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通史A版总复习课件: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高频考点:经济重心南移、宋代土 地制度及商品经济发展。 2.备考策略:宋朝的经济政策与前朝 有明显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四点上,这 四点都应该是学习的重点。(1)宋代 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这一政策造成 土地兼并严重,土地私有化进一步发 展促进了租佃关系的发展,也促使统 治者调整租佃关系。
(5)2016·海南卷,8:江南农业发展原因 (6)2015·全国Ⅰ卷,26:宋代东南沿海经济的
高考教材连线
透析高考·教材补缺
【析考题】 角度一 宋代土地政策的调整 【典例1】 (2016·全国Ⅱ卷,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 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试题分析】 宋代租佃制比较普遍,地主和佃农签订一年或几年的租佃契 约,出让土地使用权以收取地租。其主要原因有: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水平更 高,土地的商品化程度更高;宋朝政权为了取得地主阶级的支持,把唐以前打 击、抑制兼并的政策改变为“不抑兼并”和保护地主阶级土地私有权的政策, 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起来。也就是说,宋代的土地政策有重大调整。据此可 知,A项可排除,B项正确。坊市制度崩溃是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城市的 经济功能加强,城市吸纳人口的能力更强,失地农民可以进入城市择业的空 间更大了。农村租佃制发展与城市坊市制崩溃基本上是两条线,不构成大的 因果关系,如果说有因果关系,那也是失地农民进城可能加速坊市制的崩溃, 租佃制发展与坊市制崩溃的共同原因是宋代经济尤其是商品经济的高度发 展。C项可排除。
要点史料探究
研习史料·探究重点
主题一 租佃关系新发展——宋代土地政策的调整 材料 租佃契约关系大约在两晋隋唐时期逐步发展起来,至北宋占据主导地位。安史 之乱后,包括均田制在内的各种形式的国家土地所有制日趋衰落,宋朝顺应土地私有的 历史趋势,鼓励和支持土地的私人占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使得宋代土地兼并愈演 愈烈,再加上社会阶层流动的变化无常,使宋代土地所有权的转换非常频繁。在此基础 上,宋代租佃制得到了较快发展。较之以往的庄园农奴制,在宋代租佃制下,地主与佃 户间的主仆关系只存在于租佃关系中,不再具有世袭性的永久性,一旦租佃关系解除, 人身依附也随之消失,佃户与田主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尽管佃户依然背负着 沉重的地租负担,田租征收以实物为主,但他们基本上摆脱了地主对生产过程的干预, 很大程度上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当然,租佃制的不断膨胀也对社会发展产生了 一定的不利影响。
发展(妈祖)
(7)2015·全国Ⅱ卷,26:唐宋经济重心南移的
动力
(8)2015·海南卷,6:元代的航海技术 (9)2014·全国Ⅱ卷,26:宋代商品经济发展 (“交子”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10)2013·海南卷,5:南宋商品经济发展 (11)2013·全国Ⅱ卷,25:宋代“不抑兼并”
(2)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纸币 诞生,坊市的界限打破,重农 抑商政策松动,城市经济功能 大为增强。(3)宋代对外交流 频繁,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进 一步发展,相对而言,陆上丝 绸之路呈衰落的趋势。(4)宋 代完成经济重心南移,江南经 济不断发展,随之,政治、文 化中心也有南移的趋势。
主干知识整合
抓主干
整合知识·夯实基础
一、农业的发展
1.生产技术: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 2.土地政策:宋代不抑制 土地兼并 ,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 租佃关系:宋代土地兼并激烈, 租佃关系 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 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土地出租时,多采用订立 契约 的形式。地租
2.“市”的发展 (1)坊和市的时空界限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 直接监管 。 (2)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3)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 3.对外贸易 (1)两宋: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国家进行贸易; 海外 .
