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学品化学.(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细化学品化学
1. 绪 论
① 精细化学品化学和精细化工的区别 精细化学品化学:即精细化工产品,指那些能增加或赋予一种产品以特定功能或本身拥有特定功能的小批量,高纯度化学品,称为精细化学品化学。
精细化工:精细化学工业是生产精细化学品工业的通称,简称精细化工。
② 精细化学品的作用及发展趋势 作用:1.增加和赋予各种结构材料以特性
2.增加和保障农,林,牧,渔业的丰产丰收
3.丰富和改善人民的生活
4.促进和推动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
5.高经济效益
发展趋势:1.品种门类继续增加
2.发展速度继续领先
3.结构调整趋向优化
4.大力采用高新技术
2. 表面活性剂
① 表面活性剂概念,结构特征和分类
概念:某些物质加到溶剂中会大大降低溶剂的表面张力,能够使体系的表面状态发生明
显的变化,这些物质都称为表面活性剂。
(PS:某些物质如乙醇等同样可以降低溶剂的表面张力,但对体系表面状态的影响并不明显,不属于表面活性剂的范畴)
结构特征:表面活性剂分子中非极性的亲油(疏水)的碳氢链部分和极性的亲水(疏油)
基团往往分处其俩端,形成不对称的结构(结构)。
这样的分子结构使得这些物质具有一部分可溶于而另一部分易自水中逃离的双重性质(性质)。
(PS:当表面活性剂浓度达到CMC 时,溶液内表面活性剂的单分子或离子开始缔合合成胶束。
溶液浓度的增加,并不能显著的增加溶液中单个分子或离子的浓度,而只是形成更多的胶束。
由于胶束的形成,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性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例如当量电导,渗透压等)
a.精细化学品的高效益经济
b.精细化学品对国民经济的重要影响导致精细化工在整体化学工业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a.新材料 b.现代生物技术
c.新功能元件
d.无机精细化学品
e.功能高分子材料
分类:一般以亲水基团的结构为依据来分类,按亲水基团是否带电可将表面活性剂分为离子和非离子两大类,其中离子表面活性剂又可分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两性表面活性剂。
(PS:特殊类型表面活性剂: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特种表面活性剂和生物表面活性剂等)
②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油平衡(HLB)值
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油平衡(简称HLB)值本来是为选择乳化剂而提出的一个经验指标。
一般而论作为一种乳化剂,表面活性剂必须满足以下两点。
a.在所应用的体系中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产生低的界面张力。
B.在界面上形成相当结实的吸附膜。
对一般表面活性剂,其亲油基为碳氢链,故∑(亲油的基团数)可写为0.475m(m为亲油基的碳原子数)
HLB=7+∑(亲水的基团数)-∑(亲油的基团数)
对于只有(C2H4)n为亲水基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则可用下式计算:
HLB=E/5 式中,E代表表面活性剂分子中的环氧乙烷(C2H4O)的质量分数。
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HLB值在1-40之间,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HLB值在1-20之间。
③CMC的定义
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溶剂中缔合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即为临界胶束浓度(CMC)
④表面活性剂的一般作用
1.润湿:固体表面与液体接触时,其表面能往往会减小。
