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抚顺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1. (2分)(2017·成都模拟)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国有企业要自强不息,自我改革完善,不能固步自封,要通过改革补齐短板。

②市领导深入项目一线,协调解决项目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全力以赴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③如今,我们见到很多学生出现成长危机,都是与错误的家庭教育休戚相关。

④画报的绘画者们所绘的往往是他们耳闻目睹的生活,其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⑤人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很多人想要逃离快节奏的城市,到乡下去过瓜田李下的慢生活。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③④⑤
D . ②④⑤
2. (2分) (2019高一上·大庆月考)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中小学生作为学生图书馆主要的服务群体,能充分利用好馆藏资源,令其发挥育人作用,主要在于学校及家长能否支持配合。

B .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这不仅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屠呦呦及其团队的巨大成功。

C . 100年前,经过青年学生的奋勇抗争,引发了全民多种形式的爱国运动,这就是标志着中国人民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

D . “十一”国庆阅兵后的花车巡游活动令人印象深刻,黑龙江“中国粮仓”花车上,麦浪、雪花簇拥着金碗、卫星、抽油机、丹顶鹤……
3. (2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一周年之际,中国文联与中国老教授协会文艺专业委员会和大众文艺出版社联合出版了一本沉甸甸的画集《历史的硝烟血染的记忆——老艺家笔下的抗日战争》。

,;,;,;也有当今后起之秀的最新创作,显现着当下青年人对那段历史的回顾与思考。

①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青年画家的许多作品
②散发着浓郁的时代气息,体现出老一辈艺术家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
③这里有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木刻、漫画、宣传画、油画、国画等作品
④充满了深沉的悲愤与战斗的激情
⑤它们高昂着英雄主义,洋溢着真诚与理想
⑥有上世纪四十年代亲历战争苦难的老艺术家们的作品
A . ③④⑥②①⑤
B . ③⑤⑥②①④
C . ③②⑥④①⑤
D . ③④⑥⑤①②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6分)
4. (6分) (2017高二上·南江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代文艺审美中的“粉丝”与“知音”
周兴杰
①“知音”一词源于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

子期因为能听出琴音寓意,被伯牙引为“知音”。

子期辞世,伯牙毁琴不操,以示痛悼。

由此可知,“知音”的内涵至少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接受者能准确把握、解读出作品的主旨,从而经由作品,接受者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产生深度契合;二是以作品理解为基础,创作者与接受者形成相互依赖、相互需要乃至相互尊重的关系。

在高雅艺术的欣赏中,接受者以能成“知音”为荣,创作者以能有“知音”为幸。

说一部文学史或艺术史,是作为“知音”的批评家为他们心仪的文学家、艺术家树碑立传的历史,并不为过。

因此,“知音”有意无意地被默认为高雅文艺的欣赏者。

②而“粉丝”这一名称则有些不伦不类,它是大众对“fans”一词自发的、戏仿式的音译。

在最直接的意义上,“粉”或“粉丝”就是某些事物的“爱好者”。

如果仅在“爱好者”的意义上来使用的话,那么说“我是莎士比亚的粉丝”也是没有问题的。

但由于社会成见和媒体引导,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粉丝”一度被贴上了狂热、非理性、病态等标签,当作对某些大众文化产品不加辨别的、缺乏抵抗力的消费者而受到非议。

尽管现在人们能以一种理解的眼光来看待“粉丝”,但其被限定特指大众文化的欣赏者却是事实。

③知音精于深度耕犁文本,其文本辨识力自不待言。

那粉丝有没有文本辨识力呢?通过深入粉丝的文化实践,研究者发现,粉丝对于特定文本是存在敏锐的辨识力的。

20世纪80年代,有人用“全庸”之名仿作金庸小说,以图鱼目混珠。

结果读者去芜存菁,终使各式“全庸”尽数淘汰。

由此可知,粉丝像知音一样,都具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

但粉丝文本辨识的有趣一面在于,他们会因为极度关注文本的某些细节,而选择性地忽略其他细节。

这种“专攻一点、不计其余”的辨别方式,主观随意性不言自明,与知音式文艺批评的理性、客观旨趣相去甚远。

④粉丝欣赏要求突破高雅文艺欣赏所规定的“距离”,使欣赏化为广场式的狂欢。

粉丝欣赏的参与性更突出的表现是,他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小说、影视作品、歌曲等原作本身的欣赏上,还会进一步消费许多衍生产品,如印有明星头像的T恤、玩偶,等等。