贸易 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沿海港口城市走向繁荣;设立市舶司, 专管海上贸易,制定了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 (2)元朝: 泉州 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第2讲 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考情备考分析 主干知识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教材连线
考情备考分析
考题角度·备考分析
考题角度
备考分析
(1)2018·全国Ⅰ卷,26:北宋民营手工 业发展(四川井主与矿工) (2)2018·海南卷,4:南宋城市经济功能 的加强 (3)2017·海南卷,4:宋代商品经济发展 (城镇功能变化) (4)2016·全国Ⅱ卷,26:宋代土地政策 的调整
【问题】 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及东南沿海地区地位的变化趋势, 并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
【解析】 材料一体现了中国古代人口的南移。材料二表明东南沿海地区 的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这是其经济实力决定的,共同原因为经济重心的 南移。 【参考答案】 变化趋势:总人口不断增加,区域人口分布状况呈现“南增 北减”;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主要原因:南方经济发展(耕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等);经济重心南移 (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
【参考答案】 历史背景:唐中后期以来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宋朝政府“不 抑兼并”的政策;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土地买卖频繁。 主要特点:租佃关系更加普遍;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更加松弛(或佃户地位有所 提高);佃户与田主形成相互依存关系。
深化拓展
租佃契约关系的特征
1.土地出租者与土地租佃者之间采取了一种契约形式。契约内容包括田亩的
四、经济重心的南移 南宋 时期,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古代中国的经
济重心。 五、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商人可以参加 科举考试 ,中举为官;流行“榜下捉婿”的 风习;官商分利原则运用广泛,出现了盐引、茶引等各种禁榷商品的转卖凭证,众 多商人与官府合作,地位尊崇。
重理解
1.概念区分:“市”“草市”与“夜市” 城市中的“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 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草市”主要是指在农 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夜市” 是在夜间进行买卖的市场,冲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2.宋代“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1)打破严格的坊市制,商业活动不再受时空限制。 (2)官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活动。 (3)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4)以四大商业名镇为代表的商业市镇出现。
【教材补缺】 宋代的土地政策 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兼并直接导致的是农民身份的变化和 职业的流动,或者因职业需要和地区发展不平衡而导致地区流动。宋代商品经 济活跃,城乡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为失去土地的农民再就业或者到其他地区再 就业提供了有利的机会。农民转而从事手工业、商业或被迫租种地主的土地成 为佃农。
转移。
2.影响
(1)对海外贸易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
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改善,促进了宋元时期海上贸易的发展。
(2)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 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影响至今。 (3)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迅速膨胀, 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4)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 发展。 (5)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促 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6)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一定程 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深化拓展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及影响
1.特征
(1)北方人口的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生产经验,体现了
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
(2)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战乱时期最突出。
(3)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4) 由 北 向 南 , 从 黄 河 流 域 转 移 到 长 江 流 域 和 江 南 一 带 ; 由 内 地 向 沿 海 逐 渐
租佃制发展较快,不是政府管理失控的结果,而是政府管理政策调整的结果, 除了土地政策的调整,对租佃制也进行了规范,宋律规定,租佃契约到期,租 佃关系结束,农民可以另租土地,地主可以另佃。契约未到期,禁止佃户逃离, 也不允许地主私自处置佃农,不得随意撤佃。佃户欠租,官府要以强力帮助 地主索取。D项可排除。 答案:B
角度二 北宋商业发展的表现 【典例2】 (2014·全国Ⅱ卷,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 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 明交子(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租佃制发展的历史背景和主要
特点。
【解析】 第一小问,由材料“安史之乱后,包括均田制在内的各种形式的国 家土地所有制日趋衰落”可知唐中后期以来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由材料“宋朝 顺应土地私有的历史趋势,鼓励和支持土地的私人占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可知宋朝政府“不抑兼并”的政策;结合宋代史实可知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土地 买卖频繁。第二小问,由材料“在此基础上,宋代租佃制得到了较快发展”可知 租佃关系更加普遍;由材料“较之以往的庄园农奴制,在宋代租佃制下,地主与 佃户间的主仆关系只存在于租佃关系中,不再具有世袭性的永久性,一旦租佃 关系解除,人身依附也随之消失,佃户与田主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可 知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更加松弛(或佃户地位有所提高)及佃户与田主形成相互 依存关系。
位置、数量、类别以及地租偿付的方式及数量。
2.租佃制下,佃户有了迁移的自由,社会身份、地位在法律上有了显著的提高。
魏晋隋唐时期的部曲、佃户都束缚在土地上,没有迁移的自由,到宋代时佃户
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为削弱,佃户的身份地位提高。
3.产品地租代替劳役地租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地租形态。宋代地租主要有分成
(4)从城市重心看:出现由北向南转移的趋势。 (5)从城市观念看:宋以后,突破围墙的观念界限,城市圈扩大,形成大都市的发 展模式,南方市镇、草市的兴起,已经冲破围墙的桎梏。 (6)从城市人口构成看:市民阶层逐渐兴起,城市工商业人口比重加大。 (7)从城市文化结构看:市民文化成为宋代以后城市文化的主流或主导,宋以后 新兴的文学艺术——元曲、小说等多因市民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
租和定额租两种。
4.租佃制呈现复杂化趋势。在经济发展较快的江浙地区,在土地所有者和实
际耕种者之间出现了二地主阶层,从而使土地所有权、占用权和使用权
分离。
主题二 材料一
人口流动与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材料二 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 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都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 响不断扩大。
以实物为主。
3.灌溉工具:宋代出现利用水力为动力的高转筒车。
二、手工业的进步 1.制瓷业: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五大名窑。 2.纺织业: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元朝, 黄 .
道婆 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宋末元初,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3.冶金业: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 三、商业的繁荣 1.表现 (1)宋朝: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增多;出现了世界上 最早的纸币“ 交子 ”;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2)元朝:交通发达;商业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3.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四大特点 (1)前期以陆路为主,后期以海路为主。 (2)官方贸易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是加强友好往来。 (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4)对外贸易促进了民族融合。 4.从城市变革角度看唐宋时期变革表现 (1)从城市发展阶段看:隋唐时期的坊市制度被坊市合一、临街设店为特征的城 市格局所取代。 (2)从城市分布看:开始向近海转移。 (3)从城市规模看:传统城市规模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