暴露在空气中的固体表面积总是吸附气体的,当它与液体接触时,气体如被排斥而离开表面,则固体与液体直接接触,这种现象称为润湿。
润湿方程:γSG-γSL=γLG COSθ通常将θ=90°定为润湿与否的标准。
θ>90°叫做不润湿,θ<90°叫做润湿。
θ越小润湿性越好,平面接触角小于零或不存在则叫做铺展。
反之,接触角大的固体则不易被液体润湿。
因此,接触角的大小可作为润湿的直观尺度。
2. 乳化和破乳:
乳化:两种互不相容的液体,一种以微粒(液滴或液晶)形式分散于另一种形成的体系称为乳化液。
形成乳化液时由于两种液体的界面积增大,所以这种体系在热力学上是不稳定的,为使乳化液稳定需要加入第三种组分—乳化剂,以降低体系的界面能。
a.油分散在水中形成水包油型(O/W)乳化液
B.水分散在油中形成油包水型(W/O)乳化液
此外还可能形成复杂的水包油包水型(W/0/W)乳化液和油包水型(O/W/O)乳化液。
破乳:消除乳化液的稳定条件,使乳化液发生破坏,常用方法有机械法,物理法和化学法。
化学法破乳主要是改变乳化液的类型或界面性能,使它变得不稳定而发生破乳等。
例如:蒸汽机冷凝水的O/W型乳化液的破坏以除去油为破乳;原油的W/O型乳化液的破坏以除去水为破乳。
3. 增溶作用:
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的溶解度在低温度时只随温度的升高缓慢地增加。
温度升至某一值后,溶解度即迅速增大,此点即所谓的Krafft点。
这一点的浓度其实就是该温度下的CMC。
温度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溶解度的影响与离子表面活性剂正好相反。
温度升高溶解度降低。
缓慢加热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透明水溶液,当表面活性剂开始析出,溶液呈浑浊时的温度称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浊点。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往往具有在浊点以下溶于水,而在浊点以上不溶于水的特性。
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形成胶束后具有能使不溶或微溶于水的有机物的溶解度显著增大的能力,且此时溶液呈透明状,胶束的这种作用称为增溶。
4. 起泡和消泡作用:
由液体薄膜或固体薄膜隔离开的气泡聚集体成为泡沫,可分为液体泡沫和固体泡沫。
起泡作用:一般地说,当表面张力低,膜的强度高时,无论是稳定泡沫还是不稳定泡沫,起泡力都很好。
溶液的粘度对泡沫稳定在两个方面起作用:一方面是增加泡沫液膜的强度;另外表面粘度大,膜液体不易流动排出,延缓了液膜破裂,而增强了泡沫的稳定性。
消泡作用:消泡作用分为破泡和抑泡两种作用。
具有破泡能力的物质称为破泡剂。
具有破泡能力的液体,其表面张力都比较低,且易吸附铺展于泡沫的液膜上。
当破泡剂铺展吸附于泡沫液膜上后,能使液膜局部表面张力降低,同时带走液膜下邻近液体,导致液膜变薄而破裂。
⑤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生物降解一般步骤
A.初级降解,表面活性剂的母体结构消失,特性发生变化。
B.次级降解,降解得到的产物不再导致环境污染。
C.最终降解,底物(表面活性剂)完全转化为CO2,,NH3,H2O等无机物。
影响表面活性剂降解的因素很多,除自身的结构外,还受微生物,光源,浓度,温度,氧化剂,PH值等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
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1.羧酸盐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硬脂酸钠,又称十八酸钠)
2.磺酸盐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简称LAS)
3.硫酸酯盐(月桂醇聚环氧乙烷酸钠,简称AES)
4.磷酸酯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月桂醇聚环氧乙烷醚磷酸钠,简称AEPS)
⑦表面活性剂浓度高于CMC是否具有去污能力具有
⑧AES三种合成方法(简述)
1.三氧化硫法
C12H25O(CH2CH2O)3H+SO3 C12H25O(CH2CH2O)3OSO3H
