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先秦诸子选读》配套文档:第五单元 《庄子》选读 五 自主检测与反馈 Word版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主检测与反馈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颐隐于齐
B .不翅于父母
C .果以恶骇天下
D .此古之所谓县解也
答案C
解析A 项“齐”通“脐”,肚脐。
B 项“翅”通“啻”,只、仅仅。
D 项“县”通“悬”,倒悬。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吾以南面而君天下吾与孔丘,非君臣也
B.⎩⎪⎨⎪⎧ 无君人之位以济乎人之死果以恶骇天下
C.⎩⎪⎨⎪⎧ 女恶之乎予何恶
D.⎩⎪⎨⎪⎧ 刖者之屦,无为爱之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
答案C
解析C 项都译为“厌恶”。
A 项主宰、统治/君主。
B 项来/因为。
D 项爱惜/喜爱。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其妻子环而泣之
B.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
C.金踊跃曰:“我且必为镆铘!”
D.恐吾无其实
答案B
解析B项古今义均为“认为”。
A项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C项古义:跳跃。
今义:形容情绪热烈,争先恐后。
D项古义:实在的政绩。
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内保之而外不荡也(代水)
B.子祀曰:“女恶之乎?”(代你,即子舆)
C.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代灵府,即心)
D.寡人丑乎,卒授之国(代这,即国家)
答案C
解析A项应代“像水一样平静”。
B项应代“得病后丑陋的模样”。
D项应代“他”,即哀骀它。
5.对下列句子句式特点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内保之而外不荡也②唯命之从③是必有异乎人者也④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
⑤不爪剪⑥恶乎往而不可哉⑦不得复使
A.①③⑤/②④/⑥⑦
B.①⑦/②⑤⑥/③④
C.①④/②⑥⑦/③⑤
D.②④⑥/⑤/①③⑦
答案B
解析①⑦为被动句,②⑤⑥为宾语前置句,③④为判断句。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罗洪先,字达夫,吉水人。
父循,进士。
历兵部武选郎中。
会考选武职,有指挥二十余人素出刘瑾门,循罢其管事。
瑾怒骂尚书王敞,敞惧,归部趣易奏。
循故迟之,数日瑾败,敞乃谢循。
循历知镇江、淮安二府,徐州兵备副使,咸有声。
洪先幼慕罗伦为人年十五读王守仁《传习录》好之欲往受业循不可而止乃师事同邑李中传其学嘉靖八年,举进士第一,授修撰,即请告归。
外舅太仆卿曾直喜曰:“幸吾婿成大名。
”洪先曰:“儒者事业有大于此者。
此三年一人,安足喜也?”洪先事亲孝。
父每肃客,洪先冠带行酒、拂席、授几甚恭。
居二年,诏劾请告逾期者,乃赴官。
寻遭父丧,苫块蔬食,不入室者三年。
继遭母忧,亦如之。
十八年,简宫僚,召拜春坊左赞善。
明年冬,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疏请来岁朝正后,皇太子出御文华殿,受群臣朝贺。
时帝数称疾不视朝,讳言储贰临朝事,见洪先等疏,大怒曰:“是料朕必不起也。
”降手诏百余言切责之,遂除三人名。
洪先归,益寻求守仁学。
甘淡泊,炼寒暑,跃马挽强,考图观史,自天文、地志、礼乐、典章、河渠、边塞、战阵攻守,下逮阴阳、算数,靡不精究。
至人才、吏事、国计、民情,悉加意谘访。
曰:“苟当其任,皆吾事也。
”邑田赋多宿弊,请所司均之,所司即以属。
洪先精心体察,弊顿除。
岁饥,移书郡邑,得粟数十石,率友人躬振给。
流寇入吉安,主者失措。
为画策战守,寇引去。
素与顺之友善。
顺之应召,欲挽之出,严嵩以同乡故,拟假边才[注]起用,皆力辞。
初,告归,过仪真,同年生主事项乔为分司。
