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集输-原油净化第2节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2. 粘度
原油乳状液粘度随含水率的变化却呈现较为 复杂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含水率较低时,乳状 液的粘度随含水率的增加而缓慢上升;含水率较 高时,粘度迅速上升;当含水率超过某一数值 (图中约为65~75%)时,粘度又迅速下降,此 时 W/O型乳状液转相为 O/W型或 W/O/W型乳状 液。此后,随含水率的进一步增加,油水混合物 的粘度变化不大。
33
(3)内相颗粒表面带电
内相颗粒界面上带有极性相同的电荷是乳 状液稳定的重要原因。 乳状液内相颗粒界面上力场的不平衡,会 选择性地从外相介质中吸附阳离子或阴离子 以降低界面张力。这样,内相颗粒界面上稍 有同种电荷,而贴近颗粒的外相介质内则带 有极性相反的电荷。
•
34
(3)内相颗粒表面带电
• 处于内相颗粒界面上的分子电离,电离
•
38
(4)温度
• 加剧了内相颗粒的布朗运动,增加了互
相碰撞,合并成大颗粒的机率;
• 油水体积膨胀系数不同,原油体积膨胀
系数较大,使水和油的密度差增大,水 滴易于在油相中下沉;
• 降低了原油的粘度,水滴易于沉降。
39
(4)温度
由上述可知,对原油乳状液加热,能 使乳状液稳定性降低,有利于原油脱水。 但加热需要消耗燃料,将增加原油蒸发损 耗。一般不希望把加热作为主要的脱水手 段。在达到脱水要求的前提下,应尽可能 对乳状液少加热或不加热。
变得逐渐稳定。乳状液的这种性质称为乳状液
的老化。在形成乳状液的初始阶段,乳状液的
老化十分显著,随后逐渐减弱,常常在一昼夜
后乳液的稳定性就很少再增加。
42
后的阳离子或阴离子分布到邻近颗粒的
外相介质中去。
• 由于内相颗粒在外相介质中的布朗运动;
因摩擦而带电。
35
(3)内相颗粒表面带电
乳状液内相颗粒界面上和其邻近的介质中带 有数量相等而符号相反的电荷,构成双电层,如 下图所示。显然,全部内相颗粒界面上均带有同 种电荷。由于静电斥力,内相颗粒难于碰撞,或 碰撞后又迅即分开,因而小颗粒难于合并成大颗 粒下沉,乳状液变得稳定。
25
原油乳状液粘度与含水率的关系
26
3. 密 度
原油含水、含盐后,其密度显著增大。 若已知乳状液体积含水率 φ、原油和含盐 水的密度分别为 ρo 和 ρw,则原油乳状液的 密度可按下式确定。
Vo o Vw w o (1 ) w Vo Vw
Vo、Vw—分别为油和水的体积,m3。
种性质常被用来破坏原油乳状液,脱除原油中所
含的水。
29
5. 稳定性和老化
原油乳状液的稳定性是指:乳状液不被 破坏,抗油水分层的能力。它是原油乳状液 最重要的性质之一。
影响乳状液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有:乳状 液的分散度和原油粘度、乳化剂的类型和保 护膜的性质、内相颗粒表面带电、乳状液温 度和水的pH值等。
相比之下,内相颗粒界面带电对含水率低的 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更为明显。
36
水滴相互作用示意图 (a)水滴的双电层; (b)两水滴的静电排斥
37
(4)温度
乳状液温度对其稳定性有很大影响,随温 度的增高,乳状液稳定性下降。
•
乳状液的主要乳化剂一沥青质、胶质、 石蜡等在原油中的溶解度增加; 内相颗粒体积膨胀,使界面膜变薄, 机械强度减弱;
两种液体相接触时,表面能与表面张
力称为界面能和界面张力。
8
2. 乳化剂
