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2025届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抚顺市六校协作体2025届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浪淘沙令
王安石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

一为钓叟一耕佣。

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

兴王只在谈笑中。

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咏史怀古的作品,首句歌颂了“历遍穷通”的伊尹和吕尚,展示了一代政治家鉴古论今的真实感情。

B.“若使当时身不遇”词人为伊尹和姜子牙感到庆幸,也为没有被知遇的英雄而惋惜。

C.下阕首写君臣遇合的偶然性,可是一旦“遇合”就会“风虎云龙”,使国家兴盛。

D.本诗用典贴切,借用历史中二位“英雄”,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情感。

2.某位评论家说:“二翁合也,均本诗之□□也”,这两个字是本词的词眼。

你知道词眼是什么吗?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残月
符浩勇
常年漂泊在外,但每隔一年,他都会回四英岭下的家乡。

他伫立村头,无服感慨:躲开了城里的喧嚣尘闹,扎进无边的宁静;没有城里光怪陆离的色彩,满眼却是灰蒙的苍凉。

那破旧剥落的瓦房似乎更加低矮,屋顶檐甪似乎更加黢黑,村路坑坑洼洼,池塘横布垃圾草芥,不见了那儿时熟悉的面孔,更多的是行色匆匆的陌路人,湿漉滑膩的井台爬上了蓬勃的苔藓,田边园角是无所顾忌随地撒尿拉屎的猪狗……
刚进门,母亲就说:“早晌,村支书托人捎来口信,说是明儿晌午到他家去团聚。

”还说,村支书前阵子就一直打探他的归期。

他不置可否地笑笑。

他知道,那是上年为修建进村前的那段泥泞路,他掏了一万元。

那时,村支书就嚷道,待到修好路,一定要好好宴请他。

吃过晩饭,母亲又说:“你抽个空,去探看一下陆老师,你还记着他吧。


“好。

”他应了声,脑海里浮现一个身板瘦弱却精神矍铄的小老头。

“小时候读书,他可为你操了不少心。

”母亲继续说,“你进城去读中学了,他还总是以你为榜样,教育小孩……还有你去海那边读大学时,你打信回来催钱,你爹捏不出,就奔他去借……”他不知道,母亲何时变得这样唠叨了。

他随口问:“陆老师现在还在村小学?”
“唉,早不了,都许多年啦!当了二十多年民办的,上头说不干就不让干了。

去年修村前那条泥泞道,村里家家户户摊派,他上山打柴筹款,不慎摔扭了脚筋,起初没理会,待到肿成箩筐才焦急,后来吃了草药消肿,以为没事了,没想一拖,错过了医治最号的时日,眼下时好时坏的,瘸脚了。

”母亲还真唠叨。

趁着母亲收拾碗筷,他说:“那我今夜就去。

”母亲却拦住他,塞给他一只手电筒。

他出门了。

山里的夜好黑。

他打开手电,却只是一丝暗红。

过了片刻,眼睛才适应四周的寂静。

天上的星星很亮,依稀可辨发白的路面。

拐了一个转折弯,过了一片黑黑魆魆的田野,就到了村小学的操场。

操场上那面红旗在夜色里没了颜色,却也懒得飘动一下。

他忽然记起读小学做过的一桩傻事:
那是为了赶赴次日一场集体活动,夜里他穿着活动服睡觉,没想到尿床了。

不能参加活动了,却被陆老师数落了一顿。

他委屈不过,就把粪便倒在他宿舍门前的一只陶罐里。

他心里很得意,陆老师一定会因此气急败坏而歇斯底里,然后恶狠狠地摔碎陶罐。

然而,他没有等到事先所预想的结果,几天后,他装着若无其事从他宿舍门口路过,却见陆老师仍用着那只陶罐煮香喷喷的鸭蛋……
他去城里读中学时,陆老师还在村小学当孩子王。

