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2023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学期十大重点实验常考点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下学期物理十大重点实验常考点整理
实验一、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
【实验目的】
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实验原理】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实验器材】
斜面、小车、毛巾、棉布、木板、刻度尺
【实验方法】
控制变量法
【实验步骤】
①木板放在水平的桌面上,将斜面放固定在木板的一端,将刻度尺零刻度线与木板一端对齐,紧
贴木板并固定好;
②观察木板毛巾与棉布的粗糙程度;
③将毛巾铺在木板上,将小车置于斜面顶端同一位置,使小车向下滑,小车停下后,记录小车在
毛巾上滑动的距离S1 ;
④将棉布铺在木板上,将小车置于斜面顶端同一位置,使小车向下滑,小车停下后,记录小车在
棉布上滑动的距离S2;
⑤将小车置于斜面顶端,使小车向下滑,小车停下后,记录小车在木板上滑动的距离S3 。

表面状况阻力大小水平面上运动
距离
毛巾最大近
棉布较大较远
木板小最远
平面越光滑,物体运动的距离越远,速度减小得越慢,所受阻力越小;
平面越粗糙,物体运动的距离越近,速度减小得越快,所受阻力越大。

【实验推理】
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外力作用,它将永远匀速直线运动下去。

牛顿第一定律也称惯性定律就是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这个定律因为是用科学推理的方法得出,所以不是用实验直接得出的。

【考点方向】
1、此实验让应让下车怎么滑下来?目的是什么?答:让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来;目的是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相同。

2、通过什么知道阻力越小,物体运动减小的越慢?答:小车运动的距离,阻力越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说明物体运动减小的越慢。

3、这个实验斜面有何作用?答:使小车滑下的速度相同。

4、实验结论:物体受到的阻力越小,物体运动的距离越远,如果物体不受阻力,他将保持运动直线运动,并一直运动下去。

5、此实验采用的方法是?答: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6、牛顿第一定律能否通过实验探究出来?答:不能,只能在实验基础上推理出来,因为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7、将此实验略加修改还能做哪个实验?答:(1)将斜面长一些,增加刻度尺和秒表可以探究速度变化的实验(2)保证平面的材料相同,增加一个木块可以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牛顿第一定律:
说明: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D、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实验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
【实验目的】:
探究当物体只受两个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时,这两个力必须满足的条件。

【实验器材】:
弹簧测力计、一张硬纸板、细绳、剪刀等。

【实验步骤】:
探究当物体处于静止时,两个力的关系;探究当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两个力的关系
①如图 a 所示,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情况下,它们还必须在同一直线,这二力才能平衡。

②如图b、c 所示,两个力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直线上的情况下,它们还必须在同一物体上,这二力才能平衡。

【实验结论】:
二力平衡的条件:
1.大小相等(等大)
2.方向相反(反向)
3.同一直线(共线)
4.同一物体(同体)
【考点方向】:
1、在探究究二力平衡问题时,什么因素影响实验结果?答:摩擦力。

2、如何减小如图乙所示的不足之处:可以将物块改为小车或者使用更光滑的桌面。

3、你认为右图哪个实验更合理?答:甲,应为乙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对实验效果影响大。

4、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答:当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都可以判定物体处于
平衡状态.
5、实验中如何改变拉力的大小?答:通过改变砝码的个数,来改变对小车的拉力大小.
6、定滑轮有什么作用:答:改变拉力的方向。

7、如何探究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答:将纸板从中间剪开,观察纸板是否还处于平衡状态。

8、如何探究两个力在同一直线上:答:把纸板转动一个角度,然后松手,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
9、实验结论:二力平衡条件:同体、等大、反向、共线。

10、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11、选择静止状态的原因:匀速运动状态不好控制。

12、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得出普遍规律,避免偶然性。

实验三、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影响因素的实验
【实验目的】:
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实验方法】:
控制变量法;转换法在本实验中,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有多个,所以实验探究过程中我们要用控制变量法,在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之间的关系时,要保持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等因素不变,而在研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时,要保持压力等因素不变。