将煤油和水激烈搅拌,虽能使一种液体搅 拌成极微小的颗粒分散于另一种液体中形成 乳状液,但搅拌停止后,内相颗粒在周围液 体分子热运动的撞击下发生不断改变方向的 无秩序运动,即布朗运动,使内相颗粒相互 碰撞、合并,很快油水就分层了,即所得乳 状液的稳定性(寿命)很差。
量相溶)的液体;
• 要有强烈的搅动,使一种液体破碎成微小
的液滴分散于另一种液体中;
• 要有乳化剂存在,使微小液滴能稳定地存
在于另一种液体中。
18
4. 原油乳状液的形成
当油、气、水混合物由井底沿井筒油管举 升到井口,经过油嘴的节流,以及集油管线、 阀件、离心式油泵等的强烈搅拌,使水滴充 分破碎成极小的颗粒,并为原油存在的环烷 酸、胶质、沥青质、石蜡、粘土和砂粒等 “油包水”型乳化剂所稳定、均匀地分散在 原油中,从而形成稳定W/O型乳状液。
30
(1) 分散度和原油粘度
若油水混合物内有足够的乳化剂,并受 到充分搅拌,则形成内相颗粒小、分散度高 的原油乳状液。水滴愈小,分散度愈大,布 朗运动愈强烈,就能克服重力影响不下沉, 而保持稳定。此外,原油粘度愈大,水滴愈 不易下沉,原油乳状液也就愈稳定。
31
(2)乳化剂的类型和保护膜的性质
原油中存在的天然乳化剂大体上可分为三 类: 第一类乳化剂是低分子有机物,如脂肪酸、 环烷酸和某些低分子胶质。这类物质有较强 的表面活性,易在内相颗粒界面形成界面膜。 但由于分子量低,界面保护膜强度不高,故 乳状液的稳定性较低。
3
二、原油乳状液的生成机理
• 界面能和界面张力; • 乳化剂; • 形成稳定乳状液的必要条件; • 原油乳状液的形成; • 预防措施。
4
1. 界面能和界面张力
欲使液体内层分子移到表面上来,扩大 液体的表面,就必须对系统作功以克服分子 所受的指向液体内部的拉力。所作的功储存 于表层,成为表层分子的位能,故液体表层 分子比内部分子多储存一部分能量,这种能 量称表面自由能,或表面能。
19
5. 预防措施
• 提高油田地面集输系统和油气分离器的压
力,减小油嘴前后压差,有助于减少乳状 液的生成;
• 尽量减少弯头、三通、阀件等局部阻力 ;
• 往油井环形空间内注入破乳剂 。
20
三、原油乳状液的性质
原油乳状液的主要物理一化学性质有分
散度、粘度、密度、电学性质和稳定性等。
21
1. 分散度
5
1. 界面能和界面张力
表面能产生的示意图
6
表面张力
在恒温、恒压条件下,液体表面积每增 大一个单位所增加的表面能称为比表面能, 以J/m单位。在数值上,比表面能等于在液 体表面上垂直作用于单位长度上的表面紧缩 力,即表面张力。 表面张力可解释为抑制使 表面积增加而来自液体的阻力。
7
界面能和界面张力
第二节 原油乳状液
• 原油乳状液的类型;
• 原油乳状液的生成机理;
• 原油乳状液的性质;
1
一、原油乳状液的类型
两种(或两种以上)不互溶(或微量互 溶)的液体,其中一种以极小的液滴分散于 另一种液体中,这种分散物系称为乳状液。
2
原油乳状液的两种类型
一种是水以极微小的颗粒分散于原油中, 称为:“油包水”型乳状液,用符号W/ O表 示,水是内相或称分散相,油是外相或称分 散介质,因外相液体是相互连接的,故又称 连续相; 另一种是油以极微小颗粒分散于水中,称 为;“水包油”型乳状液,用符号O/W表示, 此时油是内相,水是外相。
27
4. 电学性质
当水中溶有少量酸、碱、盐类时,其电 导率成数十倍地增加。因此,原油乳状液 的电导率除取决于其含水率和水颗粒的分 散度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水中的含盐、 含酸、含碱量。乳状液的电导率还随温度 的增高而增大。
28
4. 电学性质
介电系数是乳状液另一项重要的电性质。原
油的介电系数为 2 ,水的介电系数约为油的 40 倍, 即为80。由于原油和水介电系数的悬殊差别,当 把乳状液置于电场内时,乳状液的内相水滴将沿 电力线排列,并使乳状液的电导率激烈增加。这
