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作文失误规避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场作文常见错误规避策略
喻宜发
1.不会审题,严重跑题。

审题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只有准确审题,才能使写作少走弯路。

比如《话语的魅力》一题,其重点就应搞清楚“魅力”之意。

有些考生把“魅力”等同于“杀伤力”,写自己是如何被老师、家长、朋友用话语刺伤的。

像这样的文章其他方面再突出,也是不能得高分的。

偏离甚至撇开材料中心作文是近几年高考作文最常见的毛病,近几年高考作文跑题现象触目皆是;更为严重的是,部分考生根本无视材料或写作要求,干脆另起炉灶,写一些与材料或写作要求毫不相干的内容,结果下笔千言、离题万里,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考生审题不认真,写作时未紧扣材料或写作要求所致。

这一点是近几年不少考生作文得分偏低的根本原因。

近几年各地不少考生写作中常常抛开所给话题,另起炉灶去写一个与原话题毫不相干的新话题,属于典型的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现象。

这就犯了话题作文的大忌。

规避策略:使用“四步审题法”加以矫正。

第一步,通读材料、要求,不遗漏任何信息;第二步,比较材料或话题,筛选信息,排除干扰因素,抓出关键词、核心语;第三步,将关键词核心语连缀、扩展为判断句,以此作记叙文的主旨或议论文的观点;四、根据主旨或观点来确定标题,选材、剪材,构思立意。

在作文中反复呈现关键词、核心语,有两个好处,一是提醒自己,写作过程不可节外生枝;二是提醒阅卷老师,我的作文始终紧扣着中心和要求,这样就不会跑题、偏题了。

请看下面这篇作文:
你在我心里
红了希望,绿了梦想,只因你在我心里——我的语文。

那是你吗?语文。

美丽、华贵、优柔……我无法用任何词藻来修饰你。

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海,辛弃疾的双眼迷离了剑光,文天祥的激情回荡了整个零丁……因为你在我心里,语文,我读懂了抱负、执著、爱国!邀明月之满怀,举酒觥之高远,我徜徉在你的诗词之中,看落红化为春泥,叹国破山河,赞东篱之采菊,唱绝顶之豪情。

在初中的怀抱里,我感悟你、体验你。

只因你在我心里,你把心灵之音化为翩翩翅膀,带我飞翔。

那是你吗?语文。

大观园的人情分离,桃园中的三结之义,西经路中的纷纷纠葛,义聚于一堂的豪情壮志。

因为你在我心里,我读懂了无奈、团结、勇敢、义气!零落般的花就随它去吧,葬!给它一个完整的家;天下就随它分吧,战!给它一个美好的涅槃;妖怪就随他来吧,拼!给它一个痛苦的诠释;安就随他招吧,死!给它一个充实的辉煌。

只因你在我心里,你把篇篇名著化为铺路之石,垫着我通往成功。

那是你吗?语文。

汨罗江水流更加凶猛,易水河畔夕阳更加红烈,浣溪之水更加澈亮。

因为你在我的心中,我领悟了屈原的不束,叹服于刘邦的宏志,感慨于西施的别离。

我怀揣着你,测量着心灵的密度,却觉格外沉重。

只因你在我心里,你把个个名人化为动力之源,推动我前进。

语文,只因你在我心里,我的希望让你染红,我的梦想让你沾绿。

只因你在我的心里,我的语文,让我赢在2008!唱响在2008的天空。

首先,作者使用正确的审题方法,准确审题,奠定了本文成功的基础。

文章把“你”定为“语文”,跳出了一般的认识。

文章所选的材料具有语文性,从诗词到名著,再到名人,都是在语文中体现出来的丰厚知识,展现了语文的广博。

其次,文章还做到了构思缜密,结构严谨:开头用简洁的语言点明了“语文”
的在作者心中的地位;然后分别用以“那是你吗?语文”开头引出语文在诗词、名著、名人三方面带来的心灵震撼;结尾照应开头,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再次,语言富有诗意,令人回味无穷。

