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及其哲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这个标准来衡量形而上学,看它究
竟有没有资格被称之h 为科学。
28
康德对理性能力的批判一分为三:
《纯粹理性批判》主要考察理性的认 识能力,康德称之为“理论理性”;
《实践理性批判》考察理性的实践能 力或者说意志能力,康德称之为“实 践理性”;
《判断力批判》考察的“判断力”则 是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之间起沟通作 用的中间环节。
康德终生独身,一生活了80岁。
h
7
康德的哲学著作如下:
《纯粹理性批判》(1781、1787年)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1783年)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1785年) 《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 《判断力批判》(1790年) 《单纯理性范围内的宗教》(1793年) 《道德形而上学》(1797年)
1740—1746年,康德在哥尼斯贝格大 学读书,由于家境贫寒,没有进行学 位论文答辩就离开学校到家乡附近做 家庭教师,直到1754年。
h
4
1755年6月,康德以《论火》、《对形 而上学知识的基本原理的新解释》等 论文而成为哥尼斯贝格大学哲学系的 编外(无薪)讲师,开始了长达41年 之久的教学生涯。他先后讲授过数学、 物理学、地理学、人类学、逻辑学、 形而上学、伦理学、自然神学、教育 学、要塞建筑术和烟火制造术。
h
8
二、哥白尼式的革命
康德登上哲学舞台的时候,正是以启
蒙主义为主导精神的近代哲学陷入困
境之时。康德批判地继承了启蒙主义
的基本精神,并且将启蒙主义推向了
一个新的阶段。康德哲学被誉为哲学
史上的一场革命,通常被人们称之为
“哥白尼式的革命”。哲学上的革命意
味着哲学方向的转变,而康德的确扭
转了哲学的方向。
领域的时候,不仅自由而且人本身的
价值和尊严都成了问h 题。
15
卢梭揭示了启蒙主义的这一矛盾,他 把自然状态与社会状态对立起来,认 为人类原本生活在无忧无虑、自由平 等的自然状态,而当他进入社会状态 时便失去了自由和平等。当启蒙主义 者鼓吹文明、科学和进步时,卢梭则 开始了对启蒙主义的深刻反思。
对康德来说,无论知识问题还是自由 问题,其实都与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 相关,那就是形而上学问题。
h
33
康德把专门研究主体之先天认识形式 的理论称为“先验哲学”。先验哲学 的问题就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 问题,它具体分为三个问题:
h
29
三、理论理性(《纯粹理性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分研究感性先天认 识形式的“先验感性论”和 研究知性 先天认识形式的“先验逻辑”两部分。 先验感性论分为空间和时间;先验逻 辑又分为“先验分析论”即“真理的 逻辑”,研究知性范畴对于经验的立 法作用;“先验辩证论”即“幻相的 逻辑”,研究理性之理念超越经验的 界限所造成的先验幻相。
h
24
事物划分为表现和物自身,人亦如是, 一方面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服从于普遍 必然的自然法则,没有自由;而另一 方面上帝所造之人,有灵魂、意志, 他是万物的灵长,他的本性自由,不 受自然法则的限制。
所以,康德要限制知识,以便为道德
信仰的自由留下地盘,从而实现了一
次哲学的革命:一方面它通过主体先
天的认识形式来确立科学知识的普遍
对于古代哲学家们来说,这些问题尚 未进入他们的视野。在近代哲学家那 里终于成了哲学的主流。近代哲学家 们为了解释科学知识的来源、确定性 和范围等问题而分成了两大派别,这 就是英国经验论与大陆唯理论。
h
11
经验论从实验科学出发,主张一切知 识都来源于感性经验并且以经验为基 础,通过经验归纳出自然法则来。
如果知识必须符合对象这条路走不通,
我们不妨像哥白尼那样换一个角度,
把知识与对象之间的关系颠倒过来,
看一看让对象符合知识亦即主体固有
的认识形式会有什么h 结果。
21
在康德看来,问题由此便得到了完满 的解决:一方面,我们的知识的确必 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 进行认识活动的主体本身亦具有作为 经验条件的一整套认识形式,它使知 识具有先天性或普遍必然性。经验为 知识提供材料,而主体则为知识提供 整理材料的形式。科学知识的普遍必 然性由此就得到了证明。这就是康德 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1770年成为逻辑学和形而上学教授。
h
5
康德1770年的教授就职论文《论感觉 世界与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则》在他 的哲学思想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 义,通常人们以此为标志,将康德哲 学划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 期”两个阶段。实际上,12年后《纯 粹理性批判》发表之时,他的批判哲 学才真正达到成熟。在康德批判哲学 的形成过程中,有两个人起了重要的 作用,一个是休谟,一个是卢梭。
第十四讲 康德及其哲学
一、康德生平及著作 二、哥白尼式革命 三、理论理性 四、实践理性 五、判断力批判
h
1
一、康德的生平 及著作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和奠 基人,他的思想使哲学深入到了一个 新的理论维度,不仅对近代哲学进行 了一番彻底的清理,引发了蔚为壮观 的德国古典哲学运动,而且对现代知识作为先天综合判断其 中的“先天性”是从哪里来的呢?