分散相在连续相中的分散程度称为分散 度。分散度用内相颗粒平均直径的倒数表示。 此外,也常用内相颗粒平均直径或内相颗粒 总表面积与总体积的比值,即比表面积表示。
22
2. 粘度
影响乳状液粘度的因素很多,主要有: • 外相粘度; • 内相的体积浓度; • 温度; • 乳状液的分散度; • 乳化剂及界面膜的性质; • 内相颗粒表面带电强弱等。
面能趋向最低,这就是没有乳化剂时煤油和水不
能生成稳定乳状液的原因。
11
2. 乳化剂
把那些溶入少量就 能显著降低溶液表面 张力的物质称为表面 活性物质,或表面活 性剂。表面活性剂降 低表面张力的能力称 表面活性,或表面活 度。 凡是能使溶液表面 张力升高的物质,称 为表面惰性物质 。
12
(1) 乳化剂的类型
乳化剂的类型很能多,大部分乳化剂都 有表面活性剂。按生成乳状液类型可以分 为两大类: • 形成O/W型乳状液的乳化剂,它们都是 亲水性,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油中,如水 溶性的皂类、蛋白质、植物胶、淀粉等; • 形成W/O型乳状液的乳化剂,它们都是 亲油性,易溶于油,如高级醇类、胶质、 高级脂类等。
13
40
(5)水的pH值
水的pH值对原油乳状液的稳定性存在影响。 一般,pH值增加,内相颗粒界面膜的弹性和 机械强度降低,乳状液的稳定性变差。向乳
状液中引入强碱提高水的pH值,能促进乳状
液破乳。
41
(6) 乳状液的老化
分散在原油中的天然乳化剂,特别是固体
乳化剂,在油水界面的吸附并构成致密的薄膜 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原油乳状液随时间的推移
23
2. 粘度
原油粘度愈大,生成 W/O 型乳状液后 其粘度也愈大。例如: 50 ℃时,大庆某油 区所产原油粘度为 3.09mPa· s,当含水23.7 %时实测粘度为 11.43mPa· s,而 50 ℃粘度 为9.49 mPa· s的原油,含水24.7%时实测粘 度为30 mPa· s。乳状液粘度与温度的关系 同原油类似,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9
2. 乳化剂
若向油一水系统中加入第三种物质后,
经搅拌能得到稳定的乳状液,则把这种使
乳状液稳定的物质称为乳化剂。
10
2. 乳化剂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在恒温、恒压下,物系
都有自动向自由能减小方向进行的趋势。当煤油 -
水形成乳状液时,其接触界面和界面能都很大,
从热力学观点看,乳状液是一种不稳定体系,分 散相液滴必然会自发地合并,缩小界面面积使界
14
(3) 乳状液的保护膜
乳化剂使乳状液稳定的原因,是由于它
在界面上形成一层薄膜,保护分散相,使
其界面被掩蔽,液滴碰撞时,膜在外边保
护着,液滴不会因界面接触而合并,其情
形如下两图所示。
15
O/W型乳状液的保护膜
16
W/O型乳状液的保护膜
17
3. 形成稳定乳状液的必要条件
• 系统中必须存在两种以上互不相溶(或微
32
(2)乳化剂的类型和保护膜的性质
第二类是高分子有机物,如沥青、沥青质等。 它们在内相颗粒界面形成较厚的、粘性和弹性较 高的凝胶状界面膜,机械强度很高,使乳状液有 较高的稳定性。 第三类是粘土、砂粒和高熔点石蜡等固体乳 化剂。由这类乳化剂构成的界面膜的机械强度很 高,因而乳状液的稳定性也很高。由蜡晶粒作为 固体乳化剂,因温度增高时蜡晶粒的溶解而使乳 状液稳定性下降。
(2) 乳化剂的作用
乳化剂可通过多种途径使分散体转变为乳状液。
乳化剂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 乳化剂吸附在油水界面,降低油水界聚结成较大液滴。
