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教师胜任力评价指标研究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护理专业教师胜任力评价指标研究进展
作者:易凤琴,王强
来源:《卫生职业教育》 2018年第17期
摘要:综述国内外护理专业教师胜任力评价指标的研究进展。
通过阅读研究已有文献,发现目前对于护理专业教师胜任力的研究较少,建议国内学者对此加以关注。
关键词:护理专业教师;胜任力;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G4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46(2018)17-0104-02
培养高素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护生需要高素质的护理专业教师。
护理专业教师是重要
的教育资源,对学校发展与人才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以他们为对象进行胜任力研究,一方面可
以丰富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可以在教师招聘、培训、考核等方面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1]。
教师具备的与实践高质量教学有关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和价值观的能力就是教师胜任力[2]。
本文依据胜任力的相关理论,对国内外护理专业教师胜任力评价指标的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1 胜任力的相关概念
1.1 胜任力
自从提出胜任力的概念后,对胜任力的概念也是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规定,以下是代表
性的定义。
戴维·麦克利兰(1973)认为与工作能力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性格特征就是胜任力的体现。
Boyatzis(1982)认为个人能够承担工作环境压力的一种特征,包括技能、知识、自我形
象以及社会角色。
Deppen K(2009)等将胜任力定义为完成具体情况下某个任务所具备的认知性能力。
在上述定义中,戴维·麦克利兰提出的胜任力概念应用度最广,他表示胜任力可以将高绩
效者与一般绩效者区分开来。
1.2 教师胜任力的评价指标
孙玉倩将教师胜任力分为导师基本素质、临床实践能力及科研能力、教学指导能力四大要
素及20项指标[3]。
刘玲华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价值观三个方面调查临床医学的护理专业教师岗位胜
任力情况[4]。
刘叶云等将教师胜任力一级指标确定为4个,分别为:知识、技能、态度、个性动机。
并
把胜任力划分为3个层面:最外层是知识和技能,中间层为态度,核心层是个性动机[5]。
在上述定义中,胜任力概念应用度最广的戴维·麦克利兰教授的观点是将专业教师胜任力分为3个一级指标,一是专业知识,二是专业技能或能力,三是专业态度或价值观。
而在后来的研究中,大多数研究者所采用的各种不同的划分方法,在某种程度上都受到此分类指标的影响,这3个指标也较为全面地对教师的硬实力和软实力进行了客观评价,为后来的研究者研究教师胜任力提供了更为有力的依据。
2 历史发展
“胜任力”一词来源于拉丁语“competere”,意为“适当的”,在罗马时期就应用于评价战士的能力。
20世纪初,“管理科学之父”泰勒开始系统地研究员工胜任力,自此开始,胜任力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这也标志着胜任力特征研究由此开端。
之后,哈佛大学戴维·麦克利兰教授在其《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中正式提出“胜任力”概念,该文的发表引发了学界对于胜任力研究的重视。
目前,全球各大企业都采纳了胜任力特征评估概念,在应用中表现出了良好的特征,深受企业欢迎。
我国于20世纪末引入胜任力理论,立即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重视,目前主要被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作为选拔、培训、招聘人才的理论依据。
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卫生领域从业人员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更多关注,专业技能提升是大势所趋,从业人员胜任力的研究越来越迫切。
早在2004年,相关研究部门设立了“卫生机构管理者岗位胜任力研究”课题,主要以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为研究对象,构建了4类卫生机构管理者胜任模型,为中国卫生事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做出一定贡献。
2005年以后,护理领域的胜任力模型研究逐渐开展起来,然而,针对临床护理教师的岗位胜任力系统研究较少。
3 国内外现状
3.1 国外关于护理专业教师胜任力的相关研究
澳大利亚护士与助产士协会明确提出注册护士需要具备专业的护理实践能力,具有全面分析护理活动的能力,对护理活动强有效的管理能力以及运用护理知识强化患者预防保健的能力4项胜任力。
加拿大护士协会则认为高级护士应具备临床实践能力、科研写作能力、领导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等多项胜任力。
国外护士胜任力的研究大多着眼于护理这一整个行业,虽在一定程度上为医疗行业的护士管理提供了行业规范,但护理工作中不同岗位有不同的要求,不能一概而论,因此,针对特定岗位的研究必要且迫切。
3.2 国内关于护理专业教师胜任力的相关研究
王啟瑶等在研究已有研究文献基础上,设定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提出自己的文献检索策略,并对纳入文献按专家意见进行评价,最终通过内容分析法,确定8篇纳入文献。
依据Meta 整合出8篇文献中出现频次较多的主题、类别、条目。