知识分为质料与形式。质料是通过后 天的经验所获得的知识内容,使这些 经验质料构成知识则是主体认识能力 的工作,因而主体的认识能力就构成 知识的形式。如果科学知识具有普遍 必然性,这种普遍必然性的来源只能 是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
h
9
康德哲学的问题:
理性、自由和形而上学的问题。
西方哲学从希腊哲学开始形成了一种 理性主义,人们只有通过理性的认识 活动,对自然万物形成具有普遍必然 性的知识,才能通达事实的真相。这 种观念在近代哲学中终于演变成为一 种科学主义精神,并且极大地推进了 认识论的发展。
h
10
认识论要解决的是我们关于认识的起 源、知识的普遍必然性或真理性以及 它所适用的范围等问题。
h
19
按照形而上学关于知识的传统观念, 亦即知识必须符合对象才能成为真实 可靠的知识,我们永远也不可能证明 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因为我们既 无法说明外部事物及其属性如何能够 挪到意识之中来,更不能证明必须建 立在经验基础上的知识如何具有普遍 必然性。
h
20
康德的思考:既然哥白尼可以把地球 与太阳之间的关系颠倒过来,设想不 是太阳围绕着地球转,而是地球围绕 着太阳转,从而提出了“日心说”, 我们为什么不能按照这个思路考察知 识问题呢?
h
26
批判哲学:
所谓“批判”不是对书本或者理论学 说的批评或驳斥,而是对理性的认识 能力进行分析,其目的是最终确定形 而上学的命运。在康德看来,以往的 形而上学错就错在它们通常只是武断 地论定,当它们提出这样或者那样的 理论教条时,没有去考察我们的理性 究竟有没有这样的能力。与这种“独 断论”不同,康德主张在对事物下判 断之前,应先来分析我们的理性能力。
h
16
形而上学要解决的是宇宙万物统一的 基础、本质和根据。如果形而上学不 能被证明是科学,那么人类知识的大 厦就面临着失去基础的危险。在形而 上学问题上,在哲学家们众说纷纭莫 衷一是的争论中,哲学几乎变成了 “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场,我们实 在无法在它之中找到科学知识的特征。 尽管“科学世界观”促进了自然科学 的进步和发展,但它亦将我们迫入了 丧失自由、泯灭人性h 的困境之中。 17
这就是康德所面对的哲学问题:
在一个严格遵守自然法则的世界上, 人究竟有没有自由,有没有独立的价 值和尊严。
由于这些问题都与知识有关,所以康 德便从知识问题入手来解决这些问题。
h
18
哥白尼式的革命: 在认识论问题上,康德调和经验论与
唯理论。他一方面同意经验论的原则— —一切知识都必须来源于经验,另一方 面亦赞同唯理论对经验论的批评——对 科学知识来说仅有经验是不够的,它 们的普遍必然性只能是先天的。经验 的知识就不可能有普遍必然性;知识 有普遍必然性,它就必须是先天的。 康德的先验哲学则是回答:先天综合 判断如何可能?
