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说课稿(优选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说课稿第1篇】
【教学目标】
1、了解律诗特点,读出韵味。

2、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3、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情境。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教学难点】
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情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检测预习,请学生们齐读诗歌。

(学生齐读)
师:大家没有读错字,节奏把握得还行。

二、了解学习目标。

幻灯片显示学习目标:
1、了解律诗特点,读出韵味。

2、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3、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意境。

(请一个学生大声朗读)
三、活动一:了解律诗,读出韵味。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一个“律”字,请学生们组词。

生:律师、法律、严于律己……
师:《尔雅》中说:“律,法也。

”律的本义是规定和法度。

律诗又称格律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法度最为严谨的一种诗歌体裁。

幻灯片展示:律诗的章法:篇有定字,句有定字。

字有定音,音分平仄。

(一)、篇有定字,句有定字:
师:请同学们齐读律诗的章法。

(学生齐读)。

律诗是“篇有定句”,大家以句号为单位,数一数律诗是几句?
生:八句。

师:不错,八句以上的律诗我们称之为“排律”。

“句有定字”,再请一个同学来理解“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生:“五言律诗”就是每一句是五个字的律诗;“七言律诗”是指每一句是七个字的律诗。

师:“五言律诗”简称为“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为“七律”;他们八句分为四联,请大家根据每一联的名称的意思,思考一下应该对应哪一联,连连线。

幻灯片展示:第一二句尾联
第三四句首联
第五六句颈联
第七八句颔联(颔:下巴)
(学生回答:老师提示根据人身体的部位,由上到下的记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师:现在我说哪一联,你们快速的读出诗中的句子。

(师生共同完成活动:或齐答、或开火车。


(二)、字有定音,音分平仄。

1、律诗的平仄:
师:“字有定音,音分平仄。

”平仄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

律诗中有一套固定的平仄格式,八句中每一句的每一个字,该平该仄,必须逐字讲究,古音和今音略有不同,大概可以这样分:
幻灯片展示:平声:约为今音的一二声仄声:约为今音的三四声
例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师:平声声调漫长,有绵延之感;仄声短促有力,含顿挫之意。

请同学们在读平声时,延长声调,一个平声缓缓的晃一圈头;读一个仄声时,晃半圈头。

我们用这种“摇头晃脑法”把握韵律,还可以治疗颈椎。

(生笑)
(活动练习:老师摇头晃脑的范读首联,学生各自模仿亦摇头晃脑的读,选一两个读得好的表演一下)
师:这样平仄相间,形成了诗歌均匀而多变的节奏,抑扬顿挫,婉转和谐,下面我们用“摇头晃脑法”将这整首诗的平仄读出来。


家看黑板的板书,为了方便大家区分把握平仄。

老师用“─”表示平声,用“│”表示的仄声。

黑板板书展示: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活动练习:学生各自模仿亦摇头晃脑的读,老师摇头晃脑的范读,然后学生单个、齐读表演。


2、律诗的押韵:
师:律诗的音韵之美除了平仄婉转和谐之外,在诗歌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是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这叫押韵。

幻灯片展示:押韵:全首诗通押一韵,通常压平声韵。

一三五七不论,二四六八分明
师:现在请同学们在诗歌中找出押了韵的韵脚字是哪些。

生:应该是:前、悬、年、边。

师:看看韵脚字都在哪几句上?
生:在第二、四、六、八上。

师:对的,这就是押韵的一个规律即:一三五七不论,二四六八
分明。

请同学们在读韵脚字时,声音适当的延长,这样能使朗诵吟咏时,产生音韵和谐之感。

(学生活动:学生先自己体会读有韵脚字的诗句,然后加上平仄的“摇头晃脑法”,一起齐读诗歌。


师:这一次的吟咏韵味十足,比课前的第一次读得棒多了,但感觉仍缺少些情感。

下面我们进入到今天的第二个活动。

四、活动二:理解诗意,读出情感
1、谈初读感悟:
师:请同学们结合你的初读感悟,思考一下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生:对家乡的思念。