• 乳化剂可能是以某种方式排列的极性分子,使
液滴表面带电,同性相斥,液滴聚结难度增大。
2. 粘度
原油乳状液粘度随含水率的变化却呈现较为 复杂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含水率较低时,乳状 液的粘度随含水率的增加而缓慢上升;含水率较 高时,粘度迅速上升;当含水率超过某一数值 (图中约为65~75%)时,粘度又迅速下降,此 时 W/O型乳状液转相为 O/W型或 W/O/W型乳状 液。此后,随含水率的进一步增加,油水混合物 的粘度变化不大。
33
(3)内相颗粒表面带电
内相颗粒界面上带有极性相同的电荷是乳 状液稳定的重要原因。 乳状液内相颗粒界面上力场的不平衡,会 选择性地从外相介质中吸附阳离子或阴离子 以降低界面张力。这样,内相颗粒界面上稍 有同种电荷,而贴近颗粒的外相介质内则带 有极性相反的电荷。
•
34
(3)内相颗粒表面带电
• 处于内相颗粒界面上的分子电离,电离
•
38
(4)温度
• 加剧了内相颗粒的布朗运动,增加了互
相碰撞,合并成大颗粒的机率;
• 油水体积膨胀系数不同,原油体积膨胀
系数较大,使水和油的密度差增大,水 滴易于在油相中下沉;
• 降低了原油的粘度,水滴易于沉降。
39
(4)温度
由上述可知,对原油乳状液加热,能 使乳状液稳定性降低,有利于原油脱水。 但加热需要消耗燃料,将增加原油蒸发损 耗。一般不希望把加热作为主要的脱水手 段。在达到脱水要求的前提下,应尽可能 对乳状液少加热或不加热。
变得逐渐稳定。乳状液的这种性质称为乳状液
的老化。在形成乳状液的初始阶段,乳状液的
老化十分显著,随后逐渐减弱,常常在一昼夜
后乳液的稳定性就很少再增加。
42
后的阳离子或阴离子分布到邻近颗粒的
外相介质中去。
• 由于内相颗粒在外相介质中的布朗运动;
因摩擦而带电。
35
(3)内相颗粒表面带电
乳状液内相颗粒界面上和其邻近的介质中带 有数量相等而符号相反的电荷,构成双电层,如 下图所示。显然,全部内相颗粒界面上均带有同 种电荷。由于静电斥力,内相颗粒难于碰撞,或 碰撞后又迅即分开,因而小颗粒难于合并成大颗 粒下沉,乳状液变得稳定。
25
原油乳状液粘度与含水率的关系
26
3. 密 度
原油含水、含盐后,其密度显著增大。 若已知乳状液体积含水率 φ、原油和含盐 水的密度分别为 ρo 和 ρw,则原油乳状液的 密度可按下式确定。
Vo o Vw w o (1 ) w Vo Vw
Vo、Vw—分别为油和水的体积,m3。
种性质常被用来破坏原油乳状液,脱除原油中所
含的水。
29
5. 稳定性和老化
原油乳状液的稳定性是指:乳状液不被 破坏,抗油水分层的能力。它是原油乳状液 最重要的性质之一。
影响乳状液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有:乳状 液的分散度和原油粘度、乳化剂的类型和保 护膜的性质、内相颗粒表面带电、乳状液温 度和水的pH值等。
相比之下,内相颗粒界面带电对含水率低的 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更为明显。
36
水滴相互作用示意图 (a)水滴的双电层; (b)两水滴的静电排斥
37
(4)温度
乳状液温度对其稳定性有很大影响,随温 度的增高,乳状液稳定性下降。
•
乳状液的主要乳化剂一沥青质、胶质、 石蜡等在原油中的溶解度增加; 内相颗粒体积膨胀,使界面膜变薄, 机械强度减弱;
两种液体相接触时,表面能与表面张
力称为界面能和界面张力。
8
2. 乳化剂
将煤油和水激烈搅拌,虽能使一种液体搅 拌成极微小的颗粒分散于另一种液体中形成 乳状液,但搅拌停止后,内相颗粒在周围液 体分子热运动的撞击下发生不断改变方向的 无秩序运动,即布朗运动,使内相颗粒相互 碰撞、合并,很快油水就分层了,即所得乳 状液的稳定性(寿命)很差。