可是他一辈子没寻上媳妇,听人说,曾有个外乡妇女来投他,后来那女人落上思乡情绪,才知道她还有丈夫和女儿,他就让她走了。

走近了陆老师的家门,那里他再熟悉不过,曾几何时,放假了,他常常来到这里,缠着他讲神神怪怪的故事,夜深了,他回家的路上还仿佛感到背后有阵阵阴森气息。

他停下脚步,关了手电,叫道:“陆老师,陆老师!”没人应声。

停了片刻,他打开手电往门缝照一照,去拍门:“陆老师——”仍没人应声。

过了好一阵,屋里有了响动,他凑近门边,门里却又静下去了。

又过了一阵,屋里浮起了鼾声,忽近忽远……
他只好往回走,他闹不懂陆老师是否就在屋里?那响动?那鼾声?转念又想,见了陆老师,该会说什么呢?
夜风起了凉意,吹来谁家孩子的哭闹声,杀猪一样尖叫,间或,又飘来女人厉声的叱骂声。

空中不知何时挂上了一弯残月。

远处,还浮动着三两声疲惫的狗吠。

回到家,母亲还未睡下。

屋里的灯还亮着,听到他的脚步声,母亲问:“见着陆老师了?”
“见着了。

”他觉得不能实说,那样母亲又会唠叨的。

“他的腿还灵顺吧。

”母亲问。

“哦,还好。

”他问答母亲时进入卧室去。

不想母亲又说:“你刚才前脚一走,村支书后腿就来了。

他说,明后两天,他都忙着了。

谁不知道他是个酒桶,要陪乡长去县城应酬。

他还捎来一条烟,说还有二百余元。

我推让不接,他说,是修村前那条泥泞路筹款剩下的钱……他寻思你不知何时能回来,早走了。

”说时,就熄灭了灯。

他躺在床上,钻进被窝。

被子是母亲白天在日光下晒过的,有一种暖和的气息。

但他没法入睡,眼前总是晃动着村支书海量把盏劝杯的情景,晃动着陆老师干瘦如柴的瘸脚……
他决计了,天亮就回城里去。

窗外,天边还挂着那弯残缺的月亮。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他”回到家乡伫立村头时的感慨,这段心理描写主要表现了“他”目睹宁静、苍凉破旧、暗淡、脏乱的乡村景象后失望、怅惘、感伤的心境。

B.小说插叙“他”读小学时做过的一桩傻事,一方面丰富了陆老师的性格,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对陆老师的愧悔心理,突出“他”对陆老师的尊敬之情。

C.小说中的村支书是巧于周旋的小人物,“他”曾给村里修路捐过钱,但“他”回家后被村支书冷落,这是“他”对乡村心生厌恶、决计早点回城的根本原因。

D.小说选取凉风、孩子哭闹声、女人叱骂声、狗吠声等意象描写乡村夜景,起到烘托人物心情,调整叙事节奏,暗示小说主题意蕴等方面的作用。

2.小说中的陆老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以“窗外,天边还挂着那弯残缺的月亮”结尾,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安乐岩夜酌,有怀恒阳家山①
[金]蔡松年
半岭云根,溪光浅、冰轮新浴。

谁幻出、故山邱壑,慰予心目?深樾不妨清吹度,野情自与游鱼熟。

爱夜泉、徽②外两三声,琅然曲。

人间世,争蛮触③。

万事付,金荷醁④。

老生涯、犹欠谢公⑤丝竹。

好在斜川三尺玉,暮凉白鸟归乔木。

向水边、明秀倚高峰,平生足。

[注]①安乐岩,指诗人仕宦汴京时于庭院中所建筑的假山:恒阳,指诗人故乡河北真定府。

②徽,指琴弦。

③蛮触:典出《庄子》,蜗牛左右角上有触、蛮两个小国,时常“争地而战,伏尸数万”。

指“蝇头微利,蜗角虚名”。

④金荷:酒杯名。

碌(lù):美酒。

⑤谢公:东晋谢安。

1.上阕中“云根”借代山石,“_____”比喻明月;下阕中“_____”借代音乐。

2.全词是如何通过“虚实结合”表达情感思想的?请结合诗句简析。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论梁元帝读书
江陵陷,元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

