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汇区实验中学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运动和力二弹力力的测量作业设计新版北师大版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弹力力的测量
1.测量力的常用工具是()
A.托盘天平
B.电子台秤
C.弹簧测力计
D.磅秤
2.关于图示弹簧测力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及最小分度值分别是0~5 N和1 N
B.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越长这个原理做成的
C.使用弹簧测力计只能测出竖直方向上的力而无法测出水平方向上的拉力
D.如果弹簧测力计在使用前指针并不是指在零位置,应进行调零
3.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过程中,有如下操作:①轻轻来回拉动两次挂钩;②把待测力加在挂钩上;③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弄清刻度盘上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④调整弹簧测力计指针位置;⑤待指针稳定后读数。
上述操作,正确的顺序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①⑤
C.④①②③⑤
D.③④①②⑤
4.图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A.2.2 N
B.2.4 N
C.3.3 N
D.3.6 N
5.下列选项中,关于茶杯受到桌面的支持力的示意图正确的是()
6.小红在建筑工地上看到简易三角吊车,她想通过自身的体验来了解这种简易吊车上各部分的受力情况。
她用一只三角板,按照如图所示方式在竖直面内进行操作,感受A端对左手手指以及B端对手腕的作用力。
对这两个作用力的方向判断完全正确的是()
7.如图所示,沿斜面用50 N的拉力F将小车拉上斜面,请作出所受拉力的示意图。
8.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在弹簧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就越长的原理制成的。
通过观察发现,弹簧测力计的主要构件是弹簧,如果某次使用不正确,使指针再也无法回复到零刻度,你估计造成此现象的错误可能是。
9.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均匀的,这么做的目的是()
A.制作方便
B.便于读数
C.提高精确度
D.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拉力成正比
10.自制弹簧测力计时,测得弹簧原长5 cm,当弹簧受到5 N的拉力时,弹簧长度为5.5 cm,则当弹簧受力后长度变为7 cm时,所受外力的大小应是()
A.70 N
B.10 N
C.35 N
D.20 N
11.如图所示,将一根弹簧剪成长度不同的两段,用大小相同的力分别拉弹簧,测量比较弹簧伸长的长度。
实验探究的是弹簧伸长的长度与其()
A.材料的关系
B.长度的关系
C.粗细的关系
D.受力的关系
12.如图所示,将两个完全相同的弹簧测力计的挂钩钩在一起,然后甲同学用500 N的拉力拉弹簧测力计B,则弹簧测力计A的示数F A= N;若甲、乙两同学同时用500 N的力向相反方向拉测力计,则此时弹簧测力计B的示数F B= N。
(均不计弹簧测力计和绳的重)
13.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和细线的重力及一切摩擦均不计,物重G=5 N,则弹簧测力计A和B的示数分别为()
A.5 N,0 N
B.0 N,5 N
C.5 N,5 N
D.5 N,10 N
14.如图所示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 N。
15.水平地面上的一个物体,受到水平向右大小为20 N的拉力F,请在图中,用力的示意图把它表示出来。
16.课外学习小组在探究“弹簧的伸长量与受的拉力的关系”实验时,实验数据如表。
拉力F/N 弹簧长度l/cm
0 22
0.5 23
1 24
1.5 25
2 26
2.5 27
3 28
3.5 28.5
4 28.6
根据实验数据,你认为:
(1)用这样的弹簧能做一个测量范围是的测力计;
(2)在一定范围内,弹簧所受的拉力F与伸长量Δl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是;
(3)当悬挂物体后,弹簧长度是25.5 cm,那么该物体向下拉弹簧的力是 N。
17.林红同学在探究弹簧的伸长与所受拉力的关系时,根据实验数据绘出了如图所示图象,图中l是弹簧的长度,F是弹簧受拉力的大小。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这根弹簧的原长是 cm。
拉力为6 N时,弹簧长度比原长长了cm。
(2)当这根弹簧的长度为4 cm时,此时弹簧受到的拉力为 N。
(3)分析图像及有关数据,可以得出结论
是。
参考答案
1. C
2. D
3. D
4. B
5. A
6. B
7.如图所示
8.伸长量测量的力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9. D 10. D
11. B
12. 500 500
13. C
14. 2.0
15.如图所示:
16. (1) 0~ 3N
(2) F=0.5Δl
(3) 1.75
17. (1) 2 3(2) 4 (3)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它受到的外力成正比
6
10章专题训练(利用浮力求密度)
1.小明在溪边捡到一个形状不规则的漂亮小石块,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他想测出小石块的密度,但手边只有弹簧测力计,于是他找来一根细线和一个盛有水的烧杯,进行了如下实验:(g 取
10 N/kg)
(1)将小石块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示数如图甲所示,则小石块的重力为________N.
