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语文高中人教版必修2检测:模块综合检测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年级:
时间:
模块综合检测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陶渊明——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和艺术化人生的具体表现。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

他所谓的“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

他特别推崇颜回等安贫乐道的贫士,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绝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

他并不是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

他希望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

他也考虑贫富的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常常发生矛盾,但是他能用“道”来求得平衡。

而那些安贫乐道的古代贤人,也就成为他的榜样.他的晚年很贫穷,到了挨饿的程度,但是他并没有丧失其为人的准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更深刻的哲学思考。

“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孟子》,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

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世间万物皆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

人应当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

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

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并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

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悦。

在《形影神》里,他让“神”辨自然以释“形”“影”之苦。

“形”指代人企求长生的愿
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神"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

“形”“影"“神”三者,还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映了他人生的冲突与调和。

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及由此引导出来的顺化、养真的思想,已形成比较完整而一贯的哲学。

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

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去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这在他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特别是在他所创造的诗境里,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是无效的.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

以世俗的眼光看来,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看来,他的一生却是很艺术的.他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时运》等作品,都是其艺术化人生的写照。

(摘自《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有删改)1下列对陶渊明“人生的两大支柱”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人生的一大支柱.陶渊明所说的“道”,指的是个人的品德和节操。

这样的“道”,体现了儒家思想,即要努力保持自己高尚而纯洁的品德和节操.
B。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人生的又一大支柱。

陶渊明所崇尚的“自然",是一种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人生状态。

这样的人生状态,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

C.陶渊明之所以把“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当作自己人生的两大支柱,原因在于他对人生进行了严肃的思考,从中得出了“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这两个主要结论。

D。

在“人生的两大支柱”的支撑下,陶渊明坚守为人的准则,努力保持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性情,用自己的言行和诗文构建了自己艺术化的人生大厦,成为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思路解析:A项,“指的是个人的品德和节操”有误。

第二段开头说“他所谓的‘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文中只是“偏重”,而不是全部.
答案:A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陶渊明决心保持纯洁的品德节操,对颜回等安贫乐道的贫寒之士特别推崇.因此,即使贫穷到挨饿的地步,他也能用“道”来求得平衡,不丧失其为人的准则。

B。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表明他天性如此,受不了绳墨束缚.因此,他不肯与官场同流合污,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使自己的天性受到扭曲.
C。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陶渊明也会遭遇某些方面的矛盾冲突。

因此,他写下了《形影神》这篇文章,用“形”和“影”代指人的某种愿望,“神"则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
D。

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和危机,但没有力量而且找不到正确之路去改变它,因此,他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求救于人性的复归。

对他个人而言,这样做便能够部分地达到目的。

思路解析:D项,“这样做便能够部分地达到目的"有误,原文为“也许能部分地达到”。

答案:D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庄所谓的“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

陶渊明崇尚的“自然”与老庄说的“自然”,含义是一致的。

B。

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作品,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只有站在艺术的高度,我们才能看清陶渊明的一生不是“枯槁”的,而是艺术的.
C。

使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泯灭,以求得返归一个抱朴而含真的“真我”。

陶渊明的这种思想,作为救世的药方虽然是无效的,但是作为一种人格美的追求却是有益的。

D.当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相当丰富,人们的精神自由也得到了较宽松的张扬;但是,陶渊明的“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这两大人生支柱,对当代人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思路解析:B项,偷换概念,“只有站在艺术的高度……”有误.文中说的“艺术”不是文学上的“艺术”,而是人生的“艺术”,这种“艺术”以“超俗的眼光”才能看到。

答案:B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文玩核桃
徐慧芬
瞧见有些上了年岁的人掌心里常滚着一对核桃吗?核桃质硬,壳上有自然孕生出来的纹样,捏在掌心里,不停地摩挲着,刺激着掌上的穴位,据说能防老年痴呆。

