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新课标”“新教材”背景下高中语文测试题的变化出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谈“新课标”“新教材”背景下高中语文测试题的变化出新
发布时间:2023-07-14T11:26:48.935Z 来源:《素质教育》2023年5月总第452期作者:王忠敏
[导读] 比较2020年语文全国高考卷与“新高考卷”(“新课标Ⅰ卷”)及2021年1月份的八省联考卷发现,现代文阅读部分由原来强调的“论述类文本”“实用性文本”“文学类文本”三类考查内容变为了两部分内容,原因之一就是故意淡化文体分类,教育部考试中心为此还称此部分内容为信息类文本阅读。
江苏省江浦高级中学江苏南京211800
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简称“新课标”)颁布实行后,高考语文试卷的命题依据不再是考试大纲,而是2020年1月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而高考评价体系是由“一核”(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四层”(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翼”(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构成的,这就提醒大家今后的高考语文试题将会更灵活,更注重知识运用,更具有综合性和创新性,试卷更注重考查学生的能力素养。
下面笔者谨以2020年高考卷和首次八省联考卷试题及近三年的部分地方模拟卷试题为例,谈谈测试题的变化出新。
一、测试卷现代文阅读出现了淡化文体,增强多文体融合的倾向
现代文阅读继续不强调和不突出文体类别,论述类、实用类文章模糊界限。
比较2020年语文全国高考卷与“新高考卷”(“新课标Ⅰ卷”)及2021年1月份的八省联考卷发现,现代文阅读部分由原来强调的“论述类文本”“实用性文本”“文学类文本”三类考查内容变为了两部分内容,原因之一就是故意淡化文体分类,教育部考试中心为此还称此部分内容为信息类文本阅读。
如2020年新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部分所选的语料是,摘编自葛剑雄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和刘盛佳的《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中的有关“历史地理学”的内容,此内容既可说是论述类文本也可说是实用类文本,另一篇是于坚的散文随笔《建水记》(之四)。
在另一套试卷中的选文更是出现了两个文本,一个主文本是金克木的像小说的随笔《国文教员》,一个是带有论述性、评论性的“自评”。
2021年八省联考卷“现代文阅读”部分所选语料是,摘编自江晓原的《科技创新应树立底线思维——以人工智能发展为例》和韩少功的《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的有关“人机大战的伦理问题”和“机器人无法完全代替文学性”的内容。
一个属于论述性兼具实用性阅读(放在科技类文本上也说得过去),一个是散文随笔。
将来会不会出现更大的融合?如现代文与文言文等的融合,理论上有可能。
当然,为了出题的方便,估计至少会有两个种类,甚至三四个种类。
两个文本的关系要有内在联系,但会不同质或不同侧面或不同观点。
这涉及群文阅读的组合理念:基于比较,意在碰撞。
所以,语料应有所选择,不会勉强凑。
二、现代文阅读题关联性的内容考查增强了,考查的知识面扩大了,模拟卷出现了引入语料外材料的现象
如:2021年1月的八省联考卷《国文教员》第7题: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蔡元培《洪水与猛兽》一文称孟子为“孟轲”,既表达了“五四”时期鲜明的反封建精神,更符合白话文的文体需要。
B.《老残游记》中大明湖听说书一段,是精彩的白话小说片段,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段来渲染王小玉说书时激烈紧张的气氛。
C.司马迁的《鸿门宴》写出了刘邦的决断与项羽的糊涂,直接影响到后世李清照写“生当作人杰”一诗时贬项扬刘的态度。
D.金克木的“化尘残影”,在命名上同鲁迅的“朝花夕拾”有异曲同工之处,两者都隐含了追溯往事的独特意味。
这道选择题通过关联将所选语料外的《老残游记》中“大明湖听书”、李清照的《夏日绝句》诗、鲁迅的散文《朝花夕拾》等内容都引入了试题,这就拓宽了考查内容。
大家试想如果学生没读过“大明湖听书”的内容,这道题就很难正确选择,这就是素养测评。
三、测试卷出现了开放性答案
如:2021年八省联考卷第17题:(3)古代诗人常用“沧海”这一意象展现宽阔胸襟,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
唐代诗人李商隐就写过许多这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或“未谙沧海路,何处玉山岑”。
其实,测试卷设置的主观性、开放性的题目早已屡见不鲜,这在现代文阅读理解题和诗歌鉴赏题中经常会见到。
如2021年南京市六校联合体试卷第5题:
有人认为,中国传统建筑没有永恒的东西。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6分)
此题答案无论回答同意还是不同意,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合乎逻辑即可,答案是开放的。