文章的语言极其简洁而富有表现力。

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作者有意识地营造了一种优美的氛围,给人感觉如同桂花,不惊艳,但暗香萦绕,弥久不散!
2. 信马游僵,中间偏题。

有些考生的作文开始表现出对话题或材料的正确理解,可写到后来,不知不觉游离于原话题之外,就撇开原话题大谈其他内容,而且越绕越远。

等到600字完成了,回过头来一看,哎哟,完了,跑题了!
规避方法:两步医治法。

对付这一问题,一是下笔前拟一个写作提纲,依照提纲写作;二是使用主旨呈现法,也就是在作文过程中,精心组织几句紧扣话题或材料,能够体现本文主旨的句子作为文章主体部分每一段的领头句,分别统领各段,让文章的主旨不断呈现,各个段落再按照主旨句展开,这样的话,你就是想跑题也跑不了!
请看下面这篇《幸福》:
你可曾想过幸福是由哪些元素构成的呢?古人一板一眼的告诉你,就是四样东西:健康温和的性格,正当的财产和朋友。

曲调一
人皆有死,最重要和第一是健康。

我们应当庆幸我们有健康的身体,每天快乐地学习工作,虽有些忙碌但也值得,与史铁生相比,平凡的我们虽没脱俗的写作才能,但我们健康,与季羡林相比,我们对生命的理解还很肤浅,但欣慰的是我们年轻,我们健康,我们还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因为健康,所以幸福。

曲调二
天生性情温和也是一种幸福。

因为性情温和所以会受到多数人的喜欢,学习工作会减少许多麻烦。

作为一个性情温和的人更很少有冲动,他总能心平气和地解决事端。

久而久之,他便会被众人封为“好好先生”。

闲暇时,独自逛街,遇到熟人总能收到善意的微笑,此时心灵地慰藉便会有种幸福的感觉。

因为性情温和所以幸福。

曲调三
有一份并非来之不易的财产是一种幸福。

俗话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你播种了希望种子后便会有成功之花——也许你靠辛苦打工,也许你靠传播知识,也许你驾车奔波于两市,但月底或年未时,你的付出有了回报——握着一沓崭新的钞票,你和家人痛快地消遣于餐桌,游乐场时,看着孩子或父母甜蜜地笑容,你会很幸福。

因为有正当的财产,所以幸福。

曲调四
有一批朋友欢度春光更是一种幸福。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等许多诗句都是歌颂友情的伟大。

当形只影单时,朋友的一句问候,一条短信都可能让你充满阳光;当事业成功之际,朋友的祝贺更会让你欣喜不已。

因为有朋友,所以幸福。

曲终
其实生活中的点滴都能成为我们幸福的源泉,喝着牛奶晒着太阳,也是一种惬意的幸福。

本文采用了两步医治法中的主旨呈现法,主体部分的四个段落分别用“因为健康,所以幸福”“因为性情温和所以幸福”“因为有正当的财产,所以幸福”“因为有朋友,所以幸福”四句话反复呈现主旨,它以四步曲来弹奏“幸福歌”,又以四个曲调来对幸福作具体的诠释,这使得文章脉络清晰,层次清楚。


几曲即使终了,也让人回味无穷。

3.面面俱到,不着边际
有的考生由于自身功底的限制,加之没有受过严格的训练,面对需要自拟标题的作文,虽然审题没有出现什么问题,但是却以话题为文题;或者拟了一个很大的题目,写作起来无所依凭,只好泛泛而谈,其结果自然只能是面面俱到,蜻蜓点水,不能深入。

这种不着边际地空泛议论一通,然后草草收兵的大而空的文章(如果也能称着文章的话),表面看来,好像是什么都写了,其实什么也没写深、写透,几乎等于什么也没写,其命运如何,又何须饶舌?!
规避方法:化整为零法。