师:很棒,你把诗歌的大致意思读懂了。

2、知人论世:
师:读诗还讲究知人论世,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资料,并结合诗人的情感,思考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幻灯片展示: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人。

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

写这首诗时,诗人经过镇江到江南一带去。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诗人的形象:一个漂泊羁旅、思念家乡的游子。

3、深入研读:
师:请找出体现诗人漂泊外地、思念家乡的字句,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交流讨论,五分钟后交流答案。


生:“次”是停泊之意,题目的意思是作者暂时停泊在北固山下。

师:是啊,这仅仅是诗人旅途中的一个驿站,不是最后的港湾。

生:诗人在绿水之上乘着“行舟”,驶向青山之外的“客路”,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羁旅在外,车马劳顿。

师:你言简意赅,很好的诠释了首联的含义。

生:作者思念家乡,写了一封“乡书”,希望“归雁”能够帮他带回洛阳。

师:“鸿雁传书”是古诗歌中经常用的典故,同学们要把“归雁”和“小燕子”这两个“yàn”字区分开来。

师: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哪一句诗点明了写作的时令?
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结合注释看,这首诗应该是写于年末春初,黎明之前。

师:是啊,这个时候一般的人家都是亲人团聚,其乐融融。

而诗人却孤身漂泊在外,且时序交替,匆匆不可待,怎叫人不顿生思乡之情?
五、活动三:品味意象,联想意境。

1、师:诗歌一般来说是“诗中有画”,你觉得哪一联最有画面感?
(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用简单的语言勾勒诗歌的图画。


2、师:现在请发挥你的想象,描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情景。

生:江面潮水涨起来了,风吹着船帆鼓鼓的。

师:是这样的吗?同学们,要描述诗歌的情景,还是有规律可循
的。

首先,请同学们找出这句诗写了哪些景物?
生:潮、两岸、风、帆
师:根据诗人的描述,想象一下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回答,老师点拨:两岸阔是潮平的结果,我们可以感悟到潮水涌涨,江水浩渺。

风“正”,“正”应该理解为“和、顺”,微风和顺;帆“悬”,“悬”是端端直直的高挂着,可见波平浪静。

师:那么看到这样的景物,诗人的心情会是怎样?
生:应该是心胸开阔,心情愉快。

师:对的,这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3、总结提升:
师:现在,我们归纳总结,如何品味诗歌意象,描绘情景。

幻灯片展示:品味诗歌意象,描绘情景
第一步:找景物——品特点——悟情感
第二步:发挥想象,缀连成文。

六、学以致用:(课后作业)
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发挥你的想象,描绘颔联的情景。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三个活动,吟咏诗歌的韵味,品味诗歌的情景,有方法,有规律,希望同学们能将所学,应用到以后的诗歌学习中去,谢谢大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说课稿第2篇】
教学目标:
了解作家、作品及律诗的相关知识;理解诗歌的内容,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背诵并默写诗歌。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朗读视频。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古时交通不发达,一些旅居在外和外出做官的人常常会有故园之思,“乡愁”
渐渐地就成为了中国诗歌史上一个重要的创作主题。

今天,我们
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

二、解释题目:
《次北固山下》:“次”,停留的意思。

泊舟停靠在北固山下。

北固山:今在江苏省镇江市北边,三面临江,地势先要,被称为“天下第一江山”。

三、作家简介:
王湾,洛阳人。

唐代诗人。

玄宗先天年间进士,官洛阳尉。

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与綦毋潜友善。

其诗流传不多。

《河岳英灵集》称:“湾词翰早著,为天下所称最者不过一二。

游吴中作《江南意》诗云‘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张燕公(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


四、整体感知:
1、学生跟着朗读视频读两遍,体会五言律诗朗读时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读两遍,然后齐读一遍。

