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理论》李珍博士编著---野猫笔记大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一、社会保障基本理论知识
1社保的定义与特征§2 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分析
•二、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史
§1社保的发展阶段§2 社会保障的新形式
•三、社会保障制度理论流派与各国实践
§1社保的基础概念§2 社会保障理论依据与流派
•四、福利经济学与社会保障实践
§1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原理§2 社保制度再分配效应§3 福利国家的实践
•五、有效需求管理理论与社会保障实践
§1凯恩斯有效需求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2 美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现的凯恩斯主义理念
•六、社会保障与反贫困
§1贫困及其理论§2 中国城乡贫困及其社会经济影响§3 社会保障制度缓解贫困•七、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及其改革
•八、社会保障与人口
§1社会保障与人口的理论分析§2 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
•九、社会保障与就业问题
§1中国失业人口与社会保障§2 中国退休制度改革与就业问题§3 延长退休年龄议题引起的争论
(二)社会保险制度的特点:
1. 在一定程度上强调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关系
2. 社会保险共享商业保险的机制和法则
3. 养老保险最重要,医疗健康保险最复杂
(三)社会保险制度的项目:
1. 养老保险
2. 医疗(健康)保险
3. 失业保险
4. 工伤保险
5. 生育保险
6. 残障保险
7. 死亡保险
二、社会救济(social assistance)
(一)定义
社会救济是国家立法中得到立法保障的公民基本权利之一,它是当公民难以维持最低生活需求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向其提供保证最低生活需求的物质援助的社会保障制度。

(二)社会救济制度质的规定性:
1. 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不需要权利义务对等
2. 是一种须经家庭经济调查的社会保障制度
3. 仅提供最低生活保障
(三)社会救济的内容:
1. 鳏寡孤独救济
2. 贫困户救济
3. 灾害救济
鳏寡孤独救济
指公民因个人生理原因而断绝生活来源时,由国家和社会提供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资金和物质的社会救济项目。

贫困户救济
指公民因个人能力问题无法适应市场竞争而陷入贫困时由国家和社会提供维持最低生活水平资金和物质的社会救济项目。

灾害救济
指公民因遭受自然灾害而造成生活困难时,由国家和社会紧急提供的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资金和物质的社会救济项目。

三、社会福利(social welfare)
(一)定义
社会福利是国家或政府为立法或政策范围内所有对象普遍提供在一定的生活水平上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
的社会保障制度。

三、社会福利(social welfare)
(二)社会福利的特征:
1. 具有普遍性原则
2. 在保障水平上是社会保障制度中最高的
―福利陷阱‖
(三)我国社会福利的内容:
1. 社会津贴
2. 社会福利服务
3. 职业福利
社会津贴
指国家为了实现其总路线、总方针而对立法或政策范围内的公民提供保证一定生活水平的资金的社会福利项目。

社会福利服务
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福利机构或社区组织为解决居民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而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和设施的社会福利项目。

职业福利
指与就业相关的,以工作单位为实体,以本单位职工生活质量提高为目的而组织实施的福利设施或福利补贴的总称。

四、特殊保障
(一)定义
特殊保障是国家根据自己的需要专门为某一类人群设立的标准或给付条件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

常见的有:
1. 国家公务员社会保障制度
2. 军人和退休军人、残疾军人等社会保障制度
(二)我国的特殊保障—优抚安置
优抚安置指国家和社会依法对社会上的特殊公民–为保卫国家安全而作出牺牲的均属、烈属、残疾军人、退伍军人等所给予的有待和抚恤。

中国社保体系
正式
非正式
社会保险
社会救济
社会福利
社会优抚
社会互助
个人储蓄
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失业保险
工伤保险
生育保险
贫困人口救济自然灾害救济
鳏寡孤独救济
社会津贴
职工福利
福利服务
国家抚恤
国家补助
退伍安置
退休安置
一、养老保险
养老保险指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法规,对劳动者到达法定年龄或退休,有社会保险机构或由制定其他单位按规定给付养老年金的保险。

由德国于1889年首创。

一、残障保险
残障保险指对那些因各种原因导致无工作能力、无法自谋生活,而又无人扶养的人们,由政府或社区保险机构按法定条件和标准给付残障年金的保险。

由德国于1889年首创。

一、遗属(死亡)保险
遗属保险指当有条件有资格领取社会保险给付者去世之后,由政府或社会保险机构对其遗孀或鳏夫或父母及其未成年子女,定期或一次性给付遗属年金的保险。

