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公共教育经费有助于改善教育的代际流动性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ill Public Spending Improve Education's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作者: 杨娟[1];周青[1]
作者机构: [1]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首都教育经济研究院,北京100875
出版物刊名: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16-125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2期
主题词: 家庭背景;代际流动性;农村儿童;教育经费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少的农村学生能够进入我国的顶尖高校,农村孩子的教育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随着我国不断加大在农村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家庭背景是否仍是制约农村学生教育抉择的关键因素是目前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我们通过中国住户收入分配数据库,分析了从1988年到2007年问家庭背景对子女上高中的影响趋势。
结果发现在控制了一系列相关变量后,家庭背景对农村子女上高中的影响程度呈现倒U型变化,在最近几年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但父母受教育程度的影响一直很稳定,没有显著变化。
此外,将孩子分成不同年龄组的回归结果,得到了相似的结论。
本文构建了一个两阶段的教育选择模型,从教育经费的视角对此现象进行了剖析。
发现当公共教育经费增加时,父母收入对孩子受教育程度的影响会减弱,而父母受教育程度的影响与公共教育经费无关。
上述结论意味着,公共教育经费的增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家庭背景的影响,增加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但当公共教育经费增加到较高水平时,对家庭背景的影响可能会非常微弱。
这些结论具有很强的政策含义。
我国政府在2l世纪初对义务教育投入了大量的经费,经验分析的结果表明,家庭收入对孩子接受高中教育的影响在2007年左右已经不显著。
分不同年龄组的回归结果显示,家庭收入对1986年以后出生的孩子的影响在显著下降,说明我国公共教育经费的投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同时,这也隐含地表明今后的教育投入应该有所侧重,对贫困地区、中西部落后地区增加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共教育经费,可能会提高孩子的受教育程度;但对于发达地区,增加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共教育经费的效果可能会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