这核桃若经人长久把玩,留下了古人的手泽,也可以当文物了。

有人爱好收集这种核桃,当古董赏玩,故称之为文玩核桃。

傅三是在四十岁后开始玩上的.祖上留下来一只核桃,色泽赭里透紫,泛出幽光,仿佛藏着些什么,一看就知年代已久.这核桃,个大,纹路深。

圆形略扁,坊间称“大灯笼”,是收藏人的最爱.据家里长辈说,它曾是贡物,本有一对,是分不清你我的双胞胎.另一只在傅三爷爷小时候给弄丢了,实在是可惜了!
因此,傅三的收藏有了目标,就想找到那只配对的,好些年下来,钱也折腾掉不少,大大小小、成双配对的也弄到一些。

但祖上丢失的那一只在哪儿藏着呢?这成了傅三心头的病。

这天傍晚,傅三溜达到新居附近的一片绿地里,一群人正围住一白须老者。

老人八旬模样,声气颇足,边说笑边摩挲手中物。

这一瞧,傅三的眼一下子像被电击中,胸腔里的那颗心顿时要蹦出来—-老者的手中物,正是傅三心头多年来的念与想!
傅三一步步地接近,渐渐地,与老人熟了。

某一天,傅三备下酒菜,邀老人来家叙谈。

酒酣耳热时,傅三转身捧出一只木匣来,掀开盖,大大小小的文玩核桃出现在老人眼前.傅三说,这是十多年收藏下来的。

老人叫了声好。

傅三又转身进里屋捧出一只小锦匣,开了匣盖,老人的眼热了起来,这一只核桃竟与他手上的一模一样,纹丝不差!
傅三红着脸,把心摊开了,说愿意用这一大匣的核桃换下对方那一只来。

老人不言不语,继续喝酒吃菜,半晌,才吐出几句话:小老弟,听没听说过君子不夺人所爱呀?我也好这物,照我的心思,也想出个价,把你的这只归了我,可我没言语呀!
傅三的脸一下子红到耳根!傅三想,这话厉害呀!再细想,觉得老先生毕竟做人做得比他有境界,静下来心里便生出些惭愧来.此后傅三再没勇气提这事了。

只是宝物亮了相,傅三偶尔也会把它捧在手上把玩一下,在人面前露露脸。

有时呢,与老人聚在一起时,也让这一双宝贝暂时在同一双手里,拿捏拿捏,把玩把玩,然后再各归各。

傅三与老人的友谊渐深,两家常走动,俩人常聚在一起谈古论今.又过了些年,老人已近九旬了,老伴也已去世,一个女儿又在外地,傅三就常常去老人那儿陪着聊聊天
或帮着干些活.某一天,老人病重,躺在床上,对傅三开了口,小三啊,我怕不行了,死前能否圆我一个愿,把你那只核桃放我这儿,让我成双地玩几天,行不?
傅三没想到老人会开这个口,沉吟了一下,心想,就当他是自己爹吧,临死的老人,让他高兴一点吧.于是赶紧回家把核桃取来,塞到老人手里。

老人握着核桃脸上露出笑,对傅三说小三啊,人活不过物,我也没几天玩了!看着老人油灯将灭的模样,傅三一阵心酸,忙岔开话题说些宽慰话。

临终前,老人的女儿赶了回来。

大家一阵手忙脚乱,谁知道老人手里的那对核桃竟不见了,大家都说没看见。

傅三叹着气,帮着老人女儿料理完丧事,想起这对核桃,心里难免发堵,但也只能宽慰自己:权当它是陪老人去了.
过了几天,老人的女儿找到傅三,端来一只瓷匣子。

匣盖打开,傅三一下子跌入梦中!匣内竟一溜齐摆着四只形状、大小、纹路、色泽恰似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大灯笼”!脑筋转过弯来,傅三才知道这原来竟是四胞胎呀!这谁能料得到呢!傅三大叫一声:怪哉!老人女儿说,匣里留着老人的遗书,遵从父命,全留给你的.
傅三的眼泪汩汩涌出,把瓷匣捧在胸口好半天。

平静下来,他只拈出两枚,另两枚让老人女儿收着,理由是满易亏.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的开头介绍文玩核桃的特点、来历、得名等,为下文展开故事情节做铺垫。

B.“傅三备下酒菜,邀老人来家叙谈”这一情节意在表现傅三为人热情诚恳.
C.“老人不言不语,继续喝酒吃菜,半晌,才吐出几句话”表明老人听了傅三的话非常不满,舍不得让出核桃.
D。