3、教师讲解有关律诗的知识,学生做相关笔记。

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通常每首八句,以八句完成一个意思的表达,每二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律诗句子字数整齐划一,每句或五言,或七言,分别称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律诗字数固定,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四十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五十六个字,还有每句六字,全首四十八字的,称六言律诗,传世作品极
少。

律诗歌讲究押韵平仄,一般情况下,偶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颔联和颈联讲究对仗,要求上下两句在意思、句法、词性、音律等方面相对,因此这两联又叫“工对”。

4、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大意,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予以标记,然后师生交流明确诗歌大意。

5、学生个性化表述诗歌大意,教师适时予以点评指导。

行人旅居的小路还在青山之外,我乘坐的小船在山前绿波上行驶。

潮水上涨,两岸江面无比宽阔,顺风前进的白帆高高悬挂。

海上的太阳在残夜里升起,江上的新春在旧年未尽时已至。

我的家信该怎样寄回乡啊?希望北飞的鸿雁能给我带回洛阳。

6、学生再次齐读诗歌。

五、赏析探究:
师:你觉得这首诗歌哪一联写得最好,试着选择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学生四人一个小组,相互讨论交流,并推荐一个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补充。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为下文的.写景做了铺垫,也与尾联“乡书”、“归雁”相呼应。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这一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字炼得好,因为“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船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同时,“潮平”一语,又为颈联中的“江春”做了铺垫。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象征进行强调,“生”和“入”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自然事物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孕育在残夜之中,并将驱走黑暗;江春已潜入寒冬未尽的旧年,将赶走严冬。

时序的交替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自然的规律不可阻挡。

师:大家想一想,“海日”和“江春”这两种景物跟诗人的乡愁有关吗?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一问一答,卒章显志,借鸿雁传书,诗情画意般的传达出了对家的深切思年,为全诗歌罩上了一层浓厚的乡思愁绪。

同时,与首联遥相呼应,整首诗收放自如,整饬统一。

六、背诵诗文:
学生展开背诵竞赛,教师予以点评。

七、学生作业:
默写诗歌两遍,任意选取角度,鉴赏诗歌的颔联和颈联。

八、板书设计:
次北固山下
王湾
首联:铺垫下文,呼应结尾
颔联:炼字精当,铺垫下文
颈联:拟人手法,蕴含哲理
尾联:卒章显志,照应开头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次北固山下说课稿第3篇】
教学设想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3、继续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重难点分析:
1、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2、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以言志”,确实,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会吟诗,意味着在任何社交场合你都无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因为所有的人都必须吟唱《诗经》中的诗句来和对方交流。

因此,在诗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诗人的情志就一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

在唐朝,这种传统的表现形式一般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志向为主,到了宋朝,世人都崇尚讲究理趣的诗歌,所以这种古已有之的传统就主要体现于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上了。

我们小学早已学过的《登鹳雀楼》就有很深的寓意。

(幻灯片1:河、楼、太阳等。

文字:《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谁来说说这首诗所包含的哲理含义?
学生发言。

教师点拨:这里蕴含着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想要
看得更远,那么他必须要站得更高。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首千古传颂的蕴含深刻哲理的诗。

(幻灯片2:《次被孤山下》的封面。

文字:《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音乐:陨。

旋律:悠扬古典。

)让我们合着悠扬的音乐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吧。

二、学习律诗的格律常识
在学习诗歌之前,应先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

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

如《观沧海》。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

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三(《钱塘湖春行》中幻灯片5增加以下文字:“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
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幻灯片2重现,增加一些文字。

如下:)
首联:(1)客路青山外,(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平两岸阔,(4)风正一帆悬。

——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6)江春入旧年。

——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8)归雁洛阳边。

三、鉴赏诗句
1、同学们先自己将这首诗朗读几遍,体会一下诗中包含的情感。

然后说一说你的感觉。

学生发言。

教师点拨: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七言律诗。

诗人王湾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它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又写出来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的胸襟。

2、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分析: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幻灯片3:小舟缓缓前行,周围是绿水青山。

文字:“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此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3、此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