有富人坐死,行万金求为地,洪先拒不听。
乔微讽之,厉声曰:“君不闻志士不忘在沟壑耶?”江涨,坏其室,巡抚马森欲为营之,固辞不可。
隆庆初卒,赠光禄少卿,谥文庄。
(节选自《明史·罗洪先传》)
注边才:治理边疆的才能。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洪先幼慕罗伦/为人年十五/读王守仁《传习录》/好之欲往/受业循不可/而止乃师/事同邑李中/传其学/
B.洪先幼慕罗伦为人/年十五/读王守仁《传习录》/好之欲往/受业/循不可而止乃师/事同邑李中/传其学/
C.洪先幼慕罗伦为人/年十五/读王守仁《传习录》/好之/欲往受业/循不可而止/乃师事同邑李中/传其学/
D.洪先幼慕罗伦/为人年十五/读王守仁《传习录》/好之/欲往受业/循不可而止乃师/事同邑李中/传其学/
答案C
解析“洪先幼慕罗伦为人”显然不能断开,故排除A、D两项。
“好之欲往受业”中“好之”是“喜欢它”的意思,“欲往受业”是其做法,故排除B项。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的人。
明清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其中殿试一般每三年进行一次,文中“三年一人”即可印证。
B.“修撰”为官名。
唐代史馆有修撰,掌修国史。
宋有集英殿﹑右文殿等修撰,至元时,翰林院始设修撰,明清因袭之,一般于殿试揭晓后,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即授翰林院修撰。
C.“母忧”指母亲的丧事。
为父母守丧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一种孝顺的行为,明清时期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制,守丧期一般为三年,“苫块蔬食,不入室者三年”即守丧之礼。
D.“谥”为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去世后,根据他们的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蕴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答案D
解析“给予一个蕴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错,应该是“蕴含善恶评价”。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罗洪先志向远大。
他拜同乡的李中为师,学习李中的学说。
他认为考中进士并不值得炫耀,认为儒学之士的事业应该更大。
B.罗洪先范言敢谏。
皇帝常常称病不上朝,罗洪先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在皇帝非常忌讳太子临朝时,依然敢于上疏,请求皇帝让位,让太子接受群臣朝贺。
C.罗洪先心忧国民。
他留心察访人才、吏事、国计、民情,发现田赋弊端,请求均衡处理并使积弊消除;流寇侵入吉安,他献策战守并使盗贼退兵离去。
D.罗洪先正直淡泊。
他拒不同意犯罪富人拿钱请求免死的行为;因江水上涨,屋子被毁,他坚决推辞巡抚马森为其营造房屋的好意。
答案B
解析文中说“来岁朝正后”,是建议太子来年临朝。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敞惧,归部趣易奏。
循故迟之,数日瑾败,敞乃谢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顺之应召,欲挽之出,严嵩以同乡故,拟假边才起用,皆力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王敞害怕,回到兵部催促改变奏折。
罗循故意拖延,数天后刘瑾倒台,王敞于是向罗循道歉。
(2)唐顺之应召入朝,想引他出山,严嵩因是同乡缘故,打算假托以有治理边疆的才能为由起用他,他都极力推辞。
参考译文
罗洪先,字达夫,吉水人。
父亲罗循,是进士。
历任兵部武选郎中。
恰逢考核选拔武官,有二十多个指挥旧时出自刘瑾门下,罗循罢除其管事。
刘瑾愤怒地骂尚书王敞,王敞害怕,回到兵部催促改变奏折。
罗循故意拖延,数天后刘瑾倒台,王敞于是向罗循道歉。
罗循历任镇江、淮安两府的知府,徐州兵备副使,都有治政的名声。
