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礼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以《八佾篇》为核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的礼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以《八佾篇》为核心
作者:成静
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8期
摘要:《论语》一书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蕴含着丰富的礼乐思想。
古人通过制定礼来维护等级制度,通过音乐的道德力量和同人们的情感。
礼乐合一,以乐辅礼的礼乐思想建立了一种体系化、社会化的礼乐制度。
本文以《八佾篇》为核心,联系现代生活的实际,论述《论语》中礼乐思想的内涵与价值;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次论述《论语》中礼乐思想对当代社会的指导意义;通过搭建孔子礼乐思想与当代社会价值观念之间的桥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促进文化与价值的重构与发展。
关键词:礼乐和谐秩序《论语·八佾篇》当代社会
礼主序,乐主和。
所谓“礼节民心,乐和民声”,礼是一套规范体系,约束人们的行为,使社会安定有序。
乐则调和社会的矛盾,引导人们的心志,建立一种和谐的社会关系。
“礼之性质与功能是使人得以‘他律’,而乐的性质和功能是使人得以‘自律’。
”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秩序与和谐相统一的礼乐制度使国家安定、社会和谐有序、个人谦和仁爱。
《论语》中礼乐思想所体现的秩序、和谐、谦让、仁爱、中庸、节俭、真诚等观念之于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与现代价值。
《论语》中礼乐思想影响着个人、社会、国家的方方面面,对当今和谐社会的建构、良好人际关系的营造、社会秩序的建立以及现代社会价值观念的树立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自周公始作礼乐,周代早期的礼乐传统经历了发展、完善以及衰微。
孔子所在的春秋时代,诸侯四起,礼崩乐坏,周朝所制定的礼乐制度被时人僭越。
《论语》记录了孔子的主要礼乐思想,共谈及“礼”75 次,谈及“乐”46 次。
《论语》各篇中零散地涉及孔子的礼乐思想。
如《学而篇》中提及“礼之用,和为贵”,体现了礼的作用在于和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篇》)强调礼乐的统一与相辅相成;《颜渊篇》中“克己复礼为仁”在克己的基础上实施礼乐达到“仁”的境界,是儒家礼乐思想的核心;《乡党篇》通过介绍具体的礼节形式展现礼仪规范。
但各篇中零散的记录无法集中而全面地阐释孔子礼乐思想的内涵。
与其他篇目不同,《八佾篇》谈及礼的起源、礼的运用、礼的僭越、礼的本质、礼乐之间的关系等各个方面。
一、《八佾篇》的“秩序观”与当代社会秩序的建立
西周时期,等级森严。
天子、诸侯、大夫、卿四个等级在用礼的规格等方面有着严格的规定,形成了一套规范的礼乐制度。
《论语·八佾篇》通过列举一系列僭礼的行为,表达了孔子对于当时士大夫权力膨胀,社会四分五裂秩序崩塌的不满。
礼的僭越代表着王室的衰落,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宗法制遭到破坏,维系国家统治秩序的规则不再被遵守,礼乐制度遭受巨大的冲击。
比如文中所提到的“八佾舞于庭”“三家者以雍彻”“季氏旅于泰山”“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
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等现象是时人僭越礼制的表现,是春秋末年社会失序礼崩乐坏的体现。
《八佾篇》中礼乐思想所体现的“秩序”观念尤为重要,对当代社会秩序的建立也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古人所说的秩序更多地体现在等级制度方面,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对于当今社会,秩序更多体现在家庭、社会和国家中遵守礼,遵守秩序,遵从适用于整个社会的礼仪规范。
只有遵守礼这一社会活动的准则,各种人或事物,才能各得其所,处于社会中应有的位置,而不至于混乱失序。
从个人层面来说,秩序井井有条,在工作中不越级不越权,在生活中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行为规范。
从社会层面来说,今天依然可以通过礼仪规范引导人们共同构建有秩序的文明社会。
社会的秩序主要通过法律来维护,但也不能忽视文明礼仪对于良好社会秩序建立的推动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当代社会并非强调封
建等级制度,社会中的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本质上不同于古代的君臣思想,是因为社会分工和所
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同而产生差异,是一种相互尊敬的、平等的社会关系。
从个人到社会生活再
到国家,以良好的社会秩序为根基,才能建立一个稳定有序的国家。
