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京剧趣谈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京剧趣谈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京剧趣谈教案与反思第【1】篇〗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京剧的艺术特色。
2.展开想象、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能说出自己对京剧的了解,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畅谈京剧,激发学习之趣
1.同学们、中国的国粹有很多,其中誉满中外的中国京剧、中国
武术、中国书法、中国医学被世人称为“四大国粹”。
在众多国粹之中,京剧为何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呢?(智慧课堂利用互动向学生平
板推送京剧介绍)
2.相机导入京剧趣谈。
(板书:京剧趣谈)
(设计意图:视频与智慧课堂推送资源展现京剧的魅力,直观的
再现让学生了解京剧,拉近了京剧与学生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
兴趣。
)
二、默读课文,初探京剧之趣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介绍了京剧艺术哪两个方面内容?
“马鞭”“亮相”各代表什么呢?(京剧道具,表演方式)。
2.课文就是抓住道具有趣和京剧的表演方式有趣这两方面来写的。
(板书:道具之趣、表演之趣。
)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是小学阶段重要的训练目标,需要适时加强练习指导。
)
三、借助想象,品味京剧之趣
1.道具之趣,虚实相生
(1)文章中到底是怎样写出道具之“趣”的呢?学习“马鞭”。
出示要求: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在你觉得有“趣”的地方做上批注;用上本单元学习的方法展开想象,进一步体会“趣”。
(2)学生交流。
预设:“同时这一根虚拟的马鞭,给演员以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
”表演太自由了。
学生自由练读。
汇报:马鞭有不同的颜色,约定俗成的方法就是不同人物使用不同颜色的马鞭。
猜一猜,下面的这些人物分别会使用哪种颜色的马鞭呢?
连线——说理由(智慧课堂推送随堂测试,全班答题完成连线)小结:我们在抓住关键词的基础上,对“不同人物”“约定俗成”的使用方法展开想象,进行补充,就能真正体会到马鞭的装饰美与使用的趣。
(出示:抓住关键词,补充想象。
)
(3)一根马鞭不仅解决了骑马没办法在舞台上表现的尴尬,还
极具艺术的美感,这种表演方式十分符合中国的美学。
(智慧课堂,划词搜索“趟马”)
学生尝试表演如何使用马鞭,理解“趟马”。
拿出道具马鞭,生自由发挥,演绎“上马”和“骑马”等动作。
在读的基础之上,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表演,让我们对京剧的艺术之美有了更真切的体会。
(出示:结合生活经验,创意表演。
)
(4)话说道具虚与实。
刚才的表演中马鞭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马却是不存在的。
京剧常常利用这样虚实结合的道具来进行表演,为什么呢?
(这样可以节约空间、人力、物力;留下想象空间。
)
文中还提到了哪些这样虚实结合的道具来进行表演呢?
实在道具:马鞭、鞋底、酒杯、酒壶。
虚拟道具:马、针线、饭菜。
可实在可虚拟:饭碗。
哪种道具使用最有趣?说一说吧。
(相机板书:虚实相生)
(设计意图:学习京剧的道具之趣时,通过抓住关键词,补充想象;结合生活经验,创意表演,体会到京剧道具虚实相生之趣,感受到京剧之美。
)
2.表演之趣,动静结合
“亮相”这部分的表演,你觉得哪里最有“趣”呢?
(1)静态亮相。
对打双方的三次“对着”,“定身术”让你想到了什么?(木头人、点穴神功)(雕塑美)
(2)动态亮相。
那动态亮相有趣在哪里呢?这,哪里还是戏剧?这,不是太像杂技了吗?