或问之,答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

”有恶其不悔不仁而归咎于读书者,曰:“书何负于帝哉?”此非知读书者之言也。

帝之自取灭亡,非读书之故,而抑未尝非读书之故也。

取帝之所撰著而观之,搜索骈丽,攒集影迹,以夸博记者,非破万卷而不能。

于其时也,君父悬命于逆贼,宗社垂丝于割裂;而晨览夕披,疲役于此,义不能振,机不能乘,则与六博投琼①、耽酒渔色也,又何以异哉?夫人心一有所倚,则圣贤之训典,足以锢志气于寻行数墨之中,得纤曲而忘大义,迷影迹而失微言,且为大惑之资也,况百家小道,取青妃白②之区区者乎?
或曰:“读先圣先儒之书,非雕虫之比,固不失为君子也。

”夫先圣先儒之书,岂佛徒之言,书写读诵而有功德者乎?读其书,察其迹,析其字句,遂自命为君子,无怪乎为良知之说者起而斥之也。

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修己治人也;察其微言,以用其精义也。

乃善读者有得于心而正之以书者鲜矣,而如太子弘之读《春秋》而不忍卒读者鲜矣,而如穆姜之于《易》,能自反而知愧者鲜矣。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志定而学乃益,未闻无志而以学为志者也。

以学而游移其志,异端邪说,流俗之传闻,淫曼之小惠,大以蚀其心思,而小以荒其日月。

元帝所为,至死而不悟者也,恶得不归咎于万卷之涉猎乎?儒者之徒,而效其卑陋,可勿警哉?
(取材于清王夫之《论梁元帝读书》)
注释:①六博投琼:古赌博游戏。

②取青妃白:比喻卖弄文字技巧。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搜索骈丽,攒集影迹,以夸.博记者。

夸:夸耀
B.足以锢.志气于寻行数墨之中锢:禁锢
C.迷影迹而失微言
..微言:不重要的言词
D.能自反
..而知愧者鲜矣自反:自我反省
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则与六博投琼、耽酒渔色也,又何以异哉
那和沉迷于赌博,喝酒,美色,又有什么不同呢?
B.无怪乎为良知之说者起而斥之也
那就不奇怪从事“致良知”之说的学者,会群起而斥责了。

C.乃善读者有得于心而正之以书者鲜矣
善于读书而有心得,又能以书导正的人则很新鲜。

D.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我十五岁立志发奋学习。

3.作者认为梁元帝读书存在的问题有: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

4.作者认为读书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关于读书的观点,今天还有其现实意义,联系实际,说说你的感悟。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黑色地图
北岛
寒鸦终于拼凑成
夜:黑色地图
我回来了——归程
总是比迷途长
长于一生
带上冬天的心
当泉水和蜜制药丸
成了夜的话语
当记忆狂吠
彩虹在黑市出没
父亲生命之火如豆
我是他的回声
为赴约转过街角
旧日情人隐身风中
和信一起旋转
北京,让我
跟你所有灯光干杯
让我的白发领路
穿过黑色地图
如风暴领你起飞
我排队排到那小窗
关上:哦明月
我回来了——重逢
总是比告别少
只少一次
(节选自《北岛诗歌集》)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用“长于一生”一句,指出自己这次是灵魂的返乡,因而不会遗憾,他仿佛突然明白了自己永生的故乡究竞应该在何处。

B.“父亲生命之火如豆”提及回乡的缘由,“我是他的回声”一方面说明生命链条的延续,--方面表现出诗人对父亲的敬重和孝顺。

C.“为赴约转过街角/旧日情人隐身风中/和信一起旋转”,揭示自己回乡的另一个目的,想象自己与牵挂着的心上人重逢后的温馨。

D.“我排队排到那小窗/关上:哦明月”,诗人再次确认了自己的使命,为自已付出的一切而自豪,“关上”的“小窗”终将为游子打开。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寒鸦终于拼凑成/夜:黑色地图”运用比喻手法,以“寒鸦”自喻,诗人面对夜这张黑色的地图,感到无奈和绝望。