【实验原理】:
二力平衡;通过水平方向匀速拉动木块,使木块处于平衡状态,即二力平衡,从而间接测出摩擦力的大小。

(转换法)
【提出猜想】:
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可能有,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实验器材】:
木块、弹簧测力计、表面粗糙程度不同的长木板三块、砝码。

【实验步骤】:
①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水平长木板滑动,从而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力。

②在木块上面放一个砝码,改变木块对长木板的压力,测出此种情况下的摩擦力。

③换用材料相同,但表面粗糙的长木板,保持木块上的砝码不变,测出此种情况下的摩擦力。

【实验结论】: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有关,接触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还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实验补充】:
1. 因为弹簧测力计本身有重量,为了保证水平拉力,牵引木块时,要握住弹簧测力计的外壳;使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关键是拉力要均匀,集中注意力盯住弹簧测力计的指针,一直拉到底,在指针不颤动时读数。

2.实验拓展:验证“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还可能与接触面积有关”。

方法:把木块侧放,改变和木板的接触面积,保持对木板的压力不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

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中没有“接触面积”,物体间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大小”无关,而是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考点方向】:
1、本实验体现两个物理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2、摩擦力大小测量具体操作: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3、测量摩擦力大小是依据:二力平衡的知识来进行的。

4、实验中出现误差的原因:用手拉动弹簧测力计,很难控制匀速直线运动,可以让弹簧测力计一端固定,另一端勾住木块,将木块水平放置在长木板上,然后直接如图所示拖动长木板,从而读出示数。

5、实验结论: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
力越大。

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5、转换法应用:通过拉力的大小来反映摩擦力的大小。

6、在木块移动时,如果提高拉力,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会不变。

7、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拉力大小等无关。

8、实验需要多次测量,得出多组数据的目的是:避免实验偶然性,得出普遍规律。

9、如果在木块移动过程中,不是匀速滑动而是加速滑动,弹簧测力计测出的结果比真实值要偏大。

实验四、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
【实验目的】: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提出猜想】:
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实验方法】:
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实验器材】:
小桌子、泡沫塑料、砝码若干。

【实验步骤】:
①照图甲那样,把小桌腿朝下放在泡沫塑料上;观察泡沫塑料被压下的深度;
②再照图乙那样,在桌面上放一个砝码观察泡沫塑料被压下的深度;
③再把小桌翻过来,如图丙,观察泡沫塑料被压下的深度。

步骤①、②是受力面积一定,改变压力的大小,步骤②、③是压力一定,改变受力面积。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泡沫塑料被压下的深度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作用效果越明显;
压力大小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作用效果越明显。

【考点方向】:
1、此实验采用的方法有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2、此实验使用海绵而不用木板为什么?答:木板不容易产生形变,而海绵容易产生形变,便于观察实验现象。

3、比较图甲和图乙可以得到实验结论是: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不能说压强越明显,因为探究这个实验时还没有提出压强的概念)。

4、比较图乙和图丙可以得到实验结论是: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5、用海绵形变的大小来衡量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是转换法;
6、而在探究压力作用效果具体受哪个因素影响时,采用了控制变量的方法。

7、如果将图乙中的海绵换成木板,压力的作用效果与放海绵的作用效果相同吗?
答:相同,因为压力的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有其他因素无关,改成木板后只是我们观察不到效果而已。

8、小明同学实验时将物体沿竖直方向切成大小不同的两块.他发现它们两块对海绵的压力作用效果相同,
由此他得出的结论是: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无关.你认为他在探究过程中的做法是否正确?原因是:不正确,她没有控制压力大小相同。

实验五、探究液体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实验
【实验目的】:
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实验器材】:
压强计;相同的大烧杯2个;食盐;水;刻度尺。

【实验设计】:
提出问题: 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或假设:可能与液体深度,液体的密度,液体重力,方向等有关。

