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高一化学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届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高一化学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模拟试题
考生须知: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关于某溶液中所含离子的鉴别,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加入AgNO3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可确定有Cl-
B.加入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加稀盐酸沉淀不溶解,可确定有SO42-
C.某黄色溶液加CCl4,振荡、静置,下层溶液显紫红色,可确定有I2存在
D.加入稀盐酸,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确定有CO32-
2、下列有关硅及其化合物的用途说法正确的是()
A.硅胶可用作袋装食品的干燥剂
B.二氧化硅是一种良好的半导体材料
C.晶体硅可用于制造光导纤维
D.玻璃、水泥、水晶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
3、将SO2通入BaCl2溶液中,无明显现象,再加入试剂Y,产生白色沉淀,则Y不可能是
A.NaOH溶液B.H2O2溶液C.AgNO3溶液D.NH4Cl溶液
4、下列物质中氧原子数目与6.8gH2O2中氧原子数目一定相等的是()
A.6.72 L CO B.6.6 g CO2C.8 g SO3D.9.8 g H2SO4
5、标准状况是气体所处的一种特殊条件,指的是( )
A.0℃、101kPa B.20℃C.20℃、101kPa D.101kPa
6、常温常压下,2LNH3和2L NO具有不同的
A.氮原子数B.质量C.分子数D.气体的物质的量
7、下列实验中,所选装置不合理的是()
A.除去CO中的CO2
B.分离乙醇和水
C.除去水中泥沙
D.收集氯气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l2、SO2均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说明二者均有氧化性
B.分别充满HCl、NH3的烧瓶倒置于水中后液面均迅速上升,说明二者均极易溶于水C.Fe与稀HNO3、稀H2SO4反应均有气泡产生,说明Fe与两种酸均发生置换反应D.常温下,铜片放入浓硫酸中,无明显变化,说明铜在冷的浓硫酸中发生钝化
9、下列铝合金的性质与其用于国产C919飞机外壳无关的是()
A.导电性B.密度小C.抗腐蚀性强D.硬度大
10、实验室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制氯气。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浓盐酸在该反应中表现出酸性和还原性
B.该方法是瑞典化学家舍勒最先发现的
C.反应中电子转移4N A时,理论可以生成氯气22.4L
D.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MnO2+4H++2Cl-Δ
Mn2++Cl2↑+2H2O
11、已知常温下在溶液中可发生如下两个离子反应:
Ce4++Fe2+=Fe3++Ce3+
Sn2++2Fe3+=2Fe2++Sn4+
由此可以确定Fe2+、Ce3+、Sn2+三种离子的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A.Sn2+、Fe2+、Ce3+B.Sn2+、Ce3+、Fe2+
C.Ce3+、Fe2+、Sn3+D.Fe2+、Sn2+、Ce3+
1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但不是从实验安全角度考虑的是
A.使用稍浸入液面下的倒扣漏斗检验氢气的纯度
B.使用CCl4萃取溴水中的溴时,振荡后需打开活塞使漏斗内气体放出
C.吸收氨或氯化氢气体并防止倒吸
D.用食指顶住瓶塞,另一只手托住瓶底,把瓶倒立,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
13、2017年世界地球日我国的主题为“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倡导绿色简约生活”,下列做法不符合该主题的是()A.出行尽量步行或选择公共交通工具
B.避免使用一次性餐具、塑料袋
C.加高工厂的烟囱,使烟尘和废气远离地表
D.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充分利用可回收资源
14、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22.4L水的质量为18g
B.1molHCl气体中的粒子数与0.5 mo1/L盐酸中溶质粒子数相等
C.23g钠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失去电子数为N A
D.常温常压下的33.6L氯气与56g铁充分反应,转移电子数为3N A
15、下列物质中能够导电的电解质是()
A.铁丝B.熔融氯化镁C.氯化钠溶液D.三氧化硫
16、进行化学实验时应强化安全意识。