从国家层面来说,在国家
内部表现为稳定的社会状态,在国家外部则体现在国与国之间的外交上。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
仪之邦,严格遵守外交礼仪,与世界各国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
《论语》中礼乐思想所展现的
礼仪、礼制及其作用是当代社会所提倡的“秩序”观念的源泉。
礼乐思想经过时代的革新后融
入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参与着当代社会秩序的构建。
二、《八佾篇》的“和谐观”与当代社会稳定的巩固
《论语·八佾篇》中礼乐思想强调通过礼来维护统治秩序,通过乐的教化来引导人们自发
地向善,达到自我的身心和谐。
孔子说到礼乐必言诗,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
古人认为《诗》中有着性情的真诚流露,有着美德的显现,有着志向的抒发。
《诗》可以兴观
群怨,有着美治次乱、惩恶扬善、感发于人的意义。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欢乐而
不过分,哀愁而不忧伤,达到一种平衡的境界。
由此可见乐和的特性,讲究平衡与和谐。
乐有
音律曲调,各个部分不尽相同各有特点,却统一协调于乐章之下。
“乐其可知也。
始作,翕如也。
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
已成。
”从翕然振奋到纯然和谐再到清楚明亮,最后络
绎不绝,连绵相生。
部分与整体统一和谐,乐章与乐章之间和谐相生,不掩盖各自的特点,达
到和而不同的效果。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孔
子认为韶乐尽善尽美,而武乐却尽美未尽善。
因为乐的和谐不仅在于外在的形式,如曲调、舞
阵等,还在于其内在价值意义和道德内涵。
韶乐背后是尧禅让帝位给舜,而武乐背后却是武王
伐纣灭商。
一个是美德的体现,一个是暴力的推翻。
“德音之谓乐”,《韶》与《武》在音乐
的形式与声音上都是美的,但是在精神内涵上,《武》缺少道德的正义感。
乐为心声,《韶》
体现了人们对美德的追求。
古人通过音乐的道德力量,引导人们求真向善,达到由内向外的整
体和谐。
我们从孔子的礼乐思想中,发展“和谐”的观念,构建和谐社会。
首先,是自我身心
内外的和谐,即外在的行为举止和内心的仁爱美德和谐统一。
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才能
达到由内而外的和谐。
再者,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即自然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资源,而人类保护
自然,爱护环境,维护生态文明。
然后,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与
人之间和谐相处,互敬互爱,恭敬谦和。
社会在有序的基础上,实现平等与自由。
最后,推而
及之是国与国之间的和谐。
国家内部以和为贵,国与国之间同样需要和谐共生,建立和谐的世
界秩序。
多元文化交融的世界要求我们能够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在汲取世界文化精华的同时,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同时,国家与国家之间要追求和平,避免冲突与战争。
只有在和平
的大环境中,国家才能共同发展,社会才能共进,个人才能实现社会价值。
孔子的礼乐思想中
饱含着诗乐精神,使当代社会汲取其精华,发展和谐的形式与内涵,不断巩固社会的和谐发展,维护着当代社会的稳定。
三、《八佾篇》的“仁爱观”与当代社会道德的建构
《论语·八佾篇》中子夏从“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和孔子“绘事后素”的
点拨中举一反三,悟出“礼后乎”的道理。
孔子通过这一比喻,阐明了礼乐与仁的关系,礼乐
以仁为本,先仁而后礼乐。
仁爱,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以仁爱为基础,符合礼乐规范的和谐社
会是孔子的理想社会,也是我们所追求的社会。
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
乐何?”人而不仁,如何对待礼乐呢?可见仁是礼乐的基础,缺少仁这一实质内容,礼乐则徒
有形式,没有内涵。
礼乐思想的核心是仁,心中的仁通过符合礼乐的行为外化显现。
礼乐是外
化的仁,一系列的礼器、礼仪、乐仪的背后是一颗“仁人”之心。
孔子把礼乐传统发展到一个
新的高度,意识到礼乐不仅仅是一种规则仪式,更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和精神内涵。
今天所说
的“仁爱”价值观念不同于孔子的仁爱思想。
孔子的仁爱思想体现了一定的人道主义思想,但
同时也保留了很多封建伦理道德的思想。
而当代的“仁爱”观念是发展的人道主义的思想,是
以人为中心,以人类的、人道的观念为根本,强调人的尊严与价值,倡导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互
爱的思想。
它从道德的关爱出发,展现人性的光辉。
从个人关爱他人做起,共同营造富有道德
感的社会。
而国家施行仁爱的政策,改善民生。
在一切的社会准则、法律法规的背后赋予仁的
力量,在法治的基础上辅以德治,使人们获得道德文化认同感。