(2)将小石块慢慢浸入水中,弹簧测力计示数将逐渐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小石块浸没在水中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小石块在水中所受的浮力为________N ;小石块的体积为________m 3
. (3)由此可计算出小石块的密度为________kg/m 3
.
(4)若将乙图烧杯中的清水换成盐水,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将一重27 N 的金属块浸没在水中,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17 N ,则它受到的浮力为________N ;现将它浸没在另一种液体中,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5 N ,则液体的密度为 ________kg/m 3。
(g 取10 N/kg)
3.小东同学想测出液体B 的密度,他手边只有:一个弹簧测力计、一根细
7
线、一个小石块、两个烧杯和足量的水。
小东同学根据这些器材设计出了下面的实验步骤,但不完整。
请你将小东的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1)用细线系住小石块,将适量的水与液体B 分别倒入两个烧杯中。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石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拉力F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根据小东测量的物理量表示出液体B 的密度:ρB =________________。
4.如图甲所示,一个立方体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处于静止状态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 5 N ,如图乙所示,将此立方体一半浸入某液体中静止时,测力计示数为4.5 N ,则此立方体受到的浮力为________N ,若某时刻剪断乙图中悬吊立方体的细线,则立方体受到的浮力变化情况是________(选填“一直不变”“先变大后不变”或“先变小后不变”,下同);立方体的下表面压强将________________,若已知该立方体的体积为125 cm 3
,则这种液体的密度为________ kg/m 3
.(g 取
10 N/kg)
5.如图所示,把一个边长为10 cm 的正方体木块放入水中,静止时,木块有3
5
的体积浸入水中,此时木块受到的浮力是______N ,木块的密度是__________kg/m 3。
(g 取10 N/kg)
8
6.小红利用已调好的天平、烧杯、适量的水、细线,测量一个形状不规则的小石块的密度。
图所示的三个图是小红测量过程的示意图,已知水的密度是1.0×103
kg/m 3
,g 取10 N/kg 。
利用图中测出的物理量计算小石块浸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________N ,小石块的密度为________kg/m 3。
7.用量筒、水等测物体的密度:某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量筒和水,测量小酒杯的密度(图乙中小酒杯材料的密度).实验步骤如下:
(1)向量筒中加入________的水.测出水的体积为V 1(水的密度为ρ).
(2)__________________,读出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
(3)将小酒杯放在量筒中,使其浸没在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酒杯的质量为m=________.
(5)小酒杯的密度为ρ酒杯=________.(用所测量的物理量和已知量来表示)
8.某同学想测出一块鹅卵石的密度,于是他找来如下器材:天平(含砝码)、一个烧杯、细线(质量和体积均不计)、足量的水。
探究过程如下:
天平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后,该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
a.如图甲所示,鹅卵石的质量为________g;
b.如图乙所示,在烧杯中装入适量的水,用调好的天平测得其总质量为72 g;
c.如图丙所示,吊起用细线系好的鹅卵石,使其浸没在水中(不接触容器壁和容器底),此时测得总质量为97 g;
d.该同学求出的鹅卵石体积为________cm3,鹅卵石的密度为________kg/m3。
(g取10 N/kg)
9.下面是张超同学利用量筒和水测量橡皮泥密度的实验过程及分析,图是整个实验的操作情景,请完成下列填空。
9
10
(1)在量筒中装适量的水,读出水面对应的刻度值V 1=________。
(2)把橡皮泥捏成碗状,小心放入量筒使之漂浮在水面上,读出此时水面对应的刻度值V 2,根据漂浮条件可求出橡皮泥的质量:m =________。
(g 取10 N/kg)
(3)再把橡皮泥团成球放入量筒使之沉入水底,读出此时水面对应的刻度值
V 3。
(4)利用密度计算公式可计算出橡皮泥的密度为________kg/m 3。
答案
1.小明在溪边捡到一个形状不规则的漂亮小石块,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他想测出小石块的密度,但手边只有弹簧测力计,于是他找来一根细线和一个盛有水的烧杯,进行了如下实验:(g 取10 N/kg)
(1)将小石块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示数如图甲所示,则小石块的重力为________N.
(2)将小石块慢慢浸入水中,弹簧测力计示数将逐渐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小石块浸没在水中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小石块在水中所受的浮力为________N;小石块的体积为________m3.
