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本试卷分为第I 卷(选择题)、第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 分,考试用时
90 分钟。
第I 卷1 至3 页,第II 卷3 至4 页。
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规定的位置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I 卷一、选择题
(每小题1.5 分,共32 题,合计48 分)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下列可支持此观点的有
①儒家思想孕育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②墨家
学说开启“重农抑商"的先河
③道家学说构成传统哲学的重要基础④法家思想成为变法的
主要理论依据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有一位古代的思想家这样论述政治:“圣明的君王治理国家,功盖天下却从不居功,教化惠及万物,而人民不觉得有所依赖,有功德而不能用名称说出来。
"这位思想家最可能是
A.老子B.韩非C.董仲舒D.王夫之
3、汉武帝推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
本目的是
A.实现思想的统一 B.便于与民休息,社会稳定C.巩
固与加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D.尊重学术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
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6、《万历十五年》写道:“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作者意在说明明朝
A.缺乏社会变革的新经济因素B.专制的社会环境压制人性
的发展C.八股取士钳制思想D.闭关锁国导致东西文化的
隔绝
7、亚里士多德警惕“纯粹民主”,他如此评价道:“进行统治的是人民,而不是法律;因为一切都由多数投票决定,而不是由法律决定……人民拥有国王的权力进行统治;他们至高无上,不是作为个体,而是作为集体.”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A.投票不应该是民主的唯一方式 B.民主是人民结成集体进行统治C.脱离了法制的民主会沦为专制D.集体统治比个人统治危害更大
A.梭伦B.苏格拉底C.亚里士多德D.伯利克里
9、在公元前9 至前8 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
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A.宗教信仰意识淡薄B.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C.理
性占据主导地位D.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10、有人说意大利是“近代欧洲的儿子中的长子”,能为其提
供依据的是,意大利
①是近代人文主义的发源地
②是地理大发现的开拓者
③是代议制民主的诞生地④是近代经济因素的出现地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11、“在佛罗伦萨,1340 年,6-13 岁的孩子,有45%—60%都上过小学;(而)既然更多的男孩子上学,那接收基本教育的男孩的百分比肯定很高。
"
-—《私人生活史》菲利浦∙阿利埃斯主
编
对上面这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是A.当地
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受教育程度的提高
B.当时男女受教育的权利不平等C.为
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做了准备D.为新
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智力支持
12、现代学者称达∙芬奇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才",他在绘画、人体解剖、机械研究等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方面均取得了伟大成就。
这些成就说明达∙芬奇
A.创立了以实验为依据的近代科学 B.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
C.反教会特权和君主专权D.成为时代艺术和科学领域的巨人13、康德说:“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维方式的真正改革。
而新的偏见也正如镜子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
”这一观点强调
A.政治革命,推翻专制B.批判质疑,理性思考C.主
权在民,人人平等D.信仰自由,社会契约
14、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仰而得救。
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
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
A.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B.扩大了世俗贵族权
力C.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D.有着广泛的社
会基础
15、“一般的法律是人类的理性,各国的法律是人类理性在特殊场合的适用”。
持以上观点的启蒙思想家是
A.伏尔泰B.狄德罗C.卢梭D.孟德斯鸠
经专家考证定为1103 年前后的活字印刷本,美国芝加哥大学钱存训博士称此为“迄今发现存世最早的活字印刷品"。
该残页证明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活字印刷术
的国家B.温州具有广泛应用活字印刷
术的客观条件C.北宋时期曾经用活字
印刷术来印制佛经D.泥活字印刷术是
北宋印刷佛经的唯一方法
17、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繁荣的共同原因是:
①大一统时代的恢弘的社会背景
②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④D.③④
18、有古代学者论述某字体的形成时说:“(官员)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即胥吏)佐书.”据此推断,该字体是
A.小篆B.隶书C.行书D.草书
19、明末清初书画家陈洪绶说:“今有人焉,聚徒讲学,禁民为非,人无不笑且诋也.伶人献俳,喜叹悲啼,使人之性情顿易,善者无不劝,而不善者无不怒。
”其意在强调A.理学正统地位的动摇
B.戏曲艺术的批判现实性C.戏曲艺术的教化作用D.世俗文化源于大众生活
20、19 世纪初的一则名人讣告是这样评价该人所研制的成果的:“它武装了人类,使虚弱无力的双手变得力大无穷,健全了人类的大脑以处理一切难题.它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将有助并报偿后代的劳动。
"这里的“它”是指该名人研制的A.蒸汽机B.发电机C.电动机D.计算机
21、某学者在评价洋务派时指出:他们存在这样一种误解:如果一个人同时读《孟子》和一本西方机械手册,那么《孟子》的意义对他和他的古代前辈是完全一样的。
可见,该学者认为洋务派A.狭隘理解了西学的范畴B.未能突破“夷夏之防”的传统心态C.否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D.低估了西学对“中体"的冲击作用
22、《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
(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
结合所学判断,该书A.主
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 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