一组设问句明明是自问自答,读起来却像两个戏迷在对话。
(指名分角色朗读)
“这”指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比较阅读动态亮相和静态亮相,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
四、拓展推荐,激发阅读兴趣
一方舞台观尽人生百态,三五角色演尽人生悲欢。
我们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了解京剧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的艺术特色,它無与伦比的表现手法让无数艺术家和大师为之惊叹!京剧的奥秘还有很多,课下我们可以继续寻找京剧之趣。
(阅读推荐《梅兰芳与20世纪》。
)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京剧趣谈教案与反思第【2】篇〗
教学目的:
1.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和课内交流,知道对联是我国独特而宝贵的文学遗产,是我国文学园地中的一枝奇花异草。
2.丰富、拓展学生的语文知识,了解对联的特点,并尝试对简单的对联。
3.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说话和思
维的能力。
课前准备:
向学生推荐一些谈对联的书籍和文章,并要求学生摘录一些对联故事、知识,收集精彩的对联,准备课内交流。
教学过程:
一、教师谈话引入
泱泱中华大地,孕育了多少灵秀人物;滔滔历史长河,流淌着多少文化特产。
这些文化传统以其形式之奇和意趣之美,如同奇花异草,装饰着千姿百态、美不胜收的人类文化大观园。
对联就是其中的一种。
古人学语文,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学对联。
古往今来,许许多多文人墨客、才子佳人以对对子来展现自己的才华,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轶闻趣事。
二、说对联故事
鲁迅先生小时侯在三味书屋从寿镜吾先生读书时,就有对联课。
一次老师出题“独角兽”,同学中有的对“二头蛇”,有的对“九头鸟”,老师都不满意。
鲁迅对“比目鱼”,老师点头赞同。
还有一回,老师出了五字上联:“陷兽入阱中”,鲁迅对“放牛归林野”,也得到了老师的夸奖。
我们所熟悉的清朝国学大师纪晓岚,他不仅学士渊博,才高八斗,而且思维敏捷,伶牙俐齿,享有“铁嘴铜牙”的美誉。
同时,他也是一位对联圣手,在对联百花园里留下了许多佳话。
有一次,纪晓岚陪同乾隆皇帝外出游玩。
在休息的时候,乾隆皇帝看见桌子上放着两碟豆,就想考考纪晓岚。
于是出了一句上联:两碟豆,
纪晓岚环顾四周,略一思考就对出了下联:
一瓯油。
(你觉得纪晓岚对得如何?)
乾隆见难不倒纪晓岚,便改口道:
“我说的是——两蝶斗”。
(如果你是纪晓岚,你会如何对下联呢?我们来看看纪晓岚的下联,你觉得怎样?)
纪晓岚随即说:“我说的是——一鸥游”。
乾隆是个很聪明的皇帝,他见纪晓岚又对上了,就在上联前加了两个字:
林间两蝶斗;
这是,纪晓岚又是怎样对的呢?
纪晓岚道:
水上一鸥游。
乾隆开心大笑。
就这样,他们在游玩过程以对对联为乐,充满了情趣。
1.讨论对联的特点。
从鲁迅先生和纪晓岚大师对对联的故事中,你发现对联有什么特点呢?四人小组讨论。
2.教师小结:
教师归纳对联的三个基本特点。
A.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
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B.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C.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D.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三、学生交流对联故事
1.同学们课前都收集了许多有趣的故事,请说给边上的同学听听。
2.指名说。
四、练习写对联
欣赏了这么多有趣的故事,大家想不想也来写写对联?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试试。
1.老师这儿有几副上联,请大家对对下联。
蚕吐丝——蜂酿蜜辞旧岁——迎新年识时机——顾大局画饼充饥——望梅止渴行千里路——读万卷书
福如东海阔——寿比南山高处处春光好——家家气象新
家中世界小——网上天地宽冬去山清水秀——春来鸟语花香
2.个人或小组出对,同学应对。
3.我这里还有不完整的几副对联,请大家帮忙对一对。
(1)填写缺字联:
活到老,学到老,老不服老。
画亦精,字亦精,(精)(益)(求)(精)。
(2)猜数字联:
快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忙着贴对联,一个穷得快揭不开锅的老秀才为自己写了横批:南北——没有东西上联:二三四五——缺一(衣)下联:六七八九——少十(食)你知道这副对联含着的意思吗?