【实验方法】:
控制变量法
【实验步骤】:
①将水倒入烧杯,如图a,控制探头在水下深度不变,调节旋钮改变探头的朝向,观察并测出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将数据填入下表。

②如图b,控制橡皮膜的朝向不变,改变探头浸入水中的深度,观察并测出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将数据填入下表。

③如图c,控制探头在水和盐水下的深度相同,观察并测出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将数据填入下表。

实验内容液体物质探头浸入水下深

橡皮膜朝向U形管两端液面高度差(cm)
a 水相同(5cm)向下相同(5cm)向前相同(5cm)向上
b 水不同(3cm) 向下
不同(5cm)
不同(7cm)
向下
向下
c
水相同(5cm)向下盐水相同(5cm)向下
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压强随液体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同种液体在同深度的各处,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不同的液体,在同一深度产生的压强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密度越大,液体的压强越大。

【考点方向】
1、由图1、图2可以知道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受到重力作用;液体有流动性。

(因此在太空失重情况下液体不会产生压强)
2、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中,采用了哪些方法?答: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3、通过观察什么开知道液体压强大小的?答“U型管内页面的高度差,高度差越大说明液体产生的压强越大”。

4、实验前的两个操作:(1)先检查U型管左右两边的液面是否相平。

(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用手压金属盒上的橡皮膜,观察U型管中液面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明显,则气密性良好)。

5、实验时发现U型管内高度差没变化原因是什么?怎么解决?
答:气密性不好,拆下来重新安装。

6、使用的U型管是不是连通器?答:不是。

7、此实验U型管内液体为什么要染成红色?答:使实验效果明显,便于观察。

8、比较甲乙实验结论是:液体密度一定时,深度越深,液体产生的压强越大。

9、比较乙丙实验结论是:当液体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液体产生的压强越大。

9、如图甲乙,金属盒在水中的深度和U型管内页面的高度差大小有何关系?为什么?
答:相等,因为两侧产生的压强相等,液体密度相等,所以深度也相等。

10、如图丙,左侧金属盒的深度和U型管内页面的高度差大小有何关系?为什么?
答:U型管内高度差比金属盒的深度大。

因为盐水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两边压强相等,所以U型管内高度差比金属盒的深度大。

11、测量出U型管内页面的高度差,能否算出金属盒在左侧液体中的压强?
答:能,因为两侧压强相等。

实验六、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
或者
【实验目的】:
探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

【实验原理】:
阿基米德原理。

【实验器材】:
弹簧测力计、金属块、量筒(小桶)、水、溢水杯、
【实验步骤】:
①把金属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记下测力计的示数F1。

②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液面示数V1。

③把金属块浸没在水中,记下测力计的示数F2和此时液面的示数V2。

④根据测力计的两次示数差计算出物体所受的浮力(F 浮=F1-F2)。

⑤计算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V2-V1),再通过G水=ρ(V2-V1)g 计算出物体排开液体的
重力。

⑥比较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重力之间的关系。

(物体所受浮力
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
次数物重
G(N)
拉力
F拉(N)
F浮=
G-F拉(N)
杯重
G杯(N)
杯+水重
G杯+水(N)
排开水重
G排=G杯+水-G杯(N)
比较F浮和
G排
1 2 3
【实验结论】:液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考点方向】:
1、为了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需要比较的物理量是:浮力和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1、弹簧测力计使用之前要上下拉动几下目的是:检查弹簧测力计是否存在卡阻现象。

2、实验中溢水杯倒水必须有水溢出后才能做实验,否则会出现什么结果: 答:会出现浮力大于物体排开水的重力。

3、实验前先称量小桶和最后称量小桶有何差异:最后称量小桶会因水未倒干净而产生误差。

4、实验结论: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5、实验时进行了多次实验并记录相关测量数据目的是:避免实验偶然性、使结论更具普遍性。