四、《八佾篇》的“处世观”与当代社会道德的完善
(一)“谦让”“射不主皮”,射礼不在于能否射中并贯穿皮革,而在于实践礼乐合一。
马融曰:“射有五善,一曰和志,体和也;二曰和容,有容仪也;三曰主皮,中质也;四曰和颂,合雅颂;五曰兴武,与舞同也。
”射礼强调射的过程中身体、仪容、礼、乐、舞的和谐统一,体现礼乐精神的现实意义,达到不争的境界。
又如:“君子无所争。
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君子讲究谦让不争,在射礼上的争,并不是争比射的结果,而在于
比德。
人们通过整个射礼的过程是否合于礼乐精神来比较德行的高下,体现出君子的谦让与恭敬。
争是失和失序的表现,让则是道德和文明的体现。
当代社会中的谦让不需要像古人那样繁
杂的礼节,而是在日常生活之中自发自觉的行为。
在生活中与人无争,谦让长辈,礼让行人,
给有需要的人士让座等等。
(二)“真诚”孔子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吾不与祭,如不祭”是在说真诚。
祭祖先如祖先在,祭鬼神如鬼神在。
对于祭礼如果不亲身祭拜,就好像没有祭拜一样。
从孔子
对待祭礼的态度中,我们可以看到诚意与敬意。
今天社会中“诚”的观念依然不失其本色,为
人处世,以诚相待。
真诚待人,真诚做事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美德。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
以忠”摒弃了其中的封建等级观念和忠君思想,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为上者礼贤下士,为下者尽职尽责,两者相互信任,真诚相待。
人们通过正心诚意,力图消除社会关系与事物中
的虚伪与虚情假意,建立真诚的、互信的、和谐的人际关系,保持认真的、有诚意的处事态度。
(三)“虔敬”从孔子对待祭礼的态度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诚意,还能看到孔子对天地、对祖先、对鬼神的敬意。
孔子并不是在此表达封建迷信思想,这里的敬意是对祖先的敬重
之情和对山川自然天地的敬畏之心。
“事君尽礼”并不是谄媚,而是遵守礼仪规范的表现。
正
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两者是相互的尊重。
孔子还说居上者不能不宽以待人,行礼
时不能不恭敬,面对丧事不能不哀戚。
这些都体现了“敬”的思想,“将他人视为同样有尊严
的存在”。
把他们运用到今天社会就是尊重他人,敬畏大自然,敬重祖先,爱岗敬业,人与人
之间相互尊重。
礼仪所体现的不仅仅是外在的人际关系的和谐有序,还有内在的人的尊严和价
值以及道德的完善。
人们在礼乐文化中获得尊重,实现作为人的尊严,从而提高道德自律。
五、结语
《论语·八佾篇》中礼乐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除了上文所详细论述的“秩序”“和
谐”“仁爱”“谦让”“真诚”“虔敬”的观念,还有节俭、中庸、适度、宽容等思想。
如“礼,与其奢也,宁俭”强调节俭,“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体现适度与中庸,“既往不咎”
提倡宽容。
谦让、真诚、尊敬、宽容等思想统一于礼乐思想之下。
礼代表秩序,乐代表和谐,
仁爱是秩序与和谐的基础,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筑了孔子的礼乐思想。
《礼记》有云:“乐
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
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
”当代社会价值观摒弃了封建等级观
念和古代的忠君思想等糟粕,继承与发展了《论语》中礼乐思想的精华,形成了和谐、平等、
诚信、仁爱、谦让、有序、文明的现代价值观念。
这些价值观念引导着个人诚信友爱、谦和有礼;指引着社会宽容平等,和谐有序,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引领着国家和平与发展,兼顾法
治与德治,使人们获得文化认同感。
通过解读《论语·八佾篇》中的礼乐思想,立足于传统礼
乐思想和当代社会实际,把握孔子礼乐思想的当代价值,促进当代社会价值观念的构建。
“天
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虽远,然文化不止。
参考文献:
[1] 王文锦. 礼记译解[M]. 北京:中华书局,2016: 476.
[2] 陈来. 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326.
[3] 杨伯峻. 论语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2009:7.
[4] 王文锦. 礼记译解[M]. 北京:中华书局,2016:493.
[5] 刘宝楠. 论语正义[M]. 北京:中华书局,1990:105.
[6] 芬格莱特. 孔子:即凡而圣[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15 .
基金项目:扬州大学广陵学院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项目(X20171110)
作者:成静,扬州大学广陵学院在读本科生。
编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