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11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必修4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廉颇蔺相如列传》
【学习目标】
1.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2.体会人物传记的特点,分析蔺相如、廉颇等人物形象。

3.感受并学习蔺相如和廉颇“先国家而后私仇”,“知错能改,勇于承担”的人格魅力。

第一课时
任务一:阅读下列材料,口头介绍本文作者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主要作品是《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记载了上起______,下至时当代史事,是我国第一部,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三千年的历史。

分书、表、
___本纪,世家,列传,共篇,50余万字。

《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鲁迅称之为“”。

任务二: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完成下列小题。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睨.()镬.()渑.()缶.()刎.()倨.()
佯.狂()列观.()奉.璧往使()缪.贤舍人()
任务三:本文写了哪几件历史事件?找出每一事件在文中的起止段落。

任务四:阅读1、2自然段,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并完成以下练习。

翻译句子,并指出其句式特点: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蔺相如者,赵人也。

2.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任务五:通过自主思考与小组合作讨论,完成下列小题。

1.这两段写了什么内容,其作用是什么?
2.有人说,“蔺相如者,赵人也,为宦者令缪贤舍人”一句可删。

试从文章结构方面予以反驳。

第二课时
任务一:阅读3-13自然段,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并完成以下练习。

1.解释下面加点字。

(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2)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可予不(2)召有司案图(3)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3.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句子中“负”字的含义。

(1)宁许以负秦曲(2)秦贪,负其强
(3)决负约不偿城(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宁许以负秦曲(2)臣请完璧归赵
(3)舍相如广成传(4)间至赵矣
(5)卒廷见相如(6)毕礼而归之
(7)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8)乃使其从者衣褐
5.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其句式特点。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任务二:通过自主思考与小组合作讨论,完成下列小题。

1.课文是怎样描写蔺相如出场的?
2.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斗智斗勇的外交较量,这场较量主要包括哪几部分?由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
3.本文第7段已将”完璧归赵”故事叙述完毕,为什么作者在它后面又加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这两句话?
第三课时
任务一:阅读14-16自然段,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并完成以下练习。

1.翻译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1)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 (2) 秦御史前.书
(3) 左右欲刃.相如(4)左右皆靡.
2.翻译下列句子。

(1)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

(2)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任务二:通过自主思考与小组合作讨论,完成下列小题。

“渑池之会”在记载会场情况时,分别怎样描写秦、赵御史的?这表现了双方怎样的心态智谋?
第四课时
任务一:阅读17-21自然段,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并完成以下练习。

翻译下列句子。

1.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3.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4.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任务二:通过自主思考与小组合作讨论,完成下列小题。

“负荆请罪”这则故事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任务三:回顾全文,本文叙述了蔺相如那几件事,突出了蔺相如哪些品质特征?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任务一:黄帝;汉武帝;纪传体通史;8;10;12;30;70;130;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任务三:完璧归赵(3-13)渑池之会(14-16) 负荆请罪(17-21)
任务五:
1.开头简介廉、蔺二人地位、威望的巨大差异,为二人矛盾伏笔。

2.不可删的理由有二:
①本文是一篇”合传”,廉蔺二人,一将一相,相互配合,对维护赵国的安全起了重要作用。

按《史记》体例,在传记开头将二人并提,表明二人的事业是密不可分的。

②这样开头既突出了廉颇的战功,又突出了蔺相如的出身低微,可使读者了解缪贤举贤、赵王破格提拔、廉颇”宣言”而后”负荆”的深刻意义。

第二课时
任务一:
3.(1)使……担负,使……承担(2)凭借,倚仗(3)违背(4)辜负,对不起
4.(1)负:使……担负,使……承担(2)完:使……完好无缺
(3)舍:名作动,安置住宿(4)间:名作状,从小路
(5)廷:名作状,在朝堂上(6)毕、归:使……完毕、使……回去
(7)严:形作动,尊敬(8)衣:名作动,穿上
5.(1)省略句(2)判断句
任务二:
1.相如是在秦国威逼利诱,赵国君臣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矛盾中出场的。

