
书景晓雾---猿鸣
晨昏之景夕日----沉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