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金属钠着火时使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B.浓硫酸溅到皮肤上时立即用稀氢氧化钠溶液冲洗
C.用试管加热碳酸氢钠固体时使试管口竖直向上
D.不慎将酒精灯碰翻,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起来,应用湿抹布盖灭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
17、铁和铝是科技、生产、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材料。

现有铁、铝的混合物进行如下实验:
(1)操作X的名称是_____。

(2)气体A是_____。

(3)A与Cl2混合光照可能发生爆炸,生成_____(填化学式),A在该反应中作为_____(填“氧化剂”或“还原剂”)。

(4)溶液B中阴离子除OH-外还有_____,溶液D中存在的金属离子为_____。

18、2018年6月1日,陨石坠落西双版纳,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天外来客”的关注,下图中(部分产物已略去),X、Y、Z为单质,其它为化合物;E为陨石的主要成分,也是石英砂的主要成分;A为黑色磁性氧化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关于E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E硬度大、熔点高、在自然界广泛存在
②E既能与NaOH溶液反应,又能与HF酸反应,其为两性物质
③可用盐酸除去E中混有少量X
④E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
(2)写出E与焦炭在高温下反应制取Z的化学方程式,并用单线桥分析
.....标明电子转移数目______________
(3)写出E与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与足量B的稀溶液反应生成D溶液,请用文字表述检验D中金属阳离子存在的一种实验方法_________
(5)F物质用氧化物的形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

(6)已知在外加直流电作用下,G胶粒会向阳极区移动,这种现象叫做____________;净化G胶体可采用如图
_____________(填序号)的方法,这种方法叫_____________。

19、某实验小组设计了如下装置对焦炭还原二氧化硅的气体产物的成分进行探究。

已知:PdCl2溶液可用于检验C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 + PdCl2 + H2O = CO2 + 2HCl + Pd↓
(产生黑色金属钯粉末,使溶液变浑浊)。

(1)实验时要通入足够长时间的N2,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C、D中所盛试剂分别为______、______,若装置C、D中溶液均变浑浊,且经检测两气体产物的物质的量相等,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装置的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资料表明,上述反应在焦炭过量时会生成副产物SiC。

取18 g SiO2和8.4 g焦炭充分反应后收集到标准状况下的气体1.44 L,假定气体产物只有CO,固体产物只有Si和SiC,则Si和SiC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设计实验证明碳酸的酸性比硅酸的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下图是中学化学中常用于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装置,请根据装置回答问题:
(1)在装置A和装置B中都用到玻璃棒,装置A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装置C中冷凝水从____通入。

(2)装量C中①的名称是________,装置D中的分液漏斗在使用之前应该进行的操作为__________,在分液时为使液体顺利滴下,应进行的操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青蒿素是从复合花序植物黄花蒿茎叶中提取的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的一种无色针状晶体,是一种高效的抗疟疾药,为无色针状晶体,易溶于丙酮、氯仿和苯中,在乙醇、乙醚中可溶解,在水中几乎不溶,熔点为156-157℃,热稳定性差。

已知:乙醚沸点为35℃。

提取青蒿素的主要工艺为:
若要在实验室模拟上述工艺,操作Ⅰ选择的装置是_______,操作Ⅱ的名称是________,操作Ⅲ的主要过程可能是
_______(填字母)
A.加95%的乙醇,浓缩、结晶、过滤
B.加水溶解,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
C.加入乙醚进行萃取分液
21、有A、B两种常温下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将A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变为无色;将B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也变为无色;将A和B按1∶1的体积比混合充分,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不褪色。

只将A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只变红不褪色。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B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

