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选修2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第2课时 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文化常识,背诵课文。
2.通过对写景名句的赏析,把握本文在写景上的特点,并体会滕王阁的壮丽和寥廓山川的壮美。
3.通过对文章典故的分析,感受文中所抒发的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沉沦的复杂感情。
教学重点
积累文化常识,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通过对写景名句的赏析,把握本文在写景上的特点,并体会滕王阁的壮丽和寥廓山川的壮美。
2.通过对文章典故的分析,感受文中所抒发的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沉沦的复杂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二、本文的写景颇有特色,作者精心构画,苦苦经营,运用灵活多变的手法描写山水,体现了一定的美学特征。
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第二段,找出文中写景的名句,细细品味鉴赏,看看本文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1.色彩变化之美。
文章不惜笔墨,浓墨重彩,极写景物的色彩变化。
如“飞阁翔丹”中的“翔丹”,“层峦耸翠”中的“耸翠”,“青雀黄龙之轴”中的“青雀”“黄龙”,无不色彩缤纷,摇曳生辉。
尤其“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不囿于静止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山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
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2.远近变化之美。
作者采用恰当的方法,犹如电影的拍摄技术,由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
“鹤汀凫渚”四句写阁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和河流、湖泽,是中景;“云销雨霁”以下则是水田浩淼的远景。
这种写法,是本文写景的最突出特点,体现了作者立体化的审美观,把读者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江南胜境,读者和景物融为一体,人在景中,景中有人。
3.上下浑成之美。
“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这四句由两组镜头剪辑而成:上有层台碧瓦攒刺云霄,下有飞架的阁道丹彩欲流,借视角的俯仰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突出了危楼高耸的壮观。
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
4.虚实相衬之美。
作者登高临远,不仅骋目八方,而且思接千里。
文中既实写目见之景,又发挥想象,构想出目力难及之景。
“渔舟唱晚”四句,即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写手法传达远在“彭蠡之滨”、“衡阳之浦”的渔歌和雁声。
如此虚实相间地模山范水,既使读者对景物有具体的感受,又引导读者开拓视野,展天联想,登山临水,视
通万里。
小结:文章第二段作者带着读者趋名楼,登高阁,观览楼台的壮丽、山川的旷远、市井的繁华、舟楫的众多,以渔歌、雁声点缀,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图画。
“潦水尽而寒潭清”,清澈的潭水给人清爽的感觉。
高耸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阁令人叹为观止。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朦胧秋景,“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人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的富庶祥和都洋溢着作者无比愉悦的心情。
三、这篇文章运用了许多典故,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来,结合注释了解典故的内容,并谈谈作者借这些典故表达了什么情感。
(要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及写作背景去理解)
1.“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
这是全文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
古往今来有多少有志之士,面对一切艰难险阻,总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
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王勃在此化用,警示那些“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
而王勃此时正怀才不遇,但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
2.“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关山难越”和“萍水相逢”,在意义上本无联系,但一旦组成对偶句后,就顺理成章地表达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的深沉的悲哀和孤独,也反映出了“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独。
3.“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孟尝高洁,空余抱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这几个典故,或事或语,均由王勃化用为自己的语言,而用典中所蕴涵的却是作者不为当世所用的自怨自叹的复杂情感。
但又由于王勃借用了“贪泉”“涸辙”之典,把自己强行振作、不甘颓废的信念表露无遗。
小结: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
而运用的手法又有所不同,有的是明用,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有的是暗用,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犹欢”;有的是正用,如“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有的是反用,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典故的运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使文意更加丰富立体。
四、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联系王勃的际遇。
他外露的才华和不羁的作风被时人看作露才扬己、恃才傲物,因而为社会所不容。
所以他的不遇之悲,是对社会(“盛世”)现实的控诉和揭露。
他慨叹宇宙无穷,表露出对人生短暂和功业不就的感伤;他悲悼盈虚有数,表明自己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
他引用众多典故,从各方面说明自己的困顿处境,在这里既表现出嗟悲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又感情急转,表示自己壮怀白首不移,文笔跌宕,写失意的悲哀,成为对时代的抨击;又写积极的壮怀,表现出一种用世的乐观。
五、课文总结
本文是一篇序,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骈文,作者用富丽华美的词藻,称道洪州,记述盛宴,描写滕王阁的壮丽;以及寥廓壮美的山川秋景,借以抒发自己愤懑悲凉而又不甘沉沦的思想感情。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篇》评:“对众挥毫,珠玑络绎。
”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二段。
2.积累课文中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