(3)由此可计算出小石块的密度为________kg/m3.
(4)若将乙图烧杯中的清水换成盐水,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1)2.6 (2)变小 1 1×10-4(3)2.6×103(4)变小
2.将一重27 N的金属块浸没在水中,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17 N,则它受到的浮力为________N;现将它浸没在另一种液体中,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5 N,则液体的密度为 ________kg/m3。
(g取10 N/kg)
2.10 1.2×103
3.小东同学想测出液体B的密度,他手边只有:一个弹簧测力计、一根细线、一个小石块、两个烧杯和足量的水。
小东同学根据这些器材设计出了下面的实验步骤,但不完整。
请你将小东的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1)用细线系住小石块,将适量的水与液体B分别倒入两个烧杯中。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3)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石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拉力F。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请根据小东测量的物理量表示出液体B的密度:ρB=________________。
3.(2)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石块所受的重力G
(4)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石块浸没在液体B中受到的拉力F B
G-F B
ρ水
G-F
4.如图甲所示,一个立方体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处于静止状态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 5 N,如图乙所示,将此立方体一半浸入某液体中静止时,测力计示数为 4.5 N,则此立方体受到的浮力为________N,若某时刻剪断乙图中悬吊立方体的细线,则立方体受到的浮力变化情况是________(选填“一直不变”“先变大后不变”或“先变小后不变”,下同);立方体的下表面压强将________________,若已知该立方体的体积为125 cm3,则这种液体的密度为________ kg/m3.(g取10 N/kg)
4.0.5 先变大后不变先变大后不变0.8×103
5.如图所示,把一个边长为10 cm的正方体木块放入水中,静止时,木块有
3
的体积浸入水中,此时木块受到的浮力是______N,木块的密度是5
__________kg/m3。
(g取10 N/kg)
5.6 0.6×103
6.小红利用已调好的天平、烧杯、适量的水、细线,测量一个形状不规则的小石块的密度。
图所示的三个图是小红测量过程的示意图,已知水的密度是1.0×103 kg/m3,g取10 N/kg。
利用图中测出的物理量计算小石块浸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________N,小石块的密度为________kg/m3。
6.0.2 2.6×103
7.用量筒、水等测物体的密度:某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量筒和水,测量小酒杯的密度(图乙中小酒杯材料的密度).实验步骤如下:
(1)向量筒中加入________的水.测出水的体积为V1(水的密度为ρ).
(2)__________________,读出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 2.
(3)将小酒杯放在量筒中,使其浸没在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酒杯的质量为m =________.
(5)小酒杯的密度为ρ酒杯=________.(用所测量的物理量和已知量来表示)
7.(1)适量 (2)将小酒杯放入量筒中,使其漂浮在水中
(3)读出水面对应的刻度值V 3 (4)ρ(V 2-V 1)
(5)ρ(V 2-V 1)V 3-V 1
8.某同学想测出一块鹅卵石的密度,于是他找来如下器材:天平(含砝码)、
一个烧杯、细线(质量和体积均不计)、足量的水。
探究过程如下:
天平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后,该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
a .如图甲所示,鹅卵石的质量为________g ;
b .如图乙所示,在烧杯中装入适量的水,用调好的天平测得其总质量为72
g ;
c .如图丙所示,吊起用细线系好的鹅卵石,使其浸没在水中(不接触容器壁
和容器底),此时测得总质量为97 g ;
d .该同学求出的鹅卵石体积为________cm 3
,鹅卵石的密度为
________kg/m 3。
(g 取10 N/kg)
8.67 25 2.68×103
9.下面是张超同学利用量筒和水测量橡皮泥密度的实验过程及分析,图是整
个实验的操作情景,请完成下列填空。
(1)在量筒中装适量的水,读出水面对应的刻度值V1=________。
(2)把橡皮泥捏成碗状,小心放入量筒使之漂浮在水面上,读出此时水面对应的刻度值V2,根据漂浮条件可求出橡皮泥的质量:m=________。
(g取10 N/kg)
(3)再把橡皮泥团成球放入量筒使之沉入水底,读出此时水面对应的刻度值V3。
(4)利用密度计算公式可计算出橡皮泥的密度为________kg/m3。
9.(1)50 mL (2)14 g (4)1.75×103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通过观察感知球平镜对光线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和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球面镜的光学性质.
●教学难点
1.虚像的概念.
2.球面镜的应用.
●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分析法.