6、实验中是否可以将金属块替换为小木块,为什么?
答:不可以,因为小木块浸入水中后会吸附部分水,影响溢出水的体积。

7、如果用塑料方块来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去除弹簧测力计悬挂,直接将物块轻轻放入水中即可。

8、实验过程中,难免有误差存在,请说出一些容易导致误差的原因:小桶中的水未倒净,排开的水未全部流入小桶等。

实验七、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实验
【实验目的】
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器材】
透明玻璃筒、鸡蛋、食盐、弹簧测力计、金属圆柱体、细线、烧杯、小石块 【实验原理】
称重法测浮力: F 浮 =G-F 【实验步骤】
①把鸡蛋放入盛水的透明玻璃筒中,鸡蛋沉入筒底,然后向水中撒盐并搅动,观察鸡蛋的浮沉情况。

②用弹簧测力计提着金属圆柱体慢慢浸入水中,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情况, ③用弹簧测力计提着小石块浸没在水中,改变其深度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情况, 【实验结论】
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不仅与液体的密度有关,还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考点方向】
1、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用到了“称重法”测浮力:=-F G F 浮拉,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越小,说明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

2、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实验中利用“控制变量法”,把多因素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问题。

3、注意完全浸没和不完全浸没对实验的影响。

4、实验原理:称重法。

5、弹簧测力计自身重力和细线以及盐水的浓度会对实验产生一定的误差。

6、换用不同的物体和液体重复实验目的是:避免实验偶然性,得出影响浮力大小影响的普遍性规律。

7、用手拉弹簧测力计的不知之处是:读取数据时易受晃动而影响测量结果。

8、通过实验可以得出影响浮力大小的根本因素是:排开液体的重力。

9、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其他因素一定时,排开液体体积越大,浮力越大。

10、浮力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其他因素一定时,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越大。

11、浮力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实验八、探究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实验
【实验目的】:
探究物体的动能大小因素 【实验器材】:
木板 长方形木块 质量不同的小球 【实验原理】:
观察下车在木板上移动的距离,如木块移动的越远, 表示木块做的功越多,说明小车具有很大的动能; 【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实验步骤】:
①将木板的一端垫高,组成一个斜面;
②让小球在斜面的不同高度滚下,推动木块在木板上前进,观察木块在木板上移动的距离。

(做三次)
③换做质量在较大的小球在斜面的同一高度滚下,观察木板在木板上移动的距离。

(做三次)
【实验现象】:
1、同一小球在斜面越高的地方滚下,木块被推的越远;
2、质量不同的小球,在同一高度滚下,质量越大的小车,把木块被推的越远
【实验结论】:
1、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2、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3、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
【考点方向】:
1、猜想:动能大小与物体质量和速度有关;
2、实验研究:研究对象:小钢球方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3、如何判断动能大小:看木块被小钢球推动的距离多少;
4、使质量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静止释放的目的:使小球到达水平面时的初速度相同;
5、如何改变钢球速度:使钢球从不同同高度滚下;
6、分析归纳:保持钢球质量不变时结论:运动物体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7、保持钢球速度不变时结论:运动物体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8、得出结论:物体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速度越大动能越大,质量越大动能也越大。

9、斜面的作用:使物体具有速度并改变物体速度的大小。

10、水平面的作用:使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受力平衡,在水平方向只受摩擦力。

11、能量转化:在斜面上机械能转化过程:重力势能转化成动能,在水平面上能力转化过程:动能转化为内能。

12、木块最终停下来的原因:在水平面受到摩擦力。

13、实验推理与假设:当水平面绝对光滑,小球将做匀速直线匀速,不能达到探究目的。

14、超载、超速问题判断:超速时,质量不变,速度越大,动能越大;超载时,速度不变,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15、用小球做实验有不足之处是:不能保证小球在水平面上沿直线运动。

实验九、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
【探究目的】:
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器材】:
杠杆、钩码盒一套、弹簧测力计、细线、刻度尺;
【探究假设】:
杠杆的平衡可能与“动力和力臂的乘积”、“阻力和阻力臂的乘积”有关。