要善于从较大的话题范围内选择某个子话题,或叙或议,象打井一样往深处挖掘,或者说“择其一点,不及其余”,只写“大范围”中的“某一方面”,给自己提供了一个充分发挥、具体表现的好舞台,这样才能在700字左右的篇幅内写出立意鲜明集中、内容具体充实的好文章。

一般地说,考场作文选题宜小不宜大,宜细不宜粗。

遇到较大的话题时,可以采用化大为小、化整为零的方法,选择一个范围较小的话题,具体而微地切入。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行文过于空泛,从而做到言之有物,充实深刻。

下面这篇记叙文在内容和取材上就采用了化大为小、化整为零的规避方法:
美丽的苹果
祖母爱吃苹果,尤其爱吃妈妈削的苹果。

妈妈削苹果的姿势很漂亮。

她安详地拿起水果刀,飞快地在苹果上转着,果皮便宛如一只轻轻点过水面的燕子,时而向下,时而朝上,绕着苹果自由地飞舞。

片刻之后,圆圆的苹果便呈现在我们面前,完美得就像一件艺术品。

削完后,妈妈总会拿过碟子,将苹果一片片削好,递给祖母。

那一瞬间,妈妈那写满微笑的双眼那么美丽。

祖母每每递给我几块,而我吃完后总是不懂事地嚷着还要。

望着妈妈那似嗔却笑的样子,我是乐滋滋的。

不过,心里总想,要是自己能吃上一个完整的苹果该多好啊!
岁月流逝,祖母年纪渐渐大了,但仍然还和以前一样地搂着我看妈妈削苹果,妈妈依旧用她那灵巧的双手制作出一件件沁人心脾的“艺术品”。

不同的是,我们每个人手里都有她亲手削出的大苹果。

品着那甜甜的苹果,我时常想,要是自己也能够这样为祖母或妈妈削一次苹果,那该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啊!
那年深秋,祖母病了,昏迷了好几天。

我依然记得她那慈祥的容貌和那被疾病折磨的身子。

那天,祖母奇迹般地睁开双眼,吃力地说着什么。

我急忙把耳朵贴到祖母嘴唇边,才听清祖母说的是“苹……果”。

爸爸在上班,妈妈上街了,谁来为祖母削苹果呢?看来只能自己动手了,我以最快的速度拿出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模仿妈妈的动作操作起来,可那小刀好像特意与我作对似的,我越想削好,刀子越不听使唤,深一刀浅一刀地,果皮果肉洒落了一地。

当我颤抖着将那仅剩下半边的“丑八怪”递到祖母眼前时,却分明读到她脸上一种幸福的笑容。

如今,祖母的病好了,我们晚饭后吃苹果的习惯还是没有改变。

不过,水果刀已经掌管在我的手上。

每每望着祖母和妈妈那惬意的笑脸,我感觉自己仿佛成了传递爱心的“小天使”,快乐着家人,也快乐着自己。

本文在内容和取材上就采用了化大为小、化整为零的规避方法,做到了取材小巧,细节传神。

谁会想到,小作者竟用一只小小的苹果架起了三代人之间的情感桥梁?文章紧扣妈妈削苹果的动作精雕细琢,“转”“点”“飞”等词语,将妈妈对长辈的孝顺、对晚辈的关爱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对自己削苹果的情景则是一抑再抑,先说“不听使唤”,接着“深一刀,浅一刀”,最后连手都在“颤抖”,描写真是细致入微啊!如果内容仅仅落在“削”与“吃”上,主题就较为平淡,作者便将这一故事放在奶奶生病、妈妈外出这一特殊时间,于是故事的情感顿时得到了升华,小作者在妈妈影响之下成长起来的美好心灵也自然地体现在字里行间了。

4.材料陈旧,毫无新意
在评判作文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阅卷老师都有一个感觉,那就是:不少同学的作文都犯有材料陈旧的毛病,所用的材料都似曾相识,或者是大众早已熟知的多少年前的东西,而且很多人好像事先商量过似的,证明同一个观点或者表现同一个主题时,往往使用同一个材料,没有一点时代感,读来毫无新意。

