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道速滑运动员运动损伤原因及防护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
作者简介:
王雪梅(1973—),女,汉族,辽宁人,本科,高级教练员,研究方向:短道速滑。
短道速滑运动员运动损伤原因及防护措施
王雪梅 黑龙江省冬季运动与后备人才管理中心
摘要:短道速度滑冰运动是现阶段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但随着速滑运动的逐步开展,其同时也成为运动损伤的高发项目,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以及训练效果产生了负面影响,且伤病问题也为短道速度滑冰项目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由此可见,积极的探索出有效的运动防护措施,已然成为现阶段开展短道速滑运动训练项目的基本保障。
因此,运动员应结合短道速滑项目的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专项练习方法,并结合有力的防护措施,提升对易受损部位的锻炼强度,以此来加强机体的功能效果,从而达到有效降低运动损伤概率的目的。
关键词:短道;速度滑冰;运动损伤;原因;防护措施
当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不断提高,则会带动日常训练强度以及数量的增加,从而对身体造成的刺激加大了运动损伤的发生概率。
因此应深入对短道速滑运动损伤预防以及治疗工作的研究,并通过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及时的解决损伤问题,并在降低伤病发生的概率的基础上,为运动员提供科学的训练方案。
一、短道速滑运动中产生运动损伤的特点(一)腰部损伤特点
由于在短道速滑项目当中,运动员需要长期的保持曲蹲姿势,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交叉蹬冰的方法,利用双腿的交替作用向后蹬冰,并给予冰刀充足的前进动力,因此运动员可以凭借动力支持向前滑跑。
运动员需要在整体的滑跑过程中保持重心向下,并尽量靠近大腿位置,使身体保持流线型的状态,以此来达到减弱阻力、降低能耗的作用,为运动员提供较大的动力加速度。
但长期保持弯曲滑行的姿势,会导致运动员的腰部肌肉持续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引发劳损问题。
(二)膝、踝关节韧带负担加重
为了使运动员能够在短道速滑的竞技过程中保持身体的稳定性,因此在从直线速滑跑道进入弯道的过程中,运动员需要不断的调整身体的重心,确保其能够保持在跑道的外圈部分,并同弯道部分带给身体的向心力相互抵消,但此项操作会加大运动员膝关节以及踝关节的压力,并加重两环节部位的韧带负重,从而容易造成韧带拉伤或者疲劳现象。
当韧带受到损伤时,会使运动员的腿部肌肉长期处于受力状态而产生疲劳感,从而加大了损伤的概率。
二、短道速滑运动中产生运动损伤的原因(一)训练的强度超出运动员的负荷承受力
由于现阶段的短道速滑运动训练方案,并未结合运动员自身的发展特点以及身体素质能力,因此设计的训
练方法并不能满足运动员的锻炼需求,从而容易使方案当中的不科学、不合理问题加重运动损伤的力度。
力量训练时运动员的日常基础训练内容之一,是通过强化肌肉以及骨骼的方法,来提升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确保其能够在运动的过程中获取较大的机能力量,从而带动身体动作获得较快的加速度。
但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由于过于偏重对高负荷的力量训练,因此不易舒缓肌肉和
骨骼的疲劳感,从而容易造成运动损伤。
(二)技术指导动作存在不规范现象
训练动作的不规范会加大运动员的受伤概率,对技术要领掌握不牢固,会导致训练动作无法达标,因此达不到良好的锻炼效果。
规范化的技术动作可以有效提升肌肉、骨骼以及身体柔韧性的训练质量,因此应帮助资历较浅的运动员树立严格的训练意识,并辅以专业化的技术动作指导规范,提升其身体的技能力量。
为了提升膝关节以及踝关节部位韧带的韧性,因此应加强对短道
速滑运动过程中的直道与弯道动作的练习,避免由于冰刀以及冰面的角度变化而造成的速度骤降现象。
(三)场地、器械设备不符合标准
由于短道速滑项目的场地有限,因此在竞技的过程中,难以避免肢体碰撞的情况出现,加上冰刀与冰面的接触面积以及冰刀自身的面积都很小,因此一旦发生碰撞或者重心不稳的现象,运动员很容易在加速以及过弯
环节无法保持身体的平衡,从而随着高速运用引发摔倒、擦伤等轻微的损伤现象,当情况较为严重时,则会出现扭伤、骨折、割伤以及脱臼等运动损伤。
当发生摔倒或出道现象时,若运动员无法及时作出专业性的自我保护动作,那么也就会在不同程度造成损伤问题。
另外,及时的检测运动设备,并尽快更换并维修运动装备,有助于降低损伤的发生概率。
三、分析运动损伤的机理
