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4《给我的孩子们 》教案 长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我的孩子们》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二人称的写法。
2.通过分析重点的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孩子的率真及作者给予这种率真的赞美之情。
3.通过学习了解丰子恺的写作风格,体会他对儿子的那份爱及在给孩子们赞美时要表达作为成人的悲哀。
教学重点:
1.通过分析重点的词句,体会孩子的率真及作者给予这种率真的赞美之情。
2.体会作者为什么在给孩子们赞美时要表达作为成人的悲哀。
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丰子恺先生,十分喜欢抽烟。
他有一个烟嘴,刻有近代僧人寄禅法师的一首诗:吾爱童子身,莲花不染尘。
骂之唯解笑,打亦不生嗔。
对镜心常定,逢人语自新。
可慨年既长,物欲蔽天真。
这首诗大意是说孩子的内心是最纯洁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纯真的品性就被物欲即对物质享乐的追求给掩蔽了,从而失去了纯真的美好的品性。
丰子恺对孩子的纯真世界充满向往,对成人虚伪的生活充满悲哀。
二、作者介绍
1.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又名丰仁。
现代美术家,散文家。
早年曾师从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深受其佛学思想的影响。
“五四”后,开始进行漫画创作。
早期作品多取自现实题材,带有“温情的讽刺”,后期常作古诗新画,特别喜爱取材儿童题材。
他的漫画风格简易朴实、意境隽永含蓄,是沟通文学与绘画的一座桥梁。
代表作有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画集《子恺漫画》等。
译著有日本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俄国屠格涅夫的《初恋》和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等。
丰子恺先生的漫画,善取人间诸相,尤多儿童题材,其中的大部分,皆是以丰家姐弟为模特儿的。
他疼爱孩子,羡慕他们天真无邪。
他认为“人间最富有灵气的是孩子”,孩子才是真正的“人”。
他从儿童的生活中观察到可爱的意境。
《缘缘堂随笔》是丰子恺先生的主要散文选。
1927年,丰子恺从弘一法师皈依佛门,在江湾永义里的寓所举行了仪式。
丰子恺并请弘一法师为自己的住所取名。
尊弘一嘱,丰子恺在小方纸上写了许多他所喜欢而可以互相搭配的文字,团成许多小纸球,撒在释迦牟尼画像前的供桌上,拿两次阄,拆开来都是“缘”字,遂名寓所为“缘缘堂”。
当即请弘一法师题写“缘缘堂”横额。
后丰子恺几经迁移,于1933年在故乡石门湾老屋的后面,建造了“缘缘堂”。
2.欣赏丰子恺画作
画诗词
丰子恺的漫画创作,是从画古诗词意开始的。
在这些以古诗词为题的漫画里,却一点也闻不出陈腐的味道。
画中展现的是今人鲜活的生活,典雅的意境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无矛盾。
画儿童
丰子恺喜欢儿童、热爱儿童,甚至是儿童的崇拜者。
儿童是他漫画里最重要的角色,儿童漫画是他的作品中最具有感染力的部分。
在画儿童的时候,丰子恺的身份更多的是一个仁爱的父亲和宽厚的长者。
画人间
丰子恺的漫画里还有很大的部分描写人间百态。
在这些画中,一些饶有情趣容易被人忽视的生活场景被画家敏感地发掘出来。
对这些人和事的描写,表达了画家对人世间最博大的爱与关怀。
三、朗读课文
1.听范读,理顺字音。
2.借助工具书,理解生词含义。
3.自由朗读,熟悉课文。
四、整体感知
1.根据课文内容,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
明确: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7),写孩子们率真自然的性格。
第二部分(8——11),抒发自己失去了童真的悲哀。
2.“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特点,“神”指的是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第一自然段中哪两个词能概括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感情?
明确:憧憬、悲哀。
3.作者憧憬的人是谁?
明确:孩子们——瞻瞻、阿宝、软软。
4.这些孩子们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率真。
五、作业:
1.整理生字新词。
2.积累并背诵诗词《偈语》(吾爱童子身)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齐背诗词《偈语》(吾爱童子身)
二、课文解读
1.作者憧憬的是孩子们的率真,具体地说,在作者眼中的孩子是什么样的?
明确:天真、可爱、自然、率真。
2.文中写了哪些可以表现孩子们天真可爱的趣事?
明确:
瞻瞻:花生米翻落地了,自己嚼了舌头了,小猫不肯吃糕了,都要哭得嘴唇翻白,昏去一两分钟。
抱泥人,喂泥人。
用扇子做脚踏车骑,麻雀牌堆成火车开;和宝姊姊争着要到月亮上去;父亲剃了头,就把他当和尚;把他的腋毛,当做黄鼠狼等;模仿他用小刀裁书,把书裁破了十几页等。
阿宝:给凳子穿鞋子。
软软:摆弄爸爸的羊毫笔。
3.从这些事可以体会到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对孩子们这种生活的憧憬(向往)。
4.课文说“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作者憧憬的究竟是什么?
明确:是对儿童世界“真”这一本性的憧憬。
5.在孩子的眼中,大人及大人的世界是怎样的?结合文章来分析。
明确:大人是无生气的动物,终日伏在窗下做事,难为他们,摧残他们。
如当阿宝给凳子穿鞋子后,他妈妈毁坏了他的创作;当瞻瞻裁坏书时,父亲惊骇的“哼”字把他喊得哭了。
6.作者写了孩子眼中的大人,那作者又是如何看待“大人”的呢?
明确:作者眼中的大人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7.作者写的这些内容是为了说明什么?可以表达他怎样的感情?
明确:是为了说明孩子们有一天会失去童真,表达了自己的悲哀,对成人做法的不满。
8.为什么说孩子们总有一天会失去童真呢?孩子们失去童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明确:是世俗生活,社会风气和教育的弊端导致孩子们会失去童真。
9.“孩子们!你们果真抱怨我,我倒欢喜;到你们的抱怨变为感谢的时候,我的悲哀来了!”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明确:抱怨变为感谢的时候,便走出了童年,“真”便从他身上悄然褪去,他们也就失去了童真。
三、主题探究;
1.提问:本文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思想感情?
明确:
对孩子的喜爱;对孩子们有一天会失去真性情的悲哀之情。
2.文章题为《给我的孩子们》,读完全文你觉得作者究竟要给孩子们什么?
明确:
一本记录童年生活的画册。
一段黄金时代的美好记忆。
一份关于成长的殷切的希望——希望孩子们永远保持童真。
四、交流体验:寻觅“童真”
每个人的童年都一定会有很多有趣的事,或许现在看起来还有些“傻里傻气”,但它们却表现了我们毫不矫揉毫不掩饰的真性情,请用你的笔把它写出来,说说你的“童年趣事”。
五、作业
完成练习题。
板书设计:
给我的孩子们
丰子恺
孩子们——率真、自然
对比
成人——虚伪、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