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白羁旅天涯的落寞与悲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李白羁旅天涯的落寞与悲凉
第一篇:论李白羁旅天涯的落寞与悲凉
论李白羁旅天涯的落寞与悲凉
摘要:光彩照人的诗仙李白在人们心目中总是以傲岸不羁的神态睥睨功名富贵。

他浪迹天涯,逍遥自在,诗酒风流,一掷千金的形象深入人心。

事实上,浮华背后,隐藏着一颗备受煎熬的心。

关键词:李白,飘零,思乡,悲凉人生
李白是盛唐的时代骄子。

人们提到他的名字时总带着一种无限的敬仰与欣羡。

忆昔开元全盛日,李白担当着润色鸿业的历史使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走出蜀郡,为盛唐气象引吭高歌。

千百年来,在人们心目中,李白已经成为了大唐王朝的代名词。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这不仅仅是诗人一己的万丈豪情,也表现出盛唐兼容并蓄的宽广胸怀。

他自称“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苏颋赞他“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司马成贞说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杜子美称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四明狂客贺季真则是“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在李白的身上围绕着太多的光环。

他的傲岸独立和放浪形骸加上那个飘逸的诗仙称号都使他超乎世外,璨若星辰,仿佛真携着几分仙气,而非活生生的人了。

事实上,李白也是人。

他也和普通人一样会有痛苦和烦恼。

只不过人们往往为他狂放不羁的语言、浪漫奇特的想象以及凌驾风雷的气势所折服,忽视了散落在这些奇篇伟制中的苦闷、忧愤和悲慨。

而真正的李白,恰恰常常是在痛饮狂歌的悲凉与落寞中顾影自怜,把酒问月。

诗仙也是有痛苦的。

1书剑飘零的孤独
携风雷之势,犹如霹雳轰鸣,李白的诗歌意象壮美,气势宏大。

这是他内心世界的反映,也是他狂放自信的表现。

在他的心目中,自己就是庄子《逍遥游》中“抟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总有一天会风鹏正举。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十五学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

他的谒见信,写得纵横捭阖,英气十足,从
不卑躬屈膝,洋洋洒洒,“下笔不休”。

作为文章的确是文气十足,但是作为谒见信,往往给人桀骜不驯的感觉。

他自己也承认“世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上李邕》),但依然故我。

李白写过不少谒见信,基本都是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这与他的表达方式不无关系。

唐代文人进行干谒时有一种普遍心态,即他们总是抱着很高的期望值,一方面对个人才干自视甚高,另一方面把前途想象得过于美好。

“因此长安受挫被遣后,他受到的打击很大。

他的理想和热情灰飞烟灭,遭世遗弃的孤独感和悲怆感汹涌而来,淹没了诗人的情感世界。

‘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送蔡山人》),是遭世遗弃的深悲。

‘一朝去金马,飘落成飞蓬。

宾客日疏散,玉搏亦已空。

’(《东武吟》),旧时的交往者离己而去,门前冷落鞍马稀,这是一种真正的孤独之悲,痛入骨髓的是诗人政治前途似飞蓬离根、落叶离本的无依无托的流浪感和失落感,这是真正让诗人感到希望无寄、前途渺茫的悲怆之痛。

”[1]
李白的思想中有道家的成分。

在极度绝望和失意时,他曾一度入道归隐,但是儒家“安社稷,平天下,济苍生”的思想在他的头脑中从来都没有被搬向后台。

他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实现理想的机会。

诗文干谒不能让他历抵卿相,那就干脆投笔从戎——“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

永王李璘三顾茅庐请他下山,他就兴致勃勃地写下十一首《永王东巡歌》,“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慷慨前行。

“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希望能够得到永王的重用,大展宏图。

永王兵败,他被长流夜郎,遇赦放还多次求人引荐,又多次失败,遂以痛饮狂歌发泄胸中的苦闷。

但在去世的前一年,听说李光弼大举征兵出征东南时,他又摩拳擦掌请缨入幕,终因病半道而还。

李白就像一个屡败屡战的斗士,生命不息,奋斗不已。

来往于大唐江山,自西而东,从南至北,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

为了自己的理想,他书剑飘零,九死未悔,百折不挠,并为我们留下了瑰丽壮美和意气风发的伟大诗篇。

但这其中一杯苦酒,几多忧愤?掩不住的悲凉与落寞尽在这一杯之中和酒吞下……
2“黄金买醉未能归”
李白出蜀后一生都没有再回去过。

那里有他的父母和亲友以及他所热爱的峨眉山月。

难道他真是天涯浪荡子,不念旧情吗?显然不是。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简单易懂的《静夜思》流传千年,终古常新。