由德国于1911年首创。

二、疾病和生育保险
疾病保险指被保险人因疾病和因患病失去劳动收入时,保险机构或保险组织按照规定支付医药费和生活费的保险。

生育保险指被保险人因怀孕生育需要的医疗、助产、检查、保胎而支出的费用,以及在生育期间的工资收入,均由保险机构按约定条件承担给付的保险。

由德国分别于1883年和18 87年首创。

三、工伤保险
工伤保险也称工人伤害补偿保险、因工伤害保险或工业伤害保险。

指劳动者在就业期间,因意外事故及工作性质造成的伤残、疾病和死亡时,保险机构或保险组织给付保险金和医疗费用的保险。

伤害保险分普通伤害和职业伤害两种类型。

由德国于1884年首创。

四、失业保险
失业保险是投保人由于超出其本人控制的各种社会、经济原因造成失业,由保险组织按照规定时间、条件和标准给付保险
金的保险。

分为强制性投保和失业救助制度两种。

分别为由英法两国于1911年和1905年首创。

五、家庭津贴制度
家庭津贴制度是政府为减轻多子女家庭的负担,稳定雇员的工作情绪、促进抑制或刺激人口政策的实施,由保险机构或政府定期为有关家庭支付一定数量的生活费用的社会保险制度。

分为普通家属津贴制度和雇员家属津贴制度两种。

由新西兰于1926年首创。

CH2.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史
§1 社会保障的发展阶段
一、社会保险原始形式
4000B.C. 古埃及互助会
古罗马时期丧葬互助会、士兵会
13-16 A.D. 基尔特、公典、年金制度友谊社
周-战国后备仓储,汉常平仓
基尔特 Guild
指由职业相同的劳动者组成的相互扶助团体。

其目的除保护各劳动者职业上的利益外,对团体中会员遭遇死亡、火灾、疾病、被窃等事件时,共同出资给予救济。

在此基础上,后发展出接近现代社会保险机构的救助组织,如英国的友谊社(Friendl y society)、德国的扶助金库及火灾互助会等。

公典制度
是15世纪后半期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各城市中实行的一种慈善性质的金融机构。

其目的是为了对抗高利贷,对下层工人、商人及一般平民贷以低利资金。

年金制度
18世纪欧美各国为增加财政收入而流行,由政府以募集公债的方法实施救助。

先规定公债本金每年的利息,然后将利息分配给各该年的生存者。

如果公债所有人死亡,则利息停止支付,公债本金也不退还,收归政府所有。

二、社会保险的发展阶段
1. 德国创立社会保险时期(1883-1889)
2. 各工业国家仿效德国社会保险时期(1890-1919)
3. 社会保险体系完善和初步发展时期(1920-1934)
4. 社会保险迅速发展时期(1935-1975)
5. 社会保险调整与改革时期(1975-今)
1. 德国创立社会保险时期
(1883-1889)
1883 疾病保险法1884-1889 工伤保险法、生育保险法、老年残障保险法1927 失业保险法
特点:
凡法律规定范围内者必须参加
保险费由被保险人、雇主和政府三方负担
保险费率由政府主管部门或有关方面协商制定,保险人无权更改保险费率
保险对象主要是从事最危险工作的劳动者
2. 各工业国家仿效德国社会保险时期
(1890-1919)
1901 比利时
1905 法国
1906 挪威
1907 丹麦
1908 英国养老金制度 1911 国家保险法
强制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3. 社会保险体系完善和初步发展时期
(1920-1934)
特点:
受一战后经济萧条影响
受经济大危机影响
范围从西欧北美继续扩大东欧南美
4. 社会保险迅速发展时期(1935-1975)
特点:
世界范围内绝大多数国家都立法实施社会保险
5. 社会保险调整与改革时期(1975-今)
特点:
经济放缓,失业增加
人口老龄化
需要救济的贫困家庭与单亲家庭增加
社会保险支出飙升,远超经济增长速度,财政压力巨大,养老金缺口问题
对策:
设法增加社会保险基金,控制社会保险给付,将社保基金投资于股票、债券市场
提高社保税率
削减项目
延长退休年龄
对社保收入征税
建立国家基本保险、企业补充保险、个人商业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三柱体系
加强社保管理
§2 社会保障的新形式
一、低收入者补助型社会保险
对于特定生活标准以下的低收入者,经过经济情况调查后,符合条件的由政府给予生活补助,受益人不需缴纳保险税费。

澳大利亚、新西兰、匈牙利等
二、社会救助型社会保险
全国儿童福利救助制度。

受益儿童父母无须缴费或进行收入调查,只须在国内居住年限和儿童年龄符合条件即可
俄罗斯、日本、英联邦国家、北欧国家等
三、普遍医疗服务型社会保险
对患病者给付现金或向所有病人提供医疗服务,全民免费医疗,费用由政府税收支付。