整合得出3个维度、7个类别的评价指标,即人格结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
最后依据整合得来的评价标准展开讨论。
文章不足之处在于Meta 整合在这一领域应用不多,本次尝试得出的结果可能存在一些偏差[6]。
王庆华借助调查问卷形式对150名护理专业教师的岗位能力和核心胜任特征进行测评。
其中岗位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教学能力、领导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发展和科研能力,各项能力都有详细指标,采用访谈形式进行胜任力测评,通过对访谈内容的分析,获得访谈对象的胜任
力特征。
研究表明护理专业教师在专业能力、教学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上表现较好,但是创新能力、科研能力比较差[7]。
孙玉倩等在研究中制定专家函询表,选择相关专家,重点确定专家积极系数、专家权威程
度系数、专家协调程度、专家意见集中程度。
依据胜任力理论构建评价体系,包括导师基本素质、临床实践能力及科研能力、教学指导能力等指标[3]。
4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4.1 存在的问题
4.1.1 评价目的错位现存的护理教师评价方法与工资待遇、职称评比、评优评先直接相关,按各项指标对教师进行评分。
在这种评价方式下,容易忽略教师研究方向发展特点。
另外,一定程度上偏向科研成果,对教学的关注度不够,不重视教师的教学工作。
如此一来,极
易导致教师重科研轻教学,难以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因此,评价标准失去了其原本价值。
4.1.2 评价导向异化大学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人才,另外承担一定的科学研究工作。
在学校层面,教学与科学研究是不冲突的,但是,在教师个人层面,在其承担
大量的教学任务的同时,科研任务并不降低,极易导致其对教学工作敷衍了事,集中精力完成
科研任务。
因为学校的评价指标偏科研轻教学,如此下去,教学质量会持续下降。
4.1.3 评价标准偏差学校对教师的评价通常分为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这两种方式都有其优劣,需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只有将两种方法合理应用,才能制定出更加合理的大学教师
评价指标体系。
总之,不恰当的评价目的、评价导向和评价标准,是现有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
主要弊端。
4.2 展望
将胜任力引入教师评价指标是必然趋势,目前国内外护理专业的胜任力研究主要集中在对
专业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价上,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胜任力的其他要素。
另外,模型的建立
方法创新性不够,依旧采用问卷、专家访谈等方法,而如何提出新的建模理论,有效建立胜任
力模型对于胜任力理论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并且国内护理领域已构建的胜任力模型3个组成要
素完整的较少,大部分研究只确立了胜任力的名称,缺乏对相关指标的详细描述。
同时,相对
于国外职能胜任力的广泛研究,国内基于护理特定岗位胜任力的研究和应用才刚刚起步。
综上所述,护理专业胜任力的研究应从特定岗位研究出发,逐步覆盖大部分的岗位。
对于
各个岗位的研究应综合多种研究方法提出胜任力评价指标,构建从名称、定义到指标等级3个
要素完整的胜任力模型。
护理领导者应充分认识到胜任力研究的重要性,胜任力的相关研究在
护理领域有巨大的应用价值。
胜任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连续的动态过程,而且会因工作岗位或岗位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针对不同的护理岗位建立相应的胜任力模型,有利于护理从业人员的选拔、培训、考核、绩效
管理、职业发展等。
同时,随着医疗体系的改革及优质护理服务的不断深入,社会对护理人员
及护理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何在这种形势下开展适合我国国情的护理胜任力研究十
分必要,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护理工作质量、稳定护理团队,而且有利于高等护理教育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丹,袁亭亭.胜任力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应用的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06,132(2):46-49.
[2]Olson C O,Wyett J L.Teachers need affective competencies[J].Education,2000,120(4):741.
[3]孙玉倩,孙秉赋,郝晶,等.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医
学研究生学报,2014,27(7):781-782.
[4]刘玲华.临床医学专业教育背景的护理专业教师岗位胜任力现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4(11):51-53.
[5]刘叶云,李雪.我国高校教师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9(2):89-94.
[6]王啟瑶,莫霖,刘洋,等.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胜任力评价体系的系统评价与Meta
整合[J].护理学报,2016,23(17):1-6.
[7]王庆华.护理专业教师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思考[J].护理研究,2013,27(3):204-206.?蒉。