C12H25O(CH2CH2O)3OSO3H+NaOH C12H25O(CH2CH2O)3OSO3Na+H2O
三氧化硫法是大工业生产法,其生产成本低。
产品含盐量少;但反应剧烈难以控制。
需用特殊结构的专用反应器,设备费在百万元以上,不适合中小企业。
2.氯磺酸法
C12H25O(CH2CH2O)3H+ClSO3H C12H25O(CH2CH2O)3OSO3H+HCl C12H25O(CH2CH2O)3OSO3H+NaOH C12H25O(CH2CH2O)3OSO3Na+H2O
氯磺酸法是液/液硫酸化反应,反应剧烈程度小,工艺过程容易控制,原料成本较低,产品颜色较好。
该法有俩个主要缺点:一是副产物HCl,需要附吸收装置,且对设备腐蚀严重,增大了设备投资和生产成本;二是该反应氯磺酸过量,增加了产品的无机盐含量,不易生成活性物含量70%的浓缩型产品。
因此,该法是中小型企业生产LAS或AES的常用方法。
3.氨基磺化法
C12H25O(CH2CH2O)3H+H2NSO3H C12H25O(CH2CH2O)3OSO3NH4
C12H25O(CH2CH2O)3OSO3NH4+NaOH C12H25O(CH2CH2O)3OSO3Na+NH4OH
氨基磺酸法是固/液硫酸化反应,反应过程简单,只需一个反应釜即可完成反应,无任何副产物生成,可以生成活性含量70%的浓缩型AES产品,产品质量可以满足三氧化硫法的质量指标。
但也存在两方面问题限制其发展:一是原料供应相对紧张,氨基磺酸价格高;二是该反应需由特定催化剂催化,才能达到较高的转化率。
⑨十二烷基苯为原料生产LA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方法
1.三氧化硫磺化法
C12H25-C6H5+SO3 C12H25-C6H4-SO3H
该反应具有活化能低,反应放热量大,体系粘度剧增,传热慢,副反应多等突出特点,给工艺控制带来诸多困难。
但是该法产出的烷基苯磺酸产品质量好,含盐量低,应用范围广;能以化学计量的烷基苯反应,无废酸生成,可节约大量烧碱,且生产三氧化硫的原料丰富,因此,生产成本低,是今后工业磺化的方向。
(PS:一般中小型企业和乡镇企业难以实现)
2.发烟硫酸磺化法(以发烟硫酸为磺化剂与烷基苯反应)
C12H25-C6H5+H2SO4(发烟)C12H25-C6H4-SO3H+H2O
与三氧化硫磺化相比,发烟硫酸磺化反应速率较易控制,反应放热量也较小,但由于反应过程同时生成大量废酸,故生产成本偏高。
3 药物与中间体 ① 抗生素药物分为哪几类,举例
1.β-内酰胺类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子中含有由四个原子组成的β-内酰胺环,根据β-内酰胺环是否连接有其他杂环的结构,可分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非典型β-内酰胺抗生素类
非典型β-内酰胺抗生素:碳青霉烯,青霉烯,氧青霉烯和单环的β-内酰胺。
青霉素类:天然青霉素,半合成青霉素(a.耐酸青霉素 b.耐霉青霉素 c.广谱青霉素) 头孢菌素类:天然的头孢菌素C ,半合成头孢菌素(头孢磺啶,头孢氨苄,头孢羟氨苄,头孢拉定等)
2.四环素类 四环素类药物是由放线菌产生的一类口服的广谱抗生素 天然四环素类抗生素:金霉素,土霉素,四环素
半合成四环素类抗生素:盐酸多西环素,盐酸美他环素
3.氯霉素及其衍生物(氯霉素有四个旋光异构体,仅D-(-)苏阿糖型有抗菌活性,具有左旋光性)
② 心血管药物分哪几类,举例
1.强心苷类 4.苯氧乙酸类
2.有机硝酸酯 5.其他杂环类
3.苯系衍生物 a.胍类(胍乙啶,胍甲啶)
a.普鲁卡因胺
b.肼类(肼屈嗪,双肼屈嗪,布屈嗪,托屈嗪,恩屈嗪) b.美 西 律
③ 抗肿瘤药物分哪几类,举例
按照作用机制可分为以下几类:
a.扰核酸生成的药物,根据其干扰核酸合成的环节不同又可分为:
Ⅰ 嘌呤拮抗物:即嘌呤核苷酸合成抑制剂,如喷司他丁等。
Ⅱ 嘧啶拮抗物:主要靠抑制嘧啶的生物合成而起到抗癌作用,如氟尿嘧啶。
Ⅲ 叶酸拮据物:为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如甲氨蝶呤等。
b.破坏DNA 结构和功能的药物,如烷化剂,破坏DNA 的抗生素等。
c.影响蛋白质合成的药物,如秋水仙碱,长春花生物碱类等。
d.嵌入DNA 中干扰转录RNA 的药物,如放线菌素等。
e.影响体内激素平衡的药物,如雌激素等。
④ 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