英国、马来西亚、信息栏、冰岛等
四、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险
规定凡从事工商业劳动的劳动者或雇主,必须按照法定时间和标准,缴纳保险费,待缴费期满或达到规定年限时,将全部保费和应得利息一次退还给劳动者。

新加坡、印度、马来西亚等
§3 社会保障的发展趋势
一、社会保险多样化
二、社会保险范围扩大化
三、社会保险私营化
四、社会保险基金资本化
五、社会保险产业化
六、社会保险一体化
CH3.社会保障制度理论流派
与各国实践
§1 社会保障基础概念
效用
边际效用递减
帕累托改进
公共物品
市场失灵
外部性再分配
效用
效用(Utility)是指对于消费者通过消费或者享受闲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的满足的一个度量。

基数效用与序数效用Cardinal &Ordinal
边际效用指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通过增加一个单位的商品的消费导致的效用的增加量。

边际效用递减原理指一个人对于财富的占有多多益善,即效用函数一阶导数大于零;随着财富的增加,满足程度的增加速度不断下降,效用函数二阶导数小于零。

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

帕累托改进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如果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这就是帕累托改进。

帕累托最优的状态就是不可能再有更多的帕累托改进的状态;换句话说,不可能再改进某些人的境况,而不使任何其他人受损。

公共物品(Public good)是私人物品的对称,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物品。

公共物品的特点是一些人对这一物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它的消费,具有非竞争性;某些人对这一物品的利用,不会排斥另一些人对它的利用,具有非排他性。

一般由政府或社会团体提供。

公共物品的基本特征
一、非竞争性。

二、非排他性。

公共物品的分类
一、纯公共物品:
是指那些为整个社会共同消费的物品,它是在消费过程中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是任何一个人对该物品的消费都不减少别人对它进行同样消费的物品与劳务。

公共物品的分类
二、准公共物品
亦称为―混合物品‖。

这类物品通常只具备上述两个特性的一个,而另一个则表现为不充分。

1. 具有非排他性和不充分的非竞争性的公共物品。

2. 具有非竞争性特征,但非排他性不充分的准公共物品。

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
在现实世界中,因受到许多因素,市场无法达到完成竞争、供需的帕累托理想状态。

这一现象称为―市场失灵‖。

外部性(Externality)指一个人的行为直接影响他人的福祗,却没有承担相应的义务或获得回报,包括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两种。

外部性不包括间接影响,所有只通过影响价格而影响他人的行为都没有外部性。

收入再分配是指由政府主导的、能引起不同群体间收入转移的分配活动。

国民收入再分配是国民收入继初次分配之后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是指国家的各级政府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主要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的形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

§2 社会保障理论依据与流派
一、国家干预主义
二、经济自由主义
一、国家干预主义流派
德国新历史学派
福利经济学学派
瑞典学派
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
新剑桥学派德国新历史学派 (Sehmoner)
观点:国家是集体经济的最高形式,是公务机关。

在进步的文明社会中,国家的公共职能应不断扩大和增加,凡是个人努力所不能达到或不能顺利达到的目标,都理应由国家实现。

政策主张:
1. 国家具有经济管理职能。

2. 国家的法令、法规、法律至上,决定经济发展的进程。

3. 经济问题与伦理道德教养是密切相关的。

4. 劳工问题是德意志帝国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

5. 国家应通过立法,实行包括社会保险、孤寡救济、劳资合作以及工厂监督在内的一系列社会措施,自上而下地实行经济和社会改革。

福利经济学学派(Pigou)
观点: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认为增加产出而不减少穷人的绝对份额,或增加穷人的绝对份额而不减少产出时,都意味着社会福利的增加。

从这一基本理念出发,庇古主张政府干预再分配或第二次分配,以增加社会福利。

瑞典学派
理论基础:瑞典学派的―自由社会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理论与国家调节经济生活的政策主张
政策主张:
1.依靠政府的干预,通过宏观经济调节的方式来平抑经济周期的波动;
2. 用收入再分配的方法,主要是利用累进所得税以及转移性支付,举办社会福利设施,使社会各阶级、集团之间的收人和消费水平通过再分配趋于均等化,从而实现收入的平等。

瑞典特色的―自由社会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理论:
在政治上保留西方的―民主制度‖;
在经济上实行―国有化‖、―福利国家‖(主要是指收入再分配政策,同时主张政府稳定经济,提供公共服务)、―市场经济‖三者相结合的制度。

