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 治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政治经济学是考研政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考生来说,系统、
全面地复习这部分内容至关重要。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考研政治经济
学复习资料,希望能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
一、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1、商品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2、货币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
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
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3、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其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
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初产生于封建社会末期的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随着资本原始积累的进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以迅速发展。
2、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
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
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以及劳动者接受教育和培训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
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自身的价值,
从而产生了剩余价值。
3、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获取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包括绝
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
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
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4、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不断利用
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
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资本积累的后果包括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以及贫富两极分化的加剧。
5、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采取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价值增殖并回到
原来出发点的运动过程。
资本周转是指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着的资本
循环。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包括资本周转时间和生产资本的构成。
6、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
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表明,社
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以及两大部类内部都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
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
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三、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1、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包括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政党制度和选举制
度等。
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2、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反映了作为
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各种思想理论和观念的总和。
资
本主义意识形态具有虚假性和欺骗性。
四、垄断资本主义
1、垄断的形成
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
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垄断产生的原因包括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企业规
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达成妥协联合
垄断等。
2、垄断与竞争
垄断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更加复杂和激烈。
垄断条件下的竞
争包括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以及垄断组织与非
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
3、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
种垄断资本。
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
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4、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
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在销售或购买商
品时,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结果。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包括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以及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6、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
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是通过资本输出、国际垄断同盟和跨国公司等形式实现的。
资本输出的实质是垄断资本掠夺、剥削和奴役其他国家和人民,以获取高额利润。
7、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包括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等。
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包括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以及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等。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五、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需要具备一定的政治和经济条件。
2、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了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着按生产要素分配等多种分配方式。
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包括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等。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包括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
分配方式并存;在宏观调控上,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础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
行基础。
要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必须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市
场监管,健全市场规则。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宏观调控的主
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调控的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等。
七、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1、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如有利于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大出口等;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如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加大了经济风险等。
2、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战略选择
中国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
3、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中国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