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综合训练(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综合训练(含解析)
基础训练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长嗟.(juē)孀.妻(shuāng)始龀.(chèn)版筑.(zhù)
B.拂.士(bì)都尉.(wèi)按辔.(pèi)傅说.(shuō)
C.胶鬲.(gé)箕畚.(běn)先驱.(qū)谩.有(màn)
D.智叟.(sǒu)荷.担(hē)畎.亩(quǎn)殷.勤(yīn)
【答案】C
【解析】A.长嗟.(juē)-(jiē);B.傅说.(shuō)-(yuè);C.正确;D.荷.担(hē)-(hè)。

故选C。

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饥饿)
B.富贵不能淫.(使……惑乱。


C.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装土石)
D.上自劳.军(慰问)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项中“饿”
在这里是动词的使动用法,理解为“使……饥饿”。

故选A。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B.以君之.力已而之.细柳军
C.成礼而去.我以自始初时去.人近
D.亚夫乃.传言开壁门蒙乃.始就学
【答案】D
【解析】A.两个“焉”分别是“疑问代词,哪里”和“语气助词”的意思;B.两个“之”分别是“助词,的”和“动词,到,往”的意思;C.两个“去”分别是“离开”和“距离”的意思;D.两个“乃”都是“于是,就”的意思。

故选D。

4.下列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浑欲不胜簪
B.提携玉龙为君死
C.折戟沉沙铁未销
D.学诗谩有惊人句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通假字的把握。

ABC三项中没有通假字。

D项中“谩”同“漫”,空,徒然。

故选D。

5.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必先苦.其心志
A.人恒过.,然后能改
B.吾与汝毕力平险.
C.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 D.饿.其体肤
【答案】D
【解析】D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

D项的加点词和例句的加点词都是使动用法。

A项“过”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B项“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C项“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

6.下列各句中与“困于心,衡于虑”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此真将军矣
B.富贵不能淫
C.帝感其诚
D.告之于帝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识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

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省略句等。

例句:“困于心,衡于虑”是一个状语后置句。

A.属于判断句式,“矣”表判断语气。

B.不是特殊句式,“淫”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C.属于被动句式,原句应为“帝感于其诚”。

D.属于状语后置句,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于帝告之”。

故选D。

7.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孟子》二章)
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B.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二章)
(他们)一生气,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C.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唉,你也太不聪明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块怎么样呢?
D.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周亚夫军细柳》)
居住没有地方,文帝来到,也无法进入(军营)。

文帝派驻使者拿了天子的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入营慰劳军队。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D项翻译不准确,“居无何”的正确译文是“过了不久”。

8.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
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答案】B
【解析】考查朗读节奏的划分。

B项有误。

应改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9.根据提示默写。

(1)山气日夕佳,______________。

(陶渊明《饮酒(其五)》)
(2)______________,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
(3)报君黄金台上意,____________________。

(李贺《雁门太守行》)
(4)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牧《赤壁》)
(5)陶渊明《饮酒(其五)》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陶渊明宁静安详、安逸恬淡的心境。

(6)《春望》一诗紧扣一个“望”字,感情细腻感人,说明“望”的内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朱敦儒《相见欢》一词中一语双关,既写现实景物,又象征南宋的国势日
渐衰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李清照的《如梦令》一词中表现对往事回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飞鸟相与还(2)烽火连三月(3)提携玉龙为君死(4)铜雀春深锁二乔(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6)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7)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8)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解析】“烽”“携”“雀”“乔”“篱”“春”“流”“溪”是本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不要写同音字。

10.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二章》)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孟子)二章》)
(3)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_。

(陶渊明《饮酒》(其五))
(4)《春望》中写战火连续不断,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雁门太守行》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答案】(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劳其筋骨饿其体肤(3)悠然见南山(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5)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解析】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
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本题中的“淫、贱、威武、悠然、烽火、提携”等字词容易写错。

提升训练
一、诗歌鉴赏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1.下列各项中对诗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的“望”字既指望见山河破败,城春草深;又表明作者渴望国家安定,家人团聚。

B.首联写春望所见,描写了国家灭亡,都城荒草丛生的满目凄然之景象。

C.颔联移情于物,运用比喻与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感伤离别的感情。

D.颈联“三月”表明离家时间之久,“抵万金”形容家书珍贵,表达了诗人思家念亲之情。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B.“国破山河在”写国都沦陷,山河依旧,并非“国家灭亡”,此选项说法错误;C.颔联写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花溅泪”“鸟惊心”是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没有运用比喻的手法,此选项说法错误;D.“烽火连三月”写战火一直延续到这春深三月,“三月”表
明丧乱之久,并非表示“离家时间之久”,此选项说法错误;故选A。

12.尾联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你从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尾联刻画了诗人头发花白稀疏,尽显苍老之态的形象,透过这一形象,可以体会到诗人忧国伤时、悲己思家的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及情感把握。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出了诗人白发越搔越短,头发稀疏简直不能插簪的忧愁苍老之态。

诗人面对烽火连月,家信不至的境况,导致国愁家忧齐上心头,体现诗人忧国忧民、眷念家人的情感。

二、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要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乙】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必敬必戒.
(2)与民由.之
(3)贫贱不能移.
(4)劳.其筋骨
【答案】(1)谨慎(2)遵从(3)使……改变(动摇)(4)使……劳累【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

戒:谨慎;(2)句意: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由:遵从;(3)句意: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

移:使……改变(动摇);(4)句意:使他的筋骨劳累。

劳:使……劳累。

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答案】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容易灭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有:入,指在国内;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同“弼”,辅佐;出,指在国外;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恒,常常。