(3)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书法盖世,为世人所景仰,他写的对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
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
王羲之想了又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副,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与门前: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夜间果然又有人前去偷揭。
可在月光下一看,见这副对联写得太不吉利,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家,可也不能将这副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
他只好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日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围观人,大家一看,对联变成: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众人一看,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四、欣赏对联
1.对联有着广泛的用途,你在哪些地方,哪些场合看到过对联呢?
2.从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从一副副精妙的对联,我们不难发现:对联确实是中华文化的奇葩,它能表达种种复杂深刻的思想感情,它能把名胜古迹装点得更加奇丽高雅,它能增强喜庆气氛,给人一种喜气洋洋之感,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让我们再来欣赏几副对联:
五代后蜀皇帝孟昶书写我国第一幅对联:
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玩具厂对联:
多亏工匠巧玩具藏智慧博得小儿欢娱乐长精神北京潭柘寺的一联流传甚广: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明]顾宪成: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画、天下事,事事关心杭州岳坟联: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孤山是杭州西湖的著名风景区,此间有一石亭,称“西湖天下景”,上面镌刻着一副对联,句为: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杭州西湖冷泉亭: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
杭州西湖楼外楼:客中客入画中画楼外楼看山外山杭州西湖湖心亭:
台榭漫芳塘,柳浪莲房,曲曲层层皆入画烟霞笼别墅,茑歌蛙鼓,晴晴雨雨总宜人杭州四照阁:
面面有情,环水抱山山抱水心心相印,因人传地地传人杭州西湖三潭印月:
明月自来去
绕廓荷花三十里
空潭无古今
拂城扬柳一千株
五、赠言结课
对联是节庆贺婚满堂生辉的使者,是华夏民族文墨精华的象征。
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我们对对联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让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多多注意对联,用心去感受这一文化精髓所蕴涵的丰富的精神营养,不断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京剧趣谈教案与反思第【3】篇〗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中“驰骋、尴尬、虚拟”等几个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介绍的京剧表演的特点及运用的说明方法。
3.体会京剧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京剧吗?说一说你喜欢的京剧名段吧。
2.教师板书课题点明“趣谈”。
“趣谈”是什么意思
3.“京剧趣谈”是什么意思看到这个题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抓住学生的质疑,进一步启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学习课文后我们就明白了。
二、自学生字,读顺课文。
1.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新词及不理解的词。
不理解的词可在小组内解决,也可查字典解决。
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词语。
2.巩固练习,教师可出示小黑板或投影片,检查学生理解词语的情况。
3.再读一遍课文。
看看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把它画出来,提出来和同学们讨论。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再根据讲读课文的需要,提出一些重点词语,请同学们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4.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是否正确、流利,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学生读书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京剧的哪几种艺术特色
(一是利用虚拟的道具能表演得具有神韵,二是奇特的亮相表演能带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四、重点讲读,体会写法。
1.老师导语引入:作为戏曲表演,要在舞台上展示各种生活场景。
但是,舞台的空间总是有限的,要表现骑马的一个场景,应该怎样来实现呢?
请同学们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回答这个问题。
2.用虚拟的马鞭来表现骑马,成功吗?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指导:演员用马鞭来表演骑马很成功。
主要表现在:
(1)骑马人特定和优美的姿态能鲜明地表现出来。
(2)马鞭拿在手里,演员可以很自由地做出各种动作,表示出各种意义。
3.京剧中有些虚拟的道具一样是可感觉可使用的,为了说明这个事实,作者举出了哪两个例子?请同学们读课文的第2、3自然段,然后回答。
五、出示要求,自主学习。
1.出示学习要求:自读《亮相》一部分课文,看看作者讲出了京剧的什么艺术特色。
想象自己是一位解说员,要向外宾们介绍京剧的这种艺术特色,想一想,你准备从哪些方面按什么顺序介绍呢?
2.提示学生注意讲出以下两点:
(1)双方交战正激烈时,演员的动作忽然停止。
此时无声胜有声。
(2)双方交战,一方败阵逃走,另一方不去追,反而在原地耍“杂技”,凸显人物英雄气概。
3.学生当解说员,模拟场景,练习解说。
4.思考讨论:作者在介绍各种京剧艺术特色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