这种文章,令人见之生厌,遑论感染读者、获得高分?!
规避方法:新料替代法。

一是走进生活,用心去感悟和体察生活,关心身边的人和事;二是多读书报杂志,留心电视新闻,从书报电视中获取新鲜材料;用生活中感知或者从书报电视上获取的新鲜事例替代陈旧的僵死的材料,让作文走向新生。

我们来看下面这篇《聆听生的呼唤》是怎样使用时鲜材料的:
在生死关头,对生的渴望胜过一切!
――我是一个汶川地震的幸存者
2008年5月12日下午2:28,我和其他同学如平常一样,坐在教室上课。

突然,一阵剧烈的晃动,天旋地转,我还没意识到发生了什么。

讲台上的老师大叫一声“地震了,同学们快跑!”
这是老师对生的呼唤,所有人立刻像潮水一样冲出教室。

整座教学楼开始崩塌,瓦片、砖头,纷纷落下。

老师在讲台前冷静地指挥着。

我在房屋倒塌之前没能逃出去,也亲眼看着老师倒在了讲台下。

玻璃碎了,天花板塌了,我奔向墙角,钻到桌下,闭了眼,不敢再看这狰狞的世界,我感觉我正在去向另一个世界。

不知过了多久,声音小了,晃动也停下来了。

我迷糊地睁开眼睛。

眼前,只剩下碎石间里的一线天。

周围如此沉寂,我的同学呢,我的老师呢?
“救命……”我歇斯底里的呼喊,这是我对生的呼唤,但外面如此沉寂,没有一丝动静。

回答我的只是“救命”的回音。

我绝望地闭了眼,静静地等待着……——也许他们就在外面,也许他们正在靠近我的身旁。

“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
这不是我们班“歌王”的声音吗?就算是对生的呼唤,他也还是一片歌声,我真服他了。

“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
我们开始一唱一和起来。

这是我聆听到的对生的最美的呼唤!
天暗了,我们累了,只剩下一片沉寂。

“影帝,影帝……”“哎”——我知道“歌王”在唤我,可我精疲力竭。

“千万别睡着啦!”
“嗯。

”我知道此时睡着了,也许就再也睁不开眼睛了。

“我给你讲笑话吧?”
“嗯。


原来那些能笑破肚子的笑话,现在听起来却是索然无味,更添伤悲罢了。

外面的天暗了又亮,亮了又暗。

不知道过了多久。

望着那一线天外的世界,我再一次绝望地闭上了眼。

梦见了爸爸妈妈,还有爷爷奶奶,他们伸开手,“来,快过来,不怕。

”我奋力地挣扎,却不能靠近他们一步。

梦见了两个龇牙咧嘴的黑白无常。

他们向我招手,我却鬼使神差地跟着他们走了。

走到奈何桥……
我从噩梦中惊醒,无力地靠着一堆乱石瓦砾。

“喂,有人么?里面有人么?我们是武警官兵”
——我聆听到了生的呼唤,是那么的高亢,是那么的动听!“呀,是我们的救星,是我们的部队。


“有人,我在这里。

”我用了平生最大的力气喊了起来,这是对生的呼唤。

“小姑娘,不要怕,我们马上就会救你出去。


“嗯。


外面传来哗哗啦啦忙忙碌碌的声音。

压在我周围的乱石瓦砾被清除。

我终于看见了整片的蓝天,湛蓝湛蓝的……
是灾难让我们聆听到源自自己对生命的呼唤,来自别人对生命的关爱,请记住:生命至高,关爱无价!
―一个汶川地震的幸存者心语
本文作文作者关注时事,心系汶川,根据电视报刊的新闻报道,结合自身感受,把自己假想为一位幸存者,身临其境,进入了性命攸关的时刻,角度新颖,结构别致,描写也是具体而微,而非泛泛而写。