15.【甲】文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乙】文中孟子论证“生于忧患”和“死于安乐”采用写作手法。

【答案】排比对比
【解析】本题考查手法。

【甲】文“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连续运用三个“……天下之……”的句式,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连续运用三个“……不能……”的句式,运用了排比的手法;使文章流畅,富有气势。

【乙】文“人恒过,然后能改;因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先从个人角度入手进行正面论证经受磨炼的益处;“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从国家角度入手进行反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坏处;将“生于忧患”和“死于安乐”的结果进行比较,运用对比的手法,论证经受磨炼的益处。

16.读了上面的选文,你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一个人应意志坚定,不轻易向邪恶势力屈服,不能耽于享受。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启示。

【甲】文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启示我们: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有自己的操守,有自己的坚韧意志,不能向邪恶势力低头,不畏强暴,坚持正义。

无论面对人生中何种境遇,富贵和贫贱也好,势力和强权也罢,都要坚守自己内心本真,坚持仁、义、礼的原则。

【乙】文名言“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启示我们:要有忧患意识,要居安思危。

一个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难,逆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添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勇气,磨练意志,才能担当大任。

也只有心怀一定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才能使我们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得以生存,有立足之地。

参考译文
【甲】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平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

能实现理想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乙】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三、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甲】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
【乙】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②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
也。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节选自彭端淑《为学》)【注】①鄙:边境。

②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

17.对下列加点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河阳
..之北(黄河南岸)贫者语.于富者曰(告诉)
B.且焉置.土石(放置、安放)一厝.朔东(放置、安放)
C.始一反.焉(同”返”,往返)西蜀之去.南海(距离)
D.毕.力平险(尽,全)子何恃.而往(凭借)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

应结合语境确定词义。

A.“河阳之北”意为:河阳的北面。

河阳,指地名。

阳,山之南水之北,故也可解释为黄河北岸。

故选A。

18.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残年余力以.告富者
B.而.山不加增子何恃而.往
C.汝之.不惠人之.立志
D.其.妻献疑日其.一贫,其一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

应结合语境确定词义及作用。

A.介词,凭借/连词,从而;B.连词,表转折,却/连词,无实意;C.都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D.代词,他的/代词,其中的;故选C。

19.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以神话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增强了艺术效果,但也传达出了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

B.甲文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C.乙文“子何恃而往”出现了两次,第一次表达了富和尚疑惑的态度,第二次表达了富和尚嘲讽的态度。

D.甲乙两文都采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主人公:甲文将智叟与愚公作对比,突出了愚公的大智慧;乙文将富和尚与穷和尚作对比,突出穷和尚行动力强。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甲文以神话结尾,反应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心愿,同时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这也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方式,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故选A。

20.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2)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答案】(1)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担心)挖不平吗?河湾上的智叟(河曲智叟)无话可答(无言以对)。

(2)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这件事告诉了富和尚。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应注意重点词汇的翻译。

(1)增,增高;何,为什么;苦,担心;平,挖平;亡,通“无”,没有;应,回答。

何苦而不平,宾语前置句,“苦何”。

(2)越,到了;明年,第二年;自,从;还,回来。

21.请简要概括愚公和贫者在性格特点上有哪些相同之处。

【答案】都对确定了的目标坚持不懈;都有不怕困难、战胜困难的坚定决心和顽
强意志。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结合人物的主要事件进行分析。

由甲文“吾与汝毕力平险”“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可知,愚公面对困难不气馁,而是立下远大目标,并且实现目标的过程多么艰难,始终义无反顾;结合乙文“吾欲之南海”“贫者自南海还”分析,贫者立下远大志向,面对过程中的困难,没有放弃,而是始终如一,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从二者进行分析,愚公和贫者都有着对确定了的目标坚持不懈,都有不怕困难、战胜困难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

【参考译文】
【甲】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
妇都比不上。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

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乙】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

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
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

你凭借着什么去!”过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

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

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

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培优训练
一、课外文言文阅读。

【甲】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成礼而去。

【乙】
孝景三年,吴楚反①。

亚夫为太尉,因自请上曰:“楚兵剽轻②,难与争锋。

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

”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急,请救。

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③而守。

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守便宜④,不肯往。

而使轻骑兵弓高侯等绝吴楚兵后食道。

吴兵乏粮,饥,数欲挑战,终不出。

后吴奔壁东南陬,太尉使备西北。

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

吴兵既饿,乃引而去。

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

于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有删改)注:①吴楚反:吴楚七国发动叛乱。

②剽轻:骁勇轻捷。

③深壁:此处为加高营垒的意思。

④便宜:有利。

2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改容式车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梁日使.使请太尉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太尉计谋为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情派遣对;正确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
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上。

容:表情;(2)句意:梁国天天派使者向太尉求救。

使:派遣。

(3)句意:才认识到太尉的计谋是正确的。

是:对,正确。

2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
..的一项是()
A.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
B.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
C.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
D.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我希望先把梁国放弃让他们进攻,我们去断绝他们的粮道,这样才能把他们制服。

“愿以梁委之”是想法,“绝其粮道”是举措,“乃可制”是达到的目的;故断为: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

故选C。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2)吴兵既饿,乃引而去。

【答案】(1)将军规定,军营中不能够纵马奔驰。

(2)吴兵已经饿了,于是就撤退离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有:(1)约:规定;驱驰:策马疾驰;(2)既:已经;乃:于是、就;去:离开。

25.甲乙两文各侧重表现周亚夫哪方面的军事才能,请简要概括。

【答案】示例:甲文侧重表现周亚夫治军严谨、令出如山;乙文侧重表现其战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