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复方糖洛宁颗粒可研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方糖络宁颗粒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简介:
复方糖络脉宁颗粒由黄芪、生地黄、绞股蓝、麦门冬、丹参、葛根、五味子、玄参、黄芩、瓜蒌、黄精、山药、枸杞子、白蒺藜、广郁金、山楂、当归、红花、地龙、炒杜仲、淫羊藿、泽泻等22种药典品种和辅料按处方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六类中药新制剂的要求研究而成。
具有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清热解毒功能,用于糖尿病及糖尿病性心肌病(气阴两虚夹热夹瘀消渴病及消渴病心病)的治疗。
可改善心悸气短、倦怠乏力、头晕目眩、口干思饮、心烦失眼、自汗盗汗、关节疼痛等症。
平稳降低血糖、尿糖和血压、调节血脂、改善心肌供血。
二、处方来源:
本方为江西省抚州地区名老中医吴诚之先生提供的经验方。
吴根据唐《外台秘要》黄芪汤、清·《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合汉·《伤寒论》葛根芩连汤结合临床实际加减而成,并经其临床运用六十余载,疗效确切,未见不良反应。
经查阅文献资料,处方筛选、临床预试均证实。
三、立题依据:
(1)糖尿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二杀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发病率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加,据世界卫生组织(WHO)1993年10月的统计,全世界糖尿病患者达1亿2千万之多,占成年人的6%,WHO1997年报告,全世界糖尿病患者达1亿3千万人,患病率占全世界人口的3%-5%,而且患者数每年还以0.1%的惊人速度增长,WHO2004年报告称在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每10名35岁-64岁的成年人中至少有1人死于糖尿病,糖尿病以成为大多数国家早逝的主要原因。
预测到2010年全世界糖尿病患者可达2亿,到2025年将上升到3亿。
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近年来也在急剧递增。
据1980年调查,全国患糖尿病人
数占总人口0.68%,到1992年以后,则每年以75万人次猛增,从1993年-1998年不过5年,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在城市中上升53%,乡村则上升了128%,1996年全国流行病调查时,其患病率已占全国人口的3.2%,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其患病率则高达11.32%,目前据专家估计,中国内地已确诊的糖尿病人有2500万人,若加上未确诊的人群,受糖尿病威胁的总人数已达5000万人。
这意味着,世界上每4个糖尿病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人,且每天至少增加3000人。
江西有4200万人口,按全国平均发病率计算,应该有150万的糖尿病人。
我们南昌按200万人口计算,那么确诊和待诊的糖尿病人应在10-20万人之间,糖尿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二杀手。
(2)糖尿病性心脏病的防治刻不容缓:
糖尿病性心脏病是糖尿病重要并发症之一,包括糖尿病性冠心病。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高血糖与心血管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发病基础,目前,医学界已基本达成了2型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这一共识,美国心脏病学会甚至发出了“糖尿病就是心血管疾病”的呼声。
有研究表明因糖尿病性心脏病而死亡的患者约占糖尿病患者死亡率的80%,防治糖尿病性心脏病已刻不容缓。
(3)六大发病因素是防治糖尿病性心肌病组方的重要依据:
①高血糖:高血糖是2型糖尿病性心脏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血糖升高,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升高,高血糖程度和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性呈连续性相关关系。
