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山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即得小涧:即:就。
第二段
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 依据 不究其旧。 来即我谋 靠近、走近 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 就 便……语汝 即其庐之西南为亭 靠近、接近 即遣兵三万以助备 立即、即刻 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
就是
文公即世
离,舍
一词多义 薄
日薄西山 于林薄间东南望 妄自菲薄 贵贱情何薄 迫近 草木丛生的 轻视,看不起 与“厚”相对,少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 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 门内跨池…… ,蹑石梯数级入 庵……独其西阁为胜
从局部感知 作用 山水之美
移步换景
4.本段主要写了山门前后的诸景点,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从哪里可 以看出?
苍藤古木,虽盛 夏亭午无暑气 水皆清澈,自高淙 下,其声溅溅然 独夜卧其上,则 枕席之下,终夕 潺潺,久而益悲, 为可爱耳。
白云满川,……顷刻万变。
7.为什么作者笔下的山能写得极具 层次感?
先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从缺 口中遥望远山。然后作者又以一峰挺 拔高出和群山逶迤而去相组合,形成 了一幅层次感极强的图画。接着作者 以固定的景点,用傍晚和清晨两个不 同时间的景观,构思两幅图画,进一 步渲染了壮美的特征。前者突出的是 色彩绚烂美;后者凸现的则是云海的 变幻美。这样,在作者详尽描述的百 丈山景中就兼具了险奇、幽静、五彩、 飞动、变幻等诸种美的形态。
第4段
点明了写作此文的目的: 导游,引导人们去游览 百丈山的胜景。 第2句是作者游后的结论, 也是对全文内容的总括。

文章开门见山,从“山之胜盖自此始”写 起,到“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结束 了基本部分的内容,首尾呼应,一气贯串,显 得十分集中。这 样直线式的叙述思路,却因为其中贯穿着 上述的可观和不可观的对衬性结构,遂使 全文有迹可循,出现了纵向上顺接、横向 上对举的描述框架。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理 学家。 字元晦,一字仲晦, 号晦庵,晚号晦翁, 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 生于南剑州(今福建南平)。
:
朱熹(1130—1200)

南宋高宗绍兴年间进士,历仕高宗、孝 宗、光宗、宁宗四朝,官至宝文阁待制。谥 号“文”,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他是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宋代理学的集 大成者,明清以来,奉为“大贤”,配享孔 庙,在日本和朝鲜半岛广有影响。著作繁富, 除《诗集传》等专著外,有《朱文公文集》。

第二段
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是说即使是在盛夏中午 最炎热的时候,也感觉不到逼人的暑气。 虽:1、用在转折关系的句子中,意为“虽然” 2、用在假设关系的句子中,意为“即使” 无足观:没有什么值得观赏的。 当水石:面对。 乃壁其后无所睹:“乃”,而,却,表示转 折语气。“壁”,筑壁,名词活用为动词。 “其”,指西阁。
我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 弟徐周宾一起旅游。已经都赋诗来激 励这里的每景,我又写了这篇散文详 细地记叙它。它最好看的是:石磴、 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大 家各作小诗记述这风景,给同游的各 位看,并告知那些想去又未能成行的 人。某年某月某日记。
作 者 及 写 作 背 景 简 介
朱熹(1130—1200)
5、文中第三段,“于林薄间东南 望”,一个“望”字应包揽哪些景 色? “望”字包揽“瀑布”、“山峰”和“云”
等景象。一“望”字揽尽了“山之可观 者至是则亦穷矣”。 站在“石台”上所观望到的
写景方式
作用
6、第三段中作者描绘了瀑布和山峰 怎样的特点?
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 一峰独秀出,……历历在眼 紫翠重叠,不可殚数
文章分析
百丈山记
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 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既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 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 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庵才老屋 数间,卑痹迫隘,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水自西谷中循 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为 正午 又深又险 山石天然 临 顺着 前所谓小涧者。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 石台阶 的山谷 形成的桥 玩。乃壁其后,无所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 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距县城65公里。山高海拔1200米, 俗称百丈。因其高大,气势雄伟,故 又称大雄山。大雄山远看似一尊卧佛, 山上峭壁耸峙,危崖突兀,怪石嵯峨, 雄杰葱秀,晨夕岚光四溢,冬春雾绕 云飞,山涧泉瀑飞泻,四时气候凉寒。 《百丈山记》选自《朱文公文集》。它 写于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的夏天。作 者没有把笔墨花在记述出游的时间、行 程等等上面,而是着力于描写百丈山的 优美风景。这是一篇以刻画山水景物见 长的游记。
南宋 朱熹