论基础
23、从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托孔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中一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
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这主要是因为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B.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涌入中国C.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D.知识分子思想逐渐激进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24、《新青年》经常刊登介绍自然科学家发明创造的事迹,介绍生物的起源、医学、生
理、体育等各方面的科学知识,用朴素的语言讲解“猴子变人”的规律,宣传宇宙是可以认识的,物质是实在的等唯物主义观点。
材料说明《新青年》旨在A.借助天演论宣传变法思想 B.把反迷信作为反封建的重要内容C.大力弘扬民主和自由思想D.将启蒙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25、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问题同一重要。
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计,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步。
”由此可见
A.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 B.民族民主革命比实现民生主义更重要C.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 D.实现民生主义先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26、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
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27、毛泽东曾说:“本人信仰共产主义,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惟目前的内外压迫,非一阶级之力所能推翻,主张用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 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
”这一论述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A.阐明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理论B.说明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由C.指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D.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纲领
28、毛泽东的下列著作撰写于国民革命时期的是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29、《读书》杂志创刊号(见右图),被称为“在那个精神世界经历了长期禁锢而刚刚得
到释放的时代”的诞生物,被视为“新
启蒙时代”的象征之一。
因为其A.终结了十年文
革的严重混乱
B.开启了对“两个凡是"的
反思C.探讨社会问题展开
思想交流D.实现了思想路
线的拨乱反正
30、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
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
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
其主要目的是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B.确立马克思主义
在全党的指导地位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31、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在《与汪龙庄书》一文中指出:“今日
学者风气,征实太多,发挥太少,有如桑蚕食时(吃桑叶),
而不能抽丝.拙撰《文史通义》,中问议论开辟,实有不得已而
发挥,为千古史学辟其蓁芜(杂乱)。
”可见其主张史学研究应
该A.重视秉笔直书B.具有创造精神
C.贵在言必有据 D.注重因果联系
32、法国史学家谢和耐说,中国“是一个面积可与整个欧洲相匹,具备近3000 年有记载历史的国度”,“任何对它的有效论述都必须涉及确切的时间和地点,再不许奢谈什么
‘永恒不变’中国了”。
他强调的是
A.中国历史比欧洲历史更加复杂 B.中国有确切记载的历史长达3000 年C.中国历史不存在任何不变的成分D.研究中国历史要注意时空的复杂性
第II 卷
二、材料分析题(第33 题13 分,第34 题12 分,第35 题16 分,第36 题11 分,总计52 分)
33、(13 分)关注民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保障。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1)材料一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治国思想?他设想的社会保障标准是什么?这种理想社会的经济特征是什么?(3 分)材料二: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粮”“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
人如果患病或因工作受伤致残,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医病院",得到精心高超的治疗;人到了晚年,则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养老院"“恤贫
院”,受到“公恤"。
(2)根据材料二,与孟子相比,康有为的民生主张有何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4 分)
材料三:尚明轩(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顾问)曾说:“三民主义就是针对着当时中国所面
临急需解决的三个问题提出了革命主张。
”1982 年12 月14 日,邓小平在会见台籍政协常委时强调:“台湾讲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有各种解释,真正实现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是我们。
你们会熟悉建国以来我们所经历的事情,熟悉这方面情况很重要,我们走的路是曲折的。
现在可以说,三中全会以来走的路证明是对的。
"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分别是什么?(3 分)结合相关史实说明邓小平所说的“真正实现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是我们"。
(3 分)
34、(12 分)人文主义是西方文化的核心,是近代西欧社会转型的文化支撑。
阅读下列
问题,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
他提出“唯信称义…平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材料二:他们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国家对自然经济力量的自由发挥作用不得干涉……在宗教方面……伏尔泰说:“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政府就很可能会变得专横;如果只有两种宗教,人民就会互相割断对方的喉咙;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