课文先写赵国君臣面临的“三难”:秦王求璧,贪婪霸道,一难赵王。

面对秦王的易城求璧,赵国君臣深感“予”或“勿予”两难,才有“求人”报秦之议,缪贤荐才之举,赵王召见之事,相如入秦之行。

虎狼之秦易城求璧,城意少而诈骗多,赵王为难,相如不易,矛盾愈尖锐,愈能显示相如化“两难”为“两全”的智勇。

2.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成竹在胸、从容应对的大智大勇,矛盾双方围绕“保璧”与“骗璧”展开了三个回合的较量:
第一个回合献璧取璧。

献璧之后,相如敏锐地觉察到秦王“无意”偿赵城。

章台接见,美人相伴,狂呼万岁,君臣上下,没有一点迎见外臣的礼貌和诚意,相如略施小计,收回璧玉,然后,对比赵王“修敬”和“秦王”倨傲,面责秦王无理无偿,最后以人、璧俱碎的誓言来威胁对方,利用秦王贪婪的心理,迫使他不得以“辞谢”割城。

第二个回合,归璧于赵。

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赵王恐,不敢不献”的话来迎合秦王的虚荣心,一方面向秦王考虑到急切不能得璧,被迫接受了条件,于是相如采取断然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第三个回合,廷斥秦王。

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援引历史,揭露秦国历朝历代,背信弃义的惯用伎俩,并理直气壮地告诉秦王,和氏璧已送回赵国,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秦王无可奈何,至此,相如取得了“完璧归赵”的彻底胜利,化解了赵王的困窘,打击了秦国的威风,捍卫了赵国的尊严。

3.这两句话在全文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方面揭露了秦王“以城易璧”的骗局,肯定了赵国反欺骗斗争的胜利,从另一侧面也反映了蔺相如的智谋和勇敢;再一方面又暗示秦王恼羞成怒,导致了下一步会对赵国采取军事行动,由此过渡到下文。

第三课时
任务一:
1.(1)诀:辞别,告别。

(2)前:名词作状语,上前。

(3)刃:名作动,杀(4)靡:倒退,吓倒
任务二:记载会场情况时,秦御史“前书曰”,而赵御史却是蔺相如“顾召”而书的,只待赵王一鼓瑟,秦
即回头招呼。

可见,赵王君臣在秦国君臣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一筹莫展,目瞪口呆,甚至到了该记载时,赵御史尚在云里雾中,须待相如回头招呼才恍然大悟。

此外,“顾召”也同“前书”构成了三层对比:一是秦赵双方对比,秦蓄谋已久,奸诈阴险,赵呆若木鸡,不知所措;二是蔺相如与赵君臣对比,赵君臣手足无措,怯懦无能,蔺相如有胆有识,智勇拔俗;三是蔺相如与秦君臣对比,秦君臣傲慢霸道,蔺相如有理有节,士可杀不可辱。

第四课时
任务二:
①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

蔺廉性格对比。

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狭隘,反衬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

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蔺相如在与舍人的对话中则说:“顾吾念之,强秦之所駣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这时,作者又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斗争,反衬蔺相如的见识卓尔不凡,超人一等。

廉对蔺态度的前后对比,表现了廉颇性格坦率,忠心爱国,勇于改错的性格特点。

②个性化的语言描写。

任务三:
完璧归赵——足智多谋,英勇不屈,不畏强暴。

渑池会——反应机敏,蔑视权贵,毫不妥协,置生死于度外。

廉蔺相交——隐忍谦让,宽宏大度,以国为重,不计私仇。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歌起源的探讨同艺术起源的探讨一样,曾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

时至今日,用思维与文化的眼光重新考虑这一课题,似可区分出诗歌的二重起源——圣诗与俗诗,分别加以探讨,可以避免许多纠缠不清的死结,使问题逐步明朗化。

简单地讲,圣诗指服务于宗教信仰和礼仪活动的诗歌唱词,如祭祀歌词、咒词、祝祷之词、招魂曲词等等。

圣诗起源较早,当与人类法术思想的成熟和语言的发生同步。

各大文明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奉为“经”的诗歌作品,如古印度《吠陀》和《薄伽梵歌》、古伊朗的《阿维斯塔》、希伯来《圣经》中的诗篇、古埃及的《阿维斯塔》中的诗作、苏美尔和巴比伦文明中的颂神诗与创世史诗《艾努玛·艾利什》、古希腊文明中大部失传了的诗体启示录等,便都是因及时见诸文字记载而保存至今的圣诗。