量相溶)的液体;
• 要有强烈的搅动,使一种液体破碎成微小
的液滴分散于另一种液体中;
• 要有乳化剂存在,使微小液滴能稳定地存
在于另一种液体中。
18
4. 原油乳状液的形成
当油、气、水混合物由井底沿井筒油管举 升到井口,经过油嘴的节流,以及集油管线、 阀件、离心式油泵等的强烈搅拌,使水滴充 分破碎成极小的颗粒,并为原油存在的环烷 酸、胶质、沥青质、石蜡、粘土和砂粒等 “油包水”型乳化剂所稳定、均匀地分散在 原油中,从而形成稳定W/O型乳状液。
30
(1) 分散度和原油粘度
若油水混合物内有足够的乳化剂,并受 到充分搅拌,则形成内相颗粒小、分散度高 的原油乳状液。水滴愈小,分散度愈大,布 朗运动愈强烈,就能克服重力影响不下沉, 而保持稳定。此外,原油粘度愈大,水滴愈 不易下沉,原油乳状液也就愈稳定。
31
(2)乳化剂的类型和保护膜的性质
原油中存在的天然乳化剂大体上可分为三 类: 第一类乳化剂是低分子有机物,如脂肪酸、 环烷酸和某些低分子胶质。这类物质有较强 的表面活性,易在内相颗粒界面形成界面膜。 但由于分子量低,界面保护膜强度不高,故 乳状液的稳定性较低。
3
二、原油乳状液的生成机理
• 界面能和界面张力; • 乳化剂; • 形成稳定乳状液的必要条件; • 原油乳状液的形成; • 预防措施。
4
1. 界面能和界面张力
欲使液体内层分子移到表面上来,扩大 液体的表面,就必须对系统作功以克服分子 所受的指向液体内部的拉力。所作的功储存 于表层,成为表层分子的位能,故液体表层 分子比内部分子多储存一部分能量,这种能 量称表面自由能,或表面能。
19
5. 预防措施
• 提高油田地面集输系统和油气分离器的压
力,减小油嘴前后压差,有助于减少乳状 液的生成;
• 尽量减少弯头、三通、阀件等局部阻力 ;
• 往油井环形空间内注入破乳剂 。
20
三、原油乳状液的性质
原油乳状液的主要物理一化学性质有分
散度、粘度、密度、电学性质和稳定性等。
21
1. 分散度
5
1. 界面能和界面张力
表面能产生的示意图
6
表面张力
在恒温、恒压条件下,液体表面积每增 大一个单位所增加的表面能称为比表面能, 以J/m单位。在数值上,比表面能等于在液 体表面上垂直作用于单位长度上的表面紧缩 力,即表面张力。 表面张力可解释为抑制使 表面积增加而来自液体的阻力。
7
界面能和界面张力
第二节 原油乳状液
• 原油乳状液的类型;
• 原油乳状液的生成机理;
• 原油乳状液的性质;
1
一、原油乳状液的类型
两种(或两种以上)不互溶(或微量互 溶)的液体,其中一种以极小的液滴分散于 另一种液体中,这种分散物系称为乳状液。
2
原油乳状液的两种类型
一种是水以极微小的颗粒分散于原油中, 称为:“油包水”型乳状液,用符号W/ O表 示,水是内相或称分散相,油是外相或称分 散介质,因外相液体是相互连接的,故又称 连续相; 另一种是油以极微小颗粒分散于水中,称 为;“水包油”型乳状液,用符号O/W表示, 此时油是内相,水是外相。
27
4. 电学性质
当水中溶有少量酸、碱、盐类时,其电 导率成数十倍地增加。因此,原油乳状液 的电导率除取决于其含水率和水颗粒的分 散度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水中的含盐、 含酸、含碱量。乳状液的电导率还随温度 的增高而增大。
28
4. 电学性质
介电系数是乳状液另一项重要的电性质。原
油的介电系数为 2 ,水的介电系数约为油的 40 倍, 即为80。由于原油和水介电系数的悬殊差别,当 把乳状液置于电场内时,乳状液的内相水滴将沿 电力线排列,并使乳状液的电导率激烈增加。这
分散相在连续相中的分散程度称为分散 度。分散度用内相颗粒平均直径的倒数表示。 此外,也常用内相颗粒平均直径或内相颗粒 总表面积与总体积的比值,即比表面积表示。
22
2. 粘度