他在《淮南卧病书怀寄赵征君蕤》一诗中也提到“朝忆相如台,夜梦子云宅”,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这些诗篇足以说明李白对故乡的一片深情。

然而“莫谓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别匡山》),其功成身退的思想显而易见。

他相信自己有一天能够大鹏展翅,荣归故里。

哪知造化弄人,他飘零一世,却没能赢得半点功名。

功名不成,何谈身退?这是李白的尴尬和耻辱,更是他难以言说的痛苦。

入赘许家,定居安陆之时,李白曾多次谒见裴长史,却遭人谗谤,终被裴拒。

遂只身前往长安,谒见王公大人,也颇受冷遇,毫无结果。

穷困潦倒的他也和一般的文人士子一样,郁郁不快,甚至自暴自弃,一度和长安市井少年浪游,发生冲突,幸好被友人陆调救出。

本以为到了长安,心心念念的圣主应该近在咫尺,谁知道咫尺竟是天涯。

他在长安蹭蹬几许,想要回到妻子身边,却因大言放语,谓:“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而今,未能“历抵卿相”,竟一事无成,无颜见江东父老,只好在梁园悲吟“黄金买醉未能归”了![2]。

在《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中,也有“黄金白璧买歌笑”的情形。

大抵都是述说自己潦倒不遇的愤懑。

李白未曾回家,也不能回家。

然而他的思乡之情却从未斩断过。

对明月意象的反复吟咏,昭示着他的一片思乡之意。

“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

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常相随。

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

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

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

黄金狮子乘高座,白玉麈尾谈重玄。

我似浮云滞吴越,君逢至主游丹阙。

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此诗表面送蜀僧晏入中京,实则饱含诗人对峨眉山月和故乡的一片深情。

“我似浮云滞吴越,君逢圣主游丹阙”在对僧晏的美好祝愿
中,以一个“滞”字,深刻地表现出诗人想要一展宏图却有心无路,只能辗转飘零,归家无望的哀伤。

诗人甚至羡慕僧晏能够“还弄峨眉月”,而自己却不知何时能再见故乡明月了。

此时李白六十岁,距出蜀时作《峨眉山月歌》已过去三十六年。

时光荏苒,诗人垂垂老矣,同是歌咏峨眉山月,心境早已大不相同。

少了份仗剑去国的欢快,多了份岁月蹉跎的悲凉。

这种悲凉在李白即将离世时显得更为明显。

回忆中的哀伤已变成了“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宣城见杜鹃花》)的凄楚,充满着一种“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的悲壮。

3晚景凄凉,客死他乡
李白的富贵生活,也只是在他青年时代漫游吴越之时。

“一次散尽三十余万”的壮举在晚年是再难出现了。

自安史之乱后,诗赋文章变得一文不值。

文人们以文为生十分困难。

长流夜郎的经历更让李白的身心备受煎熬。

好友贾至被贬巴陵,李白赠诗劝慰道“圣主恩深汉文帝,怜君不遣到长沙”。

诗中“恩深”二字用反语,讽刺之意甚浓,但绝不似从前那样锋芒毕露,而是多了份老成持重的含蓄与无奈,甚至有那么一瞬让人感觉两鬓斑白的老诗人,犹如经霜的秋蝉有气无力,却还在枝头做着最后的悲鸣。

战斗性虽然还有,但这哪像当年裘马轻狂,傲岸不羁的李太白啊?可见长流夜郎的经历的确对李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李白的晚年生活中更加离不开酒了。

他的悲愤在酒精的刺激下达到巅峰状态——“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把那君山削平吧,让那湘水从铲平了的君山上毫无障碍地流过去吧!“我且如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我来为你把那黄鹤楼捶碎,你也来为我倒却那鹦鹉洲。

多年的郁积和愤懑在这些诗句中喷射而出,一泻千里。

这里诗人用了许多破坏性的词语,又是“刬却”,又是“捶碎”,又是“倒却”。

诗人不是有“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和“黄鹤楼
前月华白”的诗句,常常把自然风物当作吟咏的对象吗?如果不是胸中苦闷压抑太久,相信李白不舍得对自己钟情的自然山水下手。