俗诗是相对圣诗而言的,泛指一切与宗教信仰并无直接关联的民间歌谣、韵语唱词等。

俗诗的起源从理论上讲,当与圣诗不相上下,同样以人类语言能力的发生为前提。

但由于二者在初民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性及地位大不相同,所以早期的俗诗大都因为无法及时记录为文字而湮没无闻了。

《诗经》中的“颂”与“风”,大致相当于这里所说的“圣诗”与“俗诗”,而“雅”则介乎二者之间。

圣诗与俗诗虽同样古老,但其内容和形式却各具特色,相互之间既有影响作用,又明显地属于不同的思维和文化的产物。

圣诗的溯源研究实际上必然属于宗教文化的范畴。

俗诗的根源则在于世俗文化,尤其是民间的文化。

随着从原始到文明的演进,许多本来作为宗教信仰对象的圣诗逐渐向世俗化方向转变,也就是从固定于仪式场合演唱的歌诗向非信仰的、文学性的说唱诗转变。

我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现存的具有史诗性质的作品——以创世神话和祖先事迹为主题的长叙事诗,似可看作由仪式性的圣诗脱胎而来的产物,但它们同世俗的抒情歌诗并不同源。

安德鲁·兰的看法是,应区分民歌与史诗的不同来源,他说:“民歌有长时期和普遍的流传是可以证明的;这些歌,是从民众嘴里和心里出来的,同那些艺术诗,由于贵族为得到一种只有他们能有的那种史诗而生的,可以说是正相反。


按照这种看法,民歌出自民间,反映的是民众的世俗心声;史诗出自贵族,是个人性诗作的滥觞。

如果参考当代人类学和民俗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进一步确认,安德鲁·兰所区分的两类源头实际上正是“圣”与“俗”的区别。

与史诗相对的民歌或歌谣之所以具有充分的世俗特性,是因为它们出自远离宗教圣事的民间下层阶级。

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说的正是下层民歌创作的情况,与“美盛德”的宗教诗和史诗显然大异其趣。

(摘编自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中国诗歌的发生研究》)
1、下列对“圣诗”与“俗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学&
A.圣诗与俗诗是学者运用当今的思维与文化的眼光来研究诗歌起源时似可区分出来的诗歌产生的两个不同的源头。

B.圣诗与俗诗虽然属于不同的思维和文化的产物,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出各自的特色,但它们之间互相有影响。

C.圣诗是指服务于宗教信仰和礼仪活动的诗歌唱词,各大文明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奉为“经”的诗歌作品即属于此类。

D.俗诗泛指一切与宗教信仰并无直接关联的民间歌谣、韵语唱词等,在初民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性及地位超过了圣诗。

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用思维与文化的眼光探讨诗歌的起源,虽然可以避免不少纠缠不清的死结,使问题逐步明朗化,但还不能很肯定地说彻底解决了诗歌起源的问题。

B.《阿维斯塔》、《阿维斯塔》、《艾努玛·艾利什》等作品之所以能够被大部分记载下来并得以流传,可能是因为它在初民意识形态中有着较高的地位。

C.圣诗与俗诗的区分是相对的,它们可以相互转化。

许多本来作为宗教信仰对象的圣诗从固定仪式场合演唱的歌诗变成非信仰的、文学性的、说唱性的俗诗。

D.民歌出自民间,反映的是民众的世俗心声;史诗出自贵族,是个人性诗作的滥觞。

安德鲁·兰的观点恰好说明诗歌的起源有“圣”与“俗”的区别。

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理论上说,俗诗与圣诗起源的时间应该差不多,它们都以人类的语言能力的产生为前提,但圣诗源于宗教文化,俗诗源于世俗文化。

B.我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现存的以创世神话和祖先事迹为主题的史诗性质的长叙事诗,似可看作由仪式性的圣诗转化来的,但依然与源于世俗文化的俗诗不同。