HO-C 6H 4-COOH+(CH 3CO)2O HOOC-C 6H 4-OCOCH 3+CH 3COOH 对缓解轻度或中毒疼痛效果较好,也用于感冒,流感等发热疾病的退热,治疗风湿痛等。
其他作用: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能阻止血栓形成,临床上用于预防短暂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人工心脏瓣膜和静脉瘘或其他手术后血栓的形成。
硫酸 70~75°c
⑤ 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
以苯胺为母核衍生出来的药物,由于毒副作用大,应用不如水杨酸类广泛。
对乙酰氨基酚(又名扑热息痛,醋氨酚,退热净)
HO-C 6H 4-NHCOCH 3 对乙酰氨基酚 本品为白色或微带红色的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苦,在热水,醇,丙酮中易溶,冷水中微溶。
本品可缓解轻度至中度疼痛,如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疼,关节痛,神经痛以及偏头痛,痛经等。
以氯苯为原料,经硝化后得对硝基氯苯,再经氢氧化钠水解得对硝基苯酚钠,硫酸酸化后生成对硝基苯酚,经铁,氯化钠还原得对氨基苯酚,再酰化即得成品。
该合成路线适用于大规模生产,成本低廉,但是对硝基氯苯毒性较大。
如下:
Cl-C 6H 5 Cl-C 6H 4-NO 2 NaO-C 6H 4-NO 2 HO-C 6H 4-NO 2
HO-C 6H 4-NH 2 HO-C 6H 4-NHCOCH 3
以硝基苯为原料制备对乙酰氨基酚的方法原料易得,工序短,但需要较昂贵的催化剂。
合成路线如下:
NO 2-C 6H 5 HO-C 6H 4-NH 2 HO-C 6H 4-NHCOCH 3
⑥ GLP,GCP,GMP(可看可不看)
GLP:GLP 是Good Laboratory Practice 的简称,意为药品非临床安全性试验规范(或药品试验管理规范),是关于诊断和防治人体的各种药品申报审批前所进行的非临床安全性研究的规定。
GCP:GCP 是Good Clinical Practice 的简称,既药品临床试验规范。
是关于在人体上进行生物医学研究的准则。
GMP:GMP 是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的简称,中文意思为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药品生产企业管理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
20世纪60-70年代的欧美发达国家以法令形式加以颁布,要求制药企业广泛采用。
中国自1988年正式推广GMP 标准以来,先后于1992年和1998年进行了两次修订。
目前正加速对全国药品生产企业的GMP 认证工作。
⑦ 解热镇痛药物分几类,举例
1.水杨酸类解热镇痛药
⑴阿司匹林
⑵二氟尼柳
2.苯胺类药物中间体
扑热息痛
硝酸,硫酸 NaOH
H 2SO 4 Fe ,NaCl CH 3COOH Pt/C ,H 2 还原 CH 3COOH 酯化
4.农药
农药是指防治农作物病害、虫害、草害、鼠害和调节植物生长的药剂。
①农药的分类
按照所防治对象的不同进行分类,农药可分为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杀鼠剂、杀线虫剂、杀螨剂,杀鸟剂、杀软体动物剂、杀卵剂和植物激素、植物生长调节剂、脱叶剂、干燥剂、种子处理剂。
(详细见教材P73)
②杀菌剂的定义,分类
杀菌剂是通过防止或根除病原菌的侵染来保护农作物生长的一类农药。
它同杀虫剂和除草剂一同作用,防止作物减产。
杀菌剂按作用方式通常可分为:非内吸性杀菌剂;内吸性杀菌剂
非内吸性杀菌剂:1.代森锰锌 2.克菌丹
内吸性杀菌剂: 1.乙霉威
③杀虫剂的定义,分类
具有杀死害虫功能的药剂。
分类:1.有机磷类杀虫剂
a.倍硫磷(主要起胃毒和触杀作用,为沙虫谱广,持效期长的速效杀虫剂)
b.哒嗪硫磷(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兼具杀卵作用)
c.稻丰散(其为一种非内吸性杀虫剂,具有中毒,低残留,杀虫谱广的优点)
2.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