【实验步骤】:
①调节杠杆两端的,使横梁平衡。

②在杠杆的左右两端分别用细线依次悬挂个数不同钩码【每一个钩50g=0.05kg,重为:G=mg=0.05kg×10N/kg=0.5N】,(假设左端砝码的重力产生的拉力为阻力F2,右端钩码的重力产生的拉力为动力F1,)先固定F1大小和动力臂l1的大小,再选择适当的阻力F2,然后移动阻力作用点,改变阻力臂l2大小,直至杠杆平衡,分别记录下此时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和阻力臂l2的数值,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③固定F1大小和动力臂l1的大小,改变阻力F2的大小,在移动阻力作用点,改变阻力臂l2大小,直至杠杆平衡,记录下此时的阻力F2和阻力臂l2的数值,并填入到实验记录表格中。

④改变动力F1的大小,保持动力臂l1的大小以及阻力F2大小不变,再改变阻力F2作用点,直至杠杆重新平衡,记录下此时动力F1大小和阻力臂l2的大小,并填入到实验数据记录表。

⑤整理实验器材。

动力F1(N)动力臂
l1(cm) 动力×动力臂
(NM
阻力
F2(N)
阻力臂
l2(cm)
阻力×阻力臂(N•m)
步骤2
步骤3
步骤4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记录数据,探究结论是:公式表示:思考:在上述探究实验中,为什么每次都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
答:可以方便用刻度尺来直接测出实验中杠杆的力臂大小
【考点方向】:
1、实验前杠杆的调节:。

2、将杠杆调成水平平衡的目的是:。

3、选择杠杆终点作为支点的好处:。

4、将砝码换成测力计的好处是:。

5、将砝码换成测力计的缺点是:。

6、如上图,乙图和丙图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作怎样变化:。

7、你认为哪个图更合理?答:。

8、使用弹簧测力计代替钩码最终目的是:。

9、多次实验的目的是:。

1.命题点
(1)让支点处于杠杆中央的目的:减小杠杆自重对实验造成的影响。

(2)杠杆平衡螺母的调节:左高左调、右高右调。

(3)实验时应调节钩码的悬挂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目的是便于测量力臂。

(4)本实验多次测量的目的是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得出普遍规律。

(5)用弹簧测力计代替杠杆一侧所挂钩码,当测力计由竖直方向拉变成倾斜拉,要使杠杆仍保持平衡,测力计的示数会变大,是因为拉力的力臂变小。

(6)实验数据分析。

(7)实验结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1L1=F2L2)
2.解决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问题基本要领
(1)知道杠杆平衡是指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

实验前应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这样做的目的是方便从杠杆上量出力臂。

(2)实验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写成公式为F1l1=F2l2。

(3)还可以利用动力乘以动力臂是否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来判断杠杆平衡与否。

实验十、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
【实验目的】:
会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实验原理】:
【待测数据】:
物重G、拉力F、重物上升的距离h、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
【实验器材】:
钩码、滑轮组、铁架台、细线、弹簧测力计、刻度尺。

【实验步骤】:
①用所给器材组装如图1所示滑轮组。

②将钩码挂在滑轮组下方,记录下所挂钩码的重力,用弹簧测力计竖直拉住绳子自由端。

③将刻度尺放在如图所示的位置,分别记录下钩码和绳子自由端的起始位置。

④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绳子自由端,使物体匀速上升一段距离,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并记录物体上升后所达到的末位置以及绳子自由端上升到的末位置。

⑤根据测量数据,分别计算出钩码上升的距离h和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然后根据W有用=Gh和W总=Fs计算出有用功和总功,按η
计算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⑥改变所挂钩码的重力,重复以上实验步骤。

次数钩码重
/N
钩码上升
高度/cm
滑轮组有
用功/J
弹簧测力
计示数/N
弹簧测力计
移动距离
滑轮组总功
/J
机械效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