这篇小说叙述平实.作者主要运用动作、语言、外貌等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了两个平凡而又充满真情的人物形象。

思路解析:B项,“意在表现傅三为人热情诚恳”错。

C项,“非常不满”程度夸大。

D 项,“外貌描写”错,文中没有描写傅三的外貌。

答案:A
5小说以《文玩核桃》为标题,有什么作用?(6分)
思路解析:解答这道题,要从题目与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结构安排等方面的关系分析。

从结构上考虑,“文玩核桃”是小说的线索。

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考虑,通过“文玩核桃"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

从主题的角度考虑,“文玩核桃”暗示了小说的文化内涵。

参考答案:“文玩核桃”是小说的线索,贯串全文(或:统领全文,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小说通过两个人对文玩核桃的态度变化,塑造了两个收藏爱好者的形象;“文”字暗含玩出文化,玩出境界,体现了小说的文化内涵。

6小说倒数第二段情节设计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6分)
思路解析:分析某一部分情节设计的作用,要从局部和全篇两个角度考虑,从局部考虑,照应了前文关于核桃的描写;从全篇来看,这个情节使文章情节有了波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使小说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同时,这一情节又突出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强化了小说的主旨。

参考答案:核桃是“四胞胎"的情节设计与前面核桃是“双胞胎”的思维定式相比,出人意料,使小说异峰突起,一波三折,引人入胜;也对老人的“吝啬”进行了彻底的颠覆,突出了老人的善良和感人的境界,感人至深;也令傅三心生波澜,强化了小说主旨,体现了人性的美好。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9题。

材料一国家中心城市,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的处于城镇体系最高位置的城镇层级。

国家中心城市在全国具备引领、辐射、集散功能,这种功能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流等多方面。

201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建设五大(北京、天
津、上海、广州、重庆)国家中心城市的规划和定位。

2016年至2018年,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先后发函支持成都、武汉、郑州、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摘编自百度百科)材料二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7综合排名前10位城市
[摘编自《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7)》]材料三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家中心城市是中国融入全球化、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城市,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建设这些国家中心城市,就是要促进中国在更大区域范围内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引领国际交流合作向纵深推进。

这些城市要代表国家参与到国际竞争中,要带领所在区域的城市群进入全球城市体系的“顶端”,全面融入全球经济网络,抢占我国在全球城市体系和产业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制高点.
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9大国家中心城市都是所在区域城市群的核心龙头城市,要强化区域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这些中心城市建设除了关注自身功能提升以外,还需要充分加强与周边城市区域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推进区域人口、产业、交通、生态、公共服务、市场要素和体制机制一体化对接,建设高效联动、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城市群区域,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带动、区域整体均衡协同发展的良性格局。

北京、上海、广州、重庆、西安等9大国家中心城市要对所在区域文化的渊源、发展、地位和作用有清醒的认识,主动承担文化发展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对外要展示地域特色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塑造好中国形象。

对内要保护城市的文化根脉,加大对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的正面宣传力度,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文化自信.
对于国家中心城市来说,制约城市发展的短板在质量.未来一个时期,在面对新发展理念的深刻变化时,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对新时代提出的新目标进行系统思考和准确把握,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体系,让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核心目标。

未来一个时期,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将在产业布局、交通网络、通勤就业、生活居住和管理制度等几大领域呈现一体化趋势,城市体系将由等级结构向网络扁平化转变.
未来一个时期,国家中心城市作为塔尖城市,应通过人本化、个性化的公共服务,不断改善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这将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吸引高素质人才的条件,从而使城市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推动城市空间环境实现品质提升,使城市成为宜居宜业的乐土.
[摘编自《国家中心城市蓝皮书: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报告(2018)》]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2017年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从环境、社会、经济三个维度评价城市的发展情况,以简洁明快的结构,对复杂的城市状况进行量化分析.
B.2017年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上榜的前十位城市中,大多是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北京、上海处于领先位置,深圳、广州属于第二梯队。

C.2017年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前十位中,社会、经济指标成为决定性因素,环境指标相差不大,这说明有些城市在社会、经济方面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D。