●教学用具
演示用:平面镜(大小形状各不同)、口径相同的平面镜和凸透镜、投影片、凹镜、凸镜、激光演示器.
学生用:玻璃板、相同的蜡烛两支、火柴、夹子两个、8 K白纸一张、图钉、透明胶条、小平面镜.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物理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拿几个生活中常用的镜子让学生观察,可以看到它们都是平的.用它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种各样的“物体”,并与物体本身的形状一样.我们把这样的镜子叫平面镜,把出现在镜子里的“面孔”物体叫做像.
再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当你改变与平面镜间的距离时,像怎样变化?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有关系吗?这些问题,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平面镜成像有一个感性认识,为学习本节的内容奠定基础.
二、新课教学
(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向学生示范并说明探究活动的目的和做法.
目的:(1)研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物体有什么关系.
(2)研究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做法:边示范边讲解.
①像下图那样,将一张8开的白纸用图钉或透明胶条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用两个夹子夹住一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装置
②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观察到玻璃板后面出现了蜡烛的像.
③另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它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左右移动,直到从不同位置看上去它们都重合在一起),这时后一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蜡烛的像的位置.改变玻璃前蜡烛的位置,把实验再做两次,每次都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④在白纸上画出玻璃板的位置,移开玻璃板,用刻度尺画实直线把每次实验中两支蜡烛位置的位置连接起来,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下来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测量看它们是否与镜面垂直.
⑤把测量结果填写下表中.
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蜡烛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以上把教材图2.3—1的演示实验再改为学生实验,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自己进行分析总结,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能力的培养.
3.在实验基础上得出成像特点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回答:
[师]①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是否相同?怎么知道的?
②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怎么知道的?
[生]①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因为无论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是远还是近,一支蜡烛与另一支蜡烛的像总是重合的.
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因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
师生共同分析得到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①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4.应用知识
[讨论]身高1.6 m的人站在穿衣镜前,离镜0.5 m,他在镜中的像多高?像离镜多远?当他后退0.5 m时,像高和像到镜面的距离怎样变化?
[解答](1)像高1.6 m,像离镜0.5 m.
(二)平面镜成像原理
对于平面镜的像是靠光的反射形成的学生并不了解,老师可先给学生设疑,我们能看见物体,是因为有光射入眼睛,我们也能看到物体在平面镜里的成像,成像的光是从哪里来的呢?然后利用教材图2.3—2分析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边板画边讲授,进行解疑,这样既巩固了反射定律,又培养了学生研究新问题的能力.具体做法可按下面步骤进行:
1.在黑板上画出平面镜,先给出一个发光点S.然后提问学生:
[师]①S能发出多少条光线,方向如何?
②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线有多少条?
[生]①S能向四面八方发出无数条光线.
②射到平面镜的光线有无数条.
2.让学生选出一条入射光线,并画出它的反射光线,再选出另一条入射光线,并画出它的反射光线.
3.老师提出启发问题:这两条反射光线沿传播方向能否相交?如果人的眼睛正处于这两条光线传播的路径上,会觉得这两条光线是从哪里发出的?并在图上画出一只眼睛.
师生共同分析得:
①这两条反射光线不能相交.
②当眼睛正处于反射光线的路径上时,根据光线直进的经验,眼睛会觉得反射光线好像是从它们的反向延长线在镜后的交点S1发出的.
边讲边把这两条反射光线用虚线向镜后延长,得交点S′.
—2随即指出
①S′是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延长线的交点.但镜子后面实际上并没有这个发出光线的点,所以S1叫虚像.
②物体上的每个点在镜子里都有一个像点,所有的像点就组成整个物体的虚像.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
紧接着教师介绍平面镜的发展史.
“倒像”,使花桥显得更加美丽,使之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称.我国大约在四千年前的夏王时代,就有了铜镜.在战国时代,铜镜盛行,制作精美,但是,多是贵族妇女才能使用.近代发展了利用玻璃制成平面镜,才能在民间普遍使用了.
思考题:岸边的树木和房屋等在水中的像看上去都是倒立的,为什么?
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以下几点:
①平静的水面可看做一个平面镜,它可以成虚像.②对物体上的每一点来说,它在水中所成的像点都与物点“等距”.③由于树木和房屋上的各点与水平面距离不同,越接近水平的点,所成的像也距水面越近,所以各点组成的像从水面上看就是倒立的了.
(三)平面镜的应用
1.平面镜成像不仅用于日常生活,也在其他方面应用甚广.
[师]同学们想一下哪些地方用到平面镜?
[生甲]练功房里,演员用它来观察自己的姿势和动作.