罗洪先幼年仰慕罗伦的为人。
十五岁时,读王守仁的《传习录》,喜欢它,想前往拜师求学,因罗循没有同意而罢休。
于是拜同乡的李中为师,学习李中的学说。
嘉靖八年,(罗洪先)考中进士第一名,授官修撰,马上请求辞官回家。
岳父太仆卿曾直高兴地说:“有幸我的女婿成就了大名声。
”罗洪先说:“儒学之士的事业有比这更大的。
这种人三年就一个,有什么值得高兴的?”罗洪先侍奉双亲,非常孝顺。
父亲每次迎接客人,罗洪先都穿上礼服依次给客人斟酒、拂扫坐席、端授茶几,非常恭敬。
过了两年,(皇帝)下诏弹劾请假超过期限的官员,他才去任职。
不久遭遇父亲的丧事,睡草席枕土块、吃素食,不进厅堂,这样过了三
年。
接着又遇上母亲的丧事,也是如此守丧。
十八年,选拔东宫的官员,(罗洪先)被召任为春坊左赞善。
第二年冬天,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上疏请求来年朝贺太子临朝,皇太子出宫驾临文华殿,接受群臣朝贺。
当时皇帝多次声称有病不上朝,忌讳臣子说让太子临朝的事,见到罗洪先等人的奏疏,非常愤怒地说:“这是料定朕卧病必定不能好了。
”降下亲手写的一百多字的诏令责备他们,于是削除三人的名籍。
罗洪先回到家中,更加寻求王守仁的学问。
甘于淡泊,锻炼于寒冬酷暑,策马腾跃、拉引强弓,查考地图、翻阅历史,从天文、地理、礼乐、典章、河渠、边塞、打仗的阵法和攻守方式,下至阴阳、算数,无不精心研究。
至于人才、吏治之事、国家大计、百姓的情况,都用心咨询访问。
说:“如果身在其位,就都是我的事。
”县里的田赋有很多积久的弊病,请求有关部门均衡处理,有关部门就交托他来处理。
罗洪先细心考察,有弊病就马上除去。
收成不好,他转交书信到郡县,得到粮食几十石,率领友人亲自拿来救济。
流窜的盗贼进入吉安,主事官惊慌失措。
罗洪先为他出谋划策、迎战守卫,盗贼退兵离去。
他向来与唐顺之友好。
唐顺之应召入朝,想引他出山,严嵩因是同乡缘故,打算假托治以有理边疆的才能为由起用他,他都极力推辞。
当初,(罗洪先)请假回家,经过仪真,同年考中进士现任主事的项乔在盐运司任职。
有富人犯了死罪,用一万两银子请求(罗洪先)为自己开脱罪名,罗洪先拒不同意。
项乔暗示劝告他,他严厉地说:“您没听说过有志之士不忘记身处沟壑吗?”江水上涨,毁坏了他的屋子,巡抚马森想为他营造,他坚决推辞,没有同意。
隆庆初年死去,赠官光禄少卿,谥号文庄。
三、语言表达
10.根据自己所学知识,选择合适的句式,补写下面的句子。
文人的情趣和性格似乎与游走在他们笔下的物有了一种微妙的牵系。
庄子笔下有蝶,李白笔下有猿,鲁迅笔下有狼,郭沫若笔下有凤,臧克家笔下有马,钱钟书笔下有猫,齐白石笔下有虾,金庸笔下有鹿……几千年行走的路上,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同时隐没着老虎、狮子般的狂妄和戾气。
屈原笔下的香草,刘禹锡笔下的陋室,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史铁生笔下的地坛,舒婷的笔下的橡树……几千年寻觅的途中,中国的文人在那些神性的物体上隐忍着自己心酸的诉求和寄望,也同时消磨着铁屋子里的悲愤和怨气。
答案(示例)①中国的文人在那些灵性的动物上寄予着自我婉约的中庸和超脱(或:中国的文人在那些灵性的动物上寄予着自我内敛的宽容和修为)
②欧阳修笔下的亭,朱自清笔下的荷塘,老舍笔下的茶馆,沈从文笔下的古城,冰心笔下的小桔灯,许地山笔下的落花生,海子笔下的麦地
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说服不同于说理,说理注重的是过程,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要能获得期待的结果,过程和手段可不考虑。
好的说理要求真实、逻辑合理、论据可靠。
然而,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不一定能起到说服的效果。
如果你跟对方说的理与他的利益不符,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比之下,说服指的是一种实际受影响的行为。
非真实、逻辑谬误、论据不可靠的宣传或误导,也可以产生这样的说服效果——“依从”。
答案①(而)说服只着眼于结果②即便是好的说理
③再好的说理也无法对他产生实际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