如此,粉丝将文化工业提供的资源带入其日常生活实践,并在使用中完成文本意义的重新组装。

与此不同,“知音”则更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他们更像采矿者,努力掘开文本的岩层,提炼出深藏其下的金子般的创作主旨。

⑤伴随积极的参与,粉丝的生产力也释放出来了:他们不会停留在文本的消费上,而是以文化工业产品为资源,创造出数量庞大的、五花八门的新文本,如网络同人小说、模仿秀及流行音乐粉丝们的翻唱和MTV翻拍等,这种新文本有时会达到与原作不相上下的地步。

而“知音”呢,他们的生产力主要表现在分析精辟的批评文本上,此外很难看到其他类型的新文本。

由此可见,“知音”和“粉丝”不能相互替代。

(选自2017年3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节)
(1)下列对于“知音”和“粉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知音”只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精于深度耕犁文本,努力挖掘文本内涵,提炼出创作主旨。

B . “粉丝”对特定文本具有敏锐的辨识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他们的辨别方式有一点主观随意性。

C . “知音”都是高雅文艺的欣赏者,他们具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知音式文艺批评的旨趣更理性、客观。

D . “粉丝”具有强大的生产力,他们能以文化工业产品为资源,创造出的新文本有的能与原作相媲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开篇引用钟子期与俞伯牙的“知音”故事,叙述详细生动,意在引发读者兴趣,增加文章浓厚的文学色彩。

B . 文章第①②段分别阐述了“知音”和“粉丝”的来历、内涵和大众的评价,令读者在开篇便对两个概念有了整体上的了解。

C . 为使读者对“知音”和“粉丝”有更清晰的认识,文章第③④⑤段分别从文本辨识力、参与方式和文本生产力等方面加以详细阐述。

D . 文章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文中多处运用了举例论证,增强了论证效果;形象贴切的比喻,使论述更加生动透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知音”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上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接受者希望能成“知音”,创作者希望能有“知音”。

B . 粉丝欣赏具有强烈的参与性,与欣赏原作本身相比,他们更加注重消费与明星有关的衍生产品。

C . 金庸的“粉丝”有敏锐的辨识力,所以他们能去芜存菁,使那些用“全庸”之名仿作的小说被淘汰。

D . 如果知音的生产力完全释放出来,知音不仅能够创作分析精辟的批评文本,也能创作其他类型的新文本。

5. (12分) (2020·江西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管理一片林子
张炜
这片林子很大很大。