C.民歌或歌谣之所以具有充分的世俗特性,是因为它们是下层百姓在自己的实际生活环境中创作的,歌者远离了圣诗作者那样的宗教目的,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D.在世界各大文明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奉为“经”的诗歌作品,如希伯来《圣经》中的诗篇、中国的《诗经》等,都是当时及时地被文字记载下来而保存至今的圣诗。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说“忍”
陈子展
①孔子说过“小不忍刺乱大谋”的话,这话本来不错。

因为他只教人忍小事,当然权衡轻重,以成就大计划,忍耐小事件为是。

倘若对方要使你的大计划弄不成,那就不是小亊,只要你还有做人的血性,一定忍无
孰不可忍?”
②五代的冯道以孔子自比,他忍性的修养工夫,似乎要比孔子进步。

相传他做宰相的时候,有人在街上牵着一匹脸上挂着一块写有“冯道”二字布的驴子,这分明是在取笑他了,他看见了也不理。

③俗语道:“宰相肚里好撑船。

”唐朝有一个叫做娄师德的宰相,就留下了唾面自干的故事,活活描出了为着做官,不惜忍受一切耻辱的心理。

④明朝大儒白沙先生有一篇忍字箴道:“不乱大谋,乃其有济。

如不能忍,倾败立至!”他要学张公艺百忍,可惜他不曾做得宰相以忍治国,他只能学张公艺以忍治家。

从家到国,都离不了一个忍字,中国民族算是世界上最能忍耐的伟大民族了。

⑤这个忍字,真可算得咱们唯一无二的国粹。

忍的哲学,道家发明最早,老子的不争主义,就在于能忍。

自从佛家的哲学传到中国,老子的哲学又得一个帮手。

相传释迦行禅,在一棵树下兀坐不动。

有鸟飞来,把他看做木头,就在他的发髻里生蛋。

等他禅觉,才知脑袋顶上有了鸟蛋。

于是再行入定,直到鸟蛋已生鸟儿飞去,他才起身。

此故事虽未必为真,可是佛家忍性的工夫,实在比道家高了许多。

⑥六朝道家佛家的思想最有势力,恰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民族最倒霉。

宋朝虽说好像是儒家思想最占势力,其实一般道学家戴着儒家帽子,却穿了佛家道家的里衣,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也最倒霉。

明朝道学号为中兴,而儒家贩的还是佛道两家的货色,即消极的哲学,懒惰的哲学,不求长进的哲学,中国民族又倒霉三百年。

我虽然不一定要把两千年来受异族侵略倒霉的责任,通通推在道家佛家乃至号为儒家的道学家身上,但这三派思想浸透中国民族的血液,三派所最注重的忍性修养工夫做得愈精进,愈深湛,就愈成为牢不可破的民族性。

因此这个在世界上最会忍耐一切的伟大民族,也就愈成为最适于被侮辱被侵略的民族了。

⑦记得清儒张培仁说:“忍之一字,天下之通宝也。

如与人相辩是非,这其间著个忍字,省了多少口舌。

凡世间种种有为,才起念头,便惺然着忍,则省事多矣。


⑧但忍中有真丹,又是和之一字。

以和运忍,如刀割水无伤。

和者,众人以为狂风骤雨,我则以为春风和气;众人以为怒涛,我则以为平地。

这也像是说忍耐与和平两者有不可分离的关系。

难怪中国民族是这个世界上最会忍耐一切的伟大民族,同时又是这个世界上最爱和平的伟大民族。

(原载于《太白》杂志,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中列举孔子反对季氏擅用八佾乐舞的例子,有何作用?
2、分析文章论证层次。

3、文章论述了“忍”的哪些影响?请简要概括。

3.文段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旧戏台
胡容尔
①这座戏台,在暮风中寂寂地衰败着。