理想是越来越远了。

生活境遇也是每况愈下。

此时的李白也早已不是当年赐金放还的翰林学士了。

登门干谒也不受重视,每每被人当做“文丐”看待。

曾经高唱着“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李太白也陷入窘境了。

他在《醉后赠从甥高镇》一诗中这样写道:
“马上相逢揖马鞭,客中相见客中怜。

欲邀击筑悲歌饮,正值倾家无酒钱。

江东风光不借人,枉杀落花空自春。

黄金逐手快意尽,昨日破产今朝贫。

丈夫何事空啸傲,不如烧却头上巾。

君为进士不得进,我被秋霜生旅鬓。

时清不及英豪人,三尺儿童唾廉蔺。

匣中盘剑装鱼昔鱼,闲在腰间未用渠。

且将换酒与君醉,醉归托宿吴专诸”。

诗中叙写了生活的拮据窘迫,充满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愤懑情绪。

诗人以狂放不羁的思想感情表达了心头郁积的深刻苦闷,语言奔放而内容沉重。

[3] “文章憎命达”,李白最后死在安徽当涂李阳冰的家中,远离蜀郡,远离妻小。

李白之父以客居蜀郡,李白最终客死他乡,冥冥之中有一种宿命的味道。

临终前李白作《临路歌》,慨叹自己这只大鹏中天摧折,孔子已经没世,再也没有人为他这样的英才哭泣了。

其实李白多虑了。

千百年来,人们从未忘记过他这个蜀郡飘来的仗剑歌者。

他闪耀在浩瀚宇宙的夜空之中,他的精神为后世所推崇,他的诗篇千载传诵。

太白死而有知,也能有一丝安慰了。

作为诗人,李白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其影响如江海之波涛,席卷天下,回荡千年。

但作为一个褪去仙光的普通人,他的一生充满着落寞与悲凉。

纵观李白的一生,多是羁旅天涯,四海飘零。

同时代他的崇拜者魏颢,为了见他一面,也是走南闯北,东奔西跑才得以一睹仙荣。

他也曾多次用“浮云”和“飞蓬”自比,表现一种无根无依的孤独。

羁旅天涯类转蓬,但却是为理想而奔波。

一生追寻,屡屡碰壁,“虽九死其犹未悔”。

这期间,“会稽愚妇轻买臣”的耻辱,“举鞭访前途,获笑汶上翁”的孤独,“黄金买醉未能归”的苦闷,“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茫然以及“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悲愤,都累积成诗人心中越来越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但我们倾心于李白,我们热爱他那一首首荡气回肠的诗歌,不是因为他的沉重,而是这沉重所外化出来的豪迈与奔放。

是这
些沉重,让“长风破浪会有时”的乐观、“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放、“天子呼来不上船”的傲岸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蔑视变得更加力透纸背,非同凡响。

是这些沉重,给了我们一个更加可敬可爱而又亲切直率的李白。

同时,也是这些沉重,让千载以下的人们为他心疼、为他神伤。

“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垠草连云。

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白居易《太白坟》)……
注释:[1]万诚毅.在“酒神”的狂舞中解读李白[J],2004.12.09 [2]安琪、薛天纬.李白年谱[M].齐鲁书社,1982,第35页[3]张厚余.太白诗传[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参考文献:[1]万诚毅.在“酒神”的狂舞中解读李白[J],2004.12.09 [2]安琪、薛天纬.李白年谱[M]..齐鲁书社,1982 [3]张厚余.太白诗传[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9 [4]杨义.李杜诗学[M].北京出版社.2002 [5]康震.康震品李白[M].东方出版社.2006 [6]安琪.李白传[M].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
指导教师评语:
成绩:
签名:年4


第二篇:论李白诗歌
论李白诗歌
学院:文学艺术学院
班级:汉文
姓名:杜佳彦学号:
2012级2班
2012504010 唐诗专题课程论文
论李白诗歌
摘要:李白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具有神奇的艺术魅力,内容丰富多彩,艺术手法变化多样,取得了后人难以追及的成就。

本文主要从其诗歌的意象、风格、和艺术成就三方面进
行探讨。

关键词:李白诗歌
意象
风格
艺术成就
一、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描绘的具体形象,是融入了作者思想情感的物象,创造意象并借助意象抒发思想感情是诗歌创作的一种重要方法。

李白诗歌中的众多意象,不仅体现出李白独特的人格意识和不朽的人格魅力,更体现出意象这一方法在诗歌运用中的独特魅力。

(一)李白诗歌意象的分类
李白诗歌中意象的分类大多数还是与中国古代传统诗歌中的意象分类相一致的,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别:一是草木类。