[生乙]牙科医生用小平面镜来观察患者的病牙?
[生丙]潜水艇下潜后,艇内的人员通过潜望镜来观察水面上的情况.
2.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
(1)讲一段故事:公元前215~212年间,罗马人大举入侵希腊,派出一支船队,满载精兵,准备攻打阿基米德的家乡——叙拉古城,面临来势凶猛的强敌,阿基米德求见国王,献出破敌妙计,他动员全乡的妇女和守城的人在海岸边列队.每人各执一面平面镜,把太阳光集中向罗马战船反射,不一会,罗马战船上的士兵被照得头晕目眩,丧失战斗力被迫而退.阿基米德利用平面镜把光反射的原理,击退了敌人,拯救了他的家乡.
(2)教师画一个潜望镜示意图,如图甲所示 如图甲那样在筒子的上下拐角处各安装一块平面镜,两块平面镜互相平行,都跟水平方向成45°,这样就做成最简单的潜望镜.
(四)凸面镜和凹面镜
1.球面镜
反射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镜子叫球面镜.
2.球面镜的分类
a.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的叫凹面镜.
b.用球面的外表面作反射面的叫凸面镜.
3.凹面镜的性质及作用
a.凹面镜的性质
[演示实验1]用氦氖激光器平行射向凹面镜.
[现象]反射光会聚在一点上.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凹面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焦点上.
[师]我们知道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平行光经凹面镜后能会聚在焦点上,那么,如果把光源放在凹面镜的焦点上,光源发出的光经凹面镜后是否平行射出呢?
[生]我们猜想光应平行射出.
[师]我们不能靠猜测来下结论,我们还是用实验验证一下.
[演示实验2]把光源放在凹面镜的焦点上
[现象]光源发出的光经凹面镜后成平行光.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如果把光源放在凹面镜的焦点上,光源发出的光经凹面镜后将成为平行光.
b.凹面镜的应用 ①根据凹面镜会聚光的性质,可以制作太阳灶、太阳炉,天文学家们用凹面镜作大型 图甲 潜望镜 图乙 潜水艇上的潜望镜
反射式望远镜,还有耳鼻喉科医生用凹面镜会聚光观察耳道情况等.
[师]十一届亚运会的火种,是藏族初二学生达娃央宗,在青藏高原上,利用射入凹面镜的太阳平行光,反射后会聚在焦点的性质,把火炬点燃而取得的.
②根据从焦点射向凹面镜的光线,反射后成平行光的性质,手电筒、汽车头灯、军事上的探照灯等用凹镜作反射面,其作用就是使放在焦点附近的灯泡发出的光向同一方向近似平行地射击,使光束集中,亮度大,照射的距离远.
③凸面镜的性质及作用
a.[演示实验3]用氦氖激光器演示平行光入射凸面镜.
[现象]平行光线经凸面镜后变得发散.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平行光线经凸面镜后发散.
b.让学生手拿一个凸面镜,观察自己的像.
[师]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
[生]凸面镜所成的像是缩小的.
c.相同口径的平面镜和凸面镜哪个视野大?
[演示实验4]
1.如图所示,用两张黑纸各剪去一个等大的圆孔,分别粘在凸镜和平面镜上.
2.把凸面镜和平面镜放在离学生距离相等的位置上,让学生向两个镜中观察,比较从两个镜中看到的范围的哪个大,哪个小?
[生]口径相同的凸面镜视野比平面镜的大.
d.凸面镜的应用
汽车上的观后镜、马路拐弯处的镜子以及香港汇丰银行大楼上的月光镜都是凸面镜,其目的是扩大视野.
三、知识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和成像原理.
2.平面镜的应用:成像和改变传播的方向.
3.球面镜的分类.
4.球面镜的性质及应用.
四、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课文.
2.P45动手动脑学物理①②③④.
3.预习第四节“光的折射”.
五、板书设计
一、平面镜成像
1.特点
①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2.原理
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是虚像.
二、平面镜的应用
1.成像.
2.改变光路.
三、球面镜
1.定义
反射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镜子.
2.分类
凹面镜、凸面镜
3.凹面镜的性质及应用
性质
①凹面镜能使平行光会聚在焦点.
②使焦点发出的光线平行射出.
应用
①太阳灶、太阳炉、内窥镜等.
②探照灯、手电筒、汽车头灯等.
4.凸面镜的性质及应用
性质
凸面镜能使平行光线发散.
应用
凸面镜可以扩大视野,如汽车上的观后镜.
教学反思: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