黄昏挑起几缕绛红的晚霞,斜斜地搭在了她老旧的前脸儿上。

抬眼望去,高处四角飞翘的屋脊上长满了杂草,地上还有几株低矮的梧桐。

茂盛的草木,在黛色的瓦片缝隙间,没心没肺地招摇着;而低处摊开的长方体的台面,如同一只过期了的粉盒,被随手拋掷在幽暗的巷子深处,透着一抹洇开的荒凉和失落。

②初见这座戏台,是在遥远的少年时。

那一年,我10岁,随外婆搭车来城里。

外婆进城,不为别的,只为看戏。

当时,这里有当地最有名的角儿。

五月,淡紫色的桐花开得正欢。

掩映在细碎花影中的戏台,宛
③我们来时,台上演着的是《玉堂春》,密匝匝的锣鼓点儿,正一阵阵响得紧。

扮演苏三的美娇娘,穿着一身青色的罗裙,挥舞着长长的水袖,步步生莲,咿咿呀呀、幽幽咽咽地唱着、诉着,只觉耳畔有流莺啼啭、泉水叮咚,无比曼妙动听。

再看那张粉白里透着嫣红的俏脸上,一双细长的丹凤俊眼,左顾右盼,波光流转,好似于人山人海中呼啦啦浮出了一座春天的花园,桃花红、杏花粉、梨花白,令人眼花缭乱,真有说不出的风流缱绻。

④其实,台下,又何尝不是戏台呢?只不过,观众成了演员。

你且看去,台上的艺人演得热闹,台下的众人也看得热闹。

有时,台下的剧本,比台上还出彩。

⑤我也曾偷偷地溜到后台,看旦角们弄妆、听琴师们调弦。

没人顾得上理会一个小女孩儿的好奇心。

不消说,戏外的她们,正在为演绎别人的故事做铺垫。

管弦吱呀,丝竹悠扬,嘈嘈切切,一场场好戏即将开场。

⑥只不知,台下的她们,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是否能游刃有余地穿梭于戏里戏外。

⑦从繁华到落寞,旧戏台昭示着人世间的沧桑和变迁。

这座方寸之间的露天戏台,已远远滞后于人们挑剔的审美理念。

今人的眼睛,早被现代化流光溢彩的剧场所诱惑。

说到底,终究是我们辜负了眼前的戏台。

⑧这一路风尘仆仆地行来,山一程,水一程,辜负了的何止是这戏台?还有那人、那事和那段青葱岁月,都被漫不经心地搁置,被生硬地冷落和怠慢了。

旧戏台回不到从前了,我也一样。

当年那个扎着两条羊角辫、穿着粉红碎花小袄、依偎在外婆怀中看戏的小女孩儿,已在似水流年中走失,一去不复返了。

⑨一去不复返的,还有我亲爱的外婆。

台上台下,千呼万唤,再也寻不到外婆美丽的容颜了。

是的,那个装满外婆一世情缘的屋子,就是外婆的戏台。

她在自己搭起的戏台上,唱念做打,嬉笑怒骂。

身处不同阶段的她,扮演着不同身份的角色,最后连缀成她长长的、多彩的一生。

⑩如今,外婆的戏台也旧了,空无一人。

⑪人间举步皆戏台。

你我在他人的戏中,饰演着分量不同的角色,而别人又在你我的戏中,占据着位子。

主角也好,配角也罢,龙套也无妨。

哪一个人生,不是悲欣交集的呢?
⑫薄薄的暮色中,我望着旧戏台,好像看着另一个自己。

那是暮年的我,顶着一头白发,颤巍巍地伫立在风中。

是的,总有一天,我也会如这旧戏台一样的颓败,淡了红颜、瘦了相思。

须知,人生的夕阳,自有她的可爱金贵。

一如这脚下的旧戏台,虽不再做浓情的悲欢离合的场子,却有了平素淡雅的生活休闲功能,每日里迎来送往在此下棋纳凉的人们。

谁又能否认,这不是生命的另一种诠释呢?
⑬人生有着无数的下一场,好戏还在后面。

在幽静的岁月深处,命运为你设置了许多谜语,只等你款款走向前来,俯下身去,逐一地揭晓答案,然后淡淡地欢喜。

⑭站在只有我一人的旧戏台上,轻捻时光,生命已被抻长。

笑容如渐涌渐涨的春水,在我脸上一点点地荡漾着、丰盈着,一直流向晚霞映红的天边……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的环境描写既写出了戏台眼前的衰败景象,也在字里行间暗示了其曾经的繁华。