四、测试卷出现了考查不同体裁、不同媒介对同一内容不同处理效果的比较分析题
如:2023年高三湖北十一校第二次联考第9题:两个文本主要内容类似,相较文本二的新闻消息而言,小说《信封里的儿子》艺术表现力更强。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 分)
此题就是将大致相同的内容在小说和新闻消息两种体裁中的不同表达效果作比较,增强了考查的综合性。
又如:2020年南京、盐城二模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张宗琪》(节选自毕飞宇的《推拿》)中的第3题:文中划线句(数到第十五的时候,高唯说:“就不用再数了吧?”)在电视剧中被改成“高唯说:‘十五块,是我的五倍。
’”请比较并分析两个版本的不同表达效果。
(6分) 这种题型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它考查的是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效果具有差异性的问题五、测试卷出现了考查学生用语料中提供的信息或方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题型
如:2021年1月的八省联考卷第3题: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一群文学专业的研究生竟然难以分辨两首写景诗歌中,哪一首是由诗歌游戏软件所生成的,哪一首是宋代秦观的作品。
B.某网站售价15元的“写作软件”,简直是最廉价的抄袭助手,已成为时下一些网络作家的“另一半”甚至“另一大半”。
C.文学中的那些“恍惚而来,不思而至”(汤显祖语),字里行间非常微妙,其复杂性非任何一套代码和逻辑可以穷尽。
D.“宫斗”神剧总是王痴、妃狠、暗下药,“武侠”神剧总是秘籍、红颜、先败后胜,人机合作能有效支持这些类型化写作。
再如:2021年江苏省《新课标素养测评卷》中的一道题:自2015年来的端午节,网络和微信圈里大量传播:端午节是个祭祀节日,传说这天伍子胥自刎、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罗江——总之,农历五月初五是个悲壮的日子,是后人祭祀先人的日子。
所以在
端午节向你问候祝福,要说“端午安康”,而不能说“端午快乐”。
请你依据有关资料对此作出反驳,阐明理由。
这种设计体现了测试题目贴近学生生活的原则,测评的是学生以情境为载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问题设计强调了读者意识,读者已不只是个旁观者,还要深入参与,要有自己的分析、推理和判断
上面有关“端午节”的问题就能体现这种情况。
再举两例,如2021年八省联考卷第5题:有人认为,在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截然相反。
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6分)
2021年江苏省《新课标高中语文学业质量测试卷(一)》(《普通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指南》)中的一道题。
假设把贫穷也看成是一种困难,(甲)文在赞美甘于贫穷、不以为意的原宪,而(乙)文却在批驳赞美苦难的做法,它们是否有矛盾?请作出分析。
(6分)
根据材料中所说的扶贫政策,你觉得应该如何实施具体某地的脱贫工作?
这些问题已不是仅能通过从语料中找寻现成的语句所能回答的了,要想回答好此类问题,就需要学生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分析、推理和判断,作出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合乎逻辑的回答。
七、应特别注意文言文第一题、第二题出现的新特点:文言断句从单一选择题到自行断句的变化;文化常识从“完全文化常识命题法”到“词语+文化常识命题法”,再到“课内外词语结合命题法”的变化
如:2023年安徽、黑龙江、吉林、云南四省新课标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第10题: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
这种变化增加了学生做题的难度,应引起师生的重视,平时注意加强这方面的讲解与训练。
如:2021年八省联考卷第11题: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讳,字面意义是指不可隐讳,又常常用作对尊长者死亡的一种委婉的代称。
B.结婚,文中指男方女方两家之间结成婚姻关系,现代指男性与女性结为夫妇。
C.休沐,字面意义是休息沐浴,古代官员每隔一段时间休沐,也就是请假休息。
D.发觉,文中指败露,现代指发现、觉察,败露,也可以理解为被发现、被觉察。
分析发现,这道题显然是从词语的字面义、引申义、语境义、古今义等方面对“不讳”“结婚”“休沐”“发觉”这四个词做了词语义的考查,这就弱化了单纯考查文化、文学常识的内容。
另如:2022年下学期南京市高二语文期中试卷第11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固争”的意思是坚持争辩,“固”与《五石之瓠》中“夫子固拙于用大矣”的“固”含义不同。
B.“当死”的意思是应当死去,“当”与《谏太宗十思疏》中“人君当神器之重”的“当”含义相同。