(一)膝关节的损伤机理
膝关节是长期处于半蹲等特定姿势下的支撑部位,并且起到了支撑扭转以及重复发力的作用。
由于膝关节是由关节、韧带软骨、肌肉以及血管等结构组成,且肌肉和血管的含量较少,因此容易产生局部疲劳问题,且在后期的恢复过程中,其复原效率相对较低。
(二)踝关节的损伤机理
跑步、跳跃等活动或者运动员长期处于不平整地面,都容易带动踝关节出现损伤问题。
在运动过程中,由于踝关节的生长特点以及韧带的紧张性较低,因此容易引起足部出现过度内翻的现象,使踝关节在腾空落地的过程中稳定性不足,从而造成了扭伤问题。
(三)肌肉的损伤机理
肌肉损伤是指肌肉或者肌腱在过度运动的情况下,从而出现的损伤现象,其主要受伤部位在大腿的后侧以及内侧两个部分。
肌肉损伤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肌肉的快速收缩运动,而超出肌肉能量的负荷,从而引起的主动性损伤;另一种是由于肌肉在伸展的过程中,超出了自身的延展限度,从而引起的被动损伤。
四、短道速滑运动损伤的防护措施
(一)提升运动员的自我保护意识
在实际的训练过程当中,加强运动员对于运动损伤危害的认识,有助于自我保护意识的提升。
通过对突发事件处理方法的学习,在运动环节中使用有效的自我保护方法,有助于在竞技的同时,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率。
自我保护意识的提升,不仅能够使运动员更加重视训练的环节,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自我保护方法的最大效用,缩小短道速滑运动的损伤程度。
另外,帮助运动员树立起损伤防护的观念,并为其打造具有针对性的防护措施,有助于确保运动员能够循序渐进的掌握良好的自我保护方法。
(二)充分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除了要加强运动员对于自我保护以及前期热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还应结合短道速滑运动的项目特点以及运动员自身的素质能力,制定出有效的准备活动方案。
为了确保身体的柔韧度,因此应在活动开始之前,对股部、腿部、跟腱、腰部、颈部以及肩部等身体部位进行拉伸;其次应利用不同的步伐组合练习,激活运动员的运动神经;接着再通过空间转体动作,激发出运动员的方向感;最后,在整体的准备工作过程中,运动员需要按照严格的动作标准来开展热身活动,并在练习环节提升动作的质量,从而达到养护膝关节以及踝关节的效果。
(三)落实以预防为主的训练原则
为了使损伤预防工作顺利展开,首先应在训练的过程中,严格遵守以预防为主的原则,并将其与专项训练的手段与内容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逐步加大训练的强度。
无论是前期的热身活动,还是后期的基础训练运动,都应确保初期所开展的准备活动强度不宜过大,而且需要等运动员逐步适应了初期的训练强度之后,再根据现场的训练情况作出一定的调整,并对新式的训练方法以及动作进行严密的安排与组织,使运动员能够循序渐进的接收训练强度,提升动作专业水平。
(四)强化运动员的体能以及心理素质训练
1.加强运动员的力量训练
强化体能首先应注重对运动员身体的局部力量以及整体力量的综合性训练,使机体的主动肌肉以及拮抗肌肉能够相互配合进行练习。
为了有效改善关节部位的损伤问题,因此应在进行肌肉力量训练的同时,关注关节周围部分的专项训练内容,系统化的训练方法能够增强膝关节与踝关节的韧带力量,不仅能够替身骨关节的稳定性,同时还可以有效预防关节性的损伤。
加强肌肉群的专项力量训练,有助于肌肉在机体加速或者收缩时产生较强的作用力,提升肌肉的耐力,确保运动员能够在竞技的过程中保持平稳的力量水平。
2.加强运动员对身体的动作控制能力
为了降低训练与竞技过程当中的损伤概率,因此,应在开展体能训练的过程中,加强运动员对身体的掌控的能力以及平衡力度,通过对身体重心的把控,来达到调整竞技动作的效果。
当运动员的关节部分与肌腱部分发生损伤时,则会影响到运动员在竞技过程中对动作的控制效果,不仅不利于速度的提升,并且还会影响到机体安全质量。
因此,应结合运动员的身体状况,加强恢复时期的平衡能力训练,不仅可以提高机体的恢复效率,同时还可以降低损伤风险。
下转(第34页)
31
34
和相关的教材,这就需要各学校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校园体育教学资源,比如采取与校外拓展基地合作的方式,提高训练基地使用率的同时,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素质拓展机会,进而将素质拓展融入体育教学活动当中。
(三)提高体育教师综合专业能力
素质拓展训练与传统体育教学方式不同,体育老师不仅能胜任常规体育项目教学,还要掌握更专业的拓展训练技能,在拓展过程中能够有效组织和管理学生,还要能够及时处理突发性事件。
因此,学校要采取各种措施提高体育老师专业技能,比如对体育教师定性专业技能培训,让他们在培训的过程中语其他学校的老师进行交流和分享素质拓展训练经验,不断提高体育老师的综合素质。