(2)写出A和B按1∶1的体积比混合充分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加热通入A后变为无色的品红溶液,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热通入B后变为无色的品红溶液,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C
【解析】
A .能与Ag +产生白色沉淀的离子不仅有Cl -;此外,一般检验Cl -时,常采用加硝酸酸化后再加AgNO 3的方式进行检验,A 项错误;
B .若溶液中有Ag +,那么加入BaCl 2溶液后,会产生不溶于稀盐酸的AgCl 沉淀,所以不能证明溶液中一定有24SO -
,B 项错误;
C .碘单质的水溶液呈棕黄色,碘单质在四氯化碳溶剂中溶解度更大,若加入CCl 4后,下层出现紫红色,可以证明I 2的存在,C 项正确;
D .溶液中若有3HCO -或23SO -或3HSO -均能产生相同的现象,D 项错误; 答案选C 。

2、A
【解析】
A. 硅胶无毒,是一种干燥剂,故可用作袋装食品的干燥剂,A 正确;
B. 高纯硅是一种良好的半导体材料,B 错误;
C. 二氧化硅晶体可用于制造光导纤维,C 错误;
D. 玻璃、水泥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水晶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D 错误;
答案选A 。

3、C
【解析】
将SO 2气体通入BaCl 2溶液,无明显现象,再加入试剂Y ,有白色沉淀生成,则Y 应为强氧化性物质或碱性物质,可生成硫酸钡或亚硫酸钡沉淀,或是氯离子和银离子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据此解答。

【详解】
A .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硫酸钠,亚硫酸钠与氯化钡生成亚硫酸钡白色沉淀,故A 不选;
B .二氧化硫与过氧化氢反应生成硫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与钡离子反应生成亚硫酸钡沉淀,故B 不选;
C .硝酸银,氯化钡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故C 不选;
D .二氧化硫、氯化钡、氯化铵不反应,不能产生白色沉淀,故D 选;
故选:D 。

4、D
【解析】
A. 6.8 g H 2O 2的物质的量:1
6.8g 34g mol -⋅=0.2 mol ,含有0.4 mol O 原子,根据N=nN A 可知,含有O 原子个数相同,则
含有O 原子物质的量相同。

没有指出标准状况下,无法计算CO 的物质的量,A 错误;
B. 6.6 g 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1
6.6g 44g mol -⋅=0.15 mol ,含有O 的物质的量:0.15 mol×2=0.3 mol ,故B 错误; C. 8 g SO 3的物质的量:-18g 80g mol =0.1 mol ,含有0.3 mol 氧原子,C 错误; D. 9.8 g H 2SO 4的物质的量:
19.8g 98g mol -⋅=0.1 mol ,含有0.4 mol 氧原子,D 正确; 正确答案是D 。

【点睛】
本题考查物质的量有关计算,A 选项为易错点,学生容易忽略CO 所处的状态。

5、A
【解析】
标准状况是气体所处的一种特殊条件,该条件为0℃、101kPa ,故合理选项是A 。

6、B
【解析】
相同温度和压强下,气体体积之比=物质的量之比,故2LNH 3和2L NO 具有相同的氮原子数、分子数、气体的物质的量,因二者摩尔质量不同,故其质量不同;
故答案为B 。

7、B
【解析】
A.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但不吸收CO ,用NaOH 溶液除去CO 中的CO 2,然后干燥得纯净CO ,装置合理;
B.乙醇和水任意比例互溶,不能用分液法分离,不合理;
C.泥沙是不溶性固体,采取过滤法可除去水中泥沙,合理;
D.氯气密度大于空气,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氯气,合理;
答案选B 。

8、B
【解析】
A .二氧化硫与品红发生化合反应生成不稳定的物质,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故A 错误;
B .液面均迅速上升,说明烧瓶内压强减小,可说明两种气体均易溶于水,故B 正确;
C .铁与稀硝酸反应生成NO ,没有生成氢气,不是置换反应,故C 错误;
D .常温下铜与浓硫酸不反应,故D 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选B 。

【点睛】
Cl2、SO2均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但是Cl2的水溶液中含有次氯酸,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能够漂白有机色质,属于氧化性漂白;而SO2能够与有机色质结合形成不稳定无色物质,属于非氧化性漂白,加热后,褪色后的溶液又恢复到原来的颜色。