C.“狱事”的意思是有关诉讼案件的事,“狱”与《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的“狱”含义相同。
D.“翕然”的意思是一致,“翕”与《促织》中“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辟”的“翕”含义不同。
(文言文“钱若水”)
此题由考查古代文化常识就完全转向了考查文言实词,且与学生所学的课文相连。
这也不难理解,随着测试的增多,重要的,易考的,没考过的文化、文学常识越来越少,出题的难度越来越大,所以寻找新的突破口在所难免,这可能预示着一个新的出题方向和领域。
这就提醒我们平时的备考训练既要关注文化、文学常识,又要注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应注意词语的梳理探究。
八、语用题创新的可能性最大,创新的质量也可能会最高,并且知识点考查全覆盖
2020年全国1卷考查的语用知识点有词语、病句、标点、补写、新闻压缩等;新课标Ⅰ卷考查的知识点有标点、修辞、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病句、新闻压缩等;新课标Ⅱ卷考查的知识点有词语、衔接、病句、补写、新闻压缩等;八省联考卷的考查点有衔接(句式)、修辞、语病、补写(语脉和逻辑)、提炼压缩概括(新闻、下定义、文段要点);江苏卷是独立的几道题,考查的知识点有词语、衔接、文化常识+得体、图表理解(跨媒介)等;浙江卷考查的知识点有字音字形、词语、标点、语病、连贯、漫画题名与创意阐释等。
另外,还有仿句、微写作、情境中的得体转述等,还包括过去的写启事、通知、图表(示)转换、句式变化等等。
语用新题型示例:
1.依据材料归纳“打工”的语义变迁。
2.用XX作为例子写一段论证的话,去论证某观点。
3.根据图示写一段话教奶奶使用微信支付。
4.修改垃圾分类告示或根据流程图写垃圾分类送装的说明。
5.填充思维导图。
6. 如果用“言之有序”来点评例1和例2的表达,哪个片段更为合适?为什么?等等。
总之,语用题的考查会覆盖每个知识点,学生平时的备考不可厚此薄彼,不可专攻固定的几项,应该训练无死角,并且注意语料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注意问题设计得生活化、情境化和创新性。
九、整本书阅读的考查必然会走向素养测评
在新教材“必修(上、下)”册中,“整本书阅读”都是以单元为单位独立设置的,且明年又是江苏省新教材实行以来的第一次高考,“整本书阅读”的内容到底会怎样落实,究竟会以怎样的形式考查,一直是我们既好奇又困惑的地方,现根据一些地方的测试题略作推测。
例1:2022年上海市春季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最后一题: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最后甚至归结到“心安”两字。
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
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文中我与母亲的“相处”是否依然符合费孝通对乡土社会“孝”的特点的理解。
本题的考查点是以整本书中的概念、原理解释试卷文本中的现象。
例2:2022届普陀区一模卷:学校戏剧节排演《红楼梦》,请你为林黛玉的扮演者租借一套戏服。
租借处只剩三套相对合适,颜色基调分别为大红、纯白、淡绿,你会选择哪一套?
请根据你对林黛玉这一艺术形象的了解和认识,结合上面的社科文对色彩内涵的阐释,说明选择理由。
本题的考查点是根据整本书中的人物个性,作出合理推测。
例3:2023年南京市高三语文二模卷现代文阅读Ⅱ第9题:在瑞宣身上体现了老舍对传统家族伦理思想的理解与反思,请结合本文和《乡土中国》相关内容加以分析。
(6 分)
本题的考查点是以整本书中的概念、原理解释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思想和行为及作者对这一内容的看法等。
仅从以上三例就可见一斑,整本书阅读的考查必然会从对识记能力的考查走向素养测评,必然会从对浅显阅读(识记)的考查走向对深度阅读(素养)的考查。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中语文测试题确实出现了新情况、新变化,但我们要坚定一种信念,即无论题型怎么变,试题能力考查点不会变,试题解答方式、解答要领、注意事项等不会变。
要做好一手准备,即全面复习不留死角。
备考的试题务必依据新课标中关于“学业质量”的描述来设计,特别是要细读“质量描述”相关内容,并做好各个能力点的备考训练。
在这里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新课标”中的命题原则:
1.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考查目标。
2.以情境任务作为试题主要载体。
3.以综合考查作为命题导向,避免以单纯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设计考题,避免死记硬背,倡导综合性的测试形式,可围绕情境设置一组有内在联系的、指向核心素养的问题或任务。
4.选用的语言材料要具有时代性、典型性和多样性,贴近学生生活。
5.测试形式要创新,多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题目,体现学生个性;多设置主观性、开放性的题目,展现学生智慧,鼓励学生发挥和创造。
试卷结构和测试形式不应固化,以避免形成新的应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