B.诗歌第一节写“归程/总是比迷途长”,运用了类似“长亭更短亭”这种中国古典诗歌的常用手法,表明回归故乡的艰难。

C.“北京,让我/跟你所有灯光干杯”节奏变得明快,诗人按捺不住内心的激情,叫出了故乡的名字,全诗由此达到高潮。

D.最后一节的“我回来了”与开头的“我回来了”形成呼应,有中国诗歌回环往复之美;这首诗语言深邃.凝练,却并不晦涩。

3.为什么诗人说“重逢/总是比告别少/只少一次”?
4.有人评价本诗“将现代诗的象征和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熔为--炉”,请以第二节为例加以简析。

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妆成每被秋娘妒。

(白居易《琵琶行》)
(2)____________________,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淇则有岸,____________________。

(《诗经·卫风·氓》)
(4)____________________,纫秋兰以为佩。

(屈原《离骚》)
(5)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6)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锦瑟》)
(7)____________________,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8)____________________,怜子如何不丈夫。

(鲁迅《答客诮》)
7、《主持人大赛》是中央电视台精心打造的一项重大赛事,假如你是参赛选手,请从以下三个任务中选择一个完成。

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150字以内。

(1)假如你是《朗读者》的主持人,本期嘉宾是中国女排总教练一—郎平,她将以“青春”为主题进行朗读,请你为郎平的出场写一段主持稿。

(2)元宵佳节,作为央视元宵喜乐会的主持人在节目现场你将与海外华侨直播连线,请写一段主持稿,引出海外分会场的直播。

(3)作为《最美中国人》的主持人,该节目的其中一位获奖者一一钟南山将上台领奖。

请你为这位84岁高龄仍义无反顾赶往武汉防疫第一线的“最美逆行者”写一段颁奖词。

8、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超过150字。

①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作家都会精心构建人物的社会生活环境。

请从《平凡的世界》《红岩》《呐喊》《边城》中选择一部作品,对作品中的社会生活环境进行赏析。

要求:结合作品内容。

②假如新闻纪录片《武汉战疫纪》分为多个篇章,其中有一个篇章专门用来讴歌抗击疫情中涌现的英雄人物,请你为这个篇章确定一个篇名。

要求:篇名出自文化经典,并陈述理由。

③以“呼吸”为题,写一首现代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要求:写现代诗,用对比的方法;写抒情文字,用直接抒情的方法。

9、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认为,人是万物的主宰,面对世界,我们要有人定胜天的信念;也有人认为,人是自然之子,面对世界,我们要有敬畏和谦卑之心。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1、1.D
2.兴王。

说二位轻而易举完成了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这样有本事的人才是真人才;因为这才是问题的实质所在。

结尾对本句引申,二位超越千载,无人与之匹敌,体现了作者的改革变法的决心。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本题中,D项,“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情感”错误。

抒发作者获得宋神宗的知遇,在政治上大展宏图、春风得意的豪迈情怀。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

解答本题首先要先找到“诗眼”,再揣摩其在谋篇布局中的作用;其次结合所用手法,分析其所写内容,分析这个字对诗歌表情达意的作用;最后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分条作答,使答案条理清晰。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

首先分析本词的内容,全词歌咏伊尹和吕尚“历遍穷通”的人生遭际和名垂千载的丰功伟业,并叹息君臣相遇之难,以抒发作者获得宋神宗的知遇,在政治上大展宏图、春风得意的豪迈情怀。

由此可知,“兴王只在谈笑中”在全词中成为关键句,意思是,在谈笑之间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

人世间如果出现了圣明的君主,那么,在谈笑之间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

所以“兴王”一句在全词中是很有分量的,故词眼是“兴王”。

【点睛】
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的答题要领:抓住诗题,抓住关键词,抓住题材类型,抓住景物形象特点(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和“哀景”两类),抓住典型意象,抓住注释(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人的创作动机及本诗的思想感情。