其结果是消极的。h
23
然而在康德看来,这个消极的限制完 全可以转化为某种积极的成果,虽然 认识形式限制了人的认识能力,但它 也表明在我们的认识领域之外还有一 个不受认识形式限制因而可能是无限 自由的领域。于是,对理性的认识能 力的限制就为理性的实践能力即以自 由为其根据的道德意志开辟了无限广 阔的天地。
h
22
康德的“哥白尼革命”证明了科学知
识的普遍必然性,突出了主体在认识
中的能动性,但是也产生了严重的消
极后果,因为对象必须符合主体的认
识形式就意味着事物被划分成两个部
分:即通过主体的认识形式所认识的
事物“表现”和未经认识形式限制因
而在认识之外的“物自体”或“自在
之物”。这样,“哥白尼式的革命”
归根结底是对理性认识能力的限制,
h
27
康德相信数学和物理学是普遍必然的
科学知识,尽管经验论与唯理论最终
没能证明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但
是科学知识是存在的,这是一个事实,
我们只是没有能够从理论上证明这一
点罢了,因此关键是形而上学的科学
性问题。康德的意图是通过对科学知
识普遍必然性的来源进行分析,从而
找到衡量科学知识的一般标准,然后
h
2
伊曼努尔•康德1724年出生在德国普鲁 士王国东部的边陲城市哥尼斯堡,即 今天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父亲是马鞍 匠,他的家庭属于被称为“新教中的 新教”的虔敬派,这对于他的道德思 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虽然康德成年 之后几乎没有进过教堂。
h
3
1730—1732年郊区医院学校(小学)
1732—1740年教区学校
必然性,另一方面则通过对认识能力
的限制为自由开辟道h 路。
25
正如哥白尼的日心说一样,康德的 “哥白尼式的革命”也是一种假说,如 果我们要证明它是正确的,那就必须 考察理性本身,证明人类理性的确具 有一些先天的认识形式,而且这些认 识形式在认识中具有法则的作用。
康德把这项分析考察理性的工作称之为 “批判”。
h
30
康德的分析从“判断”开始,知识的 基本单位不是概念而是判断,因为单 个概念不能构成知识。判断分为两大 类:
一类是分析判断即宾词蕴含于主词之 中的判断。这类判断具有普遍必然性 因而是先天的,但由于宾词本来就在 主词之中,它并没有给我们的知识增 添新的内容。
h
31
一类是综合判断即宾词通过我们的经 验加在主词之上的判断。由于这种判 断为我们的知识增添了新的内容,所 以综合判断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 但综合判断又很难保证它的普遍必然 性,“综合判断”划分为“后天的综 合判断”与“先天的综合判断”两种, 唯有“先天综合判断”才能构成科学 知识。
h
6
康德说:“我坦率地承认,就是休谟 的提示在多年以前首先打破了我的独 断主义的迷梦,并且在我对思辨哲学 的研究上给我指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 方向。” 卢梭对于启蒙主义的反思则
使康德意识到科学知识的局限和自由 问题的重要意义。为了阅读卢梭的著 作,他甚至打破了自己严格的生活规 律,放弃下午散步的习惯。
唯理论则从理论科学出发,认为感觉 经验是个别、相对和偶然的,因而不 足以充当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的坚实 基础,知识乃是由理性固有的天赋观 念推演出来。
两派哲学家各执一端,展开了激烈的 争论。
h
12
休谟把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观念 之间关系的知识,一类是关于外在事 实的知识。前者只要符合自己的法则 而不矛盾就一定是普遍必然的。后者 必须建立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之上,所 以这类知识只能是或然的。由此可见, 经验论的理想破灭了,唯理论的理想 也一样陷入了困境。
h
13
近代哲学的启蒙主义以崇尚理性、提 倡科学和推进知识为己任,然而经验 论与唯理论之间的争论却使这些理想 出现落空的危险。它意味着我们不仅 不能证明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而 且作为科学知识之基础的理性本身也 发生了动摇,理性本身成了问题。
当然,对于近代哲学来说,更严重的 问题是理性与自由之间的冲突。
h
14
近代哲学家们倡导科学理性,形成了 机械决定论的自然观,试图将科学方 法推广到人类知识的一切领域,相信 自然、社会、人类统统服从于自然的 因果律。人与万物没什么不同,他不 过是一架精密、复杂的机器而已。
结果,启蒙主义的两大支柱——理性与
自由就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当哲学家
们把科学理性贯彻于人类知识的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