草木类中的代表意象有梅、兰、竹、菊、青草、杨柳、松柏、梧桐等。

草木类的意象主要经常用来表现人物的人品或者性格,例如松柏表示刚正不阿、梅花代表高洁不屈等。

李白诗句中有“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里用桃花表现的就是与世无争,其乐融融的境界,桃花是春天的象征,是理想桃源的象征。

二是动物类。

动物类中代表意象的有大鹏、大雁、蝉、杜鹃等。

李白诗歌中典型的意象是大鹏。

代表诗句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另外“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诗中的大鹏是作者李白的自我外化,诗人将大鹏视为理想与抱负的寄托,赋予大鹏气贯长虹、直冲霄汉的人格力量,是诗人慕自由、尚洒脱的独特思想意蕴的体现。

三是器物类。

器物类中代表意象的有酒、酒杯、剑、船、镜子等。

酒和剑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比较典型的两个意象,男诗人用的概率更大,而且在描写战争的时候,剑这个意象出现的比较频繁。

关于酒的诗句,最出名的诗句之一就是李白的那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虽然诗人在诗句中并没有直接写到酒这个字,但是诗人却用“莫使金樽空对月”描写出了一幅豪迈喝酒的场景,显得十分具有英雄气概。

四是气象景物类。

气象景物类代表意象的有夕阳、雨雪、流水、白云、蓝天、青山等。

这类
意象通常都是抒情意味比较明显,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出现的相对较多。

如《独坐敬亭山》中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诗句中的“孤云”是失意落魄的自我,如《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其一》中的“兰生谷底人不锄,云在高山空卷舒”中的“云”是作者李白个性自由的精神写照。

(二)李白诗歌意象的特点在李白的诗歌创作中,诗歌意象表现出了十分明显的个性特征,主要突出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李白诗歌中的意象组合丰富,变化多端。

例如在《行路难》中,诗人写到“子青自弃昊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两个非同时、同地发生的事情,诗人把它们并列在一起,成为互相映衬的意象,揭示出正直之士的不幸命运,给人壮阔悲凉的艺术感受。

其次,李白善于利用意象表现其象征性,而这种象征大部分表现了诗人本身的仙风道骨及侠士风采。

例如《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众所周知,黄河之水不可能从天上来,但是李白却用这样狂野的意象描绘了黄河的壮阔,让人身临其境。

第三,李白善于利用意象在自己的诗歌中营造一种奇突之美。

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是有一定固有模式的,一般诗歌的意象都蕴含了自己固定代表的寓意。

但是李白在使用这些意象的时候往往与其他诗人大相径庭,表现出自己的独到之处。

例如在《赠汪伦》中,李白感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水”这个意象在古代诗歌中大多数表现的是时光荏苒、岁月变迁,但是李白偏偏在这首诗歌中用潭水来表现与汪伦之间深厚的情谊,不仅让人有新奇之意,而且借助“千尺深”的潭水,让我们也轻而易举地体会到了诗人与汪伦之间情谊的深厚。

(三)李白诗歌中典型意象的分析李白的诗歌中出现的意象数不胜数,但是仔细分析李白诗歌我们也不难发现,虽然意象的数量很多,但是李白却对一些意象更为偏爱,所表达出的情感与思想也更为深厚,下面我们就着重分析几个李白诗歌中几个比较典型的意象,这也是李白诗歌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意象。

1.李白诗歌意象之“流水”。

水无形无态,水又千姿百态。

水最轻柔,软如丝绵;水最刚强,滴水穿石。

水最有艺术的可塑性,水是
李白诗歌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意象,据相关统计我们可以知道,在李白流传下来的九百多首诗歌中,出现了将近四百次有关流水的意象。