a.西维因(为广谱触杀虫剂,兼有胃毒作用,有轻微内吸作用,残效较长)
b.灭多威(一种内吸广谱杀虫剂,并具触杀的胃毒作用,其毒性较大)
c.苯醚威(对昆虫具有胃毒和触杀作用)
3.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a.第一菊酸系列如:甲氰菊酯(对害虫和害螨具有很强的触杀、趋避和胃毒用)
b.第二菊酸系列如:溴氰菊酯(为神经毒剂,以触杀,胃毒为主,也具有一定的趋避与拒食作用,但无内吸和熏蒸活性,其还是一种超高效杀虫剂)
c.非环丙烷羧酸系列如:氰戊菊酯(结构比较简单,合成相对容易)
d.非酯类系列
4.其他类型杀虫剂
a.苯甲酰脲类杀虫剂(通过抑制昆虫正常发育)
b.有机氮类杀虫剂
①作用于神经系统的杀虫剂
②抑制呼吸作用的杀虫剂
④除草剂分类
1.均三嗪类除草剂
⑴西马津⑵阿特拉津⑶西草净⑷扑草净⑸扑灭通
2.磺酰脲类除草剂(活性最高,用量最低的一类除草剂)
⑴苄嘧磺隆(主要用于水稻田间除草)
⑵玉嘧磺隆(主要用于玉米田间除草)
3.酰胺类除草剂(应用较为广泛)
⑴敌稗(优异的种属间选择性触杀除草剂,主要用于水稻秧田)
⑵丁草胺
⑶杀草胺(为芽前除草剂)
4.咪唑啉酮类除草剂(重要的,对环境良好的广谱型除草剂)
⑴灭草烟(可防除所有杂草)
⑵灭草喹(可防除大田中的阔叶杂草、禾木科杂草)
5.其他类除草剂
⑴有机磷类除草剂
草甘膦(非选择性内吸传导型茎叶处理除草剂)
⑵氨基甲酸酯类除草剂
苯胺灵
⑶二本醚类除草剂
⑤农药的施用方法(百度的)
1.喷雾法
2.喷粉法
3.熏烟法
4.烟雾法
5.毒饵法
6.撒施法
7.泼浇法
⑥ LD50、LC50、LT50
1.LD50:在毒理学中,半数致死量,简称LD50,是描述有毒物质或辐射的毒性的常用指标。
按照医学主题词表的定义,LD50是指能杀死一半试验总体之有害物质、有毒物质或游离辐射的剂量。
2. LC50:在动物急性毒性试验中,使受试动物半数死亡的毒物浓度,用LC50表示。
3. LT50:指半致死温度。
5. 涂 料 ① 概念
涂料,是一种涂覆在物体(被保护和被装饰对象)表面同时能形成牢固附着的连续薄膜的配套性工程材料。
② 组成
⑴ 成膜物质 ⑵ 有机溶剂或水 ⑶颜料 ⑷填料 ⑸ 助剂
③ 命名
1.命名原则
a .全名=颜料或颜色名称+成膜物质名称+基本名称 例:红醇酸磁漆,锌黄酚醛防锈漆 b.对于某些有专业用途及特性的产品,必要时在成膜物质后面加以说明
例:白硝基外用磁漆,醇酸导电磁漆
2.涂料的编号原则
a.涂料型号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成膜物质,用汉语拼音字母表示;第二部分是基本名称,用两位数表示;第三部分是序号,以表示同类品种间的组成、配比或用途的不同,这样组成的一个型号就只表示一个涂料品种,而不会重复。
例:C 04-2 C :成膜物质(醇酸树脂) 04:基本名称(磁漆) 2:序号
b.辅助材料型号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辅助材料种类;第二部分是序号。
例:F-2 F:辅助材料种类(防潮剂) 2:序号
c.基本名称编号原则:采用00~99两位数来表示。
00~13代表基础品种;14~19代表美术漆;20~29代表人工漆;30~39代表绝缘漆;40~49代表船舶漆;50~59代表防腐漆等。
④ 水性涂料的特点
水性涂料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全部或大部分用水取代了有机溶剂,成膜物质以不同方式均匀分散或溶解在水中,干燥或固化后,漆膜具有溶剂型涂料类似的耐水性和物理性能。
然而用水作溶剂,也给水性涂料的性能、储存和应用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如由于水的表面张力较高,流动性差,易成为不良溶剂;树脂与水接触,其存储稳定性受到限制;水性涂料欲获得好的施工效果,一般要控制一定的湿度;大部分水性涂料在使用时,为获得适当的流动性,被涂物需经预处理以清除油脂和杂志。
⑤ 油度的概念
油度:醇酸树脂组分中油所占的百分含量称为油度(OL )
计算公式为:
OL(%)=(油的用量/树脂理论产量)*100% =油的用量/(多元醇+多元酸+油量+酯化反应水)
按照油度的大小醇酸树脂可分为:短油度、中油度、长油度、极长油度醇酸树脂
a.增塑剂(DBP ,氯化石蜡)
b.催干剂
⑥醇酸树脂涂料的制备方法(结合书本P112)
1.脂肪酸法
该法是将多元醇、二元酸(酐)、脂肪酸全部同时加到反应釜中,搅拌升温至220~260摄氏度进行酯化反应,知道所需的聚合度,将树脂溶解成溶液,过滤净化。