尤其是餐后两小时血糖的升高是导致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高血糖使血红蛋白糖基化增多,带氧功能降低,同时糖基化终产物沉积于心肌组织,使心肌收缩功能和顺应性减低,促进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
②高血脂症: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致病因素,可使冠心病死率增加4倍。
心脏病及2型糖尿病患者常常伴有高血脂症。
其典型的血脂变化是甘油三酯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
还可有血浆乳糜微粒及极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增高。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时,脂蛋白升高也是冠心病的独立病因。
③高血压:高血压加速大动脉的硬化和钙化,是公认的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糖尿病患者降血压得到的好处是降血糖的2倍。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结果显示,严格控制血压,可使任何糖尿病相关的终点事件(即心肌梗死、脑卒
中等并发症降低24%,糖尿病相关死亡率下降32%,其中心力衰竭降低56%,脑卒中发病率下降44%,微血管病死率降低37%
④胰岛素抵抗和(或)高胰岛素血症: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程度在存在胰岛素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发生的危险性增加密切相关。
同时高胰岛素又可使肝脏合成甘油三脂增多,过多的血脂可穿过皮细胞在血管壁沉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
⑤血液流变学异常:糖尿病患者血液粘稠度增高,血小板粘附和聚集性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纤维蛋白降解减慢。
这些血液流变学的异常可直接或间接导致血管壁受损,血流不畅,组织缺氧,使血栓形成。
⑥氧化应激:糖尿病患者存在自由基清除障碍,脂质过氧化作用增强,造成心肌组织损伤,促使糖尿病心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
(4)防治糖尿病及糖尿病性心脏病等慢性并发症的现状与趋势:
众所周知,对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治疗经过了从胰岛素→化学合成降糖药→植物活性胰岛素及受体型降糖药的过程,治疗模式由饮食运动疗法→单药→单药加量→联合用药这种阶梯式拉锯型的传统防治模式,过渡到尽早实施联合用药;其治疗原则正在由单纯降糖过渡到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一个以血糖、血脂和血压为控制目标的综合疗法。
但是,时至今日糖尿病性心脏病的防治现状仍不容乐观,可以说目前缺乏理想的药物和有效的措施,终身综合用药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目前被推崇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对高血压、早期糖尿病的防治呈现了较好的疗效,但对晚期肾病的副作用不容忽视,醛糖还原本科抑制剂尚在试用阶段,其疗效也有待证实。
近年来欧美诸国崇尚自然疗法,对积极寻找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的天然植物药投以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
本项目的研究就符合这一研究趋势。
(5)中国医学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经验:
中国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在今天的世界医学之林更加显示出灿烂的神奇。
中国医学对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具有悠久的历史,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记载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经验。
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西淳于意的诊籍中,有《肺消瘴》医案,这是世界