其中比较熟悉的诗句有“流水无情去,征帆逐吹开”、“流水如有情,幽哀从此分”、“好风吹落日,流水引长吟”等。

李白格外钟情于流水这个意象,在诗歌中频繁使用,说明它与李白的思想情感紧密相联。

笔者认为,李白诗歌中的流水意象其实是诗人比较隐秘的一种表现生命意识的情感。

李白诗歌中的流水意象绝大多数并不是作者单纯的对自然景物进行描写,有的时候流水表达了时间内涵,而这一内涵正是折射出了诗人强烈的生命意识。

用流水这一意象表达对生命的敬畏并非是李白独创的,事实上流水这一意象经过中国数代文人的反复锤炼已经沉淀为中华文化中一个十分特殊的文化符号:和而不同,兼容并蓄。

2.李白诗歌意象之“剑”。

李白不仅是一名浪漫的诗人,还是一名武功高强的侠客,因此在他的诗歌中频繁的出现“剑”这个意象,就显得十分自然。

剑是我国最古老的兵器之一,代表的是力量与权威。

在全唐诗中,李白笔下一共出现了一百零七次“剑”这个意象,由此可见他对“剑”这一意象的钟情。

李白从小就学习剑术,对剑有着深厚的感情,甚至他在自己的诗歌中把自己的妻子也比作了“拙妻莫邪剑”。

李白生活在我国古代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唐代民风开化,国威远扬,因此李白的个人理想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他在诗歌中频繁的使用“剑”这个意象,也表现了他想要建功立业的博大胸怀。

“剑”这一意象不仅寄托了诗人对于自由的渴望,还表现了诗人一生都想追求的报效国家的情怀。

二、风格
李白诗歌的风格有多维度的呈现,但以雄奇飘逸、真率自然为主。

具体说来,又具有雄壮豪放、神奇瑰丽、飘逸洒脱、天真率直、清新自然等特点。

(一)雄壮豪放
李白的诗歌往往给人一种雄壮豪放的美,这可能与李白好大言有关。

李白在《上李邕》一诗中写道:“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
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这种“大言”,实际上就是夸大的话,也就是说大话,常常有意夸大数目,用巨额数量词进行修饰,如“白发三千丈”(《秋浦歌》)、“飞流直下三千尺”(《望庐山瀑布》)等,这样就容易给人一种豪壮的感觉。

这种好“大言”,还常常表现为对雄伟阔大、奇特壮美的意象的追求。

李白的诗,境界往往十分开阔。

你看他写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可谓气势浩荡,一泻千里;他写五老峰:“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望庐山五老峰》),境界也十分壮美。

再如《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声,白波九道流雪山。

”雄奇壮美的意象组合,给人以一种崇高感。

又如《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意象亦极为阔大壮观。

他对体积巨大的壮观事物似乎特别倾心,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都是他喜欢吟咏的对象。

当然,李白好“大言”,自然也就常用大胆夸张的手法。

他写《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他写《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他写饮酒:“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襄阳歌》)。

他写大风:“一风三日吹倒山”(〈横江词〉)。

这些极为大胆的夸张,往往能形成磅礴的气势,给人以雄壮豪放的美感。

(二)神奇瑰丽李白诗歌的奇主要在于它善于运用丰富而奇诡的想像,创造出绚丽多姿的艺术形象,并寄托着诗人的情感意蕴和精神境界。

诗人常将想像与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手法相结合,把现实与理想、人间与幻境、自然与人事,巧妙地熔铸成篇,创造出神奇瑰丽的艺术境界。

李白诗歌的想像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如:“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真是想落天外,匪夷所思。

他的奇特的想像,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一个想像与紧
接着的另一个想像之间,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离奇惝恍,纵横变幻,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

李白还好写一些奇幻的境界。

如《古风》第十九写他升天神游的美丽幻想:“西岳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又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借写梦游天姥山,却引出了一个虎啸鸾鸣、仙人纷至的神奇境界:“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这种境界可谓奇之又奇。

李白也好写一些奇异的景物。

如《蜀道难》写蜀道,它不仅写了神话传说,想像奇特,把人们带入了“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的神话世界和“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神奇想像中;而且它把蜀道上的自然景物也写得非常奇异。

李白诗歌的奇还表现在它那大起大落的结构上。

例如《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其重点不是写离情别绪,而是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不能实现的牢骚。

思想感情的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在这首诗里被完美地统一起来了。

诗一开头就平地突起波澜,揭示出郁积已久的强烈精神苦闷;紧接着却完全撇开“烦忧”,放眼万里秋空,从“酣高楼”的豪兴到“揽明月”的壮举,扶摇直上九霄,然后却又迅即从九霄跌入苦闷的深渊。

直起直落,大开大合,没有任何承转过渡的痕迹。

这种起落无端、断续无迹的结构,最适宜于表现诗人因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而产生的急遽变化的感情。

(三)飘逸洒脱
李白是一个才情浪漫、飘逸不群的诗人,杜甫《饮中八仙歌》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这是一种多么飘逸的风采呀!他狂傲不羁、飘逸洒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这是何等的气魄呀!他可以潇洒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程度,他整日幻想着那“驾鸿凌紫冥”的神仙生活,以至于他的死也被后人传说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