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区海水利用产业发展形势及存在问题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海区海水利用产业发展形势及存在问
题分析
摘要:我国是淡水资源贫乏国家,全国水资源分布不均衡,与人口、土地和
经济布局不相匹配。
在此情形下,海水利用作为水资源利用的开源增量技术与,
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本文对东海区海水利用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分析,
提出东海区海水利用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建议。
关键词:东海区;海水利用;问题;对策建议
1.东海区海水利用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1东海区现状
海水利用,是指海水资源在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中的开发与利用,包括海水
淡化、海水直接利用与海水化学资源利用。
其中,海水淡化是指脱除海水中的盐分,生产淡水的利用方式;海水直接利用是以海水为原水,直接替代淡水作为工
业用水或生活用水等海水利用方式的统称;海水化学资源利用是指从海水中提取
各种化学元素及其深加工利用方式的统称。
当前,我国海水利用产业迎来重大发
展机遇期。
海水利用先后被列入一些国家重大政策和行动计划。
东海区沿岸分布
江苏、上海、浙江和福建三省一市,经济发达,人类活动和海洋开发利用强度高。
东海区海水利用虽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但仍处于发展阶段,海水利用的发展潜力
巨大。
1.2东海区海水淡化
截至2019年底,东海区总计海水淡化工程规模共42.38万吨/日,较2018
年新增海水淡化工程规模17.51万吨/日。
其中江苏省现有海水淡化工程规模
0.50万吨/日,浙江省现有海水淡化工程规模40.78万吨/日,福建省现有海水淡
化工程规模1.10万吨/日。
图1 2019年东海区沿海省市现有海水淡化工程分布图
东部海洋经济圈海岛市政供水用海水淡化工程所占比例较高,集中在浙江嵊泗、岱山、普陀等海岛地区,工业用海水淡化工程分布在浙江的石化、电力等高耗水行业。
1.3 东海区海水直接利用
2019年,东海区海水冷却用水量共计663.05亿吨,较2018年增加31.18亿吨。
其中浙江省和福建省年海水冷却用水量超过百亿吨,分别为331.55亿吨、227.54亿吨。
图2 2019年东海区沿海省市年海水冷却用水量分布图
国内海水直流冷却技术成熟,主要应用于沿海电力、石化和钢铁等行业。
2019年,东海区浙江台山核电机组实现并网运行,核电行业海水冷却用水量持续上升。
1.4东海区海水化学资源利用
2019年,除海水制盐外,产品主要包括溴素、氯化钾、氯化镁、硫酸镁、硫
酸钾,东海区生产企业主要分布于福建省。
在浓海水综合利用及产品高值化产业化技术研究方面,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
专项项目“浓海水制卤、苦卤结晶纯化及产品高值化技术研究与示范”进入示范
阶段,完成了30万吨/年电渗析工厂化制盐示范工程前期准备工作,食品级氯化
钾产业化工程试车运行。
浓海水高效节能提溴技术与装备取得突破,建成高效低
能耗卤水提溴工业级示范装置,完成现场中试试验研究,通过优化液体喷淋密度、规范气液分布和提高传质接触面积,较传统提溴技术能耗降低10%,收率提高 7%,形成了工艺包及塔芯内构件核心关键装备的产业化定型,为产业化技术改造奠定
基础。
2东海区海水利用产业存在的问题
2.1支持和引导海水利用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比较缺乏
海水淡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独立于完备的自来水价格体系之外,因而
无法享受到价格优惠。
目前,东海区尚缺乏促进海水利用产业发展的激励政策和
法律规定。
海水淡化产业从产生至今即按照成本核算和市场经济方式发展,在东
海区水务市场上海水淡化产业显得“先天不足”,在发展初期就受到较大限制,
这也影响了企业进入该行业的积极性。
2.2海水利用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足
东海区海水利用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足。
自主技术缺少验证与应用,仅
在少数示范项目中得到运用;国产设备材料虽有突破,但与国外相比,技术性能
仍有提升空间,关键设备、部件和材料等还需依赖进口;缺少龙头企业,缺乏大
型海水淡化工程的系统集成能力和大型工程化技术,国际竞争力较弱。
2.3海水淡化项目的投资风险大