2017年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排名第三位的深圳没有入选国家定位的国家中心城市,而排名十位以外的郑州等入选,这是因为深圳的地理位置的关系。

思路解析:“这是因为深圳的地理位置的关系”属于臆断,原文无此信息。

答案:D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目前国家定位的国家中心城市有北京、上海等九个,这些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流等多方面具备引领、辐射、集散的功能.
B.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家中心城市,在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引领国际交流合作向纵深推进方面应起到促进作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C.国家中心城市作为区域核心龙头城市,要加强与周边城市区域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消除互相之间的竞争,引领城市群内部一体化发展。

D.国家中心城市要对所在区域文化的渊源、发展等有清醒的认识,主动承担文化发展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在内外方面负起自己的责任.
思路解析:“消除互相之间的竞争”错,曲解文意.“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带动、区域整体均衡协同发展”不是指要消除竞争。

答案:C
9我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有哪些发展趋势?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说明.(6分)
参考答案:①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将进一步增强;②城市群多个功能领域呈现一体化,城市体系将由等级结构向网络扁平化转变;③城市发展的人本化、个性化将进一步彰显.(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3题。

苏轼传
丁.母忧.。

熙宁
..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

轼疏言:“陛下岂..二年,还朝.四年,会上元
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①之欢耳。

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

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

”即诏罢之。

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遂请外,通判杭州。

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

徙知密州。

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

"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

”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

神宗独怜之,以黄
州团练副使安置。

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

(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七》,有删节)注①二宫:后宫的太皇太后及太后。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
炼久之不决
B.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
C.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
D.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
思路解析:通读句子,理解其大意,结合句中实词、虚词断句。

如“李定”“舒亶”“何正臣"都是人名,“久之”表时间。

答案:A
11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元、中元和下元合称“三元”,其中“上元”指农历的正月十五,旧俗在上元夜张灯游乐,所以又叫“灯节”。

B。

“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刘彻继位后,始有年号。

“熙宁”是北宋时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

C。

古制规定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必须离职,称“丁忧”。

D。

“东坡居士”是苏轼的号。

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含义相关的别名,称为“号”.
思路解析:D项,“另取一与本名含义相关的别名”,称为“字”。

“号"则是同辈之间的称呼或表明自己的一种志向。

答案:D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苏轼上书说,元宵节在皇宫举办灯会,无法让老百姓明晓其真正目的,应该撤回诏令。

B。

司农擅造律法要处罚没能按时执行新政策的人,苏轼据理力争制止了对百姓的处罚.
C.突发水灾,苏轼誓与城共存亡,稳定民心,始终带领士卒修堤守城,保全了徐州。

D.苏轼写诗关注百姓疾苦,被断章取义诬陷而入狱,后被贬黄州,自号“东坡居士”。

思路解析:B项,理解错误,不是“司农擅造律法”,是苏轼以擅造法律定罪责难司农,“据理力争"也于文无据。

答案:B
13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每小题5分)
(1)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

(2)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思路解析:翻译的重点是文言实词的含义、虚词的用法和文言句式.
参考答案:(1)但是老百姓不可能家家户户都明白您的用心,都认为您是为了满足眼睛观赏这样小的需要,夺取了他们吃饭穿衣所必需的钱财.(2)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我和谁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
参考译文(苏轼)服母丧。

熙宁二年(1069),还朝。

熙宁四年,适逢元宵节,皇帝下令为宫中购买花灯,并且要求压低价格。

苏轼上书说:“皇上您哪里是自己喜欢看花灯呢?您这样做只不过是为了让太皇太后和太后高兴罢了。

但是老百姓不可能家家户户都明白您的用心,都认为您是为了满足眼睛观赏这样小的需要,夺取了他们吃饭穿衣所必需的钱财。

这件事很小,但它的影响很大,希望您收回这个命令."皇帝于是下诏停办这件事.当时王安石正在创制施行新法,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温在皇帝面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做了杭州通判。

这时新的政令一天天下达,苏轼在杭州任上总是利用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造福百姓,百姓们因此生活安定.调任密州知州。

司农实施手实法,不按时施行的人按违反国家制度判罪。

苏轼对提举官说:“违反制度的判罚,如果是出自朝廷,谁敢不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