多么大?开车或骑马走上一会儿才行。

树木很高大,密挤处望上去黑乌乌吓人。

有林中空地,那是到了冬天泛出金色的草地。

所有的植物都长得健硕生旺,因为这片土地太肥沃了。

剖开泥土就是油黑发亮的膏壤,有一种沃土才有的美感逼近。

林中气息厚重而沉郁,是大林子大树木大沃土才会滋生孕育的,走贫瘠之地是绝不会有这种嗅觉感受的。

柳树林有一种闲适感,让人想起春天,想起朴素的民居和不远处的庄稼。

松树沉穆踏实,冷,和冬天的意象混在一起。

多么好的威严的大橡树,至少有五十年的树龄,苍黑的枝干给人无以匹敌的力量感。

没有大橡树就让人想不起北方,想不起严肃的辽阔的北方。

最美的树木大概是白杨,它的挺拔和树干的颜色,都像个英气勃发的青年。

白杨既不过分严厉,又没一丝嬉闹,温煦而庄重,是最舒展最优雅的树木了。

这是一片北方的树林,大部分树木冬天都要落叶。

如果没有风,就会感受一种异样的肃移。

即便是夏天,浓重的荫色深处也不会有令人烦恼的湿热。

有一条浅渠从林子里流过,清澈见底,渠边长满了长胡须般的草叶,那里藏了各种鱼。

一些大一点的鱼如河鳗在渠底无声滑过,水面的小蜻蜓循着鱼迹飞过。

渠水在最茂密的杂树林那儿拐弯,旋出小小的半月形的沙地。

这片沙地洁净得一尘不染,是最适合驻扎帐篷的地方了。

帐篷里有折叠床,有一些日用杂物,有老茶和烈酒,还有一只装满了书籍的木箱。

在帐篷外边一点,离开渠水三五米的地方有一只炉灶,用来兴炊。

老茶煮得发黑了,浓浓的香气一直飘进帐篷。

帐篷离林中小屋有六华里。

那座小屋才是主要居所。

小屋由老树桩做墙,内壁涂抹了厚厚的草泥;屋顶是苦草做成的,风雨把它洗成了苍黑色。

鸡舍也离得不远,它们需要依傍着主人。

鸡舍旁的一条小路连接起一片空地,那里是一个打理得很好的莱园,里面的豆角和韭菜长得油旺旺的。

在这片树林的东南部,有一块更大些的空地,那里经过了几年的操劳,已经成为一个人人羡慕的葡萄园,一个小果园了。

这是林子里的大芳香和大甘甜,是让林子主人最骄傲的地方。

主人有几个帮手,这些人和他的家里人是同样亲密无间的。

从形貌上看不出哪个才是主人,因为林中生活让这些人皮肤变得一样,黑中透红。

他们都常常打赤膊,绑襄腿,手粗,眼亮,口角常常被野果染上颜色。

因为要在这片大林子里做没完没了的工作,所以每个人都很忙碌。

这种忙碌也使他们心情愉快。

常常有一些外面的人走入林子,猎人是不受欢迎的,结果总是被不无严厉地劝走。

还有采蘑菇的,这些人都受到了和气对待。

其实在林子里常年劳作的人最擅长采药之类,他们知道怎样医治自己的病,很少到林子外边求医。

在外来养蜂人的帮助下,林子主人也有了几箱蜜蜂,于是也就有了吃不完的甜蜜了。

他们还尝试过做了个很大的暖窖,这样就能在冬天栽种嫩绿的蔬菜了。

说不定什么时候会有一两个有趣的客人。

这些人来自天南海北,大致是主人的朋友。

他们和林子里的主人席地而坐说说话,或者在木桌旁喝茶聊天。

最受欢迎的礼物是客人的新茶和书,主人回报的大致是蘑菇和草药之类。

那条日夜不息的水渠在林子北部积起了一个大水潭,经过林中人几个季节的挖掘修整,已经成为一个水面开阔的小湖。

湖边林木茶郁,湖心水浪微微,时不时还有跳鱼。

夏天的小湖是大家的最爱。

小湖中有给娴和毛蟹,有细细长长的银鱼。

林子主人有忠诚的大狗,还有顽皮的猫儿。

这些林子里最幸福的生灵,它们一天到晚工作清闲,尽情玩耍,爬树或钻灌木丛,有吃不完的东西。

春天繁花,夏天浓绿,秋天果实,冬天冰雪。

比起前三个忙碌异常的季节,冬天的林子要悠闲多了。

不过在北方的冬天,的确需要好好对付这些极严肃的日子。

大风吹拂几天之后,严寒就凝结在白杨树梢了。

湖水结冰,小湖亮闪闪的,真的成了一面镜子。

小屋是不怕严寒的,因为里面有一个泥坯垒成的大炕,它连了灶口,并且有长长的烟道通着墙壁的空腔。

灶火燃起来时,半个墙壁都是热的。

灶口上滚动沸水,煮了糯香的吃物。

在暖融融的屋子里喝茶,讲前三个季节积累的
故事,真是惬意之极。

(选自《他们为何而来》)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以“管理一片林子”为题,简洁明了,既贯穿了全文的内容,又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与思考。