9、A
【解析】
合金是指在一种金属中加热熔合其它金属或非金属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硬铝属于铝合金,制造飞机外壳是因为有密度较小、硬度较大、耐腐蚀性较强等特点.
【详解】
硬铝属于铝合金,制造飞机外壳是因为有密度较小、硬度较大、耐腐蚀性较强等特点,与导电性无关。

故选A。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合金与合金的性质,解题关键:合金概念的三个特点:①一定是混合物;②合金中各成分都是以单质形式存在;③合金中至少有一种金属,要记牢;还要理解合金的性质,即合金的硬度大,熔点低,耐腐蚀.
10、C
【解析】
实验室里常用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反应来制取少量的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MnO2+4HCl(浓)Δ
MnCl2+Cl2↑+2H2O,据此回答问题。

【详解】
A.有分析中的方程式可知,一部分氯元素的化合价从-1价升高到0价,作还原剂,具有还原性,还有一部分氯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变化,生成盐和水,所以浓盐酸在该反应中表现出酸性和还原性,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 实验室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制氯气,是瑞典化学家舍勒最先发现的,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 反应中电子转移4N A时,依据电子守恒,理论可以生成标准状况下氯气44.8L,故C错误,符合题意;
D.二氧化锰和水是氧化物,不能拆成离子的形式,氯化氢和氯化锰是可溶于水的强电解质,拆成离子的形式,氯气是
单质,写化学式,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MnO2+4H++2Cl-Δ
Mn2++Cl2↑+2H2O,符合电荷守恒,客观事实,原子守恒,
故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A
【解析】
在反应①Ge4++Fe2+=Fe3++Ge3+中,Fe的化合价从+2升高到+3价,Fe2+是还原剂,Ge3+是还原产物,所以还原性:Fe2
+>Ge3+;在反应②Sn2++2Fe3+=2Fe2++Sn4+中,Sn的化合价从+2价升高到+4价,Sn2+是还原剂,Fe2+是还原产物,所以还原性:Sn2+>Fe2+,所以Fe2+、Ge3+、Sn2+三种离子的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Sn2+、Fe2+、Ge3+,答案选A。

12、D
【解析】
A. 由于连通氢气发生装置的导管在液面以下,所以可以防止点燃不纯氢气时发生爆炸,该操作是从安全角度考虑,A 项不符合题意;
B. 打开活塞使漏斗内气体放出以防止分液漏斗内压强过大引起危险,该操作是从安全角度考虑,B项不符合题意;
C. 水层在下层不能防止倒吸,应该使用四氯化碳,该操作不正确,C项不符合题意;
D.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的“查漏” 操作正确,但不是从实验安全角度考虑的,D项符合题意;
答案选D。

13、C
【解析】
A.少开私家车多乘公共交通工具,可以节约资源,减少空气污染,符合绿色化学的简约生活,A项正确;
B.减少一次性餐具、塑料袋的使用可以减少“白色污染”,B项正确;
C.加高工厂的烟囱是“治标不治本”的行为,污染物还是会进入环境,C项错误;
D.进行垃圾分类可以充分利用垃圾中的资源,D项正确;
答案选C。

14、C
【解析】
A.标况下水不是气体,22.4L水的物质的量不是1mol,质量不是18g,故A错误;
B. 1molHCl气体中的粒子数,粒子指代不明确,盐酸溶质粒子为氢离子和氯离子,0.5mo1/L盐酸未告诉体积,无法计算,故B错误;
C. 23g钠的物质的量为1mol,钠在氧气中燃烧生成过氧化钠,钠的化合价由0价升高为+1价,使用转移电子数为
1mol×N A mol-1=N A,故C正确;
D.常温常压下的33.6L氯气的物质的量无法确定,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5、B
【解析】
A、铁丝能导电,但铁是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选项A错误;
B、熔融氯化镁是电解质,能导电,选项B正确;
C、氯化钠溶液能导电,但氯化钠溶液是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选项C错误;
D、三氧化硫是非电解质,不导电,选项D错误;
故答案选B。

