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一个人有没有教养,就看他的拿筷子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判断一个人有没有教养,就看他的拿筷子手势
作者:上海筷著文化促进会王国杰
俗话说:“看一个人有没有教养,只要看他拿筷子。
”在今天,不少年轻人不知道什么是用筷的礼仪和忌讳,即用筷的家教、家规,误以为筷子只是小小的吃饭餐具,只要把饭菜吃到嘴里就行,有什么好讲究的?甚至有部分老年人也对优秀的传统用筷家教、家规不甚了了,以致出国旅游在饭桌上出丑,有损国人形象。
因此,在建设和谐文明社会的时期,我们有必要补上传统的用筷家教、家规这一课。
历史上,中国的孩子们从握筷开始,就接受长辈们的用筷家教,这样代代传承、发展,用筷的家规于是逐臻完善。
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用筷家规,大致有以下几条:
如,吃饭时,要有尊卑长幼的区别。
要等长辈先动筷,小辈才能动筷,否则就是大不敬。
作客时,要等主人动筷,客人才能动筷,否则就是反客为主,鸠占鹊巢。
再如,吃饭时,对他人要怀有敬意。
如,筷子不能越过他人的筷子,否则就是压人一头,这叫压筷。
不能站起身子越过中间线到对面夹菜,让一桌子的人都让着他;不能夹了菜再放回碗里给别人吃;给人筷子时,不能将筷子插在饭碗上递给他人,这叫上香筷。
分发筷子
时,不能长短不一,这叫三长两短,民间很犯忌。
分发筷子时,也不能给人放十字筷,这叫打叉筷,也极犯忌。
以上这些行为都是侵犯了他人,都是不敬,失礼,违反了用筷家规。
在约束自身、修身养性方面的用筷家规,大致有以下几条:
如,不能用筷子兜底翻菜,像盗墓贼一样,这叫迷箸刨坟。
这种吃相极为自私,引入侧目。
又如,手拿筷子,眼光到处乱转,不知从哪里下筷,这叫执箸巡城,恶行恶状,令人反感。
再如,含着筷子发出响声,再去夹菜,不顾他人感受,这叫品箸留声,令同桌不敢下箸。
还有如:用筷敲碗,催着上菜,这叫击盏敲盅,是乞丐怨天怨地的作为,令旁人不齿。
以上这些,由于对自己的不自重,不自爱,不约束,最终也造成了对他人的不敬、失礼。
要不要对孩子进行用筷家教?现在面临着一些社会和家庭阻力必须引起重视。
1、筷子是日常的吃饭餐具,不少人根本想不到筷子的来历,更不清楚筷子包含着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至于怎么用筷,认为孩子在吃饭时慢慢就会学会。
这样的思维误区造成社会对于用筷家教缺乏重视。
2、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一些家长对于用筷家教往往不以为然,他们认为用筷吃饭是很小的事情。
但一日三餐天天要碰到,孩子坐上饭桌就是大事。
要是一个孩子在饭桌上没规矩,中国人往往会说“这孩子没家教”,这实际是在责怪家长不负责任,甚至会联想起这孩子的家长也许从小就是没家教的。
所以,不要小看一双小小的筷子,从筷子上可以看出一个家庭的家规和家风。
子女的身上有着父母的影子,小小筷子到了国外也会折射出国家的形象。
3、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小家庭时代”,已经很少有三代同居、四代同堂的家庭。
饭桌上往往只有父母和孩子三个人。
于是,孩子成了饭桌上的“小祖宗”。
什么用筷家教、家规,统统被视为封建礼教拒之门外。
这些孩子一旦长大进入社会往往会很不适应,有的甚至感觉
单位管束太严,规矩太多而厌烦上班,这就造成了社会问题。
所以,小家庭并不意味着可以放弃用筷家教,再小的家庭也是家庭,也要讲究长幼尊卑。
正确的拿筷子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