B . 文章开头直接点明这片林子,然后写林中树木、泉水、小鱼以及人们的活动,营造出和谐的氛围。

C . 文章具体细致地描绘了林中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致,绘景绘色,让人感受到一幅幅优美的自然图画。

D . 林中主人对猎人的到来是不欢迎的,其原因是怕猎人侵害林中动物,体现其对自然的尊重与爱护。

(2)本文写这一片树林及林中居民的生活时大量运用多种感官描写,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3)文中细致地描绘了人物的活动,有什么用意?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6. (18分) (2017高二下·阿拉善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张纯如:她用生命点亮历史
2004年11月9日,一位年轻的华裔女作家在美国加州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的突然离去震惊了整个世界。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美国,就有230多家报纸、电台、电视台发布了这一消息,并向这位年轻的华裔女子致以敬意。

近年来,还没有哪一位华人的去世在美国引起如此之大的震动.
她就是张纯如,《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的作者,与篮球天才姚明、钢琴家郎朗一起被美国华文媒体誉为“最引人瞩目的在美华人青年”。

1968年3月28日,张纯如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一个华裔移民家庭中。

纯如之名出自《论语》:“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

”纯如,意思是和谐美好,既有父母思念故国的苦涩,也有父母对女儿所寄托的期许。

张纯如1989年从伊利诺伊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开始了专业写作的道路。

她的第一本书《蚕丝——中国飞弹之父钱学森》广受好评。

1997年12月,南京大屠杀60周年。

张纯如在此前用近三年的时间,在世界各地访问了许多幸存者,参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在各种触目惊心的资料的基础上,撰写、出版了英文版《南京暴行》。

此书一经问世,就震惊了西方世界,在随后数年内再版十余次,迄今印数已近百万册。

在童年的时候,纯如与父母谈话时,父母经常会提到遥远的1937年,在大洋彼岸一个叫南京的城市里发生了些什么,她的祖父如何逃离那个人间地狱,滔滔长江水如何被鲜血染成了红色……1994年12月,张纯如在加州第一次看到南京大屠杀的黑白照片时,更是感到了无比的愤怒。

的确有南京,的确存在大屠杀,但是为什么有人否认它?纯如为这一现象震惊了,几乎所有的西方人都知道希特勒的罪行,却无人知晓日本人在中国进行的大屠杀。

她为此感到阵阵心悸。

对于在美国这样的物质社会来说,一个年轻女孩花几年时间去写一本历史著作,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年轻人都要争分夺秒地奋斗赚钱、成家立业。

不过,这位当时只有25岁的女孩有一个念头:“这本书能不能赚钱我不管,对我来说,我就是要让世界上所有的人了解1937年南京发生的事情。


为了撰写《南京暴行》,纯如收集了中文、日文、德文和英文的大量资料,以及从未出版的日记、笔记、信函、政府报告的原始材料,她甚至查阅了东京战犯审判记录稿,也通过书信联系日本的二战老兵。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卫星回忆说,1995年7月,张纯如在南京待了25天左右,“她那时才27岁,由于气候不适应,经常感冒,但她的工作一点也不耽误。

当时南京的天气很热,她不顾自己的身体,把大部分时间用在采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寻访日军暴行发生地以及翻阅国内资料上,每天工作时间有10小时以上。

”当时担任纯如翻译的杨夏鸣副教授回忆说,“她很认真,更十分严谨,常常用美国材料与中文材料核对事实。

她听不大懂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方言,但她全录下来了。

她这个人通常会打破砂锅问到底,有时真觉得她有些偏执。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张纯如最大的收获便是使中国人民找到了“中国的辛德勒”——约翰•拉贝先生,找到了拉贝详细记录南京大屠杀的日记。