B.文章细写扮演苏三的美娇娘的服饰、舞台动作、神情等,更能让戏台充满魅力,值得回味。

C.外婆在自己的人生戏台上完美地谢幕了,她是一个优秀的“演员”,留下了精彩的“曲目”。

D.文章先从“我”少年时看戏写起,中间详略有别,回忆与感触紧密地结合起来,时间线索清晰。

2、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⑦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二、文言文阅读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馥宇元颖,沛国相人也。

建安初,说袁术将戚寄、秦翊,使率众与俱诣太祖。

太祖悦之,司徒辟为掾。

后孙策所置庐江太守李述攻杀扬州刺史严象,庐江梅乾、雷绪等聚众数万在江、淮间,郡县
..残破。

太祖方有袁绍之难,谓馥可任以东南之事,遂表为扬州刺史,馥既受命,单马造合肥,建立州治,南怀乾、绪。

数年中恩化大行,百姓乐其政,流民越江山而归者以万数。

于是聚诸生立学校广屯田兴治茹陂及吴塘以溉稻田官民有蓄陂塘之利至今为用又高为城垒多积木石为战守备。

建安十三年卒,扬州士民追思之。

馥子靖,黄初中,出为河南尹。

为政初虽如碎密,终于百姓便之,有馥遗风。

后迁镇北将军都督河北诸军
事,遂开拓边守,屯据险要;又修广戾陵渠大堨,水溉灌蓟南北;三更种稻
....,边民利之。

嘉平六年卒。

靖子弘,累迁宁朔将军。

太安中,张昌作乱,以弘为镇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

弘遣南蛮长史陶侃为大都
护,牙门将皮初为都战帅,进据襄阳。

侃、初等累战破昌,昌惧而逃,其众悉降,荆土平。

时荆部守宰
..多阙,弘请补选,帝从之。

弘乃叙功铨德,随才补授,为论者所称。

弘于是劝课农桑,宽刑省赋,岁用有年。

陈敏寇扬州,引兵欲西上,弘乃解南蛮以授蒋超,统江夏太守陶侃、武陵太守苗光,以大众屯于夏口;又遣何松领建平、宜都、襄阳三郡兵屯巴东;又加南平太守应詹督三郡水军继蒋超。

侃与敏同郡,又同岁举
吏。

或有间侃者,侃遣子为质,弘遣之曰:“匹夫之交尚不负心,况大丈夫
..乎!”乃以侃为前锋督护,委以讨敏之任。

敏竟不敢窥境,时人莫不称善。

弘卒于襄阳,士女嗟痛,若丧所亲矣。

(摘编自《三国志》和《晋书》,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聚诸生/立学校/广屯田/兴治茹陂及吴塘/以溉稻田/官民有蓄/陂塘之利/至今为用/又高为城垒/
多积木石/为战守备
B.于是聚诸生/立学校/广屯田兴/治茹陂及吴塘/以溉稻田/官民有蓄陂塘之利/至今为用/又高为城垒/多积木石/为战守备
C.于是聚诸生/立学校/广屯田/兴治茹陂及吴塘/以溉稻田/官民有蓄陂塘之利/至今为用/又高为城垒/多积木石/为战守备
D.于是聚诸生/立学校/广屯田兴/治茹陂及吴塘/以溉稻田/官民有蓄/陂塘之利/至今为用/又高为城垒多/积木石/为战守备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郡县,是古代两级行政单位。

秦始皇推行郡县制,将全国分成若干郡,郡以下置县。

B.三更种稻,是我国古代农业中分区休耕的轮作方法;文中的“三更”指轮作三次。

C.守宰,泛指各级官员,文中“守”是州府地方长官,“宰”是辅佐国君的百官之长。

D.丈夫,古代泛指成年男子,因为其身高依古制约合一丈;亦指英武有志节的男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馥为政安民有法,教化百姓。

他临危受命出任扬州刺史时,大行恩化,流民归集;兴修水利,兴校屯田,富民有法,施以教化,百姓乐其政。

B.刘靖为政以民为本,便民利民。

他出任河南尹一职时,为政便利百处;做镇北将军时,既屯边据险,又重视农业,兴修水利,而使得边民获利。

C.刘弘平乱精于军事,用人不疑。

张昌作乱时,他重用陶侃和皮初,进据襄阳,收复荆州;陈敏进犯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