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从中揣摩出本诗的感情基调。

介绍别人评价暗示本诗的艺术特色或本诗的思想内容)。

2、1.C
2.①爱护学生,仗义济困。

他教书育人,尽职负责,关爱学生,借钱给家境困难的学生。

②家境清贫,生活艰苦。

他当了二十多年民办教师却被解聘,生活困窘;为交修路款,上山打柴,落下残疾。

③宽容和善,善解人意。

对于学生的恶作剧,他以宽容待之;对于来投他的外乡妇女的思乡病,他以理解、悲悯之心待之,放她走。

3.示例:①小说结尾写“残月”之景,呼应标题,照应上文的月景描写,使篇章浑然一体;②结尾写“残月”之景,烘托主人公黯然、郁闷的心绪:乡村现实问题令人忧愤,而他却无力解决,只好回城以作逃避;③以“残月”之景收尾,设置空白,更耐人寻味。

“残月”象征乡村现实的不完美(或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让乡村和谐、圆满,是这篇小说给读者提出的一个值得关注与反思的现实问题。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主要涉及艺术手法、内容情感等。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
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结构,然后根据议论抒情的语句明确主旨,关注手法。

C项,“这是‘他’对乡村心生厌恶、决计早点回城的根本原因”这一分析不准确。

根据文末“但他没法入睡,眼前总是晃动着村支书海量把盏劝杯的情景,晃动着陆老师干瘦如柴的瘸脚……”这一心理描写,可知促使“他”决计天亮就回城的原因,不仅仅是村支书所表征的乡村现实社会中庸俗风气令“他”感到郁闷,让“他”再也看不下去;更因为当了二十多年民办教师却被解聘的善良、贫病的陆老师所表征的乡村底层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令“他”不忍直视,而产生的消极逃避心理。

故选C。

2.本题考查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解答时,要注意从环境交代、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主题表达、手法技巧等方面来切入,多关注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细节等方面的描写。

要求简要分析形象的性格特征,回归文本,找到写该人物的内容,把握主要性格特征,并注意联系其他人物来看,防止遗漏得分点。

陆老师是小说着力刻画的一个正面人物形象,他是个乡村民办教师,后来被解雇。

作为一名教师,他教书育人,尽心尽力,为人厚道、仁爱、亲和、宽容,有悲悯之心,肯仗义济困,能善解人意,体谅他人难处。

他接济生活困难的读大学的学生。

他宽容学生为图报复而做的恶作剧。

他让投靠他的害了思乡病的外乡妇女回家去。

他家境清贫,生活艰苦,被解雇后,谋生更为不易。

为交修路的钱款,他去打柴换钱,扭伤脚而未及时治疗,落下残疾。

这些都鲜明地表现了陆老师的形象特点。

3.本题考查结尾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题,须从小说结构、内容、主旨与读者审美感受等角度来探究。

以“残月”之景作结,从情节结构上看,它起到点题,呼应上文写景,而使小说篇章结构浑融、完整的作用。

再者,以“残月”之景收尾,烘托了主人公的心理。

“他”夜访陆老师而未果,对陆老师的真实现况悬而未知,对母亲所说的村支书的热情逢迎“不置可否”,而且对母亲转述的有关村支书的种种忙于应酬和答谢修路捐款等行为,是颇为反感的。

回乡所见的场景,还有人事,都让他心头添堵,所以“他”决计明早就回城,显然这是一种失望、无奈的逃避,是黯然、郁闷的情绪,而“残月”的阴暗不明,恰恰是极好的渲染、衬托。

此外,“残月”是小说设置的一个富有象征意味的意象,结尾再次点出,起到暗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乡村的现状并不能让“他”满意,乡村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使之和谐、美好?这是小说试图为读者揭示的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意在引发大家的关注与反思。