今天,详细记录了五百多起惨案的《拉贝日记》已经被翻译成中、英、日等多种丈字,保存在德、日、美、中等国家的档案馆里,成为历史的见证。

在完成《南京暴行》时,纯如有一个心愿,希望“这本书能够唤起其他作家和历史学家的兴趣,使他们都能尽早调查、研究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经历,毕竟,这些来自过去的声音正在逐年减少并终将全部消失。

更为重要的是,我希望本书能够唤起日本的良知,接受对这桩事件应负的责任”。

年仅36岁的纯如离开了,她死前留下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曾认真生活,为目标、写作和家人真诚奉献过。

”她的墓碑上写有这样的话:“挚爱的妻和母亲,作家、历史学家,人权斗士。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与纯如有过多次交往,他一直很钦佩张纯如的执著、知性和追求真相的勇气。

他曾对记者说:“对于纯如的父母和孩子,他们失去的是女儿和母亲;对于中国人,他们失去的是一个正直的同胞和朋友;而对于整个世界,他们失去的则是一个勇于说真话并努力让别人相信事实的人。


(文章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许多人不能理解张纯如这样一个年轻女孩花几年时间去写一本历史著作,因为他们认为年轻人就应该争分夺秒地奋斗赚钱、成家立业。

B . 引用一些友人对张纯如的回忆,可以使张纯如的形象更加真实,从侧面客观真实地体现了张纯如的精神面貌。

C . 张纯如自杀的原因是她在收集图片资料的过程中,对人类在战争中表现的残暴人性的绝望和抑郁让她不能自拔,而且外界的压力使她整日处于惊恐不安之中。

D .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张纯如发现了详细记录了五百多起惨案并已经被翻译成中、英、日等多种文字的《拉贝日记》,这本日记成为历史的见证。

E . 全文重点记叙了张纯如写作《南京暴行》的经过,真实感人。

语言在叙事中充满抒情的张力,使文章的更有感染力和可读性。

(2)张纯如是—位出色的作家,她写作《南京暴行》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3)张纯如在创作中表现出了哪些性格特征?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

(4)当今世界仍不太平,恐怖主义和其他暴行仍然存在,人类应该怎样对待过去沉重不堪的杀戮和侵略的历史?请结合本文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7. (1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

”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

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譁众取宠。

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寖衰。

此辟儒之患。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褔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

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义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

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

《易》曰“先王以明罚饬法”,此其所长也。

及刻者为之,则
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

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

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

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此其所长也。

及譥者为之,则苟钩析乱而已。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

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

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

从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

孔子曰:“诵《诗》三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

及邪人为之,则上诈谖而弃其信。

《易》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

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

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瘉于野乎?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

(选自《汉书·艺文志》,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是以《五经》乖析,儒学寖衰寖衰:逐渐衰微
B . 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薄厚:刻薄亲厚的人
C . 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殊涂:途径不一样
D . 各推所长,穷知究虑穷知:完全知道
(2)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瘉于野乎
B . 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瘉于野乎
C . 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瘉于野乎
D . 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瘉于野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诸子百家中,儒家能帮助国君,顺应自然宣明教化,在各派中地位最为崇高。

B . 法家的长处在于奖赏有信用,处罚必施行,而舍去仁爱,专用刑法,则是刻薄之人对其的扭曲。

C . 孔子认为,使者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独当一面、应对进退的能力,接受任命就不能推辞。

D . 圣明的君主如果能修明六艺的学说,对诸子百家学说取长补短,就可以通达治国之术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②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
8. (10分) (2016高三上·锦州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小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释]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

“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1)这首诗依次表现了诗人怎样不同的感情?请作具体分析。

(2)诗歌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五、默写 (共1题;共6分)
9. (6分) (2019高一下·上高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写世俗的人本来就投机取巧、违背规矩、任意改变、随波逐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