【点睛】
本题考查电解质的概念及物质的导电性,难度不大;要注意电解质必须是化合物,以及导电是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为条件,易错点为选项C,氯化钠溶液能导电,但氯化钠溶液是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16、D
【解析】
A.钠燃烧生成的Na2O2能与泡沫灭火器产生的CO2反应,生成的O2又有助于钠燃烧,A不正确;
B. 浓硫酸溅到皮肤上时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氢氧化钠溶液会腐蚀皮肤,B不正确;
C. 加热碳酸氢钠固体时若试管口竖直向上,则产生的水蒸气冷凝后流回到试管底,使试管底因受热不均而破裂,C不正确;
D.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着火面积小,可用湿抹布盖灭,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
17、过滤H2(或氢气) HCl 还原剂AlO2-Fe2+
【解析】
金属混合物中Fe与NaOH溶液不反应,而Al可以与NaOH溶液反应产生NaAlO2、H2,NaAlO2易溶于水,所以气体A是H2,溶液B是NaAlO2与NaOH的混合溶液,固体C是Fe,Fe是比较活泼的金属,与HCl发生置换反应产生FeCl2和氢气,因此溶液D为FeCl2,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
(1)操作X的名称是分离难溶性的固体与可溶性液体混合物的方法,名称是过滤;
(2)气体A是H2;
(3)A是H2,H2和Cl2的混合气体光照会发生爆炸,反应生成HCl,在该反应中,氢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被氧化,所以H2作还原剂,;
(4)溶液B是反应产生的NaAlO2与过量的NaOH的混合溶液,所以溶液B中阴离子除OH-外还有AlO2-;铁可以和盐酸反应生成FeCl2和H2,溶液D中含有的金属离子为Fe2+。

【点睛】
本题考查金属铁以及金属铝的化学性质。

注意知识的积累是解题的关键,HCl的氧化性比较弱,只能把Fe氧化为Fe2+,Cl2、H2O2具有强氧化性,可以把Fe氧化为Fe3+;Al既可以与酸反应产生氢气,也可以与强碱溶液反应反应氢气,等物质的量的铝与足量的酸、碱反应产生氢气的物质的量相等。

18、①③SiO2+2OH-=SiO32-+H2O 取待测液于试管中,向待测溶液中加入硫氰化钾溶液,溶液马上变成红色说明溶液中有Fe3+Na2O ▪SiO2电泳②渗析
【解析】
A为黑色磁性氧化物,则A为Fe3O4,X为Fe;Fe3O4和B反应生成D溶液,结合B是Y、NO和水反应生成的可知,B为HNO3,Y为O2;HNO3和F生成一种胶体,可以推知G是H2SiO3,则F为Na2SiO3,E为SiO2,SiO2和焦炭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Si单质,则Z为Si,以此解答。

【详解】
(1)由分析可知E为SiO2。

①SiO2硬度大、熔点高、在自然界广泛存在,正确;②SiO2既能与NaOH溶液反应,又能与HF酸反应生成SiF4气体,但不是两性物质,错误;③可用盐酸除去E中混有少量Fe,正确;④SiO2不导电,不是半导体材料,错误;正确的是①③;
(2) SiO2与焦炭在高温下反应制取Si,同时生成CO,用单线桥分析
.....标明电子转移数目为:;
(3) SiO2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根和水,离子方程式为:SiO2+2OH-=SiO32-+H2O;
(4) A为Fe3O4与足量HNO3的稀溶液反应生成的溶液中含有Fe3+,检验Fe3+的方法是:取待测液于试管中,向待测溶液中加入硫氰化钾溶液,溶液马上变成红色说明溶液中有Fe3+;
(5) Na2SiO3用氧化物的形式表示为:Na2O ▪SiO2;
(6) 在外加直流电作用下,硅酸胶粒会向阳极区移动,这种现象叫做电泳;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能够透过滤纸,净化G胶体可采用图②的方法,这种方法叫渗析。