“聆听生的呼唤”即对生命的呼唤,文章紧扣题目,写到了聆听老师的呼唤、自己的呼唤,同学的呼唤、武警官兵的呼唤,声声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书写生活中新近发生的感人之事,规避陈腐材料,是本文成功的保证。

5.语言干瘪,行文枯燥
语言问题是考场作文无法回避的问题之一。

错别字多,语病严重,语言乏味,行文枯燥,读来索然无味,这样的文章怎能获得高分?要改变这一现状,可使用下面的方法。

规避方法:可采用八步提升法增添文采。

⑴锤炼法中考作文,语言应该追求流畅、凝练、含蓄。

锤炼字词可以使语言出彩。

例如,宋祁的“红新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就把春日红杏枝头争妍、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而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同样是一字点染,境界全出。

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有句台词“你是个无耻的文人!”演出时经友人提醒,后改成“你这个无耻的文人!”仅一字之改,效果却迥乎不同。

可见,字句锤炼到位,可以使文章平添亮色。

⑵配句法,即讲究句式整饬与音韵和谐,使文章含蕴深刻、情文并茂。

例如,“架一座心桥,在你我之间,在世界之间;爱生于天地,理存于心间。

把握青春年少,追逐真理光芒,还事物一个本源,给世界一份清凉!/回眸历史沧桑,掩卷长思,荡气回肠。

三分醉成月光,七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出,便是锦绣中华,千古一叹,叹在今朝如画;檫干泪眸,却又见心桥流水人家!”这段文字,作者几处使用对偶句,于整饬中见优美,有力地揭示了文章主旨。

⑶点化法,即在文章中,化用一些中外名著、诗文名句或者成语、俗语等以翻出新意的方法。

比如,“俄国人对我说:‘河流和草地最美,他们是我的伙计。

’印度人对我说:‘飞鸟和天空最美,她们是我的母亲。

’美国人却说:‘草叶和冰雪最美,他们是我的恋人。

’而中国人说:‘大漠孤烟、小桥流水、明月清泉、野渡横舟最美,他们是我的归宿。

’”(《我心依旧》)作者神游古今,笔走中外,化用多种中外名著名篇,点化精当,莞结自然,有行云流水之感。

⑷引用法,即行文时直接引用现成的古诗文名句、成语、俗语或谚语,借以传达某种思想内容,使之言简意赅、准确恰当、引人注目的表述方法。

例如:“年轮转到了青春时代。

‘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生命旅途几番挫折,脆弱心灵几经磨练,世态炎凉几缕哀愁,花落水流我无言以对,我渐渐地懂得了很多。

”(广东考生《成长的心曲》)作者引用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中的诗句,与下文的一咏三叹相应和,抒发了青山依旧、人世浮沉,回首往事令人感慨系之的情怀。

⑸排比法。

例如:“高山流水是一种美,沧海横流也是一种美;古色古香是一种美,流金溢彩也是一种美;蓝天白云是一种美,小草露珠也是一种美;杏花春雨江南是一种美,骏马秋风冀北也是一种美……”(湖北考生《多方面去发现美》)这里,作者通过精当的排比,准确地揭示了美的内涵,文采斐然,气韵
流转,给人以飞流直下、酣畅淋漓之感。

⑹置问法。

即以疑问、反问或设问的方式行文,以打破语言的平板单一的表述方法。

例如:“女主人为何连续两天丢钱?她是个精明的主妇,怎么会这样丢三落四呢?咦,会不会是在试探我,在怀疑我的诚实?”(《三张钞票》)这是用疑问的方式,生动地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

再如,“可就是这个被唾骂的人(指刘邦)建立了中华大地的一代霸业。

没了他,哪来的张骞扶着驼铃走向天山的雪莲?没了他,哪来的卫青舞着旌旗奔向大漠的飞沙?”(湖北考生《学会历史般的旁观》)反问句的使用,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识见,气势如虹,一泻千里。