2.醇解法
将油、多元醇和二元酸(酐)一起加热酯化时,由于多元醇和二元酸(酐)优先酯化生成聚酯,聚酯不溶于油,因而形成非均相体系,并且在低反应程度即产生凝胶化,而油并没有什么反应。
通常采用单甘油酯法来克服不相溶的问题。
方法是在催化剂(氧化钙,氧化铅,氧化锂)存在下,先将油和多元醇在225~250°C下醇解,发生脂肪酸再分配。
与脂肪酸法相比,醇解法使酯化反应在较高酸值下降低;并在稍高的酸值时增稠和凝胶:空气干燥较慢,树脂可以忍受更多的脂肪族稀释剂。
3.酸解法
酯化反应不相溶问题也可以通过酸解法来解决。
这种方法尤其适合二元酸为间苯二甲酸或对苯二甲酸的情况,原因是这两种二元酸熔点高,难以溶解在反应混合物中。
4.脂肪酸-油法
该法是将脂肪酸、植物油、多元醇和二元酸混合物一同加入反应釜,并搅拌升温至210~280S 摄氏度,保持酯化达到规定要求。
脂肪酸与油的用量比应以达到均相反应混合体系为宜。
该法成本较低,可以得到高黏度醇酸树脂。
6.染料与颜料
①染料与颜料的区别
多数的有机染料能溶解在水中,在溶液中进行染色过程,而大多数颜料却是不能溶解在水中,也不溶于被染物中,它通常是以高分散的状态使被染物着色。
(说白了其实就是着色方式不同)
②染料命名法则
1.冠称
冠称表示染料的应用类别和性质,又称属名。
我国采用三十一个冠称。
例如:酸性、中性、直接、分散、还原、硝化、阳离子、油溶、食用、色基等。
2.色称
色称表示染料的基本颜色。
我国采用三十个色泽名称。
例如:金黄,嫩黄,黄,大红等。
颜色的名称前可加形容词:嫩、艳、深这三个字。
3.词尾
词尾也称尾注,补充说明染料的性能或色光和用途,字尾常用字母表示。
a.色光的表示: B(Blue)-蓝光、G(Gelb德文:黄)-黄光、R(Red)-红光
b.色的品质表示: F(Fine)-亮、D(Dark)-暗、T(Tallish)-深
c.性质和用途的表示: C-耐氯或棉用、Conc-浓、Gr-粒状、I-还原染料坚牢度、K-冷染(我国为热染型)等
在同一分类中的染料为了进一步加以区分,还需在词尾把表示染料类型的项加在其他字
母之前,他们之间用-分开。
例如:
活性嫩绿KN-B,它就是采用的三段命名方法,分三个部分,“活性”是第一部分的冠称,表示染料的应用类型为活性染料类;“嫩绿”是第二部分的色称,表示染料的基本颜色为绿;“嫩”是色泽的形容词’“KN-B”是第三部分的词尾,表示染料的性质、用途为新型(或标准)的高温型,“B”表示色光。
由于染料色光的表现程度的差异,有时会使用几个字母来表示色光,如:GG(2G)、GGG(3G)等,2G表示的黄光程度高于G但低于3G。
③偶氮染料
在分子的结构中含有偶氮基(-N=N-)的染料称作偶氮染料,它是燃料中品种最多的一类染料,包括单偶氮、双偶氮和多偶氮。
④工业上制备硫化染料的两种方法
硫化染料是以芳胺或酚类为原料,用硫或硫化钠进行硫化而制成,分子中含有硫键。
工业上制备硫化染料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烘焙法,二是煮沸法也称溶剂法。
主要的有机制备原料有芳胺、二元胺、酚及一些硝基化合物硫化机。
硫和多硫化钠作用是还原剂、脱氧剂和亲核试剂。
烘焙法:是将原料芳烃的铵类、酚类或硝基物与硫或多硫化钠在高温下烘焙。
该法主要用于难溶于碱液或多硫化钠热容液中容易分解的甲苯胺、甲苯二胺及其酰化物的硫化,一般生成噻唑环,呈黄色、黄棕色,如硫化黄棕5G的合成。
(例子化学式过于难打,结合书P148)煮沸法:也称溶剂法,是将原料芳烃的胺类、酚类或硝基物与多硫化物在水中或有机溶剂中加热煮沸。
该法适用于硝基酚、蓝苯胺和二氮蒽类等的硫化,一般生成黑蓝、绿色硫化染料,如硫化还原黑CLG的合成。
(同上)
⑤冰染染料如何进行染色
这是一类在冰冷却下,由其重氮盐组分(又称色基)和偶合组分(又称色酚)在棉纤维上发生偶合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偶氮染料,从而达到染色的目的。
在工业生产中一般是先将色酚吸附在纤维上(又称打底),然后通过冰冷却的色基重氮盐在弱酸性溶液中进行偶合。
7.香料
①香精与香料区别
调和香料也称为香精,通常由数种乃至数十种的天然香料和人造香料,按指定香型调和而成。
香料也称香原料,是一种能被嗅出气味或味感品出香味的物质,是用以调制香精的原料。
大部分香料不能单独使用。
香料分为天然香料和人造香料。
天然香料又分动物性天然香料和植物性天然香料;人造香料包括单离香料及合成香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