海水淡化项目投资的特点是投资金额大、周期长、回报率低。
建一个海水淡
化厂动辄需要几亿甚至几十亿的投资。
而东海区内尚缺乏健全的投资保障体制,
国内从事海水淡化的企业大多是刚起步,缺乏管理大型海水淡化项目的经验,往
往无力承担巨大的投资风险。
2.4海水利用意识淡薄,有待提高
由于长期以来,海水水质低劣的观念一直占据人们的脑海。
民众普遍认为海
水淡化利用技术难度大,造水成本高,没有把海水作为水资源来看待,更不用说
作为可饮用的高质生活水。
不仅居民存在这种观念,某些沿海城市的工业部门也
同样存在着“利用海水成本太高,防腐和防海洋生物附着技术复杂”等观念。
海
水利用知识普及力度的欠缺,极大地制约了海水利用意识的提高。
2.5不合理的市场机制
海水利用作为新兴产业,一开始就要进行市场化运作,完全按成本核算。
而
同时某些政策却对特定产业和产品进行扶持和保护,由此造成了海水利用面临着
不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
例如当前对自来水施行补贴价,使自来水价严重偏低于
应有市场价值;对海水利用产品不仅没有价格扶持,相反对进口钾肥却有补贴。
这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海水利用产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影响了地方和企业
的积极性,使海水利用得不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认同。
3东海区海水利用产业对策与建议
3.1加快推进海水利用立法工作
目前我国尚无旨在规范海水利用行为的法律法规,已有的水资源法及其体系
中所述“水资源”指的是江河、湖泊等地表水资源以及地下水资源,并未将海水
资源包含在内。
近年来海水利用产业发展迅猛,但在实际使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产业原料及废水处置不规范等,极易引发生态问题。
为此,海水资源的开发、
利用、保护和管理行为亟待通过立法予以规范。
3.2增加研究经费投入,整合优势资源培育海水利用设备研发制造产业
海水利用乃至整个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
东海区应充分发挥自
身在人才和科技上的比较优势,集中力量进行技术攻坚。
政府相关部门可以设立
海水利用专项基金。
为海水利用技术的研发提供坚实的财政支持和产业保障。
另外,目前东海区上海市已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化基础,但优势资源较为分散,先进
的技术都分散掌握在各个企业中。
相关部门可以考虑将优势资源整合,加快科技
成果产业化的步伐。
3.3提高海水利用社会认知度
从实际出发,将海水利用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将阶段性成果应用
到饮用水净化、工业用水纯化等方面,逐步改变人们关于海水水质低劣、应用技
术难度大的观念。
3.4通过政策、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对海水利用产业进行扶持
通过实行补贴等激励措施,鼓励对研发和产业化发展的投入,鼓励企业进行
自主创新。
同时,对海水利用的企业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兴建海水利用
工程给予低息或无息银行贷款,提高淡化水的竞争力。
东海区沿海地方政府应鼓励在新增用水供给中配置海水淡化水,节约淡水资源,避免海水淡化产能闲置与浪费。
新建或在建沿海产业园区应规划建设海水利
用工程,实现园区内供水,节约常规水资源。
3.5促进海水利用产业集聚发展
以重点发展海水利用产业的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为抓手,支持设立海水利用
产业园区,培育一批该领域的龙头企业,逐渐形成海水利用的产业特色和优势,
发挥集聚效应,形成发展合力。
推进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创新及产业化基地建设,培育和发展海水利用技术市场与技术服务体系,搭建形成集设计、研发、配套服
务于一体的发展平台,推动海水利用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周亮度.海水利用产业发展的政策研究—以天津市为例,2008
[2]王伟丽、杨山、王丽娜:江苏海水利用的SWOT分析及产业发展战
略,2009
[3]姚剑锋,杨德利.上海市海水利用发展的SWOT分析,2012
[4]姜祖岩.我国海水利用产业发展形势与存在问题分析,2019
[5]海水利用专项规划【R】.北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海洋局,财政部,2005.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