⑺比喻法,即以此物比彼物,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的方法。

例如“这一份勇气,当从一位父亲身上表现出来时,显得格外珍贵。

像一只蚌痛苦地孕育着一枚盈泪的珍珠,像大海撞击岩石经历撕心裂肺的痛楚后绽放的朵朵浪花,像不断磨砺后明亮如雪的锋利的宝剑——用理智拨开爱的迷雾,是伤痛,也是荣耀,更是以心的流血为代价的动人旋律。

”(浙江考生《挥刀斩索,搭桥渡人》)例句中通过比喻,如雨后杜鹃,凄艳美丽,大大增强了感染力。

⑻转折法,即在语言表达中,改变常规写法,从与原文意思相对或者相反的方向着笔,以收取意外功效的写法。

例如:“花丛给人以芬芳艳丽,却挡住了前行的山路;湖泊给人以清澈空灵,却倒映出虚假的幻景;美酒给人以香醇清冽,却模糊了眼中的目标。

甜蜜,有时也会成为一种负担。

”(四川考生《甜蜜负担》)这样的表达,生动深刻,极具穿透力。

我们来看下面这篇作文:
那一刻,我们毕业了
它们在哪里呀,它们还在开吗?我们就这样,要在木棉花的季节走出初中的大门。

——题记
我们的摩天轮己停下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换取的是高中的更广阔的学习天地,却为何仍留恋格子里的春天?
啊,再在校园里走一走吧……
木棉花总在新生来的时候与老生毕生的时候开放,满目的艳红,灼灼其华,仿佛我们用汗水与心血祭奠的青春,一去不返。

树下刻着谁和谁的名字,承诺着“友谊长存”的誓言,却还不明白一辈子的约定是多么奢侈。

曾经手拉手地畅谈心事,却可能终究抵不过拉着行理箱在校门口你往右走,我向左走。

操场静下来了,往日与同学们的呐喊声、加油声收藏在哪里了呢?被秘密定格的雨水顺着叶子的脉络滴下,有多少件心事还来不及分享?有多少个公式还来不及默写?有多少个面孔还来不及铭记?随着“咔嚓”一声,毕业照上呆呆的笑脸为一切画上了并不完满的句号。

此刻,只剩下一些模糊的粘稠的丝网缠绕着心扉。

教室讲台上的座位表是否成为解锁的密码?在老师眼皮底下的“恶作剧”偷走了我们多少的窃喜与害怕?厚厚的书墙,埋葬了我们多少的操场梦想?把你的背景剪成窗花贴在心上,朋友,这样还会把你忘记吗?当记忆被岁月一点点漂白,一点点磨平,是否会再也叫不出你的名字?
骂了三年的饭菜如此成了习惯的美味,为了吃上鸡爪,还能不能容许我们插队呢?精彩的电视节目总在最高潮时被关掉,随着一阵嘘声,人群逐渐散开,一圈一圈地消失。

饭堂的阿姨叔伯还是那么粗鲁地对待下一届学生吗?为什么我现在脑中记住他们的却还是某一天多给了一碗紫菜汤时的温柔呢?
过去了,结束了,该散场了吧?
风筝总会飞远,但它的线头留在了地上;炊烟总会飞远,但它的源头留在了屋里;我们总会飞远,但脚印留在了母校的剧场……
不该悲伤,因为我们在成长。

那一刻,我们真的毕业了。

首先,文中大量使用了排比的辞格,将往昔的一组组画面分类有序的呈现给我们,对母校生活无限的留恋与怀念便在这些铺陈中洒落无遗。

其次,文章使用了镜头转换式结构,作者运用蒙太奇的方式来结构成文:毕业时漫步校园——喧闹的操场、温馨的教室、曾经厌恶的食堂,还有那饭堂的阿姨叔叔,一幅幅鲜活的画面被作者“拍摄”下来,以情感的线索连贯成活动的画面。