上最早的糖尿病医案;中医学文献典籍《黄帝内经》,最先提出过食肥甘厚味、形体肥胖、情志失调、五脏虚弱与糖尿病有密切联系;分元600年中国古代医家甑立言,在世界上最早记载了糖尿病患者尿甜的现象,比西方早千余年;早在公元650年唐代医家逊思邈就明确指出糖尿病开门见山人要忌面、米及水果等明确提出饮食治法,比国外提出饮食控制治疗糖尿病早千余年。
在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中医已经经历了千百年的临床实践,疗效确切。
中医药综合调节器节、补五脏、益精气、祛瘀血,标本同治,使患者体内阴阳失调、气血紊乱、脏腑功能虚弱得以恢复,机体代谢紊乱得到纠正,同时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特别是我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科技合作中心与加拿大1585710安大略生物公司、美国戴莱全球生物科技公司、英国维京群岛丹尼澳国际生物公司、荷兰哒森生物有限公司、丹麦丹沃有限公司联合成立的,针对糖尿病发病及胰岛腺功能障碍修复课题进行国际间合作研究的糖尿病课题攻关联合实验室,专家们经过近10年的通力协作,通过对复方中药的配伍与成份研究,今年成功研制出国际上首个专业补充并刺激“焕胰素”自组织分泌、修复胰腺功能障碍,治疗糖尿病的高科技新产品——“唐复牌焕胰素介入疗法组合”,为糖尿病的治疗带来了突破性进展,轰动了整个医学界,被喻为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创造了12天糖尿病康复的治疗记录,被荣誉为“不开刀的胰腺移植”,为从根本上治疗糖尿病指明了方向,也充分展示了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神奇。
(6)复方糖脉宁颗粒配方即符合中医药理论又符合现代医学理论:
复方糖络宁颗粒是按照中医药理理论组方。
采用国家药典品种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六类中药新制剂的要求精制而成。
旨在针对糖尿病及糖尿病性心肌病六大发病因素,通过清除糖毒素、脂毒素、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增强免疫等功能,有助于平稳降血糖、平稳降血压;纠正高胰岛素血症;改善胰岛素抵抗;有助于改善胰岛细胞活力;有助于调节胰岛功能,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等。
具体分述如下:
①清除糖毒素,有助于平稳降血糖。
糖毒素——1997年由著名医学权威詹森.戴维斯发现,被誉为人类继拜亭发现
“胰岛素”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对此,科学界曾达成一致共识:谁解决了糖毒素问题谁就找到了解决糖尿病的金钥匙。
虽然糖尿病及糖尿病性心肌病等心脑血管并发症病机假说有很多种,但一直认为高糖所致的“糖基化”即所谓糖毒素性占重要地位。
蛋白质非酶糖化是指葡萄糖的醛基与蛋白质分子中赖氨酸或羟赖氨酸的ε氨基结构结合形成糖基化蛋白质的反应过程,最终形成糖基化终产物(ACE)而造成蛋白质结构、机械强度、溶解性、配位结合、交联等发生改变、这些都是高糖持续状态的结果。
中医可理解为“邪久入深为毒”。
糖毒素是一种具有靶向性的有害物质,它们专门在胰岛β细胞,胰岛素受体周围聚集,并形成生物屏障一方面使胰岛β细胞缺乏营养日益萎缩坏死或功能失调,造成人体所需胰岛素分泌不足,活性降低,另一方面使胰岛素与受体无法结合,形成胰岛素抵抗。
此外,高血糖还可使多元醇旁路激活,产生细胞内山梨醇及果糖堆积而导致细胞内高渗状态和细胞水肿,乃至细胞破损,干扰肌醇代谢导致细胞磷酸肌醇合成减少而产生细胞形态及功能改变。
高血糖的毒性作用,似可理解为中医的“热郁为毒”。
高血糖实现其毒性作用的关键是其引发醛糖还原酶活性增高,若能控制醛糖还原酶活性,就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高血糖的毒性作用。
这也是中药清热解毒治疗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理论基础。
配方绞股蓝、黄芩、刺蒺藜等综合作用。
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有助于清除糖毒素、平稳降低血糖、改善症状、纠正高胰岛素血症、改善胰岛素抵抗;方中绞股蓝、黄芩、黄芪、五味子、枸杞、牡丹皮、丹参、麦冬、当归、淫羊藿等其本身或其所含成分均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对β胰岛细胞的毒性。
清除血管神经的过氧化损伤、双向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和抑郁的作用。
方中生地、麦门冬、枸杞子、葛根具有养阴生津功效,有助于减少胰岛α细胞质中分泌颗粒。