译 文 】 登上百丈山约三里多路,右边是深险的山谷,左 边临着陡峭悬崖;垒叠的石块作为台阶,走了十多 级台阶方才越过。百丈山的优美景色大概从这里开 始了。 沿着石阶向东走,就能看到一个小涧,有一座石 桥横跨在它上面。涧里长满苍翠的藤蔓和参天的古 木,这里即使在盛夏中午,也感觉不到逼人的暑气; 涧中水流清澈,从高处急速流下,发出淙淙的声音。 越过石桥,沿着两边山崖曲折小路而上,可以发现 一座寺庙,寺庙大致有三间小屋,甚至不能容纳十 来个人。但这里前面可以俯瞰清澈的涧水,后面临 近一泓小池,习习清风从两边山峡间吹来,整日不 停。
1.作者写登山经过,从 哪里写起?这样写有何 好处?
从“登百丈山三里许”直
接切入,前面的上山经过, 所见所闻,一概略而不提,
笔锋直逼描述中心,笔 力集中。
2.一“俯”一“控”,突出“百丈 山”怎样的特点?
“山之胜盖 自此始”,
审美情趣:对险 奇美的欣赏。
3、第二段采用了什么方式来呈现 景物?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门内横跨小池的又是一座石桥,越过石桥向北 走,踏着数级石梯能够进入一座庵中。庵里只 有几间老屋,低矮而又狭窄,没有什么值得观 赏的。只有庵中的西阁楼风景优美。溪流从西 边山谷中顺着石头缝隙奔射而出于西阁之下, 南边和东边溪水一同注入小池中,从小池中泻 出,形成前面所说的小涧。西阁位居小涧的上 游,正对着湍急的水流和峻峭的山石相撞搏击 之处,最值得观赏。然而在西阁后面筑壁,没 有什么风景可看的。唯独在夜里睡在西阁楼上, 枕席下面就整宿都响着潺潺的流水声,听久了, 更感到悲凉,这种情境令人觉得可爱罢了。
朱熹学说的核心就是一个理字,他 认为:“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 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 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 该载了。”朱熹强调“格物致知”, 即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 故。他把传统的纲常加以理论化和 通俗化,认为“三纲五常”应是社 会的最高道德标准,并且认为这是 永存而不灭的。这套学说对专制主 义和帝皇权力的强化有很大的作用, 后来成了统治者的正统理论,影响 深远而巨大。他的学说源自北宋的 程颢、程颐,故学术界常以「程朱 学派」称之。
出了山门向东,走十多步,可以看到一座石台,其下 面临悬崖峭壁,深暗险峻。在草木丛杂的地方向东南眺望, 可以看见一挂瀑布由前方岩石洞穴中喷涌而出,凌空而下 长达几十尺。瀑布的飞沫就像飞散的珍珠喷洒着雾气,在 日光照射之下,光彩鲜明,晃人眼目,让人不敢正眼视看。 石台正对着山西南的缺口,对着芦山,此山独立挺拔而出, 周围其它几百里间的高低山峰,也都历历在目,十分分明。 太阳迫近西山,余晖横斜照耀之下,群山或紫或翠,重叠 相映,数也数不尽。早晨起床向山下探视,满山遍野白云 飘荡,像大海波涛起伏;而远近各座山峰隐现于其中,就 像时而在飞奔,时而在漂浮,来来往往,有的涌现,有的 隐没,顷刻之间,变化万千。石台东面,小路断绝,乡里 的人在山壁上凿出石级,用来行走,并在它的东面修造神 灵的祠堂,天旱或水涝时在这里祈祷。那些畏惧险途的人 不敢走,但百丈山值得观赏的景物,到此也就穷尽了。
筑壁 低矮局促 踏着
文章分析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 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 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 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 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 紫翠重叠,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 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往来,或涌或没, 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 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 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 幽暗不明 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而最其可观者: 密林 水同源分 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 就 照耀 流 正对着 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年 通”志” 依次叙述 月日记。
◎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 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 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 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 圣人之道。 “万紫千红”喻 孔学的丰富多彩。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⑴“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 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 ⑵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 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 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 ⑶“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 的。“东风面”借指春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