影响乳状液粘度的因素很多,主要有: • 外相粘度; • 内相的体积浓度; • 温度; • 乳状液的分散度; • 乳化剂及界面膜的性质; • 内相颗粒表面带电强弱等。
面能趋向最低,这就是没有乳化剂时煤油和水不
能生成稳定乳状液的原因。
11
2. 乳化剂
把那些溶入少量就 能显著降低溶液表面 张力的物质称为表面 活性物质,或表面活 性剂。表面活性剂降 低表面张力的能力称 表面活性,或表面活 度。 凡是能使溶液表面 张力升高的物质,称 为表面惰性物质 。
12
(1) 乳化剂的类型
乳化剂的类型很能多,大部分乳化剂都 有表面活性剂。按生成乳状液类型可以分 为两大类: • 形成O/W型乳状液的乳化剂,它们都是 亲水性,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油中,如水 溶性的皂类、蛋白质、植物胶、淀粉等; • 形成W/O型乳状液的乳化剂,它们都是 亲油性,易溶于油,如高级醇类、胶质、 高级脂类等。
13
40
(5)水的pH值
水的pH值对原油乳状液的稳定性存在影响。 一般,pH值增加,内相颗粒界面膜的弹性和 机械强度降低,乳状液的稳定性变差。向乳
状液中引入强碱提高水的pH值,能促进乳状
液破乳。
41
(6) 乳状液的老化
分散在原油中的天然乳化剂,特别是固体
乳化剂,在油水界面的吸附并构成致密的薄膜 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原油乳状液随时间的推移
23
2. 粘度
原油粘度愈大,生成 W/O 型乳状液后 其粘度也愈大。例如: 50 ℃时,大庆某油 区所产原油粘度为 3.09mPa· s,当含水23.7 %时实测粘度为 11.43mPa· s,而 50 ℃粘度 为9.49 mPa· s的原油,含水24.7%时实测粘 度为30 mPa· s。乳状液粘度与温度的关系 同原油类似,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9
2. 乳化剂
若向油一水系统中加入第三种物质后,
经搅拌能得到稳定的乳状液,则把这种使
乳状液稳定的物质称为乳化剂。
10
2. 乳化剂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在恒温、恒压下,物系
都有自动向自由能减小方向进行的趋势。当煤油 -
水形成乳状液时,其接触界面和界面能都很大,
从热力学观点看,乳状液是一种不稳定体系,分 散相液滴必然会自发地合并,缩小界面面积使界
14
(3) 乳状液的保护膜
乳化剂使乳状液稳定的原因,是由于它
在界面上形成一层薄膜,保护分散相,使
其界面被掩蔽,液滴碰撞时,膜在外边保
护着,液滴不会因界面接触而合并,其情
形如下两图所示。
15
O/W型乳状液的保护膜
16
W/O型乳状液的保护膜
17
3. 形成稳定乳状液的必要条件
• 系统中必须存在两种以上互不相溶(或微
32
(2)乳化剂的类型和保护膜的性质
第二类是高分子有机物,如沥青、沥青质等。 它们在内相颗粒界面形成较厚的、粘性和弹性较 高的凝胶状界面膜,机械强度很高,使乳状液有 较高的稳定性。 第三类是粘土、砂粒和高熔点石蜡等固体乳 化剂。由这类乳化剂构成的界面膜的机械强度很 高,因而乳状液的稳定性也很高。由蜡晶粒作为 固体乳化剂,因温度增高时蜡晶粒的溶解而使乳 状液稳定性下降。
(2) 乳化剂的作用
乳化剂可通过多种途径使分散体转变为乳状液。
乳化剂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 乳化剂吸附在油水界面,降低油水界聚结成较大液滴。
• 乳化剂可能是以某种方式排列的极性分子,使
液滴表面带电,同性相斥,液滴聚结难度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