减少胰岛升血糖素的分泌,调节胰岛功能,同样也有助于平稳降低血糖。
②清除脂毒素有助于平稳降血脂。
糖尿病的脂毒性是指游离脂肪酸(FFA)升高导致胰岛素抵抗而促发2型糖尿病性心脏病的问题。
研究表明,肥胖者脂肪细胞高表达肿瘤坏死因子α促进脂肪分解,使FFA升高,过多的FFA氧化是生成大量乙酰辅酶A,增加ATP和NADH的产量和活化丙酮酸羧化酶增加糖异生,血FFA浓度升高又抑制葡萄糖刺激胰岛素
分泌以及抑制胰岛素在肌肉和肝脏中的生物效应,FFA还可能抑制葡萄糖的转运和磷酸化作用以及抑制肌糖原合成酶,离体胰岛暴露于高浓度FFA中可导致胰岛素分泌障碍和胰岛素抵抗。
以上种种作用称之为对β细胞的脂肪毒性,此与中医过食肥甘,形肥胃肠燥热为毒所消渴病极为相似。
配方绞股蓝、黄芩、山楂、泽泻等综合作用具有清热利湿、化痰消食之功效,有助于清除肿瘤坏死因子α,清除脂毒素,综合调节血脂,降低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保持血流清洁,血流通畅和缓解动脉硬化等,有助于阻止GPR40受体的活动增加受体敏感性,消除胰岛素分泌障碍和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增加尿素及氯化物排泄量清除有害酸肽。
③同步治理血液、血管问题,有助于平稳降血压
中医认为络淤是消渴病及消渴病心肌病的一条病机主线,这与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及其糖尿病及糖尿病性心肌病微血管损伤为主的认识是一致的。
方中黄芪、牡丹皮、丹参、当归、红花、地龙、郁金、生地黄、杜仲等综合作用,具有益气活血通脉之功效,有助于消除体内代谢紊乱,抑制血小板凝集和对红细胞稳定作用,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血流量,改善血液循环,纠正血液流变学异常,有助于抗血栓,修复受损血管,恢复血管弹性,增加血管扩张功能。
双管齐下,综合调理,消除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心肌缺血的病理基础,平稳降血压,有助于解决糖尿病性心脏病的源头问题。
④培根固本。
增强免疫功能。
方中黄芪、绞股蓝、枸杞子、生地、黄精、淫羊藿、葛根、当归等综合作用,能促进血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还可补充胡萝卜素、维生素A、E、核黄素、烟酸、抗坏血酸及钙、铁等对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总之,本品配方既符合中医药理理论又符合现代医学理论。
具体归纳如下表:
⑤本方根据消渴病心病气阴两虚夹热夹瘀型的中医复杂病因病机配方,具有多靶点多方位综合调治作用:
本方适用于消渴病及消渴病心病早期气阴两虚夹热夹瘀型,此为临床最多见的证型之一,是消渴发展的极期,病机最为复杂,前阶段燥热未除,致燥热伤阴,气阴两伤,进而阴损及阳,但尚未进入阴阳两虚阶段。
此时虽以各种不足为主要矛盾,但仍以气阴两虚为主,多虚实夹杂、夹热夹瘀,亦夹痰夹湿等,肺、胃、肝、肾阴虚多与肺燥胃热俱现,水谷精微不归正化,注于脉成痰成瘀,由脾运不健渐,至脾气亏虚、水饮失动、运,聚而生湿、气郁气滞可以致瘀、燥热内灼可以致瘀、津亏可以致瘀、阴虚可以致瘀、气虚可以致瘀、瘀则贯穿消渴病和消渴病心肌病的始终,这些热、痰、瘀、湿既是气阴两虚夹热夹瘀型、消渴病和消渴病心肌病,此期的病理产物,也是促使病情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方根据上述病因病机组方,具有多靶点多方位综合调治糖、脂代谢紊乱、降低血压和改善心肌缺血作用。
临床证实降糖较西药慢,但降糖作用、降压作用、调脂作用稳定,还具有养心平肝健脾养胃补肾之功。
本品为纯中药制剂,避免了一般化学药物副作用和同时服用降血糖、尿糖降血压、调节血脂、改善心肌缺血、抑制血小板聚集等多种化学药品的麻烦。
目前临床上治疗气阴两虚型消渴病的中成药不少,但尚未发现专门综合治疗阴虚夹热夹瘀型消渴病心肌病的中成药制剂,此为首例。
(7)目前由全国10余家大医院联手完成的一项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连续5年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包括糖尿病性心脏病)综合干预效果良好。
综合干预措施包括药物降糖、降压和调节血脂,相关经济学研究发现,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收缩压、舒张压、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等指标达标率每增加1%,人均成本比国内平均成本分别低16元、15元、1元、1元、26元、5元、45元,说明综合干预能有效降低卫生资源的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