大量的排比铺陈,悠远淡雅的表述,使语句如行云般轻盈,如流水般流畅。

6.有叙无议,有议无例
有的学生作文要么通篇举例,频繁罗列,一叙到底;要么空话连篇,泛泛而谈,没有例证。

这样的文章前者缺乏深度扣分,后者缺乏支撑扣分。

请看黄冈考生的失误作文:
我心中的那一抹绿色
初春的一天,一场大雪代替了漫天飞舞的柳絮,压住了所有的生气,似乎一切都显得清冷……独自走在飘雪的大街上,感觉自己就是一片随风飘舞的雪花,无助、失意、迷茫……看看天,看看远方,才意识到自己的微不足道。

走着走着,不经意间看见了那被雪片压弯的枝条,好似生气全无,就像自己一样。

陡然间,心中有了一种愿望:何不拂去枝条上的雪,让枝条恢复一丝生气呢?我伸出手,慢慢地向枝条伸去,手却停在半空……“我给枝条拂去雪花,谁为我拂去心中的雪花呢?”想着,手又缩了回来。

“何必那么想呢?”手又伸了出去。

慢慢地拂去一片片的雪。

忽然,一颗新芽!一抹绿色呈现在我的面前。

再拂去枝条上的雪,一颗颗的新芽出现了,虽不饱满,却充满了生气。

“雪下怎么会有新芽呢?它们能熬得住这寒冷的霜雪吗?”我不禁脱口自语道。

“你说什么呢?”不知什么时候,一位老大爷站在了身后。

我回转身,恭敬地叫了声:“大爷!”“小伙子,看什么呢,这么出神?我已在你身后站了一会儿了。


“新芽!雪下新芽!”我惊叹地回答。

“噢!新芽呀,它们的确值得驻足。

知道吗,天虽然冷,雪虽然厚,但还是压抑不住生命的萌发。

这些新芽,经历了一冬的积蓄,必定会在春天萌发的,就像你一样!”“像我一样?你怎么知道像我一样?”
“小伙子,我怎么不知道,哈哈……”老大爷说着走远了。

学生将自己的生活见闻写进文章里,并且写出了积极意义,文章语言比较流畅。

但文章在表达上存在明显的纰漏:第一,文中的对话描写不符合人物的身份,如“驻足”“压抑不住生命的萌发”等,显然不符合老大爷的身份特点,而且给人突兀之感——老大爷怎样来的,前面根本就没有伏笔和暗示。

又如“小伙子,我怎么不知道,哈哈……”一句,老大爷会在“我”面前“哈哈”大笑,还说一些莫名其妙的话?不合逻辑。

第二,开头部分,“我”为什么莫名忧愁,作者没有交代,使得材料的真实性打了折扣。

第三,结尾仓促、草率,缺乏应有的交代。

第四,有叙无议,没有主题。

所以,这篇文章被归为三类文。

修改本文时,可以直接针对问题进行修改:为了让老大爷与“我”的对话更符合人物身份,语言更符合生活逻辑,可将“老大爷”改为老师,然后适当修改人物对话;至于语言的意蕴,可以运用卒章显志法通过在结尾引用名言、诗句的方式来表现。

规避方法:叙议结合法。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作文题目,大部分是话题作文。

话题的内容不外乎以下三方面:一、“我”与社会;二、“我”与他人;三、“我”与自己。

“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朱自清语),才能使形象丰满起来。

再是,内容要翔实、丰富。

所举事例要具有代表性、典型性。

也就是内容要新颖,不能人云亦云。

看2003年上海市中考某考生的满分作文《我想唱首歌》就运用日记体作文形式,巧妙地利用报纸这一特殊载体,让连体姐妹的命运与自己的情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我”的三则日记,按人物命运自然展开,记载了连体姐妹的命运和自己的心理感受。

第一天惊讶与担心,第二天的紧张与祈祷,第三天的同情与赞美。

不仅讴歌了连体姐妹珍爱生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