”……在政治方面……卢梭说,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熔合成一个共同意志,同意接受这共同意志的裁决作为最终的裁决……“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丁∙路德的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的表现,(2 分)并据此分析宗教改革运动的意义。
(4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启蒙运动是如何进一步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
(3 分)并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用关键词概括西方人文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3 分)
35、(16 分)课程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世纪后期,神学在西欧学校教育中的统治地位发生变化。
一些新的学校特别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的教育。
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地位明显提高。
——据《外国教育史》(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思潮?这一思潮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6 分)
课程:
经学
大义
人伦
道德
中国
文学
外国
语体
操
1904 年《奏定大学堂章
程》
(2)据上表,说明京师大学堂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如何体现了“中体西用"的办学思想. 试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分析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6 分)
(3)基于以上分析,概括指出文化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 分)
36、(11 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成人矣。
”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关于义利的观点。
(4 分)-—《论语.里仁》
材料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论十大关系》等著作中,不仅充分论证了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状况,而且也清醒地看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复杂的义利矛盾,提出了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统筹兼顾”的原则.
——《论毛泽东、邓小平的义利观》材料三:“将更多地承认个人利益,满足个人的需要……我们提倡按劳分配,承认物质利益,是要为全体人民的物质利益而奋斗。
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决不是提倡各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而奋斗,绝不是提倡各人都向
‘钱’看。
”
——1980 年8 月,邓小平回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
娜。
法拉奇的讲话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比较毛泽东与邓小平在义利方面的相同思想.邓小平关于义利思想有哪些新发展?(4 分)
(3)简要评价以上材料中三位人物思想的积极影响。
(3 分)
选择题
参考答案
CACDC BCBBC DBBDD CDBCA
DBCBC CBCCA BD
材料题
33、
(1)治国思想:仁政。
标准:每户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
实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3 分)
(2)特点:社会福利制度化;重视社会救济(2 分)原
因:康有为继承了儒家“仁”的思想;吸收了西方的民主
思想。
(2 分)
(3)问题:民族独立;民主权利(民主共和);人民生活和社会的进步。
(3 分) 史实: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
②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政治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多途径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的实现。
③一五计划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3 分)
34、
(1)“印记"——其主张因信称义明显带有人文主义倾向(1 分);“深化”——主张由各国政府管理教会(1 分)。
意义: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兴起和发展。
(4 分)(2)经济领域主张自由放任;宗教方面主张信仰自由;政治方面主张人民主权说和社会契约论.(3 分) 古代希腊——萌发(起源);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复兴和发展;启蒙运动——成熟。
(3 分) 35、
(1)人文主义;(2 分) 背景:政治:中世纪宗教神学占统治地位;经济:资本主义萌芽;思想:人们追求世俗人生乐趣;文化:意大利保留了较多地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四点4 分)
(2)表现:经学大义等课程列为预科基础课程,大学阶段设置经学科,体现了“中体”思想;设置工科、格致等科,学习近代化学、物理、电气等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体现了“西用”思想。
(2 分)
影响:经济上,从推动中国经济现代化发展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 分) 政治上,从“以经学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不利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任一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 分)
(3)文化教育既是一定社会发展的产物,又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4 分)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36、
(1)孔子认为追求富与贵、避免贫与贱是人之常情(2 分);同时他主张见利思义,要义利同在,反对见利忘义(2 分)。
(2)毛泽东和邓小平都认为,在获取利益过程中,要兼顾国家、集体、个人利益,提倡为国家利益而努力(2 分)。
邓小平更多地承认个人利益,鼓励勤劳致富,反对见利忘义、“向钱看"(2 分)。
(3)孔子的义利观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个人品德的修炼;毛泽东的义利观有利于正确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有益探索;邓小平的义利观有利于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
(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