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Kaynes)
观点:经济危机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而市场机制无法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均衡,只有依靠国家干预才能使资本主义经济实现充分就业。

在凯恩斯的国家干预思想中,社会保障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他主张通过累进税和社会福利等办法重新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

国家对社会福利领域的干预有助于提高消
费倾向,实现宏观经济的均衡。

观点:
(一)收入分配理论
(二)收人分配调节政策
一、国家干预主义流派
(一)收入分配理论
1.否定新古典综合派的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

2.肯定分配论和价值论的联系
新剑桥学派把改善资本主义社会收入分配结构,实行收入均等化,作为经济政策的首要的、绝对的目标,其他目标均处于从属地位。

认为现实社会中收入分配不合理、不公平的格局不可能用新古典主义方法打破,而是必须采取以收人再分配为中心目标的社会政策,才能改良现有的分配格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二)收人分配调节政策
1.实行累进的税收制度来改变社会各阶层收入分配不均等的状况。

2.实行高额的遗产税和赠与税,以便消除私人财产的大量集中,抑制社会食利者阶层收入的增加。

3.通过政府的财政拨款对失业者进行培训
4.制定适应经济稳定增长的财政政策,减少财政赤字,逐步平衡财政预算;并根据经济增长率来制定实际工资增长率政策,以改变劳动者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收入分配的相对份额向不利方向变化的趋势,从而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逐渐扭转分配的不合理。

德国新历史学派:折中路线
福利经济学学派:干预再分配提高边际效用
瑞典学派:自由社会民主主义,累进税
凯恩斯主义-新剑桥学派:
提高有效需求,收入均等化
经济自由主义流派
供给学派:刺激总供给
社会保障政策体系的类型分析
包括四大类型
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英国、瑞典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美国、德国
国家型社会保障制度:苏联
储蓄型社会保障制度:智利、新加坡
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特点
由政府负责,全民高福利为主要特征
收入均等化、就业充分化、福利普遍化、福利设施体系化
统一标准缴费,统一标准给付,社会保障支出由国家税收解决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特点
保障对象是―有选择性‖的而非全民,它提供的保障水平也较低,强调的是保障而不是高福利。

企业、个人和政府都是责任主体,在不同的项目中各有不同的角色:在社会保险中,主要缴税(费)人为企业和个人,政府只是最后责任人的角色;在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制度中,政府是最主要的责任人
国家型社会保障制度特点
强调国家的责任,保障的对象是国有经济部门的雇员,保险费由单位负担,各种社会保险项目由统一的组织机构经办。

缴费的是企业(或单位),但最终的所有权人、责任人仍然是国家。

储蓄型社会保障制度特点
不具有再分配的性质,也不以追求社会公平为目标。

给付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个人账户的积累,而不是社会保障计划的承诺。

Funded plan vs PAYGO
DB vs DC
CH4.福利经济学与社会保障实践
§1 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一、福利经济学的产生
(一)思想渊源
(二)旧福利经济学
(一)思想渊源庇古 1920《福利经济学》
经济思想渊源
亚当斯密《国富论》:
个人利己主义(人性-交换-分工)
自私的动机、私有的企业、竞争的机制
观点:资源有效配置来自一个完全竞争的、一般均衡的市场体系,其中商品的价格等于其边际成本,生产要素的价格等于其边际产品价值。

当每一个生产者出资自利动机追求利润最大化、每一个消费者处于自利动机追求效用最大化时,整个经济将是有效的。

亚当斯密对政府责任的观点:应支持市场
保护社会,设立司法,公共事业
庇古对政府责任的观点:干预分配
国家干预国民收入分配并使收入均等化
[英] 改良主义经济学家霍布森
―最大社会福利‖―非生产性剩余‖―国家社会主义‖
3. 哲学思想渊源 Bentham
边沁功利主义哲学自由追求个人利益→公共利益
个人追求私利是正当的,政府应当自由放任
James Mill: 功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折衷
自由放任+国家干预
―资本主义能够使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相结合‖
―资产阶级私利不利于给劳动者带来幸福‖
(二)旧福利经济学
庇古的社会福利观点:
经济福利由效用构成,而效用可以通过商品价格尺度进行计量,因此在货币尺度下,
社会总效用=经济福利=国民收入
福利经济学研究主题和社会福利检验标志:
国民收入的极大化、国民收入分配均等化
a
庇古的社会福利观点:
凡是能增加国民收入总量而不见少穷人的绝对份额,或增加穷人绝对份额而不影响国民收入总量,都意味着社会福利的增进。