3、1.①冰轮②丝竹
2.①“半岭”三句,实写眼前安乐岩月夜之景,营造了恬静闲适(或“宁谧安闲”“清新惬意”“明朗愉悦”)的意境。

②“谁幻出”三句、“深樾”五句,联想虚写万里之外的恒阳家山的风物之美、林泉之乐,表达了对故园的思念。

③“老生涯”实写词人当时的处境,“谢公丝竹”虚写(用典),联想谢安曾退居山林终日以音乐娱情遣兴,前后通过对比表达了词人的遗憾和向往之情。

④“好在”五句,想象虚写白鸟归乔木,反衬自己未归家山,表明将来退隐才能享受美景闲情,满足平生愿望,可见词人在仕隐问题上思想矛盾。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

具体考查修辞手法。

判断时,考生一定要立足诗句的意思,仔细阅读局部的描写,判断修辞技巧。

答题时,也应尽可能把意境、情感、手法、效果等要素分析解说清楚。

答题思路为首先明确手法,尽量找
全,然后结合诗句解释。

比喻修辞首先指出本体喻体,效果也要点出来,最后总括情感。

上阕中“冰轮新浴”意思是“夜月当空,倒映水中,‘新浴’后,如冰轮玉镜,愈发明亮”,这里“冰轮”比喻“明月”。

下阕中“老生涯、犹欠谢公丝竹”,意思是“自叹奔波到老,此身尚不自由,比起隐居东山,携妓遨游,终日以音乐娱情遣兴的东晋谢安来,不免逊他一筹,欠他一着”,这里“丝竹”指代“音乐”。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具体考查虚实结合的手法。

答题时要先答术语,然后找出哪里是实写哪里是虚写,再结合具体句子分析内容以及效果,最后要答出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上阙,词从安乐岩的夜景写起,安乐岩上,怪石林立,千奇百状;岩边小溪蜿蜒,水声潺然。

夜月当空,倒映水中,“新浴”后,如冰轮玉镜,愈发明亮。

溪水经明月一照,波光粼粼。

水色天光,相映成趣,景色煞是赏心悦目。

这是实写眼前美景。

接着,抬头望明月,一阵思乡情绪袭上心头。

沉吟中,眼前的“半岭云根,溪光浅”恍忽变成了家乡的云山夜色,这奇峰异石,溪光月色与故园家山何其相似!不知是谁,如此多情,如此理解吾心,在眼前幻化出“故山邱壑”,来慰藉宽解我的心怀?林下不妨清风吹拂,快我胸襟;溪中鱼儿自由自在,正与我闲情野趣想契合。

此时再听弦外两三声琅然清脆的琴曲,会更令人心旷神怡。

“谁幻出”和“深樾”句是想象万里之外的恒阳家山的风物之美、林泉之乐,是虚写,表达了对故园的思念。

下阙,先写自叹奔波到老,此身尚不自由,比起隐居东山,携妓遨游,终日以“丝竹”娱情遣兴的东晋谢安来,不免逊他一筹,欠他一着,以致让家山的清风朗月,林泉风物被闲置,不得一赏,这是实写眼前处境及心情。

谢安句是用典,联想谢安曾退居山林终日以音乐娱情遣兴,这是虚写,前后通过对比表达了词人的遗憾和向往之情。

“好在”句接着沉吟自问:家山故园的斜川之水可仍然澄清如玉?天色早暮,白鸟可已归乔木故巢?这是虚写,表现对故乡山水的思念关切,白鸟归乔木则反衬自己尚未归山。

表明将来退隐才能享受美景闲情,满足平生愿望,可见词人在仕隐问题上思想矛盾。

本词写景抒情,虚实结合,而虚笔更多。

词由眼前景生发开去,先写由眼前溪山所引发的对故园的思念,其次想象家山风物之美,进而写未能退居家山风致的遗憾。

最后表示只有退居家山,才能满足平生之愿。

【点睛】
诗词里的虚可以分以下四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2、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3、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例如李商隐《夜雨寄北》中所云“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 、从对方的角度写为虚。

这种写法与前一种似同实异。

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对对方进行设想,不同之处在于后一种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