19、避免空气中的O2、CO2、水蒸气对实验产生干扰作安全瓶,防止倒吸澄清石灰水PdCl2溶液3SiO2+4C 2CO2↑ +2CO↑ +3Si 无尾气吸收装置2:1 向Na2SiO3溶液中通入CO2气体,溶液变浑浊
【解析】
(1)碳与二氧化硅反应要在高温下进行,而高温下碳与空气中氧气反应,所以实验时要将装置中的空气排尽,所以实验时要通人足够长时间的N2;
(2)根据装置图可知,B装置可以作安全瓶,防止倒吸;
(3)根据元素守恒,碳与二氧化硅反应可能生成一氧化碳也可能生成二氧化碳,所以C装置用来检验有没有二氧化碳,D装置用来检验一氧化碳,所以置C、D中所盛试剂分别为澄清石灰水、PdCl2溶液;若装置C、D中溶液均变浑浊,说明既有二氧化碳又有一氧化碳,检测两气体产物的物质的量相等,根据元素守恒可知化学方程式为
3SiO2+4C2CO2+2CO+3Si;
(4)一氧化碳有毒,有能排放到空气中,而该装置没有尾气吸收装置将CO吸收,故答案为没有尾气吸收装置将CO 吸收;
(5)取18g SiO2物质的量=
18
60/
g
g mol
=0.3mol,8.4g焦炭物质的量=
8.4
12/
g
g mol
=0.7mol,充分反应后收集到标准状况
下的气体1.44L,物质的量=
13.4
22.4/
gL
L mol
=0.6mol,假定气体产物只有CO,固体产物只有Si和SiC,
SiO2 + 2C = 2CO + Si,
0.3mol 0.6mol 0.6mol 0.3mol
Si + C = SiC,
1 1 1
0.1mol 0.1mol 0.1mol
得到Si和SiC的物质的量之比为0.2mol:0.1mol=2:1;
(6)验证碳酸、硅酸的酸性强弱,产生的CO2气体先通过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除去混有的杂质气体,然后再通入硅酸钠溶液发生反应CO2+H2O+Na2SiO3=Na2CO3+H2SiO3↓,说明酸性H2CO3>H2SiO3。

20、引流下口蒸馏烧瓶检漏打开分液漏斗上方玻璃活塞 A 蒸馏 A
【解析】
(1)在装置A和装置B中都用到玻璃棒,装置A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装置C冷凝水从下口入上口出,本题答案为:引流;下口;
(2)装置C中①的名称为蒸馏烧瓶,装置D中的分液漏斗在使用之前应该检查是否漏水,装置D在分液时为使液体顺利滴下,应进行的具体操作是打开分液漏斗上端的玻璃塞,并使凹槽对准小孔,本题答案为:蒸馏烧瓶;检漏;打开分液漏斗上方玻璃活塞;
(3)由流程图可知,操作I为过滤,选择的装置是A,操作II的名称是蒸馏,选择的装置是C,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操作III的主要过程是粗品中加95%的乙醇,浓缩、结晶、过滤可得产品,故选A,本题答案为:A、蒸馏、A。

21、SO2Cl22H2O+Cl2+SO2=== SO42-+2Cl-+4H+变为红色无现象
【解析】
有A、B两种常温下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将A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变为无色;只将A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只变红不褪色,因此A是SO2;将B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也变为无色;将A和B按1∶1的体积比混合充分,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不褪色,这说明B是氯气,二者按1∶1的体积比混合溶于水恰好反应生成硫酸和盐酸,从而失去漂白性。

(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B的化学式分别是SO2、Cl2。

(2)A和B按1∶1的体积比混合充分的离子方程式为
2H2O+Cl2+SO2=SO42-+2Cl-+4H+。

(3)二氧化硫的漂白不稳定,所以加热通入SO2后变为无色的品红溶液,现象是变为红色;氯气溶于水生成的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漂白后不会复原,即加热通入氯气后变为无色的品红溶液,其现象是无明显实验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