当然,体育老师也要重视自身能力的提高,强化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及时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借鉴和总结优秀教学经验,从而让素质拓展训练更好地融入体育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将素质拓展训练融入中学体育教学之中,是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不仅有利于丰富体育课堂的教
学内容,还能够让你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因此,中学体育教学要不断优化理念,创造更好地素质拓展训练
的条件,让素质拓展训练与体育教学充分融合,进而培养出更全面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勾凤云.素质拓展训练与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相融合的路径探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81–82.
[2]侯洪涛.论素质拓展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信息周刊,2018(9):0155.
[3]朱彦铭.素质拓展训练与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相融合的路径探讨 [J]. 体育风尚,2019(08):66.
[4]陈宇.素质拓展训练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融入途径探析[J].拳击与格斗,2019(10):53.
[5]李龙.拓展训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小品文选刊:下,2019(5):0227.
[6]罗佳.体教融合的实践探索与难点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8(2):78,80.
3.加强运动员身体柔韧性的练习
标准的训练动作需要关节部分良好的柔韧性作为保障,因此应加强运动员身体柔韧度的练习,确保关节部位动作能够全幅度的展开。
不仅如此,适当的调节关节的柔韧度,还可以有效避免韧带损伤,降低关节部位的受损概率。
加强运动员对身体的控制力度,并将肌肉的伸缩力度、伸展比例以及张合性保持在正常的范围之内,有助于防止机体损伤的情况发生。
因此,在开展专项训练之前,应强化准备活动、伸展活动以及运动技巧的训练,提升运动员机体运作的高效性以及安全性。
4.加强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
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应设置适当的心理素质训练体系,提升运动员的心理调节能力,确保其能够把握好心理的情绪状态,并以积极向上、不懈拼搏的精神,将自身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的正能量区域。
当训练人员发觉运动员的消极状态时,应凭借自身经验,及时的对其开展疏导工作,消除运动员的应激状态,使其能够积极的投入到训练以及竞技的过程当中。
五、结语
造成短道速滑运动员机体损伤的原因具有多样化的
特性,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与运动训练的环境、动作、强度以及专业程度有关,为了有效预防机体损伤,因此应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加强对运动员自我保护以及损伤防护意识的树立,并结合短道速滑运动项目的特点以及运动员的机体变化趋势,及时的调整训练的状态、方法、技巧以及强度,以便运动员能够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以及训练效果。
此外,增强运动员对机体损伤的认识,
并采用合理的训练结构、体系以及方案设计,再通过专业化的治疗模式,有助于在最大程度降低损伤对运动员机体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楠.短道速滑运动员运动损伤原因与防护措施[J].冰雪运动,2019(04):12–15.
[2]朱雪松,
孙璐.试析短道速滑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0(03):192–193.
[3]浦睿.冬季运动短道速滑项目常见的运动损伤及预防[J].灌篮,2019(10):54–55.
[4]顾心雨.短道速滑运动员踝关节损伤机理及预防[J].拳击与格斗,2019(14):82–83.
上接(第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