2. 庇古社会福利观点的重要贡献:
①确立了资源最优配置的标准
边际私人净产品=边际社会净产品
②确立了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标准
征收累进税使国民收入均等化
③确立了外部性理论
自由竞争导致外部性,只有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适当干预方可消除外部性
二、福利经济学的发展
(一)序数效用论
(二)帕累托最优原理的发展和完善
(三)补偿原理
(四)社会福利函数理论
(五)相对福利论
(六)次优理论
(一)序数效用论
帕累托序数效用论
无差异曲线是一条表示线上所有各点两种物品不同数量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相同的线。

由于偏好差异,不同消费者的
效用不能比较,因此追求达到
最大满足的途径不是达到最大
效用的总量,而是达到本人最
高的满足水平,即最高的无差异
曲线
(二)帕累托最优原理的发展和完善
帕累托最优和帕累托改进
最大福利的内容是经济效率,而不是收入的均等分配。

资源达到最适度配置时,经济才有效率,才能达到最大社会福利。

帕累托条件:
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消费者之间商品的最优配置任意两个消费者,任意两种商品之间边际替代率必须相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生产者之间投入的最优配置任意两个生产者,任意两种商品之间边际技术替代率必须相同
生产与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任何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必须与任何生产者在这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产品转换率相等
(三)补偿原理
补偿原理的实质:
一些社会成员经济状况的改善不会同时造成其他社会成员状况的恶化,或者一些社会成员状况的改善补偿了其他社会成员状况的恶化,社会福利就增加。

在难以实现帕累托改进时,只要政策或立法的得利超过损失,则政府可通过向得利人收特定租税的形式补偿受害者,达到帕累托最优。

四种补偿原则:
卡尔多虚拟补偿原则:只要得大于失,就证明总社会福利增加希克斯长期自然补偿原则:短期可能受损,但长期可能受益西托夫斯基双重补偿原则:同时进行政策前后的收入分配状况检验
李特尔补偿原则:在以上三种外另加一个收入分配标准,三重检验
(四)社会福利函数理论
萨缪尔森社会福利函数:
社会福利与各种影响因素之间存在一定函数关系,这些影响因素有不同配合。

个人的自由选择是进行不同配合选择的保证,是决定个人福利最大化的重要条件,从而影响社会福利。

(五)相对福利论
Duesenberry:福利的主观性和相对性
―福利是相对的,福利与个人收入并无直接关系,因此提高国民收入水平的政策和缩小国民收入差距的政策都不能增加社会福利。


(六)次优理论
兰开斯特:达不到最优时的次优选择
只有一个条件不满足,其他都是满足的情况下,就是最优选择。

在此之外,各种状态不能比较,较多条件得到满足的不一定优于较少条件得到满足的。

次优经济效率要求政府几乎不花费代价就能获得完备准确的信息。

第三优:允许存在信息成本和行政费用支出,更加现实§2 社会保障制度再分配效应
一、社会保障分配的基本目标
(一)社会保障分配的基本目标是实现社会公平
1. 效率作为动力系统,公平作为稳定系统
2. 转轨中的经济体更需要对初次分配结果进行修正(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功能
1. 社会安全网,稳定网
2. 调节地区间、阶层间收入水平差距,反贫困
3. 调节市场竞争、效率、动力、社会公平、均衡、稳定机制之间的矛盾
4. 社保收支作为经济变量,对经济运行有自动调节功能
二、社会保障分配中的公平和效率
(一)公平的含义
公平:―市场参与机会的均等和自由‖
1. 横向公平,即对同等经济地位的人实行同等待遇
2. 纵向公平,即对不同经济地位的人实行差别待遇
经济活动中必须兼顾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
(二)效率的含义
效率:―资源的有效使用与有效配置‖
1. 是在技术水平和资源存量一定的条件下,通过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使用,给社会带来最大福利。

经济学目前最为明确界定―经济效率‖的概念,是帕累托效率。

公平和效率的基本矛盾
―公平与效率的交替‖:收入均等化与经济效率
2. 公平和效率的相互补充
①收入均等化可以提高劳动力素质
②收入均等化可以扩大内需,带动投资
③收入均等化可以消除社会对立和两极分化
④可以避免经济结构的二元化,实现各地区、各产业均衡发展
3. 公平和效率关系的动态分析
①效率受制于生产力水平
②人类社会不断走向公平
③公平与效率是互相补充和互相促进的
④效率处于更核心的地位
4. 公平和效率在社会保障分配中的协调
①公平与效率优化组合的实现方式:生产力标准
―效率优先,以效率促公平‖